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城市旅...统韧性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_邹建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310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城市旅...统韧性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_邹建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城市旅...统韧性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_邹建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城市旅...统韧性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_邹建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 3969/j issn 1005 8141 2023 03 013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邹建琴邹建琴1 1,明庆忠明庆忠1 1,韦俊峰韦俊峰2 2,史鹏飞史鹏飞1 1,周志利周志利1 1,李炎 炎李炎 炎1 1(1 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2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遵循 SES 与 AC 理论,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从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两者耦合协调度三维度构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对中国 277 个地级城市 20022019 年旅游

2、系统韧性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城市旅游系统韧性不断改善,但年度均值偏低(低于 0 15),空间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少数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多数低值区零散分布于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社会与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改善中起支撑作用,生态韧性起制约作用。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存在转移惰性和路径锁定特征,级别跃迁较困难且跃迁易受邻域溢出作用影响。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力最强,生态因素影响力最弱。关键词: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社会生态耦合;时空演化格局;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590文

3、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 8141(2023)03 0368 09The spatio 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logical couplingZOU Jian qin1,MING Qing zhong1,WEI Jun feng2,SHI Peng fei1,ZHOU Zhi li1,LI Yi1(1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

4、y,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Based on Social Ecosystem Theory(SET)and Adaptive Cycle(AC)Theory,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system of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 fro

5、m three dimensions,namely the ecological subsystem,the social subsystem,and their com-bination Furthermore,this paper used variou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and regression models to extensively explore the dynamic spatio temporal evolution law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

6、ce in 277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2to 201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Although the resilience of the urban tourism system continued to improve,the annual average valuewas low(less than 0 15)with a“pyramidal spatial hierarchy,while a few high value area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Beijing

7、Tianjin Hebei,Changjiang iver Delta,and Chengdu Chongqing regions Most low value areas were scattered in the central,northeast,andnorthwest regions of China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subsystems played a support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

8、,while ecological resilience played a restrictive role The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 dis-played transfer inertia,while path locking and level transition were difficult since it was easily affected by neighborhood spillovers The spatio 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 resul

9、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among which the interaction of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while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factors was the weakestKey words:resilience of urban tourism system;social ecological coupling;spatio 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i

10、nfluencing factors收稿日期:2022 10 24;修订日期:2022 11 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961021)。第一作者简介:邹建琴(1991 ),女,云南省大理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通讯作者简介:明庆忠(1963 ),男,湖北省黄冈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0引言伴随着地球进入拥挤的“人类世”,人类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自然与社会要素变异,诱发一系列自然灾害与社会扰动问题;城市作为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区域,已然成为各类高风险与不确定性扰动冲击的中心区。新城市议程、“全球 100 韧性城市”等

11、国际倡议和项目纷纷将建设安全、包容、韧性城市作为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将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与韧性水平作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在此背景下,韧性因其维持性、适应性、创新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城市解决系列风险危机、提升抗性与活力的新思路,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是由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任意子系统的破坏或不适应变化都会对城市系统韧性产生影响。城市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及中转地,在旅游作用下城市旅游系统已成为城市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受旅游系统影响,城市系统韧性变得更加特殊与复杂:城市旅游发展根植于城市生态系统且863文化与旅游资源开

12、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与社会系统深度融合,旅游业运营与发展改变着城市原本的生态与社会系统结构,可对城市系统形成冲击甚至替代2;在旅游业自身多元产业集成属性作用下,旅游业已渗透到城市其他行业中,旅游系统的变化与破坏可产生级联效应影响甚至改变城市系统韧性等。可见,从旅游视角切入开展城市系统韧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是全面掌握城市系统韧性深层次演变规律与内涵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稳定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学界对城市韧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韧性概念诠释、理论框架分析、韧性评价、影响因素及韧性模拟等方面3 5,其中通过韧性评价解读城市应对扰动冲

13、击的能动性及韧性水平存在的时空差异与内在机理是城市韧性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6。既有韧性评价多以生态、经济、社会等单维度为主,部分学者也从生态和社会维度选取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指标对城市韧性进行全面评价7,8。值得关注的是,少量学者研究发现生态与社会系统内部及各系统间的交互作用与耦合关系对区域响应冲击、学习与适应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倡导将社会与生态系统间的交互耦合关系纳入城市系统韧性评价的考量范围9,但目前缺乏遵循该思路开展深入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文章。时空分异方面,部分学者对省域、城市群、特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尺度城市韧性时空异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10 12。遗憾的是,目前旅游韧性研究主要

14、聚焦在分析危机事件对景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产生的影响与其应对机制,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王群等曾对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特征与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3。但以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和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具承上启下功能的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开展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研究的文章较少。与一般城市系统韧性相比,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的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异与演化格局存在怎样的特征,旅游业介入后城市原本的韧性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值得思考。鉴于此,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ES)和适应性循环理论(AC),试图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构建城市旅游

15、系统韧性评价框架体系,并借助改进的熵权 TOPSIS 法测度中国 277 个地级城市20022019 年旅游系统韧性,进而深入探究其时空格局、动态演化规律与驱动因素,旨在为我国城市应对扰动冲击和旅游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resilio”,最初由霍林(Holling)引入到生态学研究中,认为韧性是区域生态系统遭受冲击后恢复“原状”或跃升为更高一级均衡状态瞬间所承受与吸收的最大扰动量级14;后来受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ES)影响,学者意识到社会系统在区域应对危机下的能动性较强,探究区域系统韧性不应将社会与生态系统武断割裂开,需将两者视为相互交织与耦合的复

16、杂系统,提出区域韧性是系统在应对扰动冲击时不断学习与调整自组织结构以抵抗风险、适应冲击、建立新发展路径的能力,简称社会生态韧性15。对比来看,首先,社会生态韧性拓展了传统韧性的研究范式,逐渐从自然生态学向包含自然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延伸;其次,社会生态韧性内涵是建立在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及两者交互耦合的理论框架下,关注多维度及各维度间的关联互动在区域危机中的响应能力16,与传统只考虑生态或社会等单维度系统韧性存在区别。根据适应性循环理论(AC),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发展可划分为快速增长(r)、稳定守恒(K)、释放()和重组()4 个阶段:r 阶段,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要素投入增多,组织灵活,

17、系统韧性较高;K 阶段,要素不断积累,系统进入稳定状态,结构逐渐僵化,灵活性和转化能力降低,韧性较低;阶段,系统遭受创造性破坏,僵化结构被打破,新要素注入为系统带来生机,韧性缓慢提升;阶段,韧性强的系统通过结构重组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韧性弱的系统被迫退出循环17,18。在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演化过程中,系统连接度是判定系统韧性高低的核心标准,其大小由区域社会与生态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及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关系决定6。换言之,区域生态与社会子系统间的耦合联动关系可对区域系统韧性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人地关系理论可知,城市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地理空间单元,旅游活动与城市地理环境交错构成

18、了城市旅游系统,该系统是以城市地理空间单元为主导的生态子系统、旅游者和城市居民为主导的社会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动态结构19。因此,遵循 SES 和 AC 理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分析框架应是多维与综合的,除需考虑生态与社会子系统的韧性特征外,对生态与社会子系统的韧性水平进行独立衡量外,也需基于社会生963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文化与旅游态耦合视角将社会与生态子系统间的耦合互动关系纳入韧性评价范围20,该思路构成了本文构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图 1)。图 1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逻辑框架Figur

19、e 1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resilience evaluation of urbantourism system结合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逻辑,参考旅游及区域韧性领域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中评价各要素的高频指标21,22,征询地理学、旅游学、灾害学、生态学等领域专家意见,并在遵循指标代表性、可得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基础上,构建出涵盖 2 个子系统层、8 个指标层、35 个因子层的城市旅游系统生态韧性、社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表 1)。表 1城市旅游系统生态韧性、社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20、 resilience and socialresilience of urban tourism system准则层 指标层因子层指标说明及属性生态韧性(A)资源禀赋(A1)景区禀赋(A11)指旅游景观多样性(+)风景名胜区禀赋(A12)指风景名胜区多样性(+)自然文化遗产禀赋(A13)指自然文化遗产多样性(+)生态功能(A2)人均绿地面积(A21)指环境保育水平(+)城市绿化覆盖率(A22)指城市绿化水平(+)NDVI 植被指数(A23)指植被覆盖情况(+)生态胁迫(A3)工业废水排放量(A31)指污水冲击情况()SO2排放量(A32)指空气污染情况()PM2 5浓度(A33)指系统空气质

21、量()生态保护(A4)污水无害化处理率(A41)指污水治理响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A42)指废弃物治理响应(+)(续表 1)准则层 指标层因子层指标说明及属性社会韧性(B)经济条件(B1)旅游收入(B11)指旅游经济实力(+)旅游收入占 GDP 比重(B12)指地方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人均 GDP(B13)指地方经济实力(+)三产占比(B14)指产业结构均衡程度()科技支出比重(B15)指创新能力(+)教育支出比重(B16)指教育扶持力度(+)人均年末存款余额(B17)指居民抗经济风险能力(+)社会条件(B2)旅游人次(B21)指旅游市场消费情况(+)游客密度(B22)指游客压力

22、()旅居比(B23)指人口结构均衡情况()三产业从业人数(B24)指旅游就业水平(+)就业率(B25)指地方就业水平(+)在校生人数(B26)指人力资源状况(+)医院床位数(B27)指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福利从业人员比重(B28)指福利保障条件(+)基础设施(B3)客运总量(B31)指城际交通便利性(+)货运总量(B32)指城际货物周转能力(+)人均城市道路面积(B33)指城内交通便利性(+)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B34)指通信能力(+)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B35)指网络化水平(+)供水总量(B36)指水资源供应情况(+)供电总量(B37)指电力供应情况(+)管理制度(B4)协同管理(B

23、41)指机构协同管理能力(+)权力下放(B42)指应对风险灵活性(+)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 1研究方法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指数:城市旅游生态与社会韧性指数。熵权 TOPSIS 法是熵值法与 TOP-SIS 法的结合,该方法不受参考序列选择干扰,对样本量没有特殊要求,具备几何意义直观、运算灵活和应用领域广等优点。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劣)解间的相对距离,判定其与理想解的逼近度从而评估区域社会与生态的韧性水平,计算过程参考相关研究23。生态与社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可直观判断城市旅游生态与社会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计算过程参考相关研究2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指数。分别

24、计算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社会和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类方差,将其各自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计算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指数25,26。计算公式如下:Z(t)=u(t)社会+u(t)生态+D(t)耦合协调度(1)式中:Z(t)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综合指数;、分别为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社会与生态子系统073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耦合协调度的权重值;将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划分为5 个等级:I 级低度韧性(Z(t)0 2)、II 级较低韧性(0 2 Z(t)0 3)、III 级中度韧性(0 3 Z(t)0 4)、级较高韧性(0 4

25、 Z(t)0 5)、级高度韧性(Z(t)0 5)。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为准确揭示地理要素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ey 等在传统 ESDA框架中加入时间维度,提出 ESTDA 方法27,实现了地理要素时空动态演化研究的时空交互耦合,目前已运用于相关研究并取得理想成果28,主要包括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内容,计算过程参考相关研究29。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具有可处理类型量和样本容量限制小等优点,被视作分析地理现象空间分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重要工具,交互探测用于研究 xi和 xj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用 q(xixj)表示,计算过程参考相关研究30。2 2数据来源

26、本文以中国 277 个地级城市作为评价单元进行实证分析。NDVI 植被指数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 20022019 年中国年度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并借助 ArcGIS10 4软件中掩膜提取工具得到各地级城市 NDVI 植被指数;其他数据来源于 20032020 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2019 年各地级城市统计年鉴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文化和旅游局官网等;缺失与错误数据采用相邻年份均值法处理。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格局3 1时空分布特征时序演化特征。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呈缓慢上升趋势(图 2),由 0 123 升至 0 149,年均增长速度为10 3%,年

27、度均值低于 0 15,整体上较以往得出的城市系统韧性低31,仍具备较大的改善空间。验证了以往学者研究得出的在所有经济产业中,旅游业是最易受扰动冲击影响的产业的论断,旅游业的危机高敏感性容易连带所在区域的抗风险能力降低32。对比来看,生态韧性年度均值最低、对系统韧性的贡献力较差,表明生态韧性滞后是制约与影响系统韧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远高于系统韧性,年均增速与系统韧性较为相似,在系统韧性提升中起主要支撑作用。说明城市旅游系统内部结构中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间的差异尚有较大优化空间,同时三者中生态韧性提升缓慢不容忽视;发展中应顺应山川地理格局和旅游者流动趋势,在大范围、

28、大力度地开展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联通城市群和城市带有序、有度地开展旅游资源开发与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旅游生态韧性指数由 2002 年的 0 048 上升为 2019 年的 0 057,年均增长速度仅为 8 88%,2015 年受雾霾影响,城市旅游生态韧性指数有所下降,变异系数仅为0 052,上升幅度较小,变化趋势较为稳定。研究初期受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城市“三废”排放量较高、污染无害化处理率低下;2008 年后,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等政策相继颁布,明确提出创建低碳、绿色生态旅游地要求,旅游地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有所提升,但增幅较小。研究初期城市旅游社

29、会韧性与生态韧性指数较为相似,2005年后社会韧性指数不断上升,年均增长速度较快,为34 45%,变异系数为0 179,波动性较强;受非典、金融危机及雾霾等事件影响,2003 年、2008 年和 2015年城市旅游生态韧性指数有所降低,但整体朝利好方向演变。这是社会韧性部分指标改善所致,研究期间国民人均生产总值和旅游收入增幅分别高达867 66%和 1343 41%,为城市旅游应对风险冲击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且城市旅游交通、医疗、教育等条件的改善也显著提升了社会子系统的风险响应能力。城市旅游生态与社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 10 1%,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 0 199

30、(2002 年)、0 231(2019 年),逐渐由严重失调向中度失调过渡,协调能力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仍较差。图 2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及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Figure 2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ecological resilience,social resilienc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空间分布特征。与以往得出的城市韧性指数由173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文化与旅游东南向西北、

31、东北减弱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3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图 3),III级以上城市较少,呈点状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80%以上的城市属于 I 级,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及西北地区;说明我国各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等级差距较大,呈“强者越强、弱者较弱”的特征。具体来看,I 至 V 级韧性城市分别由 2002 年的 259个、16 个、1 个、1 个、0 个变为 2010 年的 250 个、22个、2 个、3 个、0 个,再转变为 2019 年的 233 个、34个、6 个、2 个和 2 个。2002 年仅有北京达到 IV 级、成都达到 III 级;2010 年北京、成都、重庆达

32、到 IV级,上海、深圳升为 III 级;2019 年北京、成都升至 V级,重庆、上海达到 IV 级,深圳、西安、广州、东莞、黄山、上饶升为 III 级。总体来看,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级别变动是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社会与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受社会韧性提升、耦合协调度趋势向好影响;虽然部分城市生态韧性有所提升,但是其上升幅度远远不能主导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的总体走势。跃升为较高韧性级别的城市多为省会城市,这与该类城市在经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水平等方面的显著改善有关;位于中部、东北以及西北地区的城市旅游资源禀赋虽好,但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加之过快的旅游经

33、济增速导致城市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不利于其生态韧性的提升。此外,城市级别变动呈逐级上升特征,跨级别跃升城市较少,表明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升级是一个持续、渐进、曲折的过程,与事物发展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规律相契合。值得关注的是:成都、重庆与上海等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指数较以往研究得出的城市韧性高33,说明旅游业对城市系统韧性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部分城市在旅游业介入后韧性降低,而部分城市韧性反而有所改善。注:基于国家测绘标准地图服务系统 GS(2020)4619 号标注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 4 同。图 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空间演化Figure 3Spatial evolution of tou

34、rism urban system resilience3 2时空演化趋势LISA 时间路径。中国各个地级城市旅游系统LISA 时间路径的相对长度均值为 1 00,均值以下城市总量占比为 59 57%(图 4),表明系统韧性局部空间结构总体较为稳定。空间上相对长度表现为由东北、华中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递增的趋势,说明东北与华北系统韧性局部空间结构动态性较西北、西南弱。东北、华中区域在经济水平、旅游市场等方面更具优势,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保障较为完善,系统韧性提升空间相对较小;西南、西北地区属于“后起之秀”,旅游资源禀赋较好,但限于早期旅游发展基础薄弱,系统韧性较差,随着中后期该区域经济条件、旅游

35、设施及环保技术改善,系统韧性得到显著提升,局部空间结构更加动态。整体弯曲度由东北、华中地区向周边梯度递减,与相对长度空间分布格局大致相反,表明局部空间结构变动性越弱的城市在变动过程中更易受邻域影响,变动过程也愈加曲折。契合任何事物发展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且与邻近事物联系更紧密的地理学第一定律。LISA 时间路径为今后改善系统韧性提供了方向,对于空间结构相对动态的西南、西北地区需加强改革力度,淘汰防污减排不到位、设施老旧的产业与设备;对于空间结构相对稳定的东北、华中区域应积极改进环保技术、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确保城市旅游业安全、有序、健康发展。LISA 时空跃迁。Local Morans I 指数

36、空间凝聚273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力为0 8991(类型0),89 91%的城市局部空间关联类型未发生时空跃迁(表 2),表明系统韧性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存在一定转移惰性和路径锁定特征,互动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其他三类时空跃迁类型出现概率排序为类型(0 0530)类型(0 0439)类型(0 0038),类型占比相对较高,呈自身较稳定、邻域时空跃迁较活跃的状态;类型占比最小,说明具备独立跃迁能力的城市并不多,这进一步说明系统韧性跃迁除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也容易受邻域单元溢出作用影响。可见系统韧性提升除充分挖

37、掘城市自身旅游发展优势外,应该积极发挥高韧性城市在区域综合韧性提升中的增长极作用,大力推动跨区旅游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图 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 LISA 时间路径相对长度、弯曲度Figure 4The relative length and tortuosity of LISA time path of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表 2城市旅游系统韧性 Local Morans I 转移概率矩阵Table 2Local Morans I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urbantourism system resili

38、encet/t+1HHLHLLHLHH类型0(02007)类型(00098)类型(00015)类型(00119)LH类型(00096)类型0(01308)类型(00159)类型(00004)LL类型(00013)类型(00151)类型0(04069)类型(00120)HL类型(00102)类型(00006)类型(00125)类型0(01608)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由上述分析可知,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及两者的交互耦合作用直接导致了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的时空分异,因此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社会生态交互作用三个维度探究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4 1社会与生态影响

39、因素通过地理探测器计算并筛选出 q 值较高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可知(表 3,仅列出主要影响因子),社会环境整体影响力强于生态环境,其中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基础设施均对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布产生较强影响,而生态环境中仅有资源禀赋影响力相对较强。计算各影响因子 q 值均值对指标因素影响力进行排序为:资源禀赋 基础设施 社会条件 经济条件 管理制度 生态功能 生态胁迫 生态保护。资源禀赋是影响系统韧性时空分异的根本性因素。景区禀赋(A11)正向影响系统韧性时空分异且解释力较强(q 值均大于 0 3),呈波动演化趋势。景区禀赋代表着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多样性越高意味着可供选择的资源越多,丰富

40、的资源既能缓解旅游景区容量超载压力,也能形成冗余功能;当某一景区发生扰动冲击后,通过调整游线、更换旅游地等方式可有效削弱冲击产生的旅游负面影响。据统计,自 2001 年中国正式实行 A 级景区质量评定以来,旅游景区数量不断攀升,截止到 2016 年,A 级景区数量达 9 820 家,16 年间增长近 20 倍,景区禀赋影响力大幅提升;2016 年后随着新增景区数量减少,影响力逐渐削弱。基础设施是影响系统韧性时空分异的保障性因素。客运总量(B31)、供水总量(B36)、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B34)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B33)正向影响系统韧性时空分异且解释力较强(q 值均大于 0 2),前三类因子

41、影响呈上升趋势,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影响呈减弱趋势。客运总量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分别指代城际和城内交通便利性,研究期间尤其是20102019 年间我国高铁、航空、港口等城际交通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在旅游流流向与流量、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协调、扩散与优化作用,既降低了因交通堵塞导致的系列危机风险,也为旅游者在灾后迅速撤离受灾场所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受井喷上涨的私家车保有量与低速扩张的城内道路面373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文化与旅游积间的供需错配影响,节假日旅游交通与城内交通重叠导致城内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旅

42、游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及南水北调、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等工程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显著提升了城市应对扰动冲击的坚固性与抵抗力,为城市灾后重建与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社会条件是影响系统韧性时空分异的推动性因素。旅游人次(B21)是社会条件中解释力最强的因子(q 值均大于 0 3),产生正向影响且呈增强趋势;研究期间我国旅游总人次从 2002 年的 8 91 亿人次上升至 2019 年的 61 51 亿人次,旅游市场消费已成为我国消费拉套向消费驾辕格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35,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企业营商环境改善、服务设施提升等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三产从业人员(B24)产生较

43、强的正向影响(q 值均大于0 2),但影响力减弱;说明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依然存在吸纳旅游人力资源能力弱、旅游就业声望低及结构失调等问题;究其本质,主要与旅游季节性与敏感性有关,受季节性影响,旅游经营者为节约成本经常采取季节性人力资源策略(如使用季节工、临时工等)致使旅游劳动力流动频繁;同时旅游业本身的强波动性也会降低其就业稳定性35。经济条件是影响系统韧性时空分异的拉动性因素。旅游收入(B11)、人均 GDP(B13)产生正向影响且解释力逐渐增强(q 值均大于 0 3);区域旅游收入与经济水平提升不仅能带动城市旅游设施、预警机制改善,为旅游发展构筑抵抗扰动冲击的“第一道城墙”提供重要经济支撑,也

44、能为城市灾后重建援建资金、刺激灾区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灾区经济发展等提供重要动力。旅游收入占 GDP 比重(B12)产生负向影响,且影响力先升后降(q 值均大于 0 2);主要与我国部分城市(如黄山市、张家界市等)过度依赖旅游业有关36,过度依赖旅游业对城市分散扰动冲击风险不利,一旦旅游业遭受冲击,易产生“铆钉效应”,致使城市其他产业陷入低迷;同时也会导致城市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产业进而导致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社会动荡、经济断崖式下滑等系列问题出现。管理制度、生态功能、生态胁迫与生态保护中各影响因子对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异均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因子的影响力相对较小(q 值小于0 2),不做重点

45、阐述。表 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异主要影响因子探测结果统计Table 3Statistics of detection result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actors of urban tourism system resilience影响指标影响因子q 值2002 年2010 年2019 年影响指标影响因子q 值2002 年2010 年2019 年资源禀赋A110382(+)0527(+)0521(+)基础设施B310289(+)0294(+)0523(+)B330368(+)0263(+)0242*(+)B340396(+)0551(+)0589(+

46、)B360365(+)0515(+)0581(+)社会条件B210 563(+)0566(+)0626(+)B240 280(+)0247(+)0204*(+)经济条件B110 530(+)0573(+)0616(+)B120 359()0336()0223()B130 282(+)0539(+)0247*(+)注:*、分别代表 p 005、p 001、p 0 001。4 2社会与生态因素交互影响通过各因子交互探测发现(表 4,仅列出排名前5 因子交互值),生态与社会子系统间因子交互作用对系统韧性时空分异影响力均强于各子系统内部因子交互作用和各单一因子影响力,以双因子交互和非线性增强为主;可见

47、系统韧性时空分异是生态与社会子系统各影响因子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来看,生态子系统中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赋值(A12)和社会子系统中的游客密度(B22)间的交互作用对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分异影响最强,q值为 0 826。风景名胜区作为城市最具吸引力的区域之一,是旅游者的核心聚集点,两者的交互作用与空间重合能有效推动资本注入和配套设施改善;同时还能发挥增长极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相关公共设施、医疗及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影响系统韧性时空分异的关键因素。表 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空间分异交互探测结果统计Table 4Statistics of interactive detection re

48、sults of resilience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tourism system2002 年2010 年2019 年交互因子q 值交互因子q 值交互因子q 值A12B220771A12B220 826A12B270804A12B230765A12B340 824A12B340803A12B120753A12B360 818A12B360801A12B210740A12B110 813A13B110749A12B110735A12B370 808A13B270746473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

49、et 2023 39(3)5结论与讨论5 1结论本文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从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生态与社会子系统耦合协调三维度构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框架体系,以中国 277 个地级城市为实证对象,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20022019 年系统韧性缓慢提升,但年度均值偏低(低于 0 15),仍具备较大改善空间。空间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少数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多数低值区零散分布在中部、东北及西北地区;生态旅游建设和金融支撑旅游发展等“制度与经济红利”在生态与社会韧性改善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发展应坚持政策引导,积极推行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大社

50、会资源向旅游业倾斜。社会与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系统韧性提升中起支撑作用,生态韧性起影响和制约作用;城市旅游发展既应联通城市群、城市带有序、有度地开展旅游资源开发与服务设施建设,也应顺应山川地理格局和旅游者流动趋势,不遗余力地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相对长度表明东北、华中城市旅游系统韧性空间结构较西北、西南稳定,弯曲度与相对长度空间分布格局大致相反;时空跃迁表明系统韧性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存在转移惰性与路径锁定特征,多数城市在跃迁过程中除受自身影响外,极易受邻域单元溢出作用影响;城市旅游发展应树立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思维和一体化建设的联动发展观,发挥自身旅游发展优势的同时推动跨区域城市旅游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