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阴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1).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84994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阴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阴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阴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阴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阴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阴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1)一、选择题1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国人暴动D大泽乡起义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A苻坚B晋武帝C孝文帝D司马睿3“北麦南稻”至今仍是我国老百姓的饮食格局,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不同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这是因为(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

2、南迁后习俗逐渐交融4下图是小丽同学绘制的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图,空格处应该填写( )A前秦B西晋C北魏D蜀汉5自古就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说法。君臣各自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如能完美搭档,则是国家社稷的幸事,以下明君贤臣搭配正确的是A齐桓公吕尚B周武王伊尹C刘备诸葛亮D秦孝公李斯6“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李春B李冰C蔡伦D顾恺之7中外友好交流一直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题,下列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丝绸之路 文成公主入藏 鉴真东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ABCD8“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东汉的建立者励

3、精图志,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好景不长在”,导致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幼龄即位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9从下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B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C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10汉书记载:天下刚刚统一平定,百姓与贵族都很窘迫,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A实施“以德化民”的方略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C征伐匈奴维护边境的安宁D向

4、全国军民征集马匹11某校组织初一年级学生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小明看到如图做所示的彩陶盆,想知道这是哪类远古居民制作出来的,你能告诉他吗?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12秦统一后,先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富豪、强族移民到关中(秦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一种是将平民、罪吏移民到边境地区。这两种移民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B使全国的人口分布实现均衡C加速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一13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佛教耶稣巴勒斯坦B基督教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C伊斯兰教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D道教

5、李耳中国14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从材料看,商鞅变法对这种战局起的直接作用是( )A有利于思想的统一B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15春秋战国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了推广B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饲养牛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D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井田制162020年是小明的本命年,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刻有甲骨文“鼠”字的项坠(如下图所示)。甲骨文“鼠”字的造字方法是

6、( ) A象形B会意C指事D形声17以下是大家想象的北京人的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一群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里用磨制石器射死了一头野兽C大家很高兴,马上动手钻木取火,烧烤捕捉到的野兽D晚上,大家一起睡在洞穴里,洞口燃着一堆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18某朝代为巩固疆土实行了新的政治制度,形成的形势如下图所示。这一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井田制D分封制19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下列发明与炎帝无关的是A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B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C建造宫室,创造文字,制作音律D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20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7、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的直接影响是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B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C提高了儒学的地位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二、材料分析题2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百度百科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

8、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国学先贤速读:墨子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各派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言论,他所代表的思想派别的创始人是谁?(3)材料三反应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4)依据材料四指出,韩非子主张以何治国?他代表了哪一派的思想?(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百家争鸣有何历史意义?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

9、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毛泽东(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其主要依据是他倡导了哪一事件?当时的国君是谁?该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思想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维基百科(2)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商鞅变法措施。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摘编自

10、栗劲秦律通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直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材料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4)李白诗中“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5)“秦王”为巩固统治而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五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6)材料中体现了统治者哪些措施?23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如下图材料二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史记孝文本纪材料四 (汉景帝)曰:“农,天

11、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史记景帝本纪材料五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两项重要技术(工具)?(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由此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什么?(4)材料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局面?(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2、?2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材料一:(1)分别写出居住图中房屋的原始居民,并指出其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发挥的作用,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3)根据材料指出甲、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描述的不同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过秦论可知考查的是关于秦朝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组织的大泽乡起义。A项是炎黄部落联合大败

13、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指的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C项指的是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故选D。2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C正确;苻坚是氐族,建立前秦,故A错误;晋武帝是司马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故B错误;司马睿

14、在建兴五年(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东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故D错误。综上答案C。3D解析:D【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4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至此

1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317年东晋建立,故空格处应该填写西晋,B正确;前秦是十六国之一,故A错误;北魏是北朝国家之一,故C错误;蜀汉是三国之一,故D错误。综上故选B。 5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备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辅佐,故C正确;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故A错误;周武王的名臣是吕尚,故B错误;秦始皇任用李斯为相,故D错误。综上答案C。6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他造的纸称“蔡侯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

16、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选项C符合题意;隋朝工匠李春设计赵州桥,A排除;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B排除; 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D排除。故选C。7D解析:D【详解】L依据题干信息“友好交流” “中国与世界交往”可以看出,这是说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这四个题干中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之间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传到日本,它们属于友好交往,故符合题意;故D正确;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交融,不属于对外交流,故不符合题意,故A、B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

17、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它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故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综上答案故选D。8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是封建皇帝的外族,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封建专制制度为他们专权提供了基础。因此导致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外戚专权。选项B符合题意;皇帝幼龄即位,不是主要原因,A排除;黄巾起义,沉重打击力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C排除;黄巾起义后,形成地方军阀割据,加速东汉政权瓦解,D排除。故选B。9B解析:B【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齐民

18、要术卷一、卷二记载了农作物栽培耕种;卷五、卷六记载了林木、畜牧、养鱼,卷七、八、九,记载了一些手工业技术,表明齐民要术记载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故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但表格没有将齐民要术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因此从表格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齐民要术总结了东汉以来的生产经验,排除C项;从表中无法得出强调了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择B项。10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

19、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不符,应排除。故答案为:B。11C解析: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图片是人面网纹盆,人面网纹盆是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的代表作品,所以C项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时期没有出现陶器,河姆渡人使用的是黑陶。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1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朝“将富豪、强族移民到关中”,是希望隔绝他们与原地区的联系,削弱他们在地方上

20、的影响,从而加强秦朝对地方的控制;“将平民、罪吏移民到边境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由此可知,这两种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中的移民既包括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也包括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因此,不是强化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也不是加速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C项;通过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但不能使全国的人口分布实现均衡,排除B项。故选D项。13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教发源于中国,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故D正确;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故A错误;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由耶稣所创,故B

21、错误;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故C错误。综上故选D。14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可以看出秦军在所参与的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比例很高,说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大大提高了秦军军队的战斗力,B正确;ACD与题干战果无直接关系,排除。故选B。15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中“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牛耕的使用,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时期时代开始饲养牛,B错误;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16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

22、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条形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据图片可知,甲骨文“鼠”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图片不符,排除。故选A。17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产条件。故北京人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

23、赶野兽和照明。D正确;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半坡人开始种植粟,才有小米粥,排除A;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但是他们群体生活,还没有一个人用打制石器打死一头野兽,排除B;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只会使用天然火,排除C;故选D。18D解析:D【详解】根据都城“镐京”可得出这是西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周推行分封制,巩固疆土,D项正确;AB项与巩固疆土无关,排除;C项是经济制度,排除。19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建造宫室,创造文字制作音律是传说中黄帝的发明,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20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

24、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A项正确;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21(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2)孟子;孔子。(3)兼爱;非攻。(4)以法治国或“严刑重罚”;法家。(5)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古代解析:(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

25、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2)孟子;孔子。(3)兼爱;非攻。(4)以法治国或“严刑重罚”;法家。(5)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详解】(1)由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发生急剧变化。根据“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可知,各派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的目的是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的孟子的言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

26、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3)根据材料三“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可在,材料反映的是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4)根据材料四“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结合所学知识可在,材料四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或“严刑重罚”;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5)根据所学知识可在,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2(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2)统一度量衡(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嬴政

27、;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解析:(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2)统一度量衡(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5)中央集权制度(6)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挣钱,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统治者实行变法改,秦国商鞅倡导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

28、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提倡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体现了法家的思想。(2)依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制造了标准,规范了制度。(3)依据材料三表格,秦军65次战役中,58次全胜。反映了秦军战斗力很强,军人英勇善战,基本上每次都是胜利。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军队战斗热情,军人英勇善战。(4)依据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

29、写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扫六合”指的是秦国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5)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秦朝统一的形式,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政治制度对后世由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6)依据材料五“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总体意思是统一度量衡。称量物品(一般指粮食)用统一大小的量具,即重量单位要一致,长度单位要一致,所有的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写书信或文章时用相同的文字。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国家同意需要,秦始皇推行一系列公国统一的措施,秦

30、始皇消除七国文字差异,统一文字;为方便各国经济往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统一车轨。23(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解析:(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任意两点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

31、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两图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性了条件。因此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2)依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3)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材料四“农,天下之本也。

32、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材料三、四体现了汉文帝、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农思想)的思想;他们在位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4)依据材料五“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该材料从农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据材料“丝棉

33、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可知,该材料从手工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24(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解析:(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

34、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任意一点)(4)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

35、、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2)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由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可知,甲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由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渔盐祀梓之利,充向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乙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