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文学问点解析一、商业的进展1.产生和初步进展: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进展时期。(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渐渐消灭,社会分工进展,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分别,氏族成员把剩余产品进行物物交换,这就是原始商业的产生。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解答:剩余产品的消灭和社会分工的进展都是生产力进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进展,商业是经济进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进展的基础,商业的进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进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2)商朝:商业因商朝而得名,正是由于商朝的商业活动进展水平较高,初具规模,
2、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消灭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货币。(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了商业,商人由政府供应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4)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快速进展促使生产关系变革,商业也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很多庶人冲破了官府的垄断,经营商业,私商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头用为货币,三是有名都会形成。2.曲折和进展高峰:经受了魏晋南北朝的曲折后,隋唐、宋元的商业接连形成进展的高峰。(1)魏晋南北朝:由于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担忧,加上大土地全部制的进展,自给自足的田庄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商业活
3、动既缺乏稳定的环境,又缺乏市场和产品,因此格外萧条,甚至倒退到了废止货币,物物交换的阶段。(2)隋唐: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又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水道,商业快速富强。表现为大都市的消灭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进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进展等。(3)宋元:这一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进展的基础上,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商业进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归纳一下:依据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的商业状况,概括商业进展的要素。解答: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富强。因此商业
4、进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自然经济影响较小等。3.进展的新阶段: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灭了很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商品格外丰富,雇工的消灭使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总之,商业活动从原始社会产生后,随着各朝的兴衰而曲折进展,在商人、商品、货币、城市、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始终不居主导地位。二、从贝壳到银元马克思说:“货币是
5、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人类社会进展到肯定阶段,伴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和进展而产生的。我国古代货币经受了以下历程1.货币形态从多样到统一: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自然贝壳,主要在新石器时代和夏朝使用,后来商周时期消灭了人造的贝币;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形态多样化,布币、刀币、贝币、圜钱等都有,各国货币不统一,限制了商品的沟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了币制,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通行天下,这成为我国沿用2000多年的铜钱的基本形态。补充:我国古代铜钱的演化还可以分为重量币和年号币两个阶段。唐以前的货币都要标明重量,如半两钱、五铢钱等,称为重量币。唐高祖废止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取开创新纪元
6、之意。此后钱币不再标明重量,后又进展成标以皇帝年号,称年号币。这说明人们心目中货币的地位进一步稳定,是商品经济进展的表现。2.货币材质从金属到纸币(1)唐宋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铜钱发行量越来越大,北宋的四川地区就消灭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议一议:纸币的消灭有什么乐观作用?解答:金属货币笨重,很难大量携带,运输不便,这就限制了商业贸易的规模。而纸币重量轻,便于大量携带,这是商品经济进展的表现,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展。(2)元朝开头推广纸币的使用,成为中国历史上纸币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明清时期也曾经推行钞法,但金、银、铜钱屡禁不止,又被迫废行纸币。3.货
7、币流通从单一到并行:明朝商品经济特殊发达,加上中后期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时以钱为辅,形成了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使用有利于商品贸易和资本的积聚。三、坊市与城镇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富强与否代表了商业进展的水平。1.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城市是组合词,早期的“市”是商业活动的场所,是依靠于“城”而存在的。即经济中心依靠于政治中心而存在。市一般处于城的特定地段,与民居分开,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等均受官府把握,甚至商业富强的唐朝也是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置”,在长安城设置固定的东市、西市作为贸易场所,定时启闭。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放松限制从宋朝开头
8、。坊市界限被拆除,市分散于城中,更便于居民生活所需,原先不设市的乡村也可以贸易。除了地点的限制取消之外,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也渐渐放松了,如消灭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加。而到了明清,由于商业活动的发达,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丝织业中心苏州等,即经济中心不再依靠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四、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富强,商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成为古代商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以陆路为主的丝绸之路(1)形成:汉武帝时期,张骞为了联络西域各族攻打匈奴,两次出访西域,虽未能实现原有目的,但是开拓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这就为商业贸易的进展供应了
9、条件。后来西汉大破匈奴,设置西域都护,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得以保证畅通。西域和中原联系的亲密,为经西域进展对外贸易供应了前提。这样贯穿欧亚大陆的陆上东西交通线就形成了,由于往来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绸,人们称之为“丝绸之路”。(2)路线查一查:结合丝绸之路路线图,沿路线查找经过的重要地点。解答: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过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依次经过鄯善、于阗、莎车等地,北路依次经过龟兹、疏勒等地,然后越过葱岭,到达大宛、大月氏、安眠、大秦等国。2.以海路为主的陶瓷之路(1)形成: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商业萧条,加上经济重心同时南移,南方的造船、航海技术提高,海运条件便利,因此
10、对外贸易也转为以海路为主。随着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对外贸易的商品瓷器大量增加,这条东西的海上航路就被称为“陶瓷之路”。(2)路线:结合地图查找,从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动身,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阿拉伯或更远的非洲红海一带。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登州、扬州、杭州、明州、泉州等地,各国客商云集,船舶货物众多。五、重农抑商影响商业进展的因素包括政府的商业政策。农耕时代的中国统治者往往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的进展。1.产生: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想一想: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缘由
11、及表现是什么?解答:(1)缘由: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封建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是其主要特点,为了保证农业进展所需的稳定,政治上渐渐确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淌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冲突,进展商业也会削减农业进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头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爱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2)表现:商鞅变法中就有很多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一是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称“重本抑末”;二是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三是对商业征收重税。2.进展:秦朝连续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汉代的措
12、施进一步加强,为了恢复和进展农业生产,汉初几代皇帝都实行了打击商人的政策。尤其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重税,私人工商业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中唐以来,随着商业的富强,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动,政府鼓舞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3.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政府在商品经济进展的大势之下,连续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增加商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就违反了经济进展的客观规律,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展,导致国家贫困落后。全析提示商业是社会经济进展不行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既是经济进展的产物,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商业进
13、展的表现主要在于商人队伍、货币、商品、商业活动的范围、城市的进展等。要点提炼商业的产生和初步进展: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商朝初具规模西周官商垄断春秋战国私商消灭。全析提示商业进展所需的要素与经济进展的要素基本全都。政治安定、经济富强的朝代商业肯定发达。徽商和晋商属于地域性的商帮,都靠经营盐业起家,经营范围扩大到涉足金融和走出国门,百年不衰。商人组织由亲族性到地域性是一大进步。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进展的产物,而不是人们创造或协商的结果。要点提炼货币形态的演进:贝形多样化统一的圆形方孔圆形。货币材质的演化:贝铜、金、银并用铜为主纸银为主。全析提示纸币轻松,但也简洁消灭信用危机,须由政府发行才能顺当流通。思
14、维拓展了解今日各国的货币体制,调查我国人民币的信用状况。全析提示这一阶段的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经济功能为辅。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加和经济中心的独立存在,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丝绸之路的消灭,说明在古代对外贸易中,中国是出口的大国,经济实力强,占据主导地位。经常指认地图,形成空间概念,把历史学问与地理学问进行综合运用。陶瓷之路取代丝绸之路的地位,是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进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重农抑商政策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爱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消灭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和减弱,都是出于封建农耕经济进展的需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经济进展、巩固地主政权起了乐观作用,明清时期它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