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西哲学的比较中西哲学的比较从绘画谈起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去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式上最重要的区别。对于中国画来说,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和想象的参与。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作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作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们眼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们眼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精神和理性思考。在画面的处理上,西方绘画强调在画面的处理上,西方绘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这一点也和中国画有较大区别。因为这一点也和中国画有较大区别。因为不苛求如实地现现表现对象,所以中不苛求如实地现现表现对象,所以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张与取舍。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所谓所谓“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也叫“移动视点移动视点”,是指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是指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而是根据需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中国山水画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画面中来。中国山水画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透视方法的结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透视方法的结果。果。西西方方绘绘画画还还很很讲讲究究描描述述,画画面面大大都都是是现现实实事事件件的的浓浓缩缩,是是复复杂杂故故事事的的再再现现。中国画所表现的,不是描绘对象中国画所表现的,不是描绘对象在某个时刻的客观状态,而是在某个时刻的客观状态,而是“神似神似”的人物,花鸟与山水。实的人物,花鸟与山水。实际上,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际上,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所以,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白。留下许多空白。中国哲学之虚实中国哲学之虚实作为本体性质的虚作为本体性质的虚1、虚、虚2、无、无3、空(佛家)、空(佛家)虚庄子: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天地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无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空空:梵语是s/unya。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色:梵语是rupa。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具有现象性质的虚虚在物质世界中的角色1、虚以盈为目标2、在实存秩序内,虚有其具体的再现。(山谷,养育)3、实使结构显露,虚构成用途。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虚实对子与阴阳对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气=阳阴气=阴冲气=虚没有冲气,阴阳就处于对立的状态。哲学上:三元的二元体系。2=3,3=1.和气生财!生生不已!(易经vs道家)中国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摘自-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西方的解释: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化约为一,而是意味着多可以追溯到一。并且因此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和总体。通过这种强烈的抽象。人类精神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参照点。一种保持一定距离的视角,由此看来,具体的事件和现象所引发的冲突和不和谐,都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整体性中统一起来了。-摘自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140页阴阳对子的现实化山山 虚虚水水心心 虚虚腹腹天天 人人地地人不仅仅是血肉的造物,同时是气和精神人不仅仅是血肉的造物,同时是气和精神的造物,他拥有虚。的造物,他拥有虚。天地人是一种共在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天地人是一种共在关系,所谓天人合一。佛教之应和见佛学今诠纯粹的人文主义是始于人而止于人的;宗教是始于人而止于天礼记:礼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庄子:庄子:圣人之心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淮南子淮南子: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儒家孔子称赞上天的德行,依靠这种德行,人统治大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儒家的人是入世的。拥有时间感和渐变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老子遵循一个过程,人遵从“阴”所寄居的大地的法则。以便与天再度结合。老子寻求的是超越时间的起源的先天默契。易经中的易的三种解释1、不易:对应元虚2、简易:对应宇宙的有规律的变动3、变易:个体存在的演变个人或历史尽管经历了一个线性的时间,但是结构却是稳定的。宇宙论到人间世道家的宇宙论导致一个冰冷的世界。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儒家则需要一个活泼的人间世。这个人间世中的本体就是“感情本体的世感情本体的世界观界观”。西方以物为本体,中国以心为本体。西方以物为本体,中国以心为本体。而糅合天地人三才的显象的唯有而糅合天地人三才的显象的唯有“境界境界”。(王国维)(王国维)宇宙论到人间世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能自树立耳。西方哲学之存有(being)有有此此在在无无海德格海德格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无:境遇(历史存在)有:客体对象此在:既面对客体对象,更面对境遇。其中,境遇表达了此在是一种在世存在的生物。康德命题:1、我能认知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第一次转向是从自然哲学到心灵哲学,苏格拉底是关键人物.第二次转向是本体论到认识论,笛卡尔、培根、康德.第三次转向是从认识论到语言哲学,弗雷格、罗素.哲学的三次转向现代性个人主义的发明宗教的式微唯名论革命。(共相的破除)参考文献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存在与时间导论部分。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陈世骧: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吕正惠:“物色伦与缘情说-中国抒情美学在六朝的开展”见氏著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判断力批判的导论部分。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一部分。罗蒂:哲学和自然之境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导论部分。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