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古代诗歌五首第1页精彩开篇词中国是诗国度,在历史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伴随诗人生花妙笔,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第2页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五首诗歌。2.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情感。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第3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第4页一、新课导入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古来圣贤多寂寞嘛。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怀才
2、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个心境,一个感伤,也是一个超然。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诗人们心中那份孤独吧!第5页怆然()涕下()岱宗()决眦()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chungditz第6页2.作者介绍(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勇于陈说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第7页3.背景链接(1)登幽州
3、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含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不少弊政,经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第二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即,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第8页三、
4、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赏读登幽州台歌第9页(一)整体感知1.采取各种形式朗诵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交流点拨】提醒: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改变,相互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10页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学生自由朗诵,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第11页(二
5、)疏通文意1.了解以下词语含义。(1)幽州台:(2)前:(3)古人、来者:(4)念:(5)悠悠:(6)怆(chung)然:(7)涕: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过去。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详细指燕昭王。想到。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悲伤样子。眼泪。第12页 2.诗意了解【交流点拨】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明君。想到历史上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
6、了衣襟!第13页(三)深层探究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感受?【交流点拨】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贤君又在哪里呢?一个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心头。第14页2.诗人为何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精神?【交流点拨】(1)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个沉重和孤独寂寞苦闷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2)诗歌中所表示不只是客体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主动精神。第15
7、页小结登幽州台歌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前前 不见不见 古人,古人,后后 不见不见 来者。来者。念念 天地天地 之之 悠悠悠,悠,独独 怆然怆然 而而 涕涕下!下!时间空间时间抒情从时间角度以时空作背景自塑形象 抒发情感第16页 赏读望岳第17页(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初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异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2)望岳这首诗是唐
8、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诗人开始过一个不羁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18页(一)整体感知1.采取各种形式朗诵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交流点拨】2.学生自由朗诵,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望岳 杜甫 第19页(二)疏通文意1.了解以下词语含义。(1)岱宗:(2)夫:(3)怎样:(4)造化:指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
9、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尊称。读“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怎么样。天地、大自然。第20页(5)钟:(6)神秀:(7)荡胸:(8)曾:(9)决眦(z):(10)会当:(11)凌绝顶:聚集。神奇秀丽。使心胸震荡。同“层”,重合。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眶。终当,终要。登上泰山顶峰。凌,登上。第21页2.诗意了解【交流点拨】泰山,终究是什么样子?青色峰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停,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顶峰,放眼一
10、看,全部山顶都显得很小。第22页(三)深层探究1.首联为何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取设问修辞手法呢?【交流点拨】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敬意,借齐鲁大地来衬托(反衬)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2.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好在何处?【交流点拨】“钟”字是“聚集”意思,含有拟人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全部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也表示了诗人对泰山赞美之情。“割”字是“切断”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硕大无比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南北两面展现出截然不一样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第23页4.尾联化用了孔子名言“登泰
11、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你能体会到吗?【交流点拨】这句不但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极顶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誓言,表示了诗人伟大理想。第24页(四)板书设计远望整体形象参天耸立由近望泰山美景秀美高大望细望山之景物幽深神秘到愿望凌云之志高瞻远瞩想望岳第25页赏读登飞来峰第26页(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学中含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实际功用;短文简练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12、。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格调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第27页(3)登飞来峰这首诗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理想非凡,恰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示宽敞情怀,可看作实施新法前奏。第28页(一)整体感知1.采取各种形式朗诵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交流点拨】登飞来峰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学生自由朗诵,结合注释了解
13、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第29页(二)疏通文意1.了解以下词语含义。(1)千寻塔:(2)闻说:(3)浮云:(4)望眼:(5)缘:很高很高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听说。在山间浮动云雾。视线。因为。第30页2.诗意了解【交流点拨】高高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视线,因为我身在塔最高层。第31页(三)深层探究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交流点拨】眼前困难、障碍、挫折等。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详细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人生哲理?【交流点拨】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表
14、现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胸怀。3.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了解。【交流点拨】第一句利用夸大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第32页(四)板书设计借景抒情借情喻理登飞来峰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第33页四、拓展延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深刻哲理?给你怎样人生启示?你还能想到哪些表示雄心壮志诗句?【交流点拨】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启示: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决定”,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胜利喜悦。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第34页教学内容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第35页一、新课导入古诗美,美在韵律,平长仄短、仄抑平扬,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低吟浅唱;古诗美,美在语言,妙用一字,境界全出;古诗美,美在意境,或漂亮苍凉,或雄浑凄清,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领会一番古诗美吧!第36页足鸡豚()叩门()箫鼓()吟鞭()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tnxiokuynbin第37页2.作者介绍(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含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但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受高尚地位,存诗9300多
16、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一样贯通了气吞残虏爱国主义精神。第38页3.背景链接(1)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初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主动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故乡心情是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诗歌创作
17、里。第39页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赏读游山西村第40页(一)整体感知1.采取各种形式朗诵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交流点拨】游山西村(陆游)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单/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学生自由朗诵,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第41页(二)疏通文意1.了解以下词语含义。(1)腊酒:(2)足鸡豚(tn):(3)山重水复:(4)柳暗花明:(5)箫鼓:(6)若许:(7)闲乘月:(8)无时:腊月所酿酒。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
18、重合叠。柳色深绿,花色红艳。吹箫打鼓。假如这么。趁着月明来闲游。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第42页2.诗意了解【交流点拨】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合水流波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突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日子已经靠近,村民们衣冠简单古代风气依然保留。今后假如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门。第43页(三)深层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话说说这首诗主要内容。【交流点拨】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19、,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单,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期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造访。2.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游子?这表现了什么?【交流点拨】“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了农家热情、淳朴以及热情好客。第44页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哲理?【交流点拨】这一联描绘了农村明媚绚丽、改变万千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心情。被后世称为佳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出路、新天地。4.请描绘出“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单古风存”画面。【交流点拨】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奠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
20、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穿戴简练朴素,还保留着古代风俗习尚,真是一幅纯真明快农村风俗画。第45页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感情?【交流点拨】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人情美中,留恋村民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感叹。第46页(四)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叙事写景盛情待客景色迷人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莫笑/农家/腊酒浑景美人更美柳暗/花明/又一村第47页赏读己亥杂诗第48页(2)龚自珍(1792-1841),字璱(s)人,号定庵(n)。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
21、,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第49页(2)己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眷,在南北往返途中,他看着祖国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这首诗。第50页(一)整体感知1.采取各种形式朗诵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交流点拨】己亥杂诗(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学生自由朗诵,结合注释了解诗
22、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第51页(二)疏通文意1.了解以下词语含义。(1)浩荡:(2)吟鞭:(3)落红:(4)化作春泥:2.诗意了解【交流点拨】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谢花朵依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鲜花。无限。诗人马鞭。落花。变成春天泥土。第52页(三)深层探究1.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交流点拨】诗人把自己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示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终一份心力感情。这是一个无私贡献精神。2.这首诗表示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表示了诗人即使辞官离京,却依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思想感情。第53页(四)板书设计己亥杂诗满载离愁,远归故里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虽辞官归家仍心系报国述愁抒怀第54页四、拓展延伸意境是诗灵魂,诗生命。在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是“意”,描绘物象是“境”。二者融合而成是一个耐人寻味艺术境界。那么请你联络生活实际谈谈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解。【交流】1.当我们自己碰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能够给用这句话给自己鼓劲。2.当我们同学碰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能够用这两句诗来勉励同学。3.当我们正视困难,不停努力,走出困境那一瞬间,我们也能够感叹道: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