收藏 分销(赏)

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3759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郑海涛 摘 要道光初年在海运与漕运的争论中海运支持者对商船航海所用时间的讨论虽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当时政治争论的切入点但此次讨论造成商船出吴淞口到天津所用时间的记载模糊不清 然通过对北洋航线地理环境、时令风信、停泊补给等诸因素的分析及商船具体进出口日期提供的佐证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商船出吴淞口泛海抵津的用时问题 同时在复原商船航海用时的基础上指出商船航海所用时间短对促进中国南北商品贸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北洋 漕粮 海运 沙船 航海用时:.: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明清地方志纂修与国家认同、区域社会文化创造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 康熙二十

2、三年()开放海禁后 北洋商船航运业成为江南地区、海沭地区、山东半岛、环渤海湾等区域之间贸易交流的重要运输方式 这为此后漕粮海运提供了技术、物质、航海人才等方面的条件 因此 从清代漕粮海运及其丰硕的研究中 也能窥测到商船航海的问题 其中弄清道光六年参与漕粮海运的商船出吴淞口到天津口所用航海时间如何 既有助于理解漕粮运输与清代政治的关系 又能深入了解商船北洋运输的航海时间问题一、商船航海所用时间的认知与事实道光四年()运河淤塞后 包世臣致书颜检曰:“故为今日计 能举海运以专力治河者上也”就包世臣之言 暂行漕粮海运势在必行 道光五年()二月初五日 上谕:漕粮为天庾正供 所关匪细 设将来运道竟至淤滞

3、各帮船因而迟误 该督抚等身任地方 岂有束手无策 不为设法运京之理 自应未雨绸缪 另筹妥办 朕思江苏之苏、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北洋商船航运业的研究非常丰硕 主要涉及沙船型制、资本主义萌芽、航海贸易、港口海关、商人会馆、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仅以下列著述为代表:日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概说 杜正胜、萧正谊译台北:华世出版社 年 第 页 其中周世德、杜黎、萧国亮、段本洛、卢伯炜、辛元欧等研究 参见 日 松浦章: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序说 杨蕾等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 第 页 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 载 城市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 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

4、展 载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 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港口 载 中国经济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 载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第、页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锦州商业 载 史学月刊 年第 期 第 页 乾隆道光年间的北洋贸易与上海的崛起 载 学术月刊 年第 期 第 页 许檀、高福美:乾隆至道光年间天津的关税与海税 载 中国史研究 第 年第 期 第 页目前关于漕粮海运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海运与漕运之间的争论、漕粮运输方式的变革、国家与地方财政等方面的研究 以下列著述为代表: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倪玉平

5、: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 李瑚:清代嘉道年间漕运与盐法的改革 载 求索 年第 期 第 页 冯超、张义丰:论元、明、清河漕与海运之变迁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第 页 张照东:论清代水路漕运方式的演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载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 第 页 日 山本进:清代嘉道期海運政策:漕運民間委託化 载 东洋学报 年第 卷 号 第 页 段超:陶澍漕粮海运改革及其历史地位 载 江汉论坛 年第 期 页 张岩:包世臣与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 载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 田牛:道光初年河(运)海(运)之争探析 载 贵州社会科学 年第 期 第 页 周健

6、:仓储与漕务:道咸之际江苏的漕粮海运 载 中华文史论丛 年第 期 第、页 改折与海运:胡林翼改革与 世纪后半期的湖北漕务 载 清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 贡赋与市场:世纪漕运之变革与重构 载 中国经济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 李顺民:清代漕运“制度变迁”研究 台湾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年本文讨论的商船类型是参与道光六年()海运的沙船、蜑船、三不像船 关于商船航海时间的问题 松浦章指出上海至长崎顺风航行时间 郑微微讨论了海洋季风与商船北洋贸易航次的演变 除此之外 尚未见到北洋商船航海时间的相关研究 参见 日 松浦章: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 第 页 郑微微:海洋季风与清前期北洋贸易南北航次的演

7、变 载 浙江学刊 年第 期 第 页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 卷 启颜漕督炳烛室杂文 蜜梅花馆文录 中衢一勺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松、常、镇 浙江之杭、嘉、湖等府属 滨临大海 商船装载货物 驶至北洋 在山东、直隶、奉天各口岸卸运售卖 一岁中乘风开放 每每往来数次 似海运尚非必不可行 朕意若将各该府属应纳漕米 照常征兑 改雇大号沙船 分起装运 严饬舵水人等小心管驾 伊等熟习水性 定能履险如夷 据上谕所言 一方面 道光帝认为若漕运受阻 地方督抚应未雨绸缪 另谋办法 另一方面道光帝认为从事北洋贸易的江浙商船具备承揽漕粮海运所需求的技术、物质、人才条件 这条上谕的发布正式揭开了一场是否暂行海运的讨论

8、支持漕运者为反对海运 认为粮米海运 贮船日久 有霉变之虞 而倡行海运的时人为反驳这一提议 通常指出商船航海到津时间较短 粮米海运无霉变之虑 (一)海滨之人对商船抵津所用时间的认知清代有关海运的辩论由来已久 康雍时期的蓝鼎元 自幼生长于滨海之地 熟悉航海 为倡导征雇商船海运 在 漕粮兼资海运疏 中云:今之海道已为坦途 闽广商民皆知之 臣生长海滨 习见海船之便利 商贾造舟置货 由福建厦门开驾 顺风十余日 即至天津其运船以闽广赶缯为主 赶缯尖底之船 由崇明三沙放洋 东行尽山花岛 在五沙头直放黑水大洋 取成山转西 经刘公岛、登州沙门岛、莱州大洋 入界河 以至天津 顺风不过八九日 又 道光时 金端表所辑

9、 刘河镇纪略 载:(元代海运船只)方其波平风顺 一日千里 不逾旬日 即诣京畿据老人倪惠三云:国朝海道自刘河出口 往北过大洪 东北斜绕过半洋、太平、戏台等沙 盘过寥角嘴 直北往西 好风五六日直抵天津 按倪惠三原籍崇明 后迁刘河 自十六岁随父出海 行驶海舟于关东 来往七十余年 海道最为熟悉 显然 据蓝鼎元所言 一则 海道坦途已为闽广商民共知 在闽广之地 航海贸易已是司空见惯之事 次则 由于蓝氏生长于福建滨海之地 深知航海贸易之事 所以认为商船自厦门航海顺风十余日便可抵津 再则 海运若征雇闽广赶缯商船从崇明三沙放洋“顺风不过八九日”即可到达天津 从崇明放洋 所谓的“顺风八九日”是蓝鼎元提倡漕粮海运主

10、张下 强调顺风顺水的抵津时间 此外 金端表所记元代船只“不逾旬日 即诣京畿”的情况及据十六岁开始便以泛海为生的倪惠三所述“好风五六日直抵天津”的航海用时情形 显然也是全程极佳的风信 可见蓝、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 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谕旨章奏 第 页 面第 页 面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 第 页清 齐学裘纂:见闻续笔 卷 禀复魏元煜制军稿 续修四库全书 第 册 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第 页熊元斌:清代河运向海运的转变 载 江汉论坛 年第 期 第 页 又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 第 页清史稿 卷 循吏二蓝鼎元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清 蓝鼎元

11、 蒋炳钊等点校:漕粮兼资海运第四 鹿洲全集 下册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清 金端表辑:刘河镇纪略 卷 发源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第 册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年 第、页金虽是据经验所论 但描述的却不是商船航海抵津用时的常态 而遍览 江苏海运全案 所载 条到津船次 仅有 条船次在十日内抵津此外 为支持海运 嘉道时期熟悉航海的谢占壬 在 海运提要序 中云:海船自江南赴天津 往来迟速 皆以风信为准绳 而风信则有时令之不同 春季西北风少 东南风多 自南至北 约二十日 自北至南 逆风不能驾驶 须待秋后北风 方可返棹 秋季北风多 南风少 自南至北 约一月 自北旋南 约二十日 冬季西北风司令

12、自南至北 则不能行 自北旋南 半月可到 此四时风信之常度也 或随路进岛候风 即有差迟 至多不过一月 据谢占壬分析 商船从江南航海至天津 往来迟速 要参照风信 而风信有时令的差异 总之 春季时“西北风少 东南风多”商船向北航行 可 天左右抵津 自北向南逆风 通常在秋后北风时返航 秋季时“北风多 南风少”自南至北 一个月左右可至天津 自北而南约 天 冬季时 通常为西北风 自南而北不能行 自北而南 半月可至 同时强调 若受进岛候风的影响 造成的差异不超过一个月依上述而言 生长在滨海之地的蓝鼎元、金端表曾经参与或接触过航海 一旦涉及海运商船到津用时的讨论 为支持海运 所阐明的航程历时通常是好风情形下的

13、抵津用时 相对而言 谢占壬分析的航海所用时间更为合理 三人所强调的航海时间 是从航海技术条件的角度为海运辩论(二)江苏地方响应道光上谕的调查报告随着讨论海运上谕的发布 道光五年二月 前往上海口考察的齐彦槐 在 禀复魏元煜制军稿 中向时任两江总督魏元煜汇报:疑其不可行者 则曰霉变 夫军船由运河到通 动经数月 米色霉暗 统由热蒸积久所致 沙船抵津不过旬日 为时甚暂 何有霉变之虞?若谓盐水盐风 最能坏米 不知沙船舱有夹底 去船底甚高 船之两旁皆有水槽 下有水眼 水从槽入 即从眼出 舱中从不沾潮 如果水能入舱 豆之为物 见水胀发 船舱便当迸裂矣 且茉莉珠兰等花 质最柔脆 京师所值 皆由沙船载往 露置船

14、顶之花 不畏盐风 深藏船舱中之米 反畏盐风 万无此理 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谢占壬自称:“惟自幼航海经营 亲历有年 从闽省以至奉天 常年往返 凡有经过情形 莫不随时记载某久历海滨”清 魏源辑:皇朝经世文编 卷 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海运提要序 魏源全集 第 册 长沙:岳麓书社 年 第 页 又陶澍禀称:“谢占壬熟悉海洋沙线 指陈险易 招募商船 亲自护送赴津 照料始终出力”清 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 卷 海运案内急公商埠请加奖励折子 续修四库全书 第 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第 页谢占壬云:“我皇上励精图治 于嘉庆十五年间偶因漕运稍迟某草莽愚民 何敢妄言国政?缘事经大宪详查 而船户未陈切要 故窃将上

15、下情形通融合拟 未识有当于备采否耶?”谢占壬此文具体撰于何时还待详考 由于此文意在说明漕粮海运的可行性 应成文于道光五年张师诚离任前 盖因此前江苏地方督抚并不十分支持海运 待至琦善、陶澍等到任江苏地方行政长官 随即着手筹办海运 道光六年暂行海运已势在必行 清 魏源辑:皇朝经世文编 卷 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海运提要序 第、页清 魏源辑:皇朝经世文编 卷 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海运提要序 第 页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谕旨章奏 道光刻本 第 页 面清 齐学裘纂:见闻续笔 卷 乙酉二月奉委赴上海查办海运事宜通禀各宪稿 第 页清 齐学裘纂:见闻续笔 卷 禀复魏元煜制军稿 第 页为驳饬粮米海运的霉变之说

16、 经齐彦槐调查 由河运到通 历经数月 漕米积久蒸热 发生霉暗 而“沙船抵津不过旬日”无霉变之忧 因为其一 就沙船型制而言 沙船船舱设有夹底 离船底较高 又设有水眼“水从槽入 即从眼出”使得船舱无潮湿之忧 其二 沙船载豆无受潮胀发之事 漕米同样无忧 其三 沙船所载茉莉珠兰等花 露置船顶 亦未受海风损坏 舱中装米亦应无虑 要之 齐氏所述是为了反驳漕粮海运的霉变言论 而沙船航海抵津用时不过旬日 是反驳霉变言论的依据 并非专门讨论航海用时问题 齐彦槐还将大略相同的调查汇报给江苏巡抚张师诚 甚至报称:“自上海抵津 只须七日”此外 参与筹议海运事宜的魏源也提出了大致相埒的建议 为驳霉变的言论 齐、魏皆称沙

17、船抵津不过旬日 但并未说服魏元煜 道光五年四月初二日上谕载:“魏元煜等奏 会议海运情形 诸多窒碍 以盘坝较之海运为稳妥”为何魏元煜参考过齐彦槐、魏源等人的海运提议后 仍然拒绝海运?从包世臣、钱泳所记可概见一二嘉庆九年()包世臣在 海运南漕议并序 就曾揭示官员拒绝海运的原因:稔海运大便 然非有所资藉 而骤改旧章 则疑众难成 又 道光五年五月十八日 包世臣 上英相国书 云:夫海运之事 明白易行 而当事难其议者 凡以海关税额为数较少 关东豆货 登税册者 十不二三 胥吏干没日久 恐以搭运漕粮 致发此覆 抚臣道员素被蒙蔽 成书于道光十八年()的 履园丛话 亦记载:往者封疆大吏 尝议及海运一事 卒不果行

18、何也?朝廷不忍使民以蹈海 有司不敢保漕以无事 即运官、运丁、水手人等 生平未尝出海 亦何能挺而走险以济事耶?此断断不能行也 据此可见 阻碍海运的原因甚多 诸如:()清代此前尚未推行过海运 未有完善的海运章程作为参考 筹议时面临“骤改旧章 则疑众难成”的困局()关东豆货的海关税额登入税册较少 多为胥吏侵吞 恐因漕粮海运东窗事发()朝廷不忍运粮之民泛海 各衙门也不敢保障漕粮海运不出意外 运官、运丁、水手人等没有航海经验 凡此可见 清廷推行海运诸多滞碍 又无案可循 而魏元煜主张漕运 便不难理解由此可见 齐彦槐、魏源建言的商船航海抵津所用时间不过旬日 专为推行漕粮海运目的而言 即便道光六年()海运结束

19、后 魏源又代松江府知府前川沙同知李景峄作 道光丙戌海运记 仍云:“由崇明十滧而东 绕出千里长沙 逾旬毕至天津”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赞颂道光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 清 齐学裘纂:见闻续笔 卷 先大夫梅麓公文钞三首对张师诚中丞札询本年江广漕米海运各条第 页清 魏源: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外集 卷 复魏制府询海运书 魏源全集 第 册 长沙:岳麓书社 年 第 页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谕旨章奏 第 页 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 卷 海运南漕议并序 第 页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附录一 卷 上英相国书 第 页清 钱泳撰 张伟点校:履园丛话 卷 水学协济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清 魏源:

20、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外集 卷 道光丙戌海运记 第 页 道光丙戌海运记 又被收录在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图说 署名江苏松江府知府前川沙同知李景峄 由于魏源作为江苏地方官的幕宾 该文应为魏源代拟 魏源亦参与了 江苏海运全案 校刊六年海运开创清代海运的不世之功(三)中央官员、封疆大吏的反馈与道光的态度为回应道光五年二月初五日上谕 四月初十日 英和在 筹漕变通全局疏 中奏称:又以风信靡常 守候不定为词 向来海船由上海至天津 风利七八日可到 至迟不过旬月 从无阻滞 较之河运迅速倍徙况南粮坚实 远胜台米 且载运不过旬日 为时不久 何至遽形蒸变?道光五年四月初十日具奏 本日奉硃批 所奏甚属明晰 此后

21、河南巡抚程祖洛的 复奏海运疏 云:(商船)遇西南风始行开洋 驶至东境海面 俟有东南风 即可直达天津 速则六七日 或八九日 迟亦月余 秋风一起 即难行走籍隶锦州、服官豫省之员 亦言关东商船 每年装运豆石赴江南售卖 习以为常 行走直同内河 似未有商运可行 而官粮转不能行者 英和指出由上海至天津 好风顺利七八日、不过旬日 最迟不过旬月即可至天津 英氏所言目的是为了反驳风信靡常、守候不定、漕粮霉变等言论 同日 道光即对英和的奏报给予了肯定 而据程祖洛的分析 商船放洋及至天津的航海用时 依据候风情况 能达到快则六七日或八九日 慢则月余 需要说明的是程氏认为的抵津用时是商船从候风处至天津的用时 而非商船全

22、程所用时间 同时 程祖洛又依据商船往返关东、江南贩卖豆货事宜 指出商运可行 则漕粮海运亦应可行 足见英和、程祖洛的分析也是为支持漕粮海运可行性而言待魏元煜、孙玉庭、颜检、严烺、张师诚等筹议海运、处理漕运、河务未能取得显著实效后道光五年五月 分别受到道光帝的严厉责备 同时 清廷调“安徽巡抚陶澍 为江苏巡抚以山东巡抚琦善 为两江总督”此举必然给其他官员警示作用 江苏行政官员的更迭 也是清廷倾向暂行漕粮海运的体现陶澍到任江苏巡抚后 于道光五年七月二十日 颁布 筹办海运晓谕沙船告示 曰:“春初东风司令 张帆北去 数日即抵天津 是沙船不患风涛也”随后在七月二十三日又奏称:“由上海驶往天津 顺风旬日可到

23、至迟不过一月道光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具奏 八月二十九日奉到硃批:知道了 钦此”陶澍阐述的数日即抵天津 顺风旬日可到 最迟不过一月的目的同样强调商船航海无虞 是顺风顺水情形下的理想航海状态 道光“朱批:知道了”至少表明对陶澍所奏并不反对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谕旨章奏 第 页 第 页、页 清 魏源辑:皇朝经世文编 卷 户政二十三漕运下复奏海运疏 第 页宣宗实录 卷 道光五年五月六月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册 第、页 如六月条下载:“魏元煜身任两江总督 不特有兼理漕务之责 且漕督是其旧任 乃与颜检坐观事机之敝坏 隐忍不言 糜帑病民 是诚何心?魏元煜著降为三品顶带 暂留

24、漕督之任 以观后效孙玉庭、颜检 俱著不准回籍 交琦善督令将运河淤垫之处 一律挑穵深通 所需挑费 著落孙玉庭、魏元煜、颜检 分赔 如果回空军船 毫无阻滞 届期奏明 或可稍从末减 傥再稍有贻误 著琦善将魏元煜严参具奏 一面将孙玉庭、颜检、传旨拏问”宣宗实录 卷 道光五年六月下 第 页宣宗实录 卷 道光五年五月 第、页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详禀文移 第 页 面清 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 卷 查看海口运道并晓谕商船大概情形折子 第、页齐彦槐为陶澍代作的 代拟海运奏稿 云:春夏之风涛较稳 悉与协办大学士英所奏大概相同 第思天庾正供 关系紧要 如果河流顺轨 粮艘依限抵通 而必妄议更张 诚为喜事

25、若漕运既未便迟延 河道又多形淤塞 而必执前人攻驳海运之说 坐使河漕两悮 亦非臣子公忠体国之所为明年非暂行海运 别无他策 依上述而言 首先 陶澍附议了英和所奏的春夏二季海洋风涛的情形 其次 认为漕粮紧要运河畅通 粮米能按规定运抵通州 自然不必多虑 若漕运不便 又出现“执前人攻驳海运之说坐使河漕两悮”亦不可取 再次 若要解决治河、漕运的困局 明年势必暂行海运 显然 前述陶澍关注的重点不是沙船多久抵津 而是表明坚决支持海运的态度 至道光六年四月初四日已经有 条船次先后运粮抵津 平均到津时间 天 未有一艘商船在旬日内抵津 陶澍却依然奏称:“沙船行走较速 抵津不过旬日 自可毋虞霉变 纵使海气蒸黯亦不过浮

26、面分寸”次年十月初七日 再次谈及霉变之虞时 上奏:“上谕据那彦成奏称:江苏白粮一项 米质鲜嫩海洋风信靡常 若贮船时久 恐易发变 不若仍由河运较为妥便等语及早抵津 尚无霉变伤损之事”据此言之 即便道光六年四月初四日 此前并没有任何一艘海运商船到津不过旬日的情况 陶澍仍坚称抵津不过旬日的说法 其意乃是为了宣扬海运 打消漕粮海运的疑虑 因为即便道光六年已经推行一次海运 那彦成仍以“海洋风信靡常”“贮船时久 恐易发变”为由反驳海运 这也佐证此前海运阻力之大 为何陶澍等主张海运之人会反复强调航海用时短暂 漕粮海运无虞的原因(四)道光六年海运商船航海所用时间与运河航运时间的分析 道光六年海运商船航海所用时

27、间 据表、表 统计 道光六年海运共有 条船次登记抵津日期 而航海用时差异显著 其表现为:其一 正月至三月出吴淞口的 艘商船中 未能有在旬日内抵津 直至四、五、六三个月出吴淞口商船 才有 条船次在旬日内抵津 占海运船次总数 足见蓝鼎元、金端表、齐彦槐、魏源、英和、程祖洛、陶澍等所述商船出吴淞口旬日内抵津 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显然不是商船抵津用时的常态 其二 魏源、英和、陶澍谓及的逾旬抵津情况 而航海用时在 天之间的船次 有 条船次 占总次数的 在 天抵津的船次有 条 占总数的 凡计 条 占总数的 据此 余旬抵津的商船 所占比例 并非多数 其三 商船出吴淞口平均抵津用时 天(一个月)或许确实能说明商

28、船一般都能在一个月抵津 但实际上商船航海到津用时表现出很大的时令差异 不能等而视之 如表 所示 正月至六月出吴淞口的商船分别为、条船次 到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 清 齐学裘纂:见闻续笔 卷 代拟海运奏稿 第 页前有魏元煜、张师诚等人的前车之鉴 陶澍亲历上海口查看沙船的情形 以此获得道光的信任 如陶澍称:“臣徧历江干 现有大小沙船一百余只 当即登船查看 见大、中沙船均系桅板坚固、舱底平整 大者约可装米一千四五百石 中号可装八九百石 小者可装四五百石 据船户、牙行佥称:各船常年载货北行 辘轳转运 至十、冬、腊三个月内 各号船只始能收帮归次 约计大、中两号沙船 坚固可用者 共有九

29、百余只”清 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 卷 查看海口运道并晓谕商船大概情形折子 第 页参见 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船册上 卷 船册下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谕旨章奏 第 页 清 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 卷 议覆海运事宜折子 续修四库全书 第 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第 页津平均用时分别为、天 其四 天内(一个月)到津的商船 条船次 只占到津总船次的 在 天的有 条船次 天的有 条船次 天的有 条船次 超过 天的有 条船次 到津用时超过一个月的达 条船次 占登记到津船次总数的 其中 天到津的达 条船次 而 天内到津的有 条船次 占总航次 足见商船航海即便遭遇风雨也多数能在 天

30、内抵津 当然 更久抵津的也不乏其例 此外 据表 统计 也可见商船完成漕粮交卸后 返回上海口的航海用时 虽时令风信不同返航及往返用时各有差异 但大略可见 夏季返航用时平均 天 返航最少用时 天 春夏航海往返用时平均 天 往返最少用时 天 漕粮运输所用的航运时间 至于漕船到通州所用时间 据李文治等研究 江南苏松等府漕船本年十二月内开船 要在次年一月内 渡过淮河、黄河 次年五月一日前抵达通州 过淮到通遇闰则延展半月 乾隆九年还将松江府过淮时间宽限十天 并且漕船每日航程通常顺流 里 逆流 里 但不同区域的航程又有特殊的规定 如直隶安陵汛至天津 系顺流 规定每日行 里又如台庄至临清的闸河数百里的水程 限

31、定 日的行程 但不论如何 漕船从江南到通州 单向近五个月的航行时间 甚至超出规定的期限 相比之下 海运商船抵津航海用时较少 优势明显 即便用时最多 天 也远低于漕船期限可见 相比陆路运输、内河航运 在南北贸易中商船航海用时较少、运输快 因而北方的大豆、南方的布匹等商品通过海洋运输能更好地流通、分配与利用 这促使海洋航运业在沿海地区的商品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 诸如齐彦槐、魏源、英和、陶澍等提出的漕粮海运所用时间 并非专门关注商船航海用时的长短 譬如 道光七年()九月 御史吴敬恒上奏:“本年搭放海运 米色不堪 查海运自十滧出口 直抵天津 为期不过一月”航海用时的长短并非海运讨论的目的 至于商船

32、航海抵津所用时间 是六七日、旬余或是月余 若是无霉变之忧 都是次要的 简言之 由海运而论及的航海用时问题 已经成为支持海运者与支持漕运者之间博弈的借口 事实上 对比漕船航运 商船航海速度快 用时短 是辅助南北货运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二、海洋环境对商船航海所用时间的制约海运图 不仅勾画出北洋近海洲滩林立 岛屿环列的景观 其所示道光六年海运航线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丝商船从上海口至天津口航海路线与地理环境相互交融的大致情形 而因近海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如派装金山县漕粮“第二十三号 元字方隆兴 四月二十七日出吴淞口 七月十四日到津”用时 天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船册下 第 页 李文治、江太新

33、:清代漕运 第 页吴江县派装漕粮“第七十八号 宝字黄裕泰 六月初八日出吴淞口 八月二十六日到津”用时 天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船册上 第 页 清 包世臣撰 潘竟翰点校:齐民四术 卷 农三青口议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日 松浦章: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 第 页宣宗实录 卷 道光七年九月上 第 页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海运图 第 页 页 王耀:与道光朝海运航路研究 载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第 期 第 页环境之不同 世纪 年代 日本学者加藤繁指出:“中国沿海就地理论可分二 以长江口为南北之界 江口以南多岛屿 水深 适于航行 以北多沙洲 水浅 船动辄搁浅”显然 商船航海囿于岛

34、屿耸峙及洲渚林立环境的制约(一)洲渚林立的江苏近海由于洲滩坍涨靡常 道光五年 谢占壬指出海道艰途不啻表面:夫江南海船之赴天津、奉天 所经海道 如吴淞口外之铜沙、大沙、三角沙、丁家沙、阴沙、五条沙 皆涨于水底 贴于西岸 而沙脉之东 海面深阔无涯 舟行至此 只须向东开行 以避其浅 谙练者定之以更香 辨之以泥色 量风潮之缓急 测海面之程途 趋避原有适中之方 所谓驾轻就熟也 不谙者 或避之太过而迂远焉 则遇风而骤难收岛 或避之不及而浅搁焉 则弃货以保人船 针向差以毫厘 路程谬以千里 依谢占壬分析 洲滩、暗沙林立的环境 要求航海者根据对更香计时、泥色、风潮缓急、航程等因素的掌握 趋避其中风险 若是航行中

35、操作稍有不当 便可能谬以千里 绕远费时 难以收归岛屿 甚至会面临搁浅弃货的风险 据此 商船出吴淞口北上 由于近海环境复杂 通常选择至山东沿海收泊 (二)山岛耸峙的山东沿海山东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谢占壬在 海运提要序 中指出:登州所属之石岛、俚岛、鸡鸣岛、威海卫、之罘岛、庙岛 皆耸列海滨 环抱内港舟行至此 或遇风潮不顺 皆可进港守风 谙练者 知各岛门户之浅深 各门潮溜之顺逆 转旋有法 行止从容 不谙练者 船近山边 不知进退 水山相激 最易疏虞未阅登州潮汛 不知潮溜之盘旋 未历登州海岛 不谙岛门之深浅 宜其寸步难行也 据谢占壬所言 商船行至登州所属的一部分岛屿 若风潮不顺 可选择适宜岛屿停泊 这些沿

36、海岛屿在道光时已发展成为商业贸易之地 如 文登县志 云:“乾隆间 初开石岛海口 南货云集 逐末者众”又如 容城县志 云:“里岛 城南三十五里 商船多泊于此 石岛 城南一百四十里 商船时集”道光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陶澍上奏:石岛居民稠密可泊 惟岛门东南向 春时乘风易入难出之罘岛西北一带有暗礁船行偏东以避之 又庙岛之东有长山头浅滩宜避 试水在十五、六托至二十托不等 船至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 日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概说交通 第 页清 魏源辑:皇朝经世文编 卷 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海运提要序 第 页江苏近海沙洲林立不适宜航海停泊 青口近海环境复杂 若非商业贸易 不适宜作为临时停泊补给之

37、地 嘉庆 海州直隶州志 载曰:“自青口至鹰游门 虽为海道 皆有沙以蔽之 外洋船舰不能近也”参见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卷 舆地考舆地三形胜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 第 册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年 第 页 又 江苏近海洲滩林立的海洋环境 还可参见 江海全图:/?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谕旨章奏 第 页 清 魏源辑:皇朝经世文编 卷 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海运提要序 第 页(光绪)文登县志 卷 下 风俗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第 页(道光)容城县志 卷 疆域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第 页 庙岛 以东南风为大顺 道光六年四月十七日 陶澍称:道光六年三月初四日 据县属长山岛巡役刘吉禀称:有江南赣字五甲四

38、十五号运船赵联盛于三月初三日半夜行至长山岛洋面 忽遭大西北风 将桅折断 随浪打至雀儿嘴 船头套入礁石 船身沉水 陶澍也指出山东近海可泊岛屿附近 险象环生 航行、停泊避风皆非易事 不仅要求耆舵水手要有驾轻就熟的航海技术 还要对停泊岛屿周围海洋深浅、潮汐涨落等环境熟悉 事实上 不仅上述岛屿航海环境如此 航线的其它阶段也并不平静 如 容城县志 载:“又东五十里至成山头怪石嵯峨 怒涛汹涌 潮上南流 潮落北流 水势湍急 有岸口 名骆驼圈 遇飓风可泊”可见环境莫测 耆舵航海中不仅要依经验 针路行船 还要根据海洋环境的变化调整航海 稍有不慎 则酿成赣字赵联盛般的航海事故(参见表)(三)暗沙潜藏的天津口商船行

39、至天津口外 需注意暗沙与风潮的影响 如道光五年八月初六日 贺长龄呈报:天津口硬沙宜插标记认也 查天津海口有硬沙二处 一名曹妃淀 一名黄坝盖 此外并无山礁暗沙 该商船乘风驾驶 必须认识绕避 方免疏虞 道光六年二月初三日 陶澍奏称:针对大西偏北 沿途试水在十四五托 再试水至六托上下 水黄色 水底软泥 即可抛锚候潮进口 道光六年三月 天津镇总兵克什德奏报:长洲县第十三号船一只 于二十九日早潮 引进天津海口 据此 商船航行至天津口外 首先 需要绕行曹妃淀、黄坝盖两处硬沙 其次 按针向和试水要求候潮进口 如长洲县第十三号船 至于候潮的原因 道光六年四月十八日 陶澍称:天津口外 旧有拦江沙一道 横亘甚长

40、潮水落后 沙面仅存水三四尺 米船沈重至此必候潮长七分 方能进口 若西风小 信潮弱 大号米船每至 不敷浮送 道光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陶澍称:三月三十日 据卑营把总周世荣报称:有盛永骏三不像船 装震泽县糙米一千七百五十石 于三月二十二日 乘潮行至拦江沙 浅搁已经七日 现在潮水起汐 尚不能浮送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清 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 卷 敬陈海运图说折子 第 页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详禀文移 第 页 第 页(道光)容城县志 卷 疆域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第 页(道光)容城县志 卷 疆域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第 页 页 又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顺风相送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又如(乾隆

41、)莱州府志 云:“淮子口 在陈家岛之东头 黄庵山下 有露明石、大仙桥、小仙桥之险 商船多坏于此 非长年水手不敢轻入 从大洋至胶州 更无别路可通”(乾隆)莱州府志 卷 兵防海汛 乾隆五年刻本 第 页 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详禀文移 第 页 清 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 卷 敬陈海运图说折子 第 页宣宗实录 卷 道光六年三月 第 页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详禀文移 第 页 恐致垫伤等语 卑职当差 目兵顾遇 驰赴海口 饬令该弁会同天津水师员弁 就近雇船起剥照料进口 去后 兹据该弁报称:遵于初一日会同水师官弁 雇觅民船四只 押至盛永骏船傍 共剥米二百六十余石 船已经浮 于初二日收口受

42、剥等情 据陶澍所言 由于米船吃水深 天津口外涌涨的暗沙容易造成米船搁浅 需候至适宜潮信方能顺利进口 尤其是大号米船 其中镇海盛永骏商船虽是乘潮而行 但由于船大载重 吃水深 仍搁浅耽搁十天 若非因搁浅等候起剥 三月初五日出吴淞口的镇海盛永骏商船 可在二十日左右抵达天津要之 在吴淞口至天津口的航线上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 致使商船航海通常并不能一帆风顺 即便驾轻就熟的航海者亦需谨慎 三、时令风信对商船航海所用时间的影响木制帆船航海时代 商船航海俟时令风信出洋 至道光以后 春夏之季商船北洋往返最多可达 次 其中时令风信是影响航海的主要因素 (一)商船依时令风信航海 海运支持者对时令风信的讨论 道光五年

43、四月 齐彦槐报告:现在已过芒种 将及夏至 南风司令 正好开洋 小暑以后 南风更大 自上海抵津 只须七日 或谓六月不能行驶 此又欺人之谈 所谓六月不能行驶者 乃自北而南之船 上海俗语谓之守夏冻 夫自北而南之船 至不能动 则自南而北之船 稳妥速利 不问可知 一交立秋 西北风起 便难出运 至八月又有南风 谓之桂花风 亦可行驶 然总不如五六两月之稳当 故头办海运 须及此时 再一徘徊 便无及矣 道光五年六月 包世臣的 海运十宜 云:查海道自五月至七月 风信靡常 船皆下椗 北洋名为守冻 南洋名为停秋 据上述所言 齐彦槐总结的航海经验:一则夏至至小暑之后“南风司令”商船适宜航海北上 且抵津时短 再则六月不可

44、航行 实指“自北而南之船”上海俗语称为守夏冻 但“自南而北之船 稳妥速利”三则一至立秋 西北风起 不利航海北上 至八月又会有南风“谓之道光六年漕粮海运商船所用航海时间的初步研究 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详禀文移 第 页 派装震泽县“第四十七号 镇海盛永骏 三月初五日出吴淞口 四月初四日到津”用时 天 入天津口时间与陶澍所述四月初二 稍有不同 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船册下 第 页 日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概说 第 页关于清代商船北洋航海次数的研究 参见郑微微:海洋季风与清前期北洋贸易南北航次的演变 载 浙江学刊 年第 期 第 页清 齐学裘纂:见闻续笔 卷 先大夫梅麓公文钞三首

45、对张师诚中丞札询本年江广漕米海运各条第 页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 卷 海运十宜 第 页道光六年小暑为农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九日()而道光六年海运有 条船次在小暑(六月初四)前出口 林道心编:中国古代万年历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 第 页 条船次在六月初九日前出口 仅有派装常熟县商船“第六十号 崇字张长利 六月二十七日出吴淞口”清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船册上 第 页 桂花风”商船才能北上 但“总不如五六两月之稳当”齐氏此举为分析商船航海时令 同时驳斥时人对航海的错误认识 五至七月正值海洋季风 正适宜商船航海北上 相较而言 提倡海运的包世臣对守冻都存在错位认识 便不难理解时人在时令风信方面

46、认识的不足了道光六年五月初四日 又上奏:臣前在上海时 历询耆舵 佥称:海船行走 全仗风色 按照时令各有一定 大约自南赴北 总以四五月 夏至前后 南风司令 最为相宜 六月上旬 尚堪行驶 及至六月中旬以后 风暴靡常 即难行走 一交七月 西风更多 商船失事多在此时 以故大半停泊 候至冬初乃开 俗语谓之:屯秋 是五月正宜放洋 未可迟误 为海运第一关键 据陶澍之言 商船航海 全仗风信 有时令之特点 其一 商船通常在春夏之际北行 以夏至前后最为适宜 其中商船五月北行为海运第一关键 其二 六月之后 风暴靡常 不易放洋北行至七月 西风多 商船容易失事 其三 大部分商船会选择停泊候至冬初 俗谓屯秋 但冬季也有少

47、量商船甘冒风涛之险 航行北上 五月初四日 初运已经基本完成 陶澍所奏即是对北洋商船航海时令风信的总结 同时 从 宣宗实录 来看 清廷关于商船北洋航海时令的认识 受陶澍汇报的影响 商船北上航海的最佳时令 如谢占壬 海运提要序 云:如运漕粮 则不在狂风险阻之时 只须夏季运装 可保万全 谚云:“夏至南风高挂天 海船朝北是神仙”言夏至以至立秋 计有四十余日当令之南风 一岁中履险如平在斯时也 据谢占壬所言 商船夏季航海较为稳妥 其中以夏至至立秋最为适宜 道光六年夏至(道光六年五月十七日)前后出吴淞口的商船 据表 所示 若以五月出吴淞口的商船作为参考 平均抵津时间 天 其中“宝字马德盛”商船用时 天到津

48、同时 由表 可知 五月出吴淞口的 条船次中 十日内抵津的有 艘 占十日内到津商船总数的 占五月出口船次的 天抵津的有 艘 占五月出口船次的 天抵津的有 艘 占五月出口船次的 天抵津的有 艘 占五月出口船次的 日内抵津的商船计有 艘 占五月出口船次的 依表中的航海用时而言 夏至前后的确是帆船时代商船抵津航行的最佳时令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谕旨章奏 第 页 商船冬季出海航行北上亦有之 只是发生漂溺的风险比例更高 历代宝案 所载江南沙船漂溺情况可为参考 参见 清 蔡铎等编纂 历代宝案 第二集卷 雍正十年十十二月 卷 乾隆十五年三十二月 卷 乾隆十八年 卷 乾隆三十五

49、三十六年 卷 乾隆五十一五十三年 卷 嘉庆六年卷 嘉庆十四年 卷 道光七年四六月 卷 咸丰四五年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 年 第、页“海船自南赴北 总以四五月夏至前后 南风司令 最为相宜 至六月中旬 风暴靡常 即难行走”宣宗实录 卷 道光六年四月 第 页清 魏源辑:皇朝经世文编 卷 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海运提要序 第 页奉贤县派装粮船“第三十二号 宝字马德盛 五月十六日出吴淞口 五月二十二日到津”到津用时 天清 贺长龄等纂:江苏海运全案 卷 船册下 第 页 总之 木制帆船航海主要受时令风信制约 这也表明商船航行用时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遍览 江苏海运全案 所载同日出洋商船 航海用时存在差异

50、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如道光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贺长龄指出:“乘风破浪 昼夜不息 非如内河按站驻泊可比”而至商船往来迅速 不虑时令 中国已进入轮船时代:自泰西创行轮船 中国亦仿造试行 南北濒海各口 设局通商 曰轮船招商局 于运载货商之外 岁装白粮 以辅沙卫船之不足 自沪渎鼓轮出洋 以至析津 四五日可达无愆期 方之沙船之守候风信 迟速固有间矣 据此 轮船从沪至津 四五日即可抵达 且无愆期 而沙船依风信航海 迟速难测 用时参差不齐(二)商船十滧出洋前所用时间商船出吴淞口至十滧的航行用时及十滧候风所用时间属于商船到津用时的一部分 道光六年二月初三日 陶澍称:海船自上海县黄浦口岸东行五十里 出吴淞口入洋绕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