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延续香火 以古都西安为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总体情况古都西安除了闻名遐迩的自然景观之外,其人文底蕴也相当深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市旅游局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189个,其中口头文学34项、民俗10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音乐22项、民间舞蹈21项、传统戏剧6项、传统曲艺11项、传统技艺42项、传统礼仪7项、传统节庆3项、传统体育和游艺11项、传统杂技1项、传统医药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9项、市级19项。2011年6月1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后,作为旅游大省的都会城市,西安
2、下大力气贯彻实施该法,落实非遗保护责任,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特别是在非遗普查、名录申报、宣传推介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高度重视,健全非遗传承和保护机制。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重要工作项目,下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2005年5月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民保工程”领导小组和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建立了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眉山市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眉山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多次召开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专题研究会议,市文体影视部门也成立了“非遗科”,为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稳固的条件。下属区县也成立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领
3、导机构,统一领导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机制,由此促使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和齐心协力。(二)认真调查,打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基础。市旅游局为了全面了解辖区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存环境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全面的非遗调查工作。灵活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和图片等方式,对全市非遗资源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排查,建立了详实的档案和数据库,制定了非遗资源分布图,这些抢救性工作对濒危非遗项目起了延续香火作用。(三)建立名录,加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市县政府将辖区内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专业名录特别加以保护。市政府于2006年、2008年、
4、2010年份三批公布了市级非遗项目共29项。2007年、2009年、2011年,仁寿抬工号子、丹棱唢呐、洪雅复兴耍锣、彭山长春号南味豆腐、东坡区裕泰乾马氏芝麻糕、洪雅五月台会、青神竹编、青神捻条画、苏东坡酒传统酿造技艺、彭山竹琴列入省级项目名录。2008年,青神竹编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由于上述努力,目前我市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因此完整的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四)宣传推介,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成效显著。市县政府围绕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尤其是“文化遗产日”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展览活动,因此非遗保护知识的传播面明显拓宽
5、,人民群众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古都西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市正在积极筹备非遗项目对外交流活动。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陷入困境的原因(一)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国家颁布非遗法颁布较晚,因此非遗保护意识不可能深入人心。特别是政府机关部分干部对非遗保护意义的认识还不足,对非遗法的理解比较浅显,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个别单位甚至出现对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不管不顾的怪象。(二)非遗香火延续乏人。由于大多数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0岁以上,因此体弱多病的他们开展传承和保护活动的精力就受到限制。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致使很
6、少有人愿意学,不少传承人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况。一些传承人的创作活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肯定和回报,生活举步维艰,靠“热爱”维系创作生活是极不现实的。(三)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力量薄弱。目前市县政府尚未建立非遗保护专业机构,从事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专门人员相当短缺。市文体影视新闻出版局仅有1名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大多数区县没有专人从事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因此非遗传承和保护力量严重不足,后备军严重不足。(四)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投入不足。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专项经费匮乏,有的区县甚至没有设立专项经费,传承和保护装备相当落后,活动设施缺乏,这些客观情况给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造成困难和硬伤,致使不少非遗资源
7、散轶和失传。三、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香火的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非遗传承和保护意识。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为了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非遗法的学习和宣传。尤其是强化对作为执法者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非遗法知识培训,增强全社会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和危机感。通过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及传统节日等方式去大力宣传和展示我市的非遗项目,扩大古都西安非遗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东亚邻国韩国保护非遗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多种新媒体开展非遗法宣传,普及非遗保护知识,营造非遗保护氛围。适时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使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成为
8、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二)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形成非遗保护合力。我们可以依法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且强化非遗保护全程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切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合力,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全面化和法治化。(三)落实非遗政策,保护非遗项目传承。加大对现有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尤其是将工作重点倾向于对非遗保护贡献突出的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能人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对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实行专项经费补助,不至
9、于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而影响非遗项目传承;支持非遗传承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此扩大非遗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市非遗展示区建设,完善区县现有非遗文化展示场所,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固定平台。(四)发展非遗产业,重视非遗的经济带动作用。对竹编艺术等具备引擎功能的非遗项目的产业链加以延伸,应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相关要求落实到位。对东坡泡菜等重要产业,应发掘其非遗内涵,重视其产业链的文化含量。非遗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而得到长期发展,就必须挖掘非遗的商业价值,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非遗的经济带动作用的生动体现。非遗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为自是的传承和保护带来稳固资金支持,如此文化和经济达到互利共赢。
10、(五)提供工作保障机制,增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基础。建立市县非遗保护专业机构,并配备相应工作人员,特别要做好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保障机制,只有做好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社会保障工作,才会切实满足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通过和有关高校或专业机构的联合,加强对非遗保护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可以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班,争取在两年内将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轮训一次,以此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素养。(六)适当增加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财政专项经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非遗传承和保护要想得到稳固而独立的发展,其经费来源必须稳固。因此,市县要依法将非遗传承和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提高,确保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如招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赠和投资非遗保护事业,以此达到非遗香火传承和商业发展的两全其美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