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劳结合视域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_周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9318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劳结合视域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_周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劳结合视域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_周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劳结合视域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_周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3 月第 23 卷第 1 期(综合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Comprehensive Edition)Mar2023Vol23 No1教劳结合视域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周娜1,仇志伟2,胡俊苗1(1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摘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从教劳结合角度分析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问题,对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理念认知偏差、教育实践浅显化、脑力及体力劳动

2、相分离等现象进行探讨,提出构建完善的家、校、政府劳动教育协同体系、科学设计不同学段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等路径,以期最终达到教劳结合思想在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关键词:教劳结合;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1009205收稿日期:20221207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2017GJJG088);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红色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涵体系、价值与实施路径研究”(2021GJJG168)作者简介:周娜(1979),女,河北沧

3、州人,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仇志伟(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胡俊苗(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会议中从国家战略发展和民族延续的政治高度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构想。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教劳结合思想为指导,系统分析我国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现状,探索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

4、养体系。一、马克思对教劳结合思想的论述据教育发展史记载,教育与生产劳动自原始社会就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早已有之。然而自从学校出现后,原来从事生产劳动工作的一部分人转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并且伴随近代大机器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生产劳动,使教育与生产劳动不断分离,教育模式开始以培养技能知识为主要目标。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产生也有对此纠编之意,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2 464。教劳结合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关系角度来分析,教育

5、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生产劳动,目的是为了防止生产劳动的异化;二是从自然关系角度来分析,教劳结合可以助力人的全面发展,以防止人的本质发生异化。首先,从社会关系层面来看,马克思在研究英国工厂法时指出,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来说是不足道的,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条件。这一条款的成就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从而也证明了体力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2 529,即以生产劳动为主,教育为辅,工29DOI:10.14178/ki.issn1673-1573.2023.01.014厂中的生产劳动应与学校中的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当工人翻身后,为了保证工人必要的教育,应对工人群

6、体建立相应的学习平台,通过教劳结合的途径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来看,教劳结合能更好地促进人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曾在资本论 中说过:“未来教育对于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恩格斯认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4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应是相互促进、互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为解放人的途径应当予以重视。二、我国领导人对教劳结合思想的深刻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并反复强调教劳结合的必要性与劳动

7、教育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5,他在 1957 年提出“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写入党的教育方针。1964 年,毛泽东提出要加强劳动实践,并于 1965 年提出劳动教育是贯彻用手与用脑、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的必由之路。6 邓小平在 1978 年作出重要指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7。2002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8、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8,提倡青少年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感悟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2010 年,胡锦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9 在不久之后,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的发布及实施对于增强青少年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 年 3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中强调,劳动教育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0 2020 年 11

9、 月 24日,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全社会应当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1 他多次强调劳动以及劳动者的重要性,一定要坚持将劳动教育这一系统问题贯穿于青少年的整个教育规划过程中。因此,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三、教劳结合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在教劳结合过程中,大多数人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来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没有透彻理解其价值与功能,这使得劳动教育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对劳动教育存在理念认知偏差受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家、校、社等各层面对教劳结合以及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一是劳动教育过于简

10、单化。在以往的劳动教育中,劳动思想教育被划为德育范畴而劳动技能培育被划为智育范畴,劳动教育没有和其他“四育”得到同样重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被弱化、淡化、边缘化。其主要表现为把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带着学生干体力活划等号,并且开展形式简单,只注重安排时间与内容,对实施质量缺少关注。任何一种教育都应具有科学的计划和安排,劳动教育要真正实现其价值就需要有可行性的规划和设计,应选择科学合理、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教育项目,以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劳动思维,使其在亲身劳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果没有任何规划和要求,仅是简单劳动行为的话,那便是典型的有“劳”无“育”。二是劳动教育表面化。曾经开展的劳动教育大多只

11、是针对操作、方法等类似锻炼动手能力的表面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教育。近年来国家对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提倡,极大提高了教育者开展劳动教育的热情。一些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在落实中只采取在校园内外开辟场39地、建设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来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生产实践,让学生仅仅体验劳动生产的过程,就认为是对学生进行了所谓的“劳动教育”。诚然,各种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机会和便利条件,但仅依靠这些难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即使满足了学生参与劳动的需求,也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12 这种肤浅化、表面化劳动教育的结果是青少年学生没有倾情地投入,难以得到劳动的收获,劳动教育的目的

12、不能全部实现。(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浅表化劳动教育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无法离开实践类活动,但当前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大多不够深入,有形式主义的偏颇。走流程式的浅显劳动教育达不到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劳动意义的目的,也很难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一是劳动教育实践针对性差。让学生从热爱劳动到奉献社会是劳动教育实践的目标。但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忽视教育目标,单纯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未真正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部分中小学校所设置的劳动实践课程实践性不足,传统教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部分高校的实践主题一般迎合社会热点,规定学生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实践,这不利于学生

13、创新性的培育,并且减弱了个体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劳动实践内容应贴合不同的学生发展需求,简单重复性质的劳动实践课程起不到教育的目的。除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针对性弱外,当前对于劳动实践课程的评价也同样缺乏针对性,某些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媒体宣传报道影响力的大小,关注学生实际收获和心理体验不够,不关注教育主体的教学评价无法真正提升课程实效性。二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同质化。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劳动实践模式,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教育功能。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实践要求与发展方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无论在大、中、小学的哪个学段,都会开展符合学生学段特征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

14、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应急救助、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等志愿活动。这类活动无论是对于实践对象还是实践主体来说都有一定意义,但诸多学校聚集性地开展某类志愿活动不仅会给实践对象带来困扰,也会降低青少年的劳动实践效果。(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劳动的内涵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在各学段的教育过程中,身体与精神的不协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具体表现为书本知识与实践探索的脱节。这种状况使得教育本真面目被遮蔽。“劳心优于劳力”的错误倾向使得一部分人对体力劳动有偏见,希望通过脑力劳动教育摆脱这种情况。学校中的课程计划经常划分等级,认为天资较差成绩欠佳的学生应选择体力劳动

15、,甚至有些老师和家长将体力劳动作为惩戒学生和孩子的重要工具。有的青少年学生由于体力劳动的缺乏,导致身体素质下降。13 这种因升学压力造成的过度重视脑力劳动的行为应予以纠正。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除,素质教育广为提及,但是应试教育的存在仍然不可避免。在中考、高考竞争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高升学率已成为不同学段学校追求的目标。迫于“考试”“高分”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把教育中的脑力劳动作为获取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各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按照教育部要求纷纷把劳动相关课程加入了教学计划,但多是落实不到位,收效甚微。如高中的“劳动”课,初中和小学的实践创新课,这些也不过是陪衬而已,与教育部要求相差甚远

16、。14 四、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针对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关系而言,劳动是手段,教育引导是目的,两者相互支撑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一)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劳动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让“生活能够自理”,而是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够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应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来认知社会,通过劳动来获得经验、学习技能、创造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且成长为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健康人。49第一,要切实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劳动伴随着人类始终,它不是一时一事的教育,而是人一辈子的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15,要引导教师、家长、孩子充分认

17、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不能轻视劳动教育,也不能将其简单化、形式化。因为劳动教育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的幸福美满以及个人的发展进步。第二,劳动教育要走出打卡式、观光式的误区。应给各学段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内容。一是让孩子不要认为劳动教育只是任务,让他们直接体验、亲身参与、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良好劳动品质以及感恩意识。二是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手脑并用,让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空泛的知识探究、单一的重复性操作,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规划设计教育方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得到收获。三是积极创设真实有效

18、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劳动环境中收获快乐和汗水,回归劳动教育的本真旨趣。四是提升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启发学生适应现代“新生活”方式,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研究、学创融通,提高其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探求能力,使青少年拥有持续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二)构建家、校、政府劳动教育协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1 应通过政府、学校、家庭三方携手并进,共同打造适合青少年的劳动实践活动,形成良性三方协同体系。一是家庭在劳动教育协同体系中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家庭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注重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劳动教

19、育的“鲜活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给予孩子的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应适时诱导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鼓励引导其掌握基本的劳动能力。二是学校在劳动教育协同体系中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作为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充分保证青少年学校劳动实践时间。此外,教师要做好实践教育与志愿服务指导,以便有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劳动教育真正在学校中“生根发芽”。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如借助抖音、微信等短视频网络平台进行劳动教育宣传。三是政府在劳动教育协同体系中发挥开拓和深化作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政府应利用多方资源为劳动教

20、育取得实效提供充分保障。只有无缝连接的家、校、政府共育,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三)科学设计不同学段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在规划设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方面,要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学习任务,科学灵活选择内容和方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应该随着小、中、大学三个学段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小学阶段注重习惯养成,重在体验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应借助简单日常的劳动活动来培养学生劳动的兴趣。中学阶段重在认识劳动,初步掌握通用劳动技术,通过校内思政课以及劳动技术课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认知,可以通过基础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使其在与社会的交流中感知劳动的意义,同时加深对劳动的

21、认识。大学阶段则需要注重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通过高校思政课及劳动教育课程来“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价值的必要手段,正确认识劳动的实践意义,从而进一步认同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学生的成长及阶段特点,劳动教育通过系统规划相应劳动教育内容,使得青少年逐步“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四)制定“硬核”标准以保障劳动教育顺利实施相比其他课程,劳动教育因为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较容易被人们忽视。若要解决劳动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就需建立明确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考核的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衡量

22、。要围绕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劳动技能的掌握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考核方式,如大学生劳动实践课程保证一定课时,可将撰写的实证调研报告作为课程考试的重要参考因素,同时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注重劳动教育学分评定的多样性。中小学生可以让家长拍摄个人实践视频并进行打卡,规定每周的家务劳动时间,每人按月用表格形式汇总整理并上交。同时,学校也可规定劳动教育应修的学分作为学生评优、升学的重要参考。一种优质、有效的评价机制及考核标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运用,如何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崇尚59劳动、尊重劳动非常重要。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特质,尊重学生的劳

23、动兴趣,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劳动实践中,从而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劳动,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手段。重视劳动教育并且科学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是对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劳动应该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最鲜亮的底色,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的未来社会生力军和建设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48

2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1 5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9 6 党印,刘丽红,张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溯源、历史演进与现实方向 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2(2):818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8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0 9 胡锦涛在 2010 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N 人民日报,20200327 11 习近平

2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12 俞晓东要“劳动”更要“教育”N 中国教师报,20201028 13 国家体育总局2014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 J 中国学校卫生,2015(12):4 14 高谦民我国的应试教育传统与当代教育的歧路 乙巳百年祭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59 15 卓晴君,徐长发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育美 N 光明日报,20181009责任编辑:李金霞esearch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for

26、 Teenagers in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LaborZhou Na1,Qiu Zhiwei2,Hu Junmiao1(1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2School of Law,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Abs

27、tract: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which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youths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working,probes into th

28、e phenomena existing in current labor education,such as cognitive deviation of ideas,sim-ple educational practice,separation of mental and physical labor,and puts forward some paths,such as constructing a perfect coopera-tive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between home,school and government,and scientifi

29、cally designing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labor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of different classes,in order to finally achie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a of combining teaching and labor inChinas youth lab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Key words: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teenagers;labor education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