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临沂模拟)《后汉书·宦者列传》明确记载,东汉蔡伦制造造纸术,可1957年西安灞桥西汉墓又出土了植物纤维纸,这说明( )
A.文献资料不行信
B.人们不行能了解历史的真相
C.考古资料不行靠
D.人们的历史生疏在逐步接近客观真实
2.(2022·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制造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制造”是指(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3.(2022·鹤壁模拟)据史料记载,1279年,一位出名天文学家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是黄岩岛属于中国领土的历史证据之一。这位天文学家可能是( )
A.张衡 B.僧一行
C.梁令瓒 D.郭守敬
4.(2022·天津联考)阅读古代中国出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姓名
朝代
著作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
郭守敬
元朝
《授时历》
李时珍
明朝
《本草纲目》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亲热相关 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 ④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进展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6.(2022·新乡模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好像没有任何约束,好像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奇怪奇异、层出不穷和不行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7.(2022·柳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和城市的富强,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毁灭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
A.风俗画 B.心学
C.宋词 D.明清小说
8.(2022·广东茂名模拟)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番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9.(2022·黑龙江大庆模拟)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生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里鲁迅告知我们( )
A.汉字是史官胡乱制造的
B.汉字是口口相传的文字
C.汉字是仓颉制造的
D.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制造的
10.(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当时简洁的社会冲突
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猛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11.
(2022·北京西城模拟)右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A.展子虔《游春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12.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利”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共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留意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神,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制造。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进展制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2: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材料3: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制服,机器的接受,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照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1和所学学问概括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三大制造都进行了哪些奋斗(探究)?中国的三大制造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产生的最终作用是什么?
(2)据材料2指出在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方面,中国社会存在着什么问题?火药、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白什么?
(3)据材料3和所学学问概括在鸦片战斗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进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缘由有哪些?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2: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消遣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3: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驾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缘由。
(3)据材料3,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生疏?
第十三单元
课后达标检测27
1.解析:选D。材料中的描述涉及争辩历史学的重要资料,即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者都是我们后人争辩历史必不行少的资料。真实的历史需要两者互证,当只有其中一者毁灭时,会随着争辩的深化,渐渐接近历史的客观事实,不能说任何一种资料可信或者不行信。
2.解析:选C。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3.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279年”和奉旨在南海测量可以推断是元代的郭守敬。
4.解析:选C。分析各小项,①不符合本题,科技总结阶段是指明清时期;③可排解,三本著作分别是农业、天文历法、医学著作,不具备一脉相承的特点。
5.解析:选B。材料信息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这反映了《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6.解析:选C。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好像没有任何约束,好像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
7.解析:选B。抓住“庶民文化”的特点即大众化、世俗化,心学是陆九渊、王阳明等儒家思想家对儒学的继承和进展,不是大众化的文化。
8.解析:选C。由标题“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说明小说体现反封建伦理的思想。C项“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反映的是封建“君为臣纲”的愚忠思想,与论文内容不符合。
9.解析:选D。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材料指出“仓颉也不止一个”,制造文字的人很多,制造文字的方式很多,故D项正确。
10.解析:选B。宋代是我国封建经济高速进展的时期,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经济的富强带动了文化的进展和富强。材料中体现了在宋代毁灭了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和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现实。
11.解析:选C。由图中的人物活动、沿街叫卖的货郎、四周店铺设置及建筑等信息推断这是社会风俗画。与此类似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A是山水画;B是人物画;D是文人画。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宋代的风俗画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描绘风俗人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展,与题目“意境”的内涵不符。故B项错误,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3.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来分析资产阶级利用三大制造的奋斗(探究)。三大制造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产生的最终作用是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的进步。第(2)问分析材料2可以了解到在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方面,中国人民愚昧落后,缺乏科学意识。火药、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科技成果的运用受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进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生疏等方面的制约。第(3)问本质差异需要留意“文明进展”的前提。主要缘由结合当时中国实行的经济政策回答。
答案:(1)奋斗(探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使人们的思想解放;开拓新航路,形成了世界市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最终作用: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的进步。
(2)问题:当时中国人民愚昧落后,缺乏科学意识。说明:如何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并服务于社会,受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进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生疏等方面的制约。
(3)差异:西方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迈进;中国在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中徘徊。主要缘由: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14.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宠爱“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第(2)问回忆宋代经济进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学问回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生疏”。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宠爱。特征:大一统。
(2)缘由:都市(城市)的富强;商业的进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消遣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毁灭;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渐渐世俗化、通俗化)。生疏: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确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确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