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班别: 考号: 姓名: 评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90分)
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缘由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考点:近代社会服饰的变化。留意关键词:社会缘由。“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属于服装自身的缘由,不是社会缘由,故排解全部带①的选项,所以本题选C。
2.电视剧《霍元甲》呈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受。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 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答案】A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精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力气,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861—1910年”说明白霍元甲生活在清朝末年,A项在清末已经毁灭符合题意,B发生在1911年, C D两项也发生在民国时期均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3.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讥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讥笑为封建余孽,讥笑为“猪尾巴”、“满奴”。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见 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颜色
C.人们的公正观念有了某些增加 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答案】A
考点:近代服饰的变革。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解法,依据所学史实可知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时期即已提出了“断发”和易服的主见,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A项。
4.20世纪初,中国某征婚广告写道:“(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下列对材料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女子“不缠足”说明当时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B.提出夫妇“可离婚”说明妇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C.强调女性“须识字”说明当时掀起扫盲运动
D.提出“女可再嫁”说明新文化运动已经爆发
【答案】B
考点: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20 世纪初要求男女婚姻自由的主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刺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毁灭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答案】B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斗后,据此可知最早可能毁灭于清朝时期。
6.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乐观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公正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答案】A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力气。材料中体现了女性乐观参政,这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公正意识增加的表现,故选A项。
7.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月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答案】B
考点:A“中山装”毁灭在民国时期;C“买办”毁灭在清末,“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行能存在;D“网上谈天”毁灭在20世纪90年月,排解A、C、D。
8.徐风笑为安徽省濉溪县人,生于1899年。从北伐战斗到新中国成立,其脚印遍及安徽、上海、湖北、北京等地。依据他近90年的人生经受推断,下列活动中不行能发生的是
A.在安庆教堂参与一次新式婚礼 B.在上海租界坐有轨电车上下班
C.在武汉手持粮票排队购买粮食 D.在北京医院给老友发电子邮件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和再认再现力气。结合所学可知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因此徐风笑生活的年月不会毁灭电子邮件。
9.我国古代常接受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烽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像的是
①交通信号灯 ②电子邮件 ③轮船旗语 ④手机短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考点:考察通讯工具的变化。烽燧传递信息属于声光通信手段。对比四项不难得出答案是A。
10.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依据所学学问推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进展 D.世界电影开头进入有声时代
【答案】B
考点: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 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明显是中西合璧。
11.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头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A.广播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杂志 D.网络与漫画
【答案】A
考点: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本题考查同学对基础学问的迁移力气,解题时留意时间的限制“20世纪初期”,材料中强调了文化尤其是口语的传播和趋同趋势,促成材料变化的主要媒介是电影和广播,因此A符合题意。而铁路与飞机不涉及语言传播,而报纸是书面语,网络当时还没有毁灭,是在二十世纪的前期还未毁灭,B、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A。
12.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的杰出女性时,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 这种变化表明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主流思潮 B.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中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已完全与男性公正 D女报渐渐担当起国民训练的职责
【答案】D
考点:大众传媒的进展。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精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力气,材料所述表明晚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将对杰出女性的理解由贤妻、孝女转为了爱国、从政,反映了中国女报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这是在向国民传达一种全新的观念, 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3.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B.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A
考点:传统农耕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现象在中国并存是材料的核心论点”,B 项说法 与此中心不符,排解,B、C、D 三项说法均与材料有联系,但只有A 项能反映“实质” 问题,故选A。
14.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月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月”。其依据应当是,当时美国
A.摇滚、爵士乐盛行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进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考点:2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A项错误,摇滚最早毁灭在20世纪60年月;B项是在29年开头的;D项是在20世纪30年月罗斯福新政后,因此ABD均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月,美国生产处于盲目进展阶段,市场一片虚假的富强,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选C。
15.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本题主要考查对市场经济和方案经济的生疏。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说的“市场失灵”指的是经济大危机中市场规章失灵;“政策失灵”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毁灭的严峻后果。所以应选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