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494927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本文档共5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课时素养评价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合格性考试】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 1.下列朝代曾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的是 (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争战局面,统一中国;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589年隋灭南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了统一,①③⑤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不断,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故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为B。 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解析】选A。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南方出现“北方面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故选A。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解析】选B。根据材料“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由此可以看出,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其中“塞下”应是 (  )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建康 【解析】选A。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A正确。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选C。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 6.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3个鲜卑姓改的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4分)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7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学汉语两项措施。第(3)题依据材料信息“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答案:(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改汉姓;学汉语。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等级性考试】 (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 7.“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局势相对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从材料中“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原人大量迁移到……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可以看出,导致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中原人大量南迁,局势相对安定和统治者的重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二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摘编自国际在线 (1)据材料一“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赤壁之战发生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争论的焦点是哪两个地点?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6分) (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4分)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共同策略都是后发制人。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湖北省,第二问结合材料“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可得出答案。第三问对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年代久远,记载模糊。 第(3)题结合实际,从做事要戒骄戒躁,全局考虑等方面回答。 答案:(1)先让一步,后发制人。 (2)湖北省。蒲圻和嘉鱼。原因:赤壁之战年代久远;史书记载的模糊性。 (3)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满。 - 5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