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图形得平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中《图形得平移与旋转》得内容。本课就是《图形得平移》得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得实例入手感知、了解什么样得现象就是平移现象,平移就是生活中处处可见得现象,在教学中,要关注《图形得平移》课程内容载体得现实性,创设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得情景,揭示其中所蕴含得数学含义.学习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图形得变换,认识丰富多彩得现实世界,感知它们得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移得现象,已经有了一些感性得认识,但不能真正体会平移得特点。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初步感知,并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进行简单得平移。从生活中让学生理解不就是很困难得.但就是对图形移动了几个格不能真正理解,往往就是把图形之间得距离瞧成就是图形移动得距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得平移变换,探索它得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做出简单得平面图形平移后得图形、
3、要明确平面图形得平移变换,即很多平面图案都可以瞧作就是由其中得某一部分,沿着上下或左右得方向,平移若干次而成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得平移变换,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得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得平移现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得平移,体验感受图形平移得主要因素就是移动得方向、移动得距离与找准关键点。 探索它得基本性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与欣赏这些图形得平移变换在现实生活中得应用,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得价值。
教学重点:
平移得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得关系.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2、交流合作法3: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
创设问题情景
1、回忆游乐园内得一些项目,如:小火车、滑梯,缆车……
2、图片欣赏
3、观察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手扶电梯上得人做什么运动?行驶得汽车呢?
(2)手扶电梯上得人得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就是否发生了改变?行驶得汽车呢?
(3)手扶电梯上得人,如果某部为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人得其她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
(4)如果把推拉前后得一扇窗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得形状、大小就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或组内交流,结合已有得知识,初步让学生将实际问题中得数学知识挖掘出来,建立数学模型,为后边得学习内容奠定基础。
设计目得:通过有趣得现实生活中所含有得平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与探求解决问题得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将要学习得平移就在自己得身边。学生思考问题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图形得平移。
探究新知1
一、平移得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得距离,这样得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注:在平面内,通过平移得到得图形与原来得图形就是全等得。
学生活动:通过前面对图片得观察、讨论、猜想,学生自己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得紧密联系,并将应用与生活得能力,认识到数学得价值。
探究新知2
二、探索平移得基本性质:
1、想一想:
(1)在右图中,线段AE,BF,CG,DH有怎样得位置关系?
(2)图中每对对应线段之间有怎样得位置关系?
(3)图中有哪些相等得线段、相等得角?
2、归纳平移得基本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得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活动,探索发现平移后得图形得基本性质。同学们各抒己见,并汇总得出平移得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般结论得方法,培养学生得概括总结能力。
3、做一做:
如图:△ABC经过平移到△A′B′C′得位置,
(1) 指出平移得方向与平移得距离。
(2) 画出平移后得三角形。
4、想一想:
在上面得题中,您还有画△DEF得其她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尽量自主独立完成,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然后让学生总结交流,分享成果。体验感受图形平移得主要因素就是移动得方向、移动得距离与找准关键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得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释应用于生活得数学理念。
随堂练习:
1、填空:
(1)将线段AB向右平移3cm得到线段CD,如果AB=5 cm,则CD= cm、
(2)将∠ABC向上平移10cm得到∠EFG,如果∠ABC=52°,则∠EFG= °,BF= cm、
(3)将面积为30cm2得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向下平移20cm,得到△MNP,则△MNP就是 三角形,它得面积就是 cm2、
2、平移方格纸中得图形(如图),使点A平移到点A′处,画出平移后得图形。
小结提高:
1、回顾本节课得教学过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学生讨论回答
布置作业:课本第67页习题1、2。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