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A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3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46新时期的民主建设;78“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1(2022江苏南京、盐城模拟)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听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听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听从中心政府。”这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解析留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据此可排解A、C两项;19491954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人
2、大的职权,D项无法体现,可排解;材料主要叙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故B项正确。答案B2(2022河南郸城一中模拟)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帮忙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气,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方案;亲密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导致政协职能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第一个五年方案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解析留意材料中的时间1954年。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前政协的职能是代行全国人大的权力,后转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据此正确答案选C项。答案C3(2022东北六校联合调研)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美丽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爱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C敬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公平的原则解析归绥和迪化是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带有民族制服意味的命名,新中国的地名体现其民族公平的政治内涵。答案D4(2022长春外国语学校模拟)据统计,从2002年11月至2009年8月,中共中心、国务院及托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状况通报会达142次。自2005年至2008年底,各地中共党委共召开协商会、座谈会、状况通报会1 003次。这说明我国政府()。A留意发
4、挥民仆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B留意发挥民仆人士的依法监督作用C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执政参政作用D重视民主党派民主建设的核心作用解析A项符合史实。B项中的“监督”材料没有直接反映。C项错在“执政”的表述上。D项错在“核心作用”的表述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答案A5(2022云南昆明模拟)2022年1月,想出门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的王秀贤女士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步入人民大会堂参与国家大事投票。她以农夫工的身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种现象()。可使这一阶层的诉求得到更加直接、有效的表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王秀贤是农村走向富有的成功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ABCD解析“
5、农夫工身份”、“打工挣钱”与走向富有不符,故排解,答案为C。答案C6(2022湖北襄樊五中模拟)1998年3月7日,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20个村,同时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此前的1986年12月,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制造了“海选”村官的雏形。换届选举的“海选”方式表明村民选举 ()。村民海选村官时将选票投入票箱A开拓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C是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创举D使农夫有力量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解析“海选”使选民充共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过程更公正和选民参与更广泛。“海选”是中国农夫在村民自治中制造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村官直选”。A项中
6、的“政府”,D项中的“国家”字样不符合“村民选举”的条件限制。C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B7(2022河南漯河高中模拟)2022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由于它()。A宣布接受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解析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接受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本题选A。答案A8(2022江苏苏北四市模拟)在202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
7、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布满硝烟。而今依据我们保守的估量,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沟通的限制B海峡两岸民间沟通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富强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海峡两岸的沟通,国家统一的理解力量。和过去布满硝烟的史实比较,台湾在内地购房和拥有人民币账户的居民增多,反映了沟通增加。故选B。答案BB组提升练9(202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化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化中,能深刻体现的是()。A政权更迭B中国国际地位的
8、变化C国家领土的变化D国家性质的变化解析从国旗的演化无法看出国际地位的变化和国家领土的变化,排解B、C两项;国旗的变化表面上反映了政权更迭,实质上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性质的变化。故选D。答案D10(2022浙江六校联盟联考)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其次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A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
9、全会D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以推断,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确立,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表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故选A项。答案A11(2022河南平顶山模拟)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70年月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D都表明民族地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解析新中国的宪法无法体现民主与专制斗争,排解A;B项与临时约法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答案C12(2022陕西宝鸡模拟)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别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假如依次端详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分别”的直接缘由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相逢”最早应当在20世纪80年月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解析“一国两制”是大陆处理港澳台地区
11、的政策,但不能表明台湾当局也接受该政策。答案D13(2022郑州一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污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日材料三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转变了,“法”也就跟着转变。所以,应当集
12、中力气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肯定的民主程序争辩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全都向前看(1)依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2)材料二中现象消灭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解析第(1)问,从图片信息的内容角度回答即可。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新型民主制度,该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供应了法律保证。第(2)问,对刘少奇的批判说明“文革”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
13、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需要依法治国方略,结合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内容回答“史实”和“影响”。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供应了法律保证。(2)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峻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峻践踏。(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言之有理即可)14(2022江苏泰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实现中国的统
14、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旧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制造必要的前提和平安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忧这个政策会不会变
15、,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打算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假如不对,就可能变。假如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进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 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谐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宝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 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 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 下的香港澳
16、门(2007年)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进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将来两岸关系进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进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很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阅历都可以在沟通交往中供应应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 诗(2011年)(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进展?(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果说明白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
17、关系。(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生疏。解析第(1)问,关键信息: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制造必要的前提和平安的环境。第(2)问,考查“一国两制”学问点。第(3)问,“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是为了台湾的回归,但首先成功运用于港澳,说明其正确性,其次小问阐述港澳回归的共同意义。第(4)问,留意问题答题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理论须联系实践,促进进展,然而实践也可不断丰富理论。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进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供应借鉴。(4)生疏:“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进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