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5810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月第 卷 第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张语廷摘要:清代奉先殿于顺治十四年建成,是清朝皇家为先祖举行岁时荐新、朔望祭祀等活动的场所,为皇家私家所属。由于地处内廷,奉先殿的管理是皇家事务机构与中央国家管理机构联合协作,因此其联动模式及权责支配尚缺深入讨论。内务府及各部处的档案,以及官方编纂的历朝实录、会典和法规等,反映了清代皇家管理机构与政府管理机构的分工决定了奉先殿仪式在仪轨、文本、执行等层面的分离,体现了宫廷祭祀在清代官僚机制的作用下协同治事的面貌。其中,内务府为主管机构,太常寺为礼仪专家,礼部协同国家及皇家官署治事并制定礼法,内阁大学

2、士及其他文学性官员作为文辞书写者,共同延续中国礼乐制度。关键词:奉先殿;联合治事;官僚制度;升祔礼作者简介:张语廷,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馆员(北京 )奉先殿祭祀作为清代宫廷祖先祭祀中的重要一环,属于明清宗庙祭祀或宗庙祭祀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奉先殿的专题研究,可分为三类。()奉先殿的建筑沿革、陈设及其文化含义。王子林的 奉先殿原状与祭祀考 详细梳理了明清两朝宗庙奉先殿的建造与改建,并依据嘉庆朝 大清会典图典 及与太庙的对应关系推断奉先殿前后殿的陈设布局。刘榕对奉先殿的平面布局和大木构架进行考察,将其结构与工部颁行的 工程做法 比较,分析奉先殿独有的建筑特点及艺术效果。卓媛媛的 清奉先殿后殿祭

3、祀布局考 探讨了自顺治朝至民国时期奉先殿内内檐改建修缮、帝后神牌升祔及祭祀用具的陈设情况。()将奉先殿纳入整个清代宗庙祭祀体系中考证其模式,或较之于其他祖庙的辨析。张小李讨论了自汉代以来建立的原庙制度,认为清朝的宗庙祭祀制度“隆重而不泛滥”,并分析了清代各个原庙之间的等级及祭祀礼仪的区别。张小李与姜舜源都将清代宗庙祭祀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张小李认为,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原庙形成空间上的互补,而姜舜源也指出奉先殿举行的大享、常祭、荐新和告祭交替进行,互为补充。()奉先殿祭祀的礼仪形式。通过对某一仪典的研究展现奉先殿的祭祀功能,其中包括清朝的大婚礼、荐新礼、日月食救护及升祔礼等。以上研究都揭

4、示了在清朝各类礼仪形式中,奉先殿及其他祭祀场所体现的王朝礼仪,也为后续研究捋清了脉络。宗庙的“公”与“私”的特征,一直为今日研究宗庙祭祀的学者所关注。通过金子修一的研究,可理解自隋朝重建一统局面后建立的祭祀制度,及经由祭祀所达到的政治功效。朱溢从其管理机构及祭祀人员的身份、“一帝一后”制度等方面探讨了从唐至北宋期间太庙“私家因素”的成长。如上所述,对于奉先殿的运行机制及联合治事情况,还缺乏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清朝刊布的政书以及内务府与各部寺文书进行整理,试图梳理清代皇家祖庙奉先殿祭祀事务管理及官员任用之脉络,以说明内务府与政府行政部门在基金项目:故宫博物院“英才计划”项目“清朝中枢国家祭祀研究

5、”;北京故宫保护基金会学术故宫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奉先殿祭祀事务中联合治事的情况。本文认为,这种“公私”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完成奉先殿大祭庞大繁复的礼仪工作,在仪轨、文本、执行方面使“国”的礼乐制度融入“家”之祭祀仪式中。一、奉先殿建成的背景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景运门东北。周礼 提出,“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在清室入主紫禁城时,清室先祖的神位即从盛京移至北京太庙安奉,在奉先殿修建之前,太庙作为替代性空间履行奉先殿的部分职能。例如,顺治二年正月,礼部奏称,参照明朝旧例,皇帝在万寿节应亲诣奉先殿上香行礼。因清室入关后尚未建造奉先殿,顺治帝下旨在太庙祭祀,礼仪同后来的奉先

6、殿祭祀 。清代君王认为太庙的存在并不能削弱建造奉先殿的合理性:顺治十三年,世祖考证前朝典籍,认为应另建一祖庙以满足“晨昏竭见、朔望荐新、节序告祭、圣诞忌辰”的祭祀需要,下旨于内廷东侧兴建奉先殿 。在礼仪陈设及仪轨上,每岁万寿圣节、元旦、冬至及国之大庆,皇帝于奉先殿祭祀时,奉先殿前殿所举行的礼仪与太庙时饗仪同,“惟不设牲俎,不行饮福受胙礼,王公百官不陪祀祭”。清代奉先殿于顺治十四年十一月落成,历经康熙十八年与乾隆元年的改建与修缮,形成了前殿后殿均九间、中间穿堂相连的格局。张小李认为清代祖先祭祀以太庙为核心,又以奉先殿、景山寿皇殿、畅春园恩佑寺及颐和园安佑寺等处为原庙,构成了“清代皇帝原庙制度”。

7、原庙指在先已有庙的基础上建造的庙宇,在颜师古注 汉书及顾炎武 日知录 中“原”取“再”或者“重”的含义 。在地理位置上,依 周礼“左祖右社”的规制,太庙位于紫禁城午门之东南,与位于宫城内的奉先殿也有“外”与“内”的对应关系。乾隆时期,吏部尚书汪由敦撰文:“太庙尊严,以致崇;奉先殿亲切,以展孝思”,有意识地提出了宗庙祭祀的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国家政治制度在礼制上的呈现,一方面是清代皇家的“家礼”。乾隆皇帝将奉先殿前后殿举办的仪典分开:遇朔望、皇太后圣寿、万寿圣节、元旦、冬至及国之大庆则供奉列圣列后神牌于奉先殿前殿祭饗,礼成还御后殿寝室;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

8、祗告于后殿;凡遇列圣圣诞、列圣列后忌辰及元宵、清明、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行礼。二、奉先殿的管理机构清代规定,奉先殿祭祖仪式由内务府掌管。通过爬梳内务府关于奉先殿祭祀事宜的文书,可知中央六部在奉先殿祭祀的器物备办、仪式仪轨、人员简派、支用银两都与内务府进行联合治事。本文以奉先殿大祭升祔礼为例,梳理各机构官员任务分配及参与流程。升祔礼是将镌刻有帝后庙号、谥号的木质神牌从陵寝请入宗庙供奉的仪式。太庙的神牌于陵寝配殿制作,在大葬礼完成之日行点主礼并升祔 。奉先殿神牌制作于奉先殿神库内,与太庙神牌同日升祔。若皇后去世先于皇帝,则其神牌先升祔奉先殿,待皇帝大丧礼完成,一起升祔太庙 。顺治八年,孝瑞文皇后升

9、祔太庙,此后“凡升祔,先一日遣告,至日祗见、奉安、大饗礼,著为例”。光绪朝会典中“升祔奉先殿”一章节记录,在安奉神位并跪拜后,“乃行大饗礼,凡赞礼作乐、奠帛、献爵,一如太庙时饗仪”,礼成以后奉神牌至后殿 。因此,奉先殿大饗礼包括赞礼作乐、奠帛、献爵和雍正十三年依太庙时饗礼添加的上香礼 。本文将奉先殿升祔礼分为 个阶段:()撰拟祭文、陈设祭品、将后殿神牌请入前殿;()神库行礼并缮写扫青;()捧升祔神牌入奉先殿;()行礼并供奉神主;()奏迎神乐、上香;()初献,献帛献爵、读祝文;()亚献,献爵如初献;()终献礼,献爵如亚献;()望燎;()还宫;()神位还御(后殿)。礼仪由皇帝及各部寺官员共同完成,

10、对应上面的流程。官员担任职务及出场顺序如表所示。刘永华考察古代礼生源流,将仪式中几方人员归纳为献祭主体(主祭官,一般为皇斋或者代祭官员)、祭祀客体(被祭祀对象,此处为先帝先后)及仪式专家(礼生)。在祭祖仪式中,皇帝通过行一跪三扣礼、“举 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期柱香再上块香”及聆听祝文等动作完成神主供奉仪式。这一过程强化了清代与早期儒家传统构建的礼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强化了皇帝、官员及各种身份人员间的礼仪秩序。在一场礼仪活动中可看出清代官僚系统的联合协作,内务府、太常寺、礼部、大学士等群体在其中履行各自职能,反映了清代对于礼制性工作的安排。表奉先殿祭祀时的官员职务及出场顺序官员部寺职责祭

11、祀流程翰林官翰林院撰拟祭文交至内务府堂官工部、礼部至神库行礼大学士内阁神牌改题扫青礼内务府官内务府陈设礼仪用品,请帝后神牌至前殿执事官内务府掌仪司是日早陈设祭祀器、点香烛皇帝请神位、迎神、行礼、三献礼、送神 赞引官太常寺引导礼仪 捧神位官 内务府捧请及奉安神位 典仪官太常寺宣读和导引行礼程序读祝官太常寺捧祝板、读祝文司香官内务府捧香匣唱乐官太常寺唱乐奠帛侍卫领侍卫府捧帛匣献爵侍卫领侍卫府献爵于神位前捧祝侍卫内务府捧祝板至燎位及燎所注:内容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题本,档案号 、,并参考 清实录 及 清会典 中相关资料(一)内廷祭祀行政机构 内务府清代法律规定,太庙及帝后陵寝的祭祀由太常寺

12、管理,内廷及景山祭祀场所由内务府主管 。内务府设总管大臣(无定员)、主事员、笔帖式 员,其下设七司管理内廷各事务,其中掌仪司管理内廷祭祀。康熙十六年始称的掌仪司,前身为礼仪院,下属官员有郎中员(原有员,康熙三十八年裁员)、员外郎员、主事员、赞礼郎 员(原有 员,康熙三十八年裁员)、膳房总领员、茶房总领人、司胙官员、笔帖式 员(雍正年间为 员)。其职能包括仪典仪注、告祭祝文、殿寝陈设和荐新、赞相礼仪及礼仪用乐。内务府各部的人员编制在清朝先后都有细微调整,但内务府下辖七司的组织结构未再变动。自宋代的钦先孝思殿,至明代的奉先殿,再到清代奉先殿,都将“晨昏谒见,节序告奠,古必有其所”或“事死如事生”作

13、为营造缘由,清代奉先殿也依照前殿后寝的规制建造,其内部陈设由内务府官员布置与维护,前殿设帝、后宝座及祭祀陈设等,寝殿各龛设神龛、宝床、帐幔、帷幄、席褥、衾枕、楎椸,宝床设床褥、龙凤被、仙枕、靠枕等物 。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升祔太庙及奉先殿,太常寺查询寺内藏册档,“依照旧例”进行分工,工部承做龛案、木器、金器、衣套、物件,由内务府办理登、铏、尊、爵。另外,祭祀用祝板、玉帛、各种香、炭饼等物,按需从工部领取 。祭祀所用牺牲(猪)由光禄寺备办。掌仪司官员履行的职责中还有重要的一项,即每月以时令的生鲜贡献先祖。明代奉先殿供荐时鲜由太常寺收授,再由光禄寺供荐。清代的荐新制度,在康熙十八年题准,每月由

14、掌仪司官荐献特定种类的生鲜 。不论是早晚点香灯,还是每月贡献新物,抑或重要节日或者纪念日的大祭,都由掌仪司官或者内大臣在神位前点香,行三跪九叩礼。此外,内务府负责赞礼作乐的一部分工作。总体而言,太庙及陵寝仪式由太常寺官负责,奉先殿则根据礼仪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顺治年间,奉先殿建成后随即奏定仪注,其中规定“初奉安神位于奉先殿,皇上亲诣行礼。皇上前往行礼,内大臣、侍卫、内府官员等跟随,太常寺赞礼官赞礼,太常寺乐舞生作乐致祭”。“奉安神位”的仪式主要在奉先殿前殿举行,赞礼郎及乐舞生均由太常寺官员担任。在遇奉先殿后殿致祭时,太常寺赞礼官和乐舞生不参与,内大臣、侍卫和内务府官也不陪祀。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

15、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遇大节(元旦、冬至、皇太后圣寿、皇帝万寿)皇帝亲诣,由内务府官员赞礼作乐,供献与太庙大祀同;常节(立春上元、四月初八、端阳、重阳)以及哀慕日期(列圣列后忌辰、清明、霜降、十月朔)均由皇帝致祭但不赞礼作乐 。内务府总管负责内府官员及太监的任用与考察,而官员的奖惩主要根据王朝颁布的刑法、部寺则例等规范。关于祭祀的规范,钦定大清现行刑律 和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 中主要就“不知会告示祭祀日期”“祭品不如法”“损坏神御”“肆行喊叫”“冲突推挤”等方面有所规定。刑律是面向整个王朝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准则,而则例主要是限制朝内外官员的行为规范。康熙十一年七月奏准“议处内府职员有与吏

16、部兵部颁定律例相符者,即照依吏部兵部律例定议”。并且,刑律中指出,主管衙门可根据现行条例对犯事官员进行处罚 。例如,乾隆元年,内务府上奏将奉先殿副首领太监周国柱议罪,因其在奉先殿后殿拈香时“肆行声嗽”可能是咳嗽或者言谈 应将周国柱照“凡坛庙祭祀及圣驾出入并升殿之日,肆行喊叫冲突推挤者杖一百 例,应杖一百,系太监鞭一百,革退副首领可也”。这一处罚很可能是依照刑律的条例:“凡坛庙祭祀,及圣驾出入,并升殿之日,派委司官及步军校,严加巡察,有厮役肆行喊叫,将聚集官员、冲突推挤者处十等罚,其主处五等罚。”部分情况下,除犯事官员,其主管人员也会连带受罚。档案记载,嘉庆十年,因吏部尚书德瑛查议,奉先殿祭祀时

17、皇帝在香案前跪献香盒后,不需要升起拈香,故按“错赞行礼”对其处罚。题本记载,“各仪注惟列掌仪司官员职名,不列内务府大臣之名嗣后掌仪司凡奏仪注时请将内务府大臣之名亦擅入折内”,援引“错赞行礼者,罚俸六个月。又定例,司官罚俸六个月,堂官罚俸三个月”,将参与祭祀的内务府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学习主事比照定例罚俸个月,而内务府大臣及其他参与祭祀的衙门的堂官罚俸个月。因而,内务府总管有监察、管理、任用府内官员及太监的人事权,并根据王朝颁布的律法及则例对他们进行管理。(二)仪式引导 太常寺顺治元年依明制设太常寺,隶属礼部,清会典 叙述,该寺官员掌“坛庙祭祀一应典礼,及祝版、乐舞、牲帛、器用备办、陈

18、设等事”。嘉庆朝明晰其职,太常寺官“掌相祭祀之仪,辨其器数与其品物,大祀、中祀、群祀各率其属,以共事”。根据祭祀缘由及季节之别,供奉器具及荐新类别都有定例,包括确定盛器、祭品名号、清洁程度等。仪式中所用祝文祝辞、祭祀流程演习、尊称拟定等由太常寺统筹。太常寺作为中央的行政及事务机构,按照其官阶和职能分为正官和属官。其中,太常寺卿(正三品)及少卿(正四品)为正官;寺丞(正六品)、博士(正七品)、读祝官(正七品)、赞礼郎(正七品)、协律郎(正八品)、司乐(正九品)及笔帖式等为属官,典簿和司库为首领官。顺治元年,太常寺属礼部,祭祀事宜由礼部掌;顺治十六年,祭祀事归属太常寺;康熙二年,祭祀复属礼部;康熙

19、十年,祭祀回归太常寺管理。乾隆十四年,命礼部尚书监管太常寺。乾隆十四年定“礼部满洲尚书监管太常寺衔,永为常式”,太常寺的“一应事宜,均由礼部具题,札寺遵行”;光绪三十二年削减太常寺、光禄寺及鸿胪寺三部将其并入礼部。虽然太常寺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都隶属礼部,但基于权责的区别,本文将对太常寺单独讨论。刘永华的研究考证了祭祀中承担“赞相礼仪”的人员,这一角色可追溯自周代的春官,至汉初改为太常。从唐代至明朝将赞礼人员称为礼生,而清代称其为赞礼郎 。刘永华研究乾隆时期安溪县的祭祀仪时,认为礼生为礼仪专家,类似“导演”。与民间礼仪通常由一位礼生引导不同,宫廷礼仪分工明确:赞礼郎引导仪式活动的全过程,典仪官宣

20、读并引导重要环节,读祝官宣读祝文等。周礼春官宗伯:“朝觐会同,则为上相。大丧,亦如之。”仪式中的“上相”是接待宾客或者赞礼的人。说文 曰:“祝,祭主赞辞者”,读祝官应该是接近 周礼 记载的祝的角色,包括司香官、唱乐官及其他捧持祭祀用品的人员。从礼仪职务分配来说,朝廷选派赞引官和对引官时更慎重。当皇帝亲祀坛庙时,赞引官由太常寺卿、少卿充当,有时也在赞礼郎或读祝官中选择;而对引官由礼部满洲尚书担任,或在其他部院满洲尚书、侍郎、左都御史或内阁满洲学士中选择,由皇帝钦派。奉先殿前殿的祭祀活动中的执事官以内务府或侍卫充任,但是赞引官由指定的太常寺卿担任,这或许因为赞引官掌握着特殊知识。太常寺执事人员是低

21、品级文官,且官阶在清代职官中逐渐降低。康熙九年,读祝官一职由起初的五品改为正九品;赞礼郎清初为四品,经由数次调整,降为正九品 。雍正朝会典记祭祀执事官员有 类,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期如赞引官、对引官、捧玉官、捧帛官,甚至细分到铺拜褥官等,各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从这些称呼也可看出,这些官员在仪式中是“工具型”人员,执事官员都由太常寺的“满汉卿少卿、寺丞、赞礼郎、协律郎、司乐官、笔帖式内酌量派出”。据记载,太庙四时大祭用官 员,岁暮用官 员,祭告用官 员;后殿祭告用官 员 。礼仪用员中还有一类是掌握祠祭之乐的神乐署(乾隆十八年前称神乐观)的乐官,负责重要流程的奏乐引导,升祔礼奏迎神、初献、亚

22、献、终献、还宫的对应乐章。阎步克在关于乐师与史官的研究中阐述了早期乐官与“儒”者的起源有关,早期乐官除了职掌乐舞诗歌,还承担教育的职能,负责选举事务,。虽然礼乐在清廷的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但清代乐舞生品级低已属末流。乾隆七年,皇帝认为,“二氏异学,不宜用之朝廷,今纵不能使为二氏者尽归南亩,被服儒风,何乃用道士掌宫,悬司燎瘞,为郊庙大祀骏奔之选,暇日则向民间祈祷诵经,以糊其口,成何典制,岂不贻笑后世耶”。此文献说明,即使在宫廷中,掌唱乐的人员也包括了道士,这背离了主要由儒生担任的传统。太常寺的权责决定,其属官需要掌握并及时更新礼仪知识。这符合清代官员的任命制度:乾隆九年(年)有旨规定各部堂官决定

23、职司繁重要缺,其余由吏部挑选,以避免争论。该旨证明吏部的人事权已经被六部挑战,部寺常以官缺与能力相匹配为由,争取更大的人事权力。但同时,该举措按职位安排人员,保障了礼仪工作的稳定性。太常寺堂官可根据待选官员的任职年限、考核等级、出身作为标准拣选提升,并报吏部审查资格。至嘉庆朝,这一规定有向下扩展的趋势,会典记载:“太常寺陵寝衙门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各由该寺资部奏派大臣会同拣选引见,太常寺满洲学习读祝官、赞礼郎由寺拣选引见每拣选太常寺陵寝衙门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时,其本衙门学习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亦准一体拣选。”因此,官员任命制度有利于将掌握专门礼乐知识的官员

24、保留在相应岗位上。每年正月,礼部将当年祭祀日期发往太常寺,至祭祀前,再由太常寺上题本请旨,请旨内容通常包括皇斋是否亲祭、指定赞礼官等。针对奉先殿的仪式,太常寺会从内务府取礼仪注底、祝文、服色等备注。随后,被指定人员会同乐部在祭祀前两天在神乐署凝禧殿演习。总之,太常寺官员在祭祀中是掌握着礼仪知识的群体,他们主要负责礼仪的名物、仪注、礼乐等专门之事。(三)联合官署、制定礼法 礼部礼部掌管“天下礼乐、祭祀、册封、朝贡、燕享、贡举之政令”,为从一品机构。部门内正官设满汉尚书各员,左右侍郎各员,率属下管理礼仪之事。礼部下属四司,由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学校贡举,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和凶礼,主客清吏司掌宾礼

25、,精膳清吏司掌以上五礼之燕饗及牺牲。其中,祖庙祭祀被纳入吉礼之下,而册立、册封等事为嘉礼。首先,礼部在祭祀事务中承担官署协同的工作。如乾隆二年协商奉先殿神牌扫青事务,礼部行文知会内务府:“礼部为请旨事,祠祭司案呈,准工部咨称,奉先殿恭奉世宗宪皇帝、宪皇后神牌工竣,等因、随札行钦天监,谨择得三月初二日巳时神牌扫青吉等语。应照钦天监所择,是日,令在京大学士一员,会同礼部、工部堂官前往奉先殿修造神牌处,穿朝服行礼扫青等因右咨内务府。”行文中涉及多个官署:礼部祠祭清吏司在知悉工部已完成神牌制作后,知会钦天监择吉日,并令大学士会同礼工二部堂官在奉先殿修造神牌处进行神牌扫青活动,而扫青所需用品由内务府备办

26、,因而发文知会了内务府以上事宜。还有许多档案展示了礼部在奉先殿的祭祀工作中承担着人员安排、备办应用物品、祭祀礼仪及祭文等方面的主持工作(表)。除与典礼有关的行政工作外,礼部更重要的任务是为朝野上下建立一套可以推行的礼法。虽然奉先殿的祭祀事务归属内务府,但是其祭祀礼仪由礼部制定,并主要参照太庙的仪轨。清代宫廷的典章制度在顺治朝创建,至康雍乾规范,嘉庆朝至光绪朝修订、编纂了完整记录朝廷礼仪制度的政书。清朝共有五朝编写了 大清会典,以官署为纲领,下列隶属机构,罗列掌管事务及办事制度,作为当时处理政务的法律依据之一。以礼部为例,明晰四司掌管礼法仪制。大清会典 之外,各部院编写则例,乾隆三十五年颁行的

27、钦定礼部则例,也作为宫中礼仪事务的准则。乾隆朝是制定并颁行法律文书的高峰期,大清通礼 是该时期修订的礼法之一,此外六部的则例通常 年纂修次,编修过往 年获准的题奏进入成例。如 钦定礼部则例 的编纂,由被称为供事的则例馆服务人员 皆由该衙门的经承之中拣选进入 在一定时长内编写完成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表礼部行文各职能机构统筹协调奉先殿各项事务时间内容档案号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为尊封四位太嫔,前期遣官祭告太庙后殿、奉先殿,并知会太常寺内务府备办祭品 乾隆十四年三月初四日为孝贤皇后升祔太庙,奉先殿应用神龛等项转交养心殿造办处照例造办 乾隆十七年九月为孝贤皇后神牌恭行点

28、主升祔奉先殿,礼仪一折抄录原奏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为移送孝圣宪皇后梓宫奉移告祭奉先殿,祖奠祭文 嘉庆四年九月为传知恭进玉册玉宝,皇上亲诣太庙上香行礼应行事宜 嘉庆五年三月二十六日为催查册立皇后先期祭告奉先殿是否皇上亲诣或遣官行礼 嘉庆九年九月为知照孝慈高皇后忌辰,是日孟冬时享,太庙斋戒期内皇上王公大臣官员等应着服色并应行事宜事 嘉庆十年闰六月二十七日为咨查孝贤皇后升祔奉先殿致祭是否系用素帛,并抄录皇上亲飨奉先殿行礼仪注咨送过部 嘉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为支给随从送往奉先殿应用魤鱼跟役马匹等需用坐食口粮及喂马草束 注:以上档案均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太常寺直接管理祭祀到由礼部监管祭祀事宜,也反映

29、了清代统治者对祭祖仪式在官阶制度上的考虑。奉先殿祭祀前后有除礼部以外的多部门参与,这些部门包括内阁、钦天监、内务府、工部、户部等。礼部统领及联络其他部寺,太常寺官员则承担具体的祭祀任务,形成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当祭祀事务出现差错时,这两个部门也会共同担责。例如内务府档案记载,道光二年,由于太常寺进呈的告祭奉先殿仪注“并未详稽旧例又不声明请旨”,私自将不同场合的仪注作为参照,内阁将此事故交由礼部发落,结果,礼部尚书穆克登额被降为礼部左侍郎革去紫禁城内骑马,而太常寺卿色克精额被降为内阁学士,其余官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四)书写者 内阁与翰林院清朝的内阁制度历时二十余年确立。顺治十五年,将初设

30、机构内三院改为内阁,并规定“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衔,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另设翰林院”。顺治十八年又将内阁改为内三院,裁翰林院,待康熙九年再次恢复 。内阁大学士为皇帝起草谕旨、敕令和诏书。大学士由于同时担任六部及其他衙门的重要职务,他们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雍正七年之后,“军机处”掌军政机要,为皇帝重要的辅政机关,大学士虽然品位高,但如果不任军机大臣或无尚书衔,则为一个品位性高于职能性的角色。而且,由于中国传统官阶制度中存在“加官衔”传统,对官员是否承担职能部门实职,需要逐例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魏裔介本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担任会试正考官,但因康熙九年御史李之芳弹劾魏附结班布尔善,尽管康熙帝认为

31、“魏裔介并无市恩徇情之处”,但仍“改秘书院大学士魏裔介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魏上疏“以病乞假”,可见魏裔介并未履行礼部尚书的职责,而在当时,担任礼部汉尚书实职的是龚鼎孳。因此,荣誉性加衔与实职头衔需要根据各官员的品阶和权责分别进行讨论。凡太庙及奉先殿加上尊谥,太常寺官送未书写的祝板至内阁,由满洲中书书写祝辞。升祔之日,大学士前往存放神牌处上香行礼并视镌饰青。如上册宝,由工部制宝并设于政事堂,大学士率学士及礼部、工部堂官行礼,大学士一人奉册,一人奉宝,授匠镌字及填金 。内务府或礼部(包括太常寺)官员是不撰写祭祀文本的。在清代及民国初民间仪典中,礼生需要负责从备办祭品祭文到引导的全部流程,并

32、且祝文的范本在礼生之间流转。在清代宫廷仪典中,则由年高德劭的官员来担任主书者,大学士承担国家重要典礼中的部分礼制性工作,体现了仪式与古代礼仪的延续。经由大学士扫青或者监督镌刻的文本,被呈递至皇帝眼前,物质性的神主、册、宝仿佛发生了某种转化,它不再是由普通的太常寺或工部官员打造出来的一件物品,而是凝结了天子礼仪特权、历史书写及祈求祷告的复合含义的象征物。同样是延续古制,“凡祝文由内阁撰发”,大学士及翰林院官以史官的身份参与祭祀。告祭奉先殿 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期祝文虽为程式化内容,但由于“君举必书”,祭祀文本的撰写就与国家历史联系起来。“凡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恭阅进呈。坛庙祝板

33、由太常寺送内阁中书缮写,大学士经书御名。”左传 记载:“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过常宝分析,该文献记载了书策的过程:首先是由诸侯国(史官)“来告”,告是书的前提,反之亦然,如果君认为此事不应该 记 入 史 册,也 要 告 知 诸 侯 国“勿 籍”。阎 步 克 阐 述 了 早 期 历 史 中 史 官 的“主 书 主 法”之责 ,主书为文辞记事,其中包括了册命、祝文等文书的撰写。康熙皇帝认为:“掌院一官,职任紧要,必文学淹通,众所推服者,始克胜任。凡翰林撰拟之文,亦须掌院详加删润,然后成章”“闻明代大学士有管掌院之例,大学士徐元文兼

34、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因此,以大学士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一职,则使内阁及翰林院的文官熟于颁布政书,进一步体现了祭祀用文本与国家的历史书写相联系的一面。结语康熙五十九年(),英国人约翰贝尔()使团跟随俄国使团参与宫廷仪式时对仪式的过程有过记述:“整个大殿已是济济一堂,但令人惊讶的是,一切都那么安静从容,有条不紊,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不仅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还快捷高效。”根据对奉先殿相关的历史档案及法规则例的梳理,可以发现奉先殿的祭祀工作体现了内务府、内阁与六部联合治事的情况。其中,礼部负责协调祭祀的任务,并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礼仪规范。神牌升祔奉先殿之前,由翰林院官撰写文字,由满汉大学士上香并扫青。统

35、治者选用获得科举功名的高级官员从事礼仪工作,更加强了仪式的严肃性与神秘性。在奉先殿前殿祭祀中,主要的礼仪人员的选择更为慎重,例如赞礼郎由太常寺卿或者少卿充当,而奉先殿后殿的引导礼仪工作由内务府赞礼郎担任。同时,内务府官员统筹奉先殿的日常运作、祭品备办及陈设、生鲜的供献等事务。文中提到的中低品级官员选拔方法也使礼部保有一定的人事权,使其能寻找到适合岗位的官员,以便更熟练地完成祭祀事务。同时,中央政府积极颁布及修订各类政书及志书,使引导礼仪成为公开可习得的知识,因此内府官员也能在学习后掌握合乎规定的仪注。清朝中央政府关于祭祀规制的详细条例对执事人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使奉先殿的礼仪在清朝官僚制度

36、的运转下能够完整地进行。参考文献:王子林奉先殿原状与祭祀考故宫学刊,():刘榕奉先殿大木构造浅析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卓媛媛清奉先殿后殿祭祀布局考故宫博物院院刊,():,张小李 清代皇帝原庙制度初探 故宫学刊,():姜舜源 清代的宗庙制度 故宫博物院院刊,():金子修一 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 徐璐,张子如,译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朱溢 唐至北宋时期太庙祭祀中私家因素的成长 台大历史学报,():阮元十三经注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巴泰,图海,索额图,等 世祖章皇帝实录 北京:中华书局,允祹,傅恒,张廷玉,等大清五朝会典:乾隆会典:卷十一北京:线装书局,:汪由敦松泉集

37、合肥:黄山书社,:于敏中,王际华,裘曰修,等国朝宫史:卷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昆冈,徐桐,刚毅,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十四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昆冈,徐桐,刚毅,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十三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昆冈,徐桐,刚毅,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奏为奉先殿捧请神牌官十缺除派郎中傅参等员事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题为太庙祭祖事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伊桑阿,王熙,尹泰,等 大清会典(康熙朝):辑 台北:文海出版社,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礼部志稿:卷八十三北京:商务印书馆,:为派遣员外郎倬令阿会同查明大行皇太后神牌升祔太庙并奉先殿所需龛案等

38、项成造或会办事致内务府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允禄,允礼,尹泰,等 大清会典(雍正朝):辑 台北:文海出版社,李东阳,焦芳,杨廷和,等大明会典:卷八十九明万历十五年内府刊本 奕劻,世续,鹿传霖,等 钦定大清现行刑律 海口:海南出版社,题为查议皇上祭祀奉先殿错赞行礼之内务府大臣缊布等官员事 北京: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 伊桑阿,王熙,尹泰,等大清会典(康熙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嵇璜,刘墉,王杰,等 清朝通典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赵尔巽,缪荃孙,柯劭忞,等清史稿:一百十五卷北京:中华书局,:刘永华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 中国社会历史评

39、论:第九辑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托津,曹振镛,崇禄,等 嘉庆会典:卷十三 北京:线装书局,:伊桑阿,王熙,尹泰,等大清会典(康熙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阎步克 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出版社,:昆冈,徐桐,刚毅,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托津,曹振镛,崇禄,等 大清五朝会典(嘉庆会典):卷十二 北京:线装书局,伊桑阿,王熙,尹泰,等大清会典(康熙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为太常寺进呈告祭奉先殿妄将元年告祭作为比较以致典礼几致轻重失仪穆克登额等员处分事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马齐,张廷玉,蒋廷锡,等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伊桑阿,王熙,尹泰,等大清会典(康熙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允祹,傅恒,张廷玉,等大清五朝会典:乾隆会典:卷十北京:线装书局,: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册北京:中华书局,:过常宝祭告制度与 春秋 的生成文学遗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册北京:中华书局,:昆冈,徐桐,刚毅,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约翰贝尔从圣彼得堡到北京旅行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责任编校:文建)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