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十一章劳动关系第一节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员工和雇主以及他们的组织构成狭义的劳动关系主体,广义的劳动关系主体还包括政府。雇佣关系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冲突与合作贯穿于劳动关系的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二)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主要由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所构成。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构成。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是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
2、关系系统的核心构成。社会劳动关系又称产业关系,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是社会劳动关系最重要的特征。社会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总体构成。二、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和环境因素(一)劳动者的概念及权利义务劳动者权利根据内容以及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个别劳权和集体劳权。集体劳权主要包括团结权、集体谈判权、民主参与权以及集体参与权。劳动者的义务包括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和忠实的义务。前者是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后者包括服从义务、保密义务和增进义务。(二)工会的概念、类型及主要作用以工会的组织结构形式为划分标准的工会类型有:职业工会、产业工会、总工会。以工会的层级划分的类型有: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
3、全国性工会。(三)雇主的概念及权利义务雇主的权利主要包括:组织权、劳动指挥权、奖惩权以及闭厂权。劳动者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都构成雇主所应承担的义务的内容。雇主的义务主要包括:平等雇佣劳动者的义务、提供劳动报酬的义务、保证工人休息休假权的义务、提供社会保险的义务、保证工人安全和健康的义务以及提供职业培训的义务等。(四)雇主组织的概念、主要形式及作用雇主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行业协会、地区雇主协会、国家级雇主联合会。雇主组织的作用包括:第一,参与集体谈判;第二,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第三,提供法律服务;第四,提供培训服务。三、劳动关系的运行(一)合作与冲突合作和冲突是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1.
4、合作与冲突的根源合作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即被迫和获得满足。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冲突的根本根源包括以下内容: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冲突的背景根源包括以下内容: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工作本身的特性。2.合作和冲突的形式合作的表现形式:一是产品和服务的产生和提供;二是管理规则的建立。冲突的表现形式:(1)从员工的角度有:罢工、怠工、辞职、抵制、设立工人纠察线等。(2)从雇主的角度有:关闭工厂、设立黑名单、惩罚带头员工等。(二)集体谈判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集体谈判指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
5、行谈判的行为。集体谈判制度的特征:集体谈判制度承认劳动关系的双方在谈判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是平等的;集体谈判制度体现了其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自治性和灵活性。(三)员工参与制度员工参与主要是指员工以受雇者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制定,这些决策主要涉及员工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员工参与的方式有获得资讯、劳资协商、共同管理和自我管理四种不同层次的参与。(四)三方协商机制概念、特征及作用三方协商机制是指劳动者、雇主和政府通过自愿的互动和对话,致力于劳动标准的发展完善和劳动权益保护的机制。三方协商机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类型的谈判、协商或信息交流。三方协商机制的特征包括:主体独立、权利平等、民主
6、协商、充分合作。四、劳动关系的矛盾处理(一)劳动争议处理立法及原则劳动争议处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的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及处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分为一般调整方法和紧急调整方法。一般调整方法分为协商、斡旋、调解、仲裁和审判。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一、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一)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韦伯夫妇主要著作有工会运动史和产业民主。产业民主理论的中心主张是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二)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康芒斯的学说被称为制度主义的“社会法律学派”。制度的实质就是
7、“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三)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劳动关系系统由四个相关部分构成,即一定的行为主体,一定的环境,贯穿于系统中的意识形态,具体地规制各主体在工作场所行为的规则。二、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一)斗争模式斗争模式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多元放任模式美国的劳动者团结性欠缺,工会倾向于以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比较少,可以归为多元放任模式。这一模式秉承新保守派劳动关
8、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三)协约自治模式1.劳资抗衡模式:这一模式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完全排除国家干预。劳资双方通过行使争议权,进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在抗争中取得均衡与和谐。该模式认为雇主联盟与受雇人联盟之间订立的集体协议,对其成员均具有规范效力,主张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2.劳资制衡模式: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其形式包括从“参与决策”到“共同经营”,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企业经营活动。(四)统合模式1.社会统合模式: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工会在跨企业
9、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2.经营者统合模式:劳资关系主要发生在企业阶层;工会在跨企业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只存在于产业阶层;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高于对劳动阶层的忠诚。3.国家统合模式: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态度,压制集体劳动关系;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双方的劳动契约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在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缺乏工会和劳动者的参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较少从劳动者的立场进行规划,体现劳动者利益。三、劳动关系的
10、不同模式(一)德国模式:劳资协议自治是德国劳资关系领域的基本制度。德国的劳资关系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劳资双方自治的基本格局。德国的工厂委员会制度是一种员工参与制度。特点:首先,德国劳资双方的组织都具有集中程度高、实力强大的特点。德国的工会和雇主协会是集体谈判的伙伴。其次,政府的宏观调控得到重视。最后,强势的劳动法律规范、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化的工人参与制度、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社会契约,使德国的劳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了稳定有序的状态。(二)日本模式日本的劳资关系有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工会。工会企业化是日本工会运动的一大特色。日本劳资关系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资本主义的生存竞
11、争与东方传统的家族式关系结合在一起,以家族式劳资关系模式维持着劳资关系的稳定,是“经营者统合模式”的代表。(三)美国模式美国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十分有限,劳资合作是劳资关系的主要原则。劳资关系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浓厚的自由化、分散化。工会组建率比较低。劳资谈判分散于企业、行业、区域等,工人权益的获得与待遇的改善,完全取决于所在地方或企业劳资力量的对比。经济状况的波动以及劳资力量对比的变化往往直接反应在集体谈判当中。(四)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劳动关系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劳动关系带有浓厚的行政化特点,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和调整劳动关系。目前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劳动关系处于动态的、不稳
12、定时期,转型期的特征非常明显:新旧因素共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未来劳动关系的发展方向尚不清晰,许多问题的明朗化还有待于过渡阶段的结束。(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模式主要包括两类:政府主导的劳资关系模式(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充满冲突和斗争的劳资关系模式。第三节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一、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特征特征: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化;劳动关系归属的国家化;劳动关系内容的泛政治化;劳动关系三方利益的一体化;劳动关系运行的行政化。(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1.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
13、结构的调整;2.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3.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现状1.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2.政府的主导作用;3.由以企业为主向行业性区域性层面集中;4.有待成熟的集体协商主体。三、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的形式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集体协商与签订集体合同制度、职工合理化建议制度、职工持股会、职工董事和监事制度等。职工代表大会是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其他职工民主管理形式相比,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有层次高、参与管理直接性强等特点,具有其他民主参与管理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四、三方协商机制在中国中国三方协商机制的发展前景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在主体层面上,为三方的主体性与代表性进行定位。第二,在制度层面上,使三方协商机制法制化。第三,在发展层面上,推动三方协商机制与国际劳工标准和WTO基本原则靠近和融合。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