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192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已经使用火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工具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工具过着群体生活ABCD2王刚同学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关键词时,他最可能找到的是( )A大汶口遗址B蓝田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3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盘古黄帝大禹炎帝。ABCD4西周开始出现了诸侯的称呼,众多诸侯产生的制度是A奴隶制B选举制C世袭制D分封制5由甲骨文发
2、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甲骨文字形举例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日明河正借为征田从柄右借为佑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D现代汉字很多都是会意字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王纳贡7次,而鲁国却向齐国纳贡11次,向晋国纳贡20次。这些现象说明春秋时期A鲁国定期向周王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诸侯之间来往很密切D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大7“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B禁止私斗C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8儒、墨、道、法
3、等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他们的相同点是( )A都要求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B都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都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D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9“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汉高祖10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秦的暴政B楚汉之争C巨鹿之战D大泽乡起义11下图为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的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该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仿佛在说唱一个盛世。它最有可能说唱以下哪个盛世(
4、 )A文景之治B汉武盛世C光武中兴D太康之治12下图为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董仲舒墓。相传汉武帝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每次游乐时经过董仲舒墓,都要下马经过。民间就称此为下马陵。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是由于A率军打击匈奴B推动实现大一统C颁布“推恩令”D编成了论语13对于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削弱封国 加强统治B民族交流 促进融合C文治武功 开疆拓土D轻徭薄赋 发展经济14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A淝水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牧野之战15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有一发明,既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保存,它
5、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四句诗 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 )A西洋B天竺CD西域17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18宋书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宋代
6、( )A经济繁荣B政治腐败C文化落后D社会动荡19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后期,哪一个历史朝代灭吴国,统一了全国A秦朝B西汉C西晋D隋朝20“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下列哪本著作也体现类似思想 ?A伤寒杂病论B大明历C齐民要术D后汉书二、综合题21北京人材料一 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
7、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材料二 “北京人”的化石和遗存物(下图)(1)依据材料一、二,历史小组的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请你为他们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片序号即可。能为描述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填写图号)能为描述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填写图号)能为描述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填写图号)(2)由上述探究可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22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二材料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李白盛赞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
8、措施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4)材料三是一幅与秦朝有关的想象图,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爆发的时间地点是什么?(5)请写出这次事件的领导者以及口号?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从秦帝国的兴亡史中,你得到哪些启发?23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文物反映的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2)材料二、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实施了怎样的政
9、策?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3)根据材料三,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材料四、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奈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4)根据材料四,概括江南经济发展
10、原因。2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材料一(1)分别写出居住图中房屋的原始居民,并指出其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发挥的作用,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3)根据材料指出甲、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描述的不同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他们结
11、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符合题意,D项正确;A项不完整,排除A项;使用磨制石器工具是在新石器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2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今天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所以王刚同学最可能找到的是半坡人遗址,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3D解析D【详解】相传,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
12、。此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符合题意;盘古和大禹与“人文初祖”不符,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4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众多诸侯产生的制度是分封制,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5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
13、、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选项B符合题意;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在题干信息中无法获取,C排除;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D排除。故选B。6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错误。故选D。7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农民参军作战的积极性,是题干秦民之见战
14、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社会想象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题干“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体现了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好战的社会景象,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不会刺激百姓参军作战,排除A项;禁止私斗与题干“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这一现象无关,排除B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8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都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重构社会秩序,D正确
15、;法家强调法治,主张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A项并非相同点,不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B项并非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项不是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9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可知,与此相关的人物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故A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光武帝时期未涉及诸侯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汉高祖与项羽进行楚汉之争,
16、而非与诸侯进行战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的战争,BCD三项的内容都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根本原因”,结合秦朝时期的历史解答问题,逐一分析四个选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要理解什么是“根本”,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11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山东汉墓葬的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该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仿佛在说唱一个盛世”,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17、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等。到光武帝统治后期,东汉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正确;“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是西汉时期的盛世局面,AB排除;太康之治是指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出现的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D排除;故选C。12B解析B【详解】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这是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主要原因,B项正确;率军打击匈奴的是卫青、霍去病等,排除A项;颁布“
18、推恩令”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排除C项;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等编写,排除D项。故选B项。13D解析D【详解】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 ,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D符合题意;削弱封国是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A排除;民族交流不是休养生息的主要内容,B排除;开疆拓土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C排除。故选择D。14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他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C符合题意;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牧野之战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5A解析A【详解】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
19、破布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使纸得以广泛使用,A符合题意;BCD项都是四大发明之一,与题干“变废为宝”无关,排除。故选择A。16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D项正确;西洋一般都是指外国,排除A项;天竺指的是印度,排除B项;是藏族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可知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结合所学知
20、识可知 ,元为万物之始,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18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可知,材料反映南朝宋代经济繁荣,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19C解析C【详解】266年,司马炎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吴,统一了全国。因此三国后期,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西晋,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0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结合所学知
21、识,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作物必须因地制宜,能够体现题干材料的内容,C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医学类著作,排除A;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排除B;后汉书是一部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排除D。故选C。二、综合题21(1)图一图二图四图五图三(2)化石。【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图二,能证明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从而得出正确的解析(1)图一图二图四图五图三(2)化石。【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图二,能证明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
22、,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四图五,能证明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三,能证明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2)依据所学可知,远古人类没有文字,没有史书记载人类起源,神话和史书依靠口口相传,许多不可信;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北京人生产生活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22
23、(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中央集权制度(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5)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解析(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中央集权制度(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5)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暴政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
24、完成了统一大业。(2)措施由图中所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之一为统一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另一个措施为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3)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4)由图所示情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
25、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秦灭亡的原因这个角度来谈启发,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23(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2)重视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3)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
26、和农作物产量提高。(2)重视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3)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商业和海上贸易兴盛等。(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详解】(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鼻环的牛尊”可知,材料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文物反映的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使用。我国至迟在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2)依据材料二“农
27、,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可知,材料二表明了汉景帝重视农业的观点;为此他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3)依据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据材料“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此外,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还有商业和海上贸易兴盛等等。(4)依据材料四“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
28、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概括可知,江南经济发展原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据材料“从而使自然奈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这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4(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解析(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9、)(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任意一点)(4)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
30、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2)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由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可知,甲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由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渔盐祀梓之利,充向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乙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