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陕北绥德民间音乐是发祥和流行于陕北绥德地区的各类音乐形式、体裁的总称。“文革”期间,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众多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绥德民间音乐发展停滞不前,加之近现代流行音乐和大众文艺的盛行,导致这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遇到阻碍,亟待恢复和发展。21世纪以来,多元文化对陕北绥德民间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和相关艺术管理机构为了传承传统陕北民间音乐,前赴后继地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陕北民间音乐的传播,但同时物质水平、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平衡也导致其“序”中有“杂”。本文所述的“杂”指的是21世纪初陕北绥德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艺术形式和体裁“混
2、杂”的音乐文化现象,外来的音乐文化元素所引起的变异比其内部的自我改变更富有革命性。故这种“杂”的形态使陕北民间音乐蕴藏了强大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它的“杂”是基于一定“秩序”的“杂化”。“杂”化大多数研习艺术的人都渴望创新、打破常规,赋予作品灵魂。这使得绥德民间音乐在21世纪越发丰富多彩,不断融合当下的时代特色,逐步形成了“杂”的新型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之“杂”传统的陕北民间音乐起源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和绥德二县,又以绥德县最为突出。近年来,绥德民间音乐广泛吸收外来音乐知识,其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艺术表现力也大大增强。例如,基于西洋和声理论编配的合唱、融合电声乐队的新兴陕北摇滚,以及近几
3、年诞生的绥德民歌剧等。1.合唱陕北合唱团体最早可追溯到中央歌舞团于1952年底成立的陕北民歌合唱队。21世纪初,绥德县民间的合唱团体迅速发展。为了继承、发展陕北民歌并采用多声部合唱形式来发展民歌,当地民间团体编创了三十里铺我的陕北村庄等脍炙人口的陕北合唱歌曲。其中,“四妹子合唱团”和“陕北民歌女声无伴奏合唱团”颇具代表性。随着专业音乐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当地合唱团借鉴西洋和声进行编配的能力越来越娴熟。经过长期探索,众多陕北合唱团在陕北民歌演唱中娴熟地运用了大小二度等不协和的和声,凸显出了陕北民歌的独特色彩,既保留了陕北民歌的“原汁原味”,又在现代音乐美学中独树一帜。2.摇滚陕北摇滚音乐是一种新兴
4、音乐形式。在唱腔上,既吸纳了华阴老腔的唱腔特点,又积极融入秦腔元素,同时保留了陕北方言中的咬字发音特点。在乐队编制上,大胆融合西洋电声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合和作品题材选用不同的乐器组合,如电吉他、架子鼓和二胡、梆子组合,以及电吹管、电贝司与唢呐、柳琴组合等。具有代表性的摇滚乐队有三山乐队、陕北传奇乐队等。“摇滚付长生,归路在三山。”三山乐队成立于2014年,是一支在黄土高原上对陕北大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细碎生活中被忽略的意识内核展开研读的乐队。代表作有龙王辿现根据笔者于2012年在绥德县实地调研的成果,对比分析近十年当地民间文化的发展,从音乐表现形式、体裁和艺术特征等角度梳理2
5、1世纪初陕北绥德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探讨其文化融合特征。从“杂”化的角度对陕北绥德民间音乐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从有“序”建构的角度对当代陕北绥德民间音乐发展的共性进行概括。绥德县在2021年之前一直是中国民歌之乡,其民间音乐发展状况能反映出陕北民间音乐在21世纪初的发展面貌,望此研究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21 世纪初陕北绥德民间音乐之“杂和序”?马小龙125艺览天下YILAN TIANXIA三遍大圣皈依等。龙王辿以龙王辿遗址以及龙辿为龙王修建庙宇的传说为题材,融入陕北民歌、唢呐等陕北传统音乐元素,加以电吉他、架子鼓、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等配器编曲,曲风粗旷高亢,节奏明快,旋律易于传唱,展
6、示了黄河儿女闯荡天下的豪迈气概。此曲在一段体的架构之上添加了具有陕北民歌风格的引子部分。不仅如此,此曲中也多次出现描绘黄河沿岸人民劳作景象的劳动号子和衬词。此曲主歌部分则更偏向于流行音乐,并以附点节奏型和“二八”节奏型为主,节奏简单,旋律易于传唱。尾声部分将“龙王辿拉船,点人头分钱”重复了八遍,极具特色,每一遍都互为衬句。最后全曲在一段劳动号子中结束。3.绥德民歌剧绥德民歌剧是一种全新的陕北音乐体裁,其通过音乐、舞美和道具等元素把求新求异与求真求实、激情浪漫与平实厚朴有机结合起来,是陕北风土人情和当今陕北儿女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示。2018年12月25日,由绥德县文化馆历时数年打造的第一部绥德民歌
7、剧山桃花开在绥德剧院首次亮相,标志着一种全新的陕北音乐体裁的诞生。山桃花开根据陕北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故事改编而成,通过讲述主人公春桃的纯情初恋、懵懂怀孕、不幸遭弃、孤身育子等一系列凡人俗事,刻画了二牛、高原等一群村野市井百姓的人物形象,同时展现了春桃追求梦想、振兴乡村、勇于担当的可贵品德,弘扬了坚韧顽强、克己进取、忠厚处世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山桃花开的旋律和唱段以陕北民歌为主体,融合信天游、酒曲、民间小调、陕北说书、陕北唢呐曲牌以及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通过老题材、新坐标以及老内容、新视角点亮当代精彩。商业模式之“杂”21世纪,随着经济腾飞,社会文艺生活十分繁荣。传统绥德民间音
8、乐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从市井的红白宴会到电视节目展演和大型商业演出,从民间的师徒传授到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乃至网络直播的兴起,绥德民间音乐俨然成为“新流行音乐”的“宠儿”。乐器构成之“杂”随着专业音乐知识的普及,大批科班出身的音乐行业从业者和爱好者为陕北民间音乐注入了新的灵魂。除了极具代表性的唢呐之外,当下,陕北绥德民间音乐的乐器编制之丰富可谓史无前例,摇滚乐中的电吉他、电贝司和架子鼓等,西洋古典音乐中的大提琴、长笛和小号等,以及其他民族乐器,如蒙古族的马头琴等均参与其中。有“序”建构在中央号召、地方政府组织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陕北绥德民间音乐的发展空前繁荣
9、,当地诞生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组织。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陕北绥德民间音乐的过程中,这些艺术组织及个人也十分注重陕北民间音乐的“灵魂”,如陕北民歌中独有的咬字行腔、陕北民间音乐的曲式风格和节奏特点等。这不仅让陕北绥德民间音乐活跃在国内外各大舞台上,也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时代背景下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艺术组织之“序”经过绥德县文化馆和其他相关单位的努力,20002020年,合唱团、艺术团、老年大学和剧院等各类艺术团体、单位相继成立,为陕北绥德民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陕北煤海艺术团陕北煤海艺术团于2005年创立,是传承榆林一带非物质
10、文化遗产的代表性艺术团体之一。该团多次深入民间采访,挖掘整理歌舞、剧目和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十几年来,该团编排了150多部作品,其中代表剧目有陕北大秧歌吉祥腰鼓扇花鼓我爱家乡榆林美煤海红,民歌有新陕北圪梁梁等。陕北煤海艺术团演出足迹遍布国内外,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四妹子合唱团绥德县四妹子合唱团建于2006年,该团以演唱陕北民歌为主,代表作有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圪梁梁上的二妹子三十里铺等。四妹子合唱团多方求教,邀请业内专业老师现场指导,提高了团队的演唱水平。该团多次赴延川、神木、榆林等地参加民歌、红歌比赛及文艺汇演,丰富了音乐爱好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创新,精
11、心编排了小品、舞蹈与合唱等50多部与党的政策方针相关的节目,并肩负着送文化下乡的演出任务,丰富了绥德人民的文化生活。3.绥德县剧院初期,绥德县剧院在建成后仅用作县委政府的会议场所。2000年起,绥德县剧院开始提供电影、录像放映以及接待戏剧演出等服务。2014年初,为迎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绥德县剧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在剧院翻修后,现存的各种陕北音乐形式几乎都在这里演出过。例如传统的陕北民歌、新兴的陕北摇滚、绥德民歌剧以及各类合唱、器乐合奏等。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阿宫腔红梢林也曾在这里上演。语言特点之“序”1.方言21世纪初各类新兴的陕北绥德民间音乐都大量运用陕126北的地方方言、土语,生动
12、地展现了陕北地方风格,保留了音乐的地方色彩。例如骂媒婆中的“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捣灶鬼”“两头扇”的运用形象地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势力眼的媒婆的厌恶。陕北方言的运用还突出地表现在读音上。如在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中,“咬”(yao)方言读作“niao”,“下”(xia)方言读作“ha”等。尤其是“我”和“人”的发音(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发作“ng”),这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字。在新兴的绥德民间音乐中,这些特点也都被完美传承了下来。2.叠词、衬句叠词是陕北民歌信天游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21世纪初新兴的陕北摇滚和绥德民歌剧等艺术形式和体裁中,叠词被大量运用。叠词是
13、把一个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双音节叠音。叠词的运用会形成新的节奏律动,使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如“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再如将孩子的脚称为“脚片片”等。这时期的陕北绥德民间音乐也大量使用衬字和衬句。如“上一道(那个)坡(来坡),下一道(哎咳)梁(哎)”中的“那个”“哎咳”等都是衬词,而“花儿花儿轿轿里的交子儿长得好,长呀么长得好”中的“长呀么长得好”则为衬句。这一特点在三山乐队的陕北摇滚乐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大圣皈依“悟空你莫要怪我又被抓了去,呆嘿哈啊”中的“呆嘿哈啊”。行腔之“序”绥德方言是绥德民歌发音、咬字的灵魂。陕北绥德民歌的主要特点为音域宽广和旋律跨度大。演唱陕北绥德民歌不仅需要运
14、用润腔技巧,混合真假嗓,还要注意发音、咬字等技巧。幸运的是,这些传统陕北绥德民歌独有的特征在21世纪初基本都被新兴陕北绥德民间音乐传承了下来。在发展绥德民歌和其他绥德音乐形式的过程中,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民间音乐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绥德民间音乐的“魂”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平腔、断腔、滑音和装饰音等。1.平腔平腔也称直音。平腔唱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发声响亮、余韵悠长。演唱长音时通常以平腔为主,一般采用渐强的处理方式,仿佛在对对面山上的人放声高歌。(1)全真嗓演唱嗓音粗旷、铿锵有力,此演唱方式在新兴陕北摇滚乐中被广泛运用,如陕北传奇乐队演唱的风搅雪。(2)真假声结合演唱时真嗓与假嗓结合。当音程跨度较大时,就
15、需要运用假声,以满足歌曲演唱的需求。比如,歌曲船夫曲,为了体现船夫的特征,演唱者需结合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对假声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3)假声为主演唱时以假声为主,在长音后加入装饰音。如歌曲我心上就绾你一个人,演唱者在演唱第一句句末的“头”字时,需要运用甩腔的演唱技巧,在长音后转为假声演唱。2.断腔断腔也称顿腔和顿音。断腔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字数断”,另一类是“一腔数断”。断腔发音短促、有力,咬字清晰。比如小调歌曲光棍哭妻中的断腔重而短,展示了光棍“哭”妻的悲惨;而打秋千中的断腔则强调字头,顿得轻而短,以表现姐妹在一起时活泼欢乐的场景。3.滑音滑音具体可分为上滑音、大滑音、小滑音等。例如,小滑
16、音的演唱形式主要体现为下行滑音。演唱陕北民歌知心话儿捎来的时,运用小滑音技巧演唱歌词中的“咿”字能够更好地表现喜悦、欢乐的氛围。调式与节奏之“序”纯四度与一个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以及歌词上二句体的句式,构成了陕北民歌的音乐特征。在21世纪初期的各类陕北绥德民间音乐形式中,4(fa)和7(si)两音的运用更为广泛。陕北民歌的核心调式是徵调式和商调式,以五声为主。当下被广泛传唱和改编的音阶主要为“花音音阶”和“苦音音阶”。“花音音阶”产生于陕北,与陕北的地理文化息息相关,是从秦腔中转变而来的;“苦音音腔”流传于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赋予旋律凄凉之感。在这一时期,陕北
17、绥德民间音乐虽然在节奏方面结合了西洋音乐理论,但大部分改编或原创的乐曲都遵循其节奏传统,如附点节奏型、“二八”节奏型和散拍子等在各类声乐和器乐作品中都被传承了下来。21世纪初的陕北绥德民间音乐“杂”中有“序”,既融入了当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杂”生出新的艺术形式、体裁和内涵,也在客观上有“序”保留了传统陕北民间音乐中的调式、节奏和咬字行腔等特点。同时,各级艺术组织的有序建构不仅使陕北绥德民间音乐文化的核心特征得以传承下来,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化传承的方向不偏离。通过研究新时代陕北绥德民间音乐的“杂”化和有“序”建构,可以激励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作者单位:厦门市音乐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