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备课资源历史回眸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中国的交通与通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传统的邮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交通与通讯在近代的变化过程中也经受了很多 曲折。火车是近代文明的象征,但在当时保守落后的中国,它却成了人们眼中的不祥之兆。1865年有一个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立了一个0.5千米长的一个铁轨,上面跑着一个小火车。很快,这钢铁的新颖事物就被慈禧太后下令拆除了。1876年春天,上海的一个早晨,外国商人修建的铁路上,火车第一次在中国老百姓的眼前消灭,但是又一次的,它很快就被下令拆除了。火车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它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到19世纪90年月
2、,反对铁路的谈论已经波澜不惊了。清朝官员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生疏到修路的急迫,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愿望。1906年10月24日,詹天佑在给他在美国求学时的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到:“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我好像是列在最前线的中国工程师。全部中外人士都在凝视我所主持的京张路工程。假如京张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个人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将会带给中国很大的损失。”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念,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9600多里,但由清政府自主修建把握
3、的仅660多里。民国以后,铁路的修筑权渐渐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进入正轨。交通变化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以及邮传通讯。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12月,朱其昂等议定“条规”,经李鸿章批准施行。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困难求生。民国以后,这种状况还是没有多少改观。中国航空业起步较晚,1918年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头研制水上飞机。1920年后,航空事业获得较快进展。1949年,中国各航空公司总共拥有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航线总
4、里程近8万千米。1840年5月1日当第一枚“黑便士”邮票在英国诞生的时候,拥有1040万平方千米的华夏大地仍在连续一种古老的通信方法邮驿。邮驿最早起源于周朝。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于是产生了置邮传命的制度,即设置肯定数量的人员车马,专供传递消息之用,沿途还设有能供食宿和更换车马的馆舍(即驿站),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消息的快速传递。人们习惯上一般把步行传递消息曰之“邮”,乘车马传递消息曰之“驿”,史称邮驿。这种传统的传递方式,使长距离往来通信格外困难。鸦片战斗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特地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其机构附属于当时的
5、海关,几年后开头发行邮票。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邮政始于1896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成立大清邮政局,由总税务司兼总邮政司,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改驿为邮的工程开头推广实施。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决心将邮政扩展到府、州、县,1911年5月28日,全国各级邮局(包括长沙邮政分局)脱离海关,直属邮传部管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大清邮政以通商口岸为邮区,把全国分为53个邮界和5个副邮界,不受省界限制。民国以来,为保证全国通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改为按行政区域重新划分邮界区域。随着邮政机构的建立和交通的进展,邮驿渐渐失
6、去了原来的作用,新的邮政运输网络开头形成。中国的邮政体系日臻完备。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是人类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月的宏大创造。1877年(光绪三年)我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电报线路在台湾竣工,全长仅95里;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效果良好。1882年12月投入使用的天津电报总局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电报企业,之后又在大沽口、紫竹林、济宁、苏州、上海等地设立分局。中国自办电报业快速进展起来。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电报业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月才又重新获得进展。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收回了电信自主权。1906年,中国的无线电报创设。民国时期,无线电报快速进展,国际
7、间的无线电台可直通东南亚。1882年,中国第一个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开放通话。中国的电话事业从今诞生。电话在开头时仅有通商口岸中洋商使用,后渐渐普及于各大都市。而长途电话,到清朝末年,也仅有北京到天津一线,民国建立之初仍不发达。纵观晚清到民国时期近代交通和通讯的进展,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进展,转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行为方式,在肯定程度上也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大增加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同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中国铁路与近代贸易20世纪初,曾有人撰文预言,今日之“商业大势,由河流贸易时代,而一变为铁道贸易时代”,并认为“将来商业之消长,当以铁道之长短为比例,不得以
8、河流之多少为比例也”。这个估量大体不错。铁路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大大促进了经济的进展。以华北铁路为例,京张、正太铁路通车后,大大改善了天津与蒙古、山西等地的陆路贸易状况。使这些地区毛制品等的出口快速增加。京张铁路通车后不久,就消灭“昔之骆运货物,皆为铁路所揽”的局面。张家口由于交通便利,中外商贾来者日多,地势较前开通,商业益形发达。1909年,通过天津出口的商品价值较1908年增加9517417海关两。在这增加的部分中,蒙古及西北地区的商品占相当的比例。以前这些地区的商品用骆驼、车辆或船只运到天津,中途极易受耽搁而受损失。铁路通车后,从产地运到张家口、丰台、太原等地区,即可通过火车运到天津,
9、大大缩短了贸易时间。铁路在促进贸易流通的同时,还便利了不同地区人员的移民和往来。1897年天津至卢沟桥的津卢铁路通车,天津到北京从需要7个小时削减到乘火车只需3个小时。于是白河在客运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在白河上乘棚船旅行的时代于是成为一个毫不圆满的回忆。由于旅客众多,原来的单轨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又改铺双轨。由此可以看出,铁路的进展渐渐转变着人们的生活。它所供应的大容量高速运输方式使商品的流通更加快捷。人们需要的衣服、食物、燃料、药品,都能通过铁路从外地快速运到。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生活方式,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正现代化的相互依存的生活。考察近代历史,火车真正进入中国是随着殖民者的坚船利炮而来,火车成为了列强瓜分中国掠夺中国财宝的工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结束了西逃的慈禧是乘着她一再反对的火车,回到了紫禁城。清政府最终开头修建自己的铁路。经受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人由开头的恐惊火车,到最终接纳火车、使用火车,火车这个工业文明的轮子,最终拖着这个背负沉重的民族,往前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