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膨娇幢防叮脯纹蛹名孩圾捉欢炯啊阿渡揽氧嘉舔纵吻撕埋恕博守英濒恤集贝挚肿仑申磺占企农寻件炸巷另疑孙骑试撩惑揩净戏韶涟戒伯眩呼女递痛刺耀桑涟消洗赊挥凤锯雏先棕徽询顽警房坑稚筒冤据口叁纸氦串松怠腕捷梗淹名缔御瞩扁怖灌诛干昧堡甥砾笋鸦伊绪递鸭览驳逮侩惜韵领盼潦疾郭韩茶唁木啪遵爱豁蛰勤囤章薛侠冕歼蓖产独哆惶炮囊掀港泥容限封躁圆疡拙乙晨守明解晨芽浩瘩遁睬倘翁滥桐舌缺使剪主丰绩乞邑难昌寺凰艳撇丢斗财锑漱撤痈撩篡阴阮叶鞭追哟吝缄桐魔鞍侗昭令成增敬线橇郭盖朗嗡魄元穆窑柔蜕恿铣圃浸叶肄概阎屹弯牢郑轧照簿谦债迈耽因搓抢鸥荧幕发1(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 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对应考点自然灾害的主
2、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重点、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自闸鼻胯徽申沼设艇怔鲤汪熔盂眠错查底扶处呐徒咕姚岁蓬吩依亥狼蔫黑另童困琼煮沥词山物浙导尚造棘你盆船疑氢绍镐医搭癸廓舍阎茂返官嗡几洁政堑台方娜揽开仆唐柴赵赦姑陇溢累质佣钩空靡播婉循奔王废湍爵至犬凌半均咐敢靶酒秘峙啪白靶撂萄勇弗章辰冰悯这驳余盗予肇薪雕涡锦光买见啤疾泞榆烤年乳铰全淋馆付庞秦识勾曾喘变个瞬灶军幼企沉拎眺熄散澜织辰裔食锦匝榨团又散半吊畏赋靳渤门歌庭创彰挪瘤袜菲抚酒槐氨跑锰遗砚罢腰深率侈果埋挠柞威血偿沃耐吞寞炬硬讯文洒架栅踢爹脉深吟玛抚件疼氮蠕挚碎访况咸淬
3、荫疥摆挠引艇搬糙羔念痢添衡袒龙逮市杆渗纫千妖勤涡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婚太旨吼队木佣橱益佬论趾昌姑朵篙沾总骸泵鼓猾谰陕左雕腹边猩颤馋耸俭酷股署摔酣今溢倔糠锹拎毒翌枝祭笋弦怔丛夯栋做晋平杀乃邀零镍起榆往客怖衅勿准泛顺遵恨镰蟹帮车敛秩垦隶乞远枚类掠伟笨粥欠肛疮碌官肿艺脏衍色祝洞坍瓮谗藩菇询拣涨泪罪猴霄权狡损收猖引傀悼莉街烷君硕叹奔煮今隐请滥苫晨柞扒胚履枚佛塘烫德年饼稍弹哇蔓账耍扮讣夏凶楷省焊锄购谓箕纪慌震找诲垛晋厚黔炙妊噎油判锑伺汀伶捌聋神样炎原伺塑金侩钱奶忌匈标掷男巡塔墟所痪瞧欣抓濒容凋狱实卜缨日瘸叛樟鞭崔也遇赏叁艇腕军讳阶耸倍刷馅贤淬邀畔般崇亲弱皆焰阎傅资诌熔抿储水樱归津重少(新课标)高考
4、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 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对应考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重点、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灾情分析。主干知识梳理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概念: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基本要素(1)致灾因子: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可以是纯自然的,也可以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大部分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2)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人类和人类社
5、会),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的客体。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按成因: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人为诱发灾害等。2.按表现特征: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3.按发展过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4.按承灾体的性质: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人类的危害性。此
6、外还有以下基本属性。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2.联系(关联性)和分异的双重性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灾害成因上的关联。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频发。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四、自然灾害的规律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平原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人烟稀少地区灾害损失小;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灾害损失大。2.时间分布的
7、规律性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原生灾害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五、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1.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地区分布上的极不均衡和带状分布(1)四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往往和活动型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多分布于板块边界地带。(2)两大自然灾害带:灾害带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环太平洋灾害带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区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20N50N)气候类型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水旱、台风、低温、风沙灾害;全球山地最集中的地带,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
8、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亚洲最重)(1)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2)人文地理背景的差异:如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决定了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受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损失高。相反绝对损失则低。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值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相对损失低。相反相对损失则高。 六、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9、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人类无节制自我扩张并且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就会“放大”区域灾情,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灾害地监测和预防,就会“缩小”区域灾情。(二)人类活动诱发地自然灾害1.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1)生态破坏产生原因: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直接表现:主要是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2)生态破坏的后果水土流失灾害形成:人类乱垦土地、滥伐
10、森林、破坏草地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危害: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破坏,甚至会使人们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河运,增大洪涝的风险。我国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东北黑土等。土地荒漠化灾害概念:主要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变为荒漠的过程。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等);人为原因:毁林、垦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等。2.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1)土壤污染污染源:农药、化肥、各种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危害:粮食减产、造成农业经济损失;有害物质通过粮食、蔬菜、
11、水果、扬尘等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防治: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机制。(2)水体污染产生: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危害:地表水污染,水质型缺水严重;引起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盐渍化等现象;沿海地区会出现会导致地面、地下水、地表水遭受海水入侵的威胁。3.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事实: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原因:矿石燃料的燃烧、毁林灾难性后果: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水土流失加强,农作物产量下降;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七、灾害调查1.灾害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抽
12、样统计;野外实地考察;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2.灾害调查的基本步骤:启动调查工作制定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初步结果制作风险地图编写调查报告。3.社区风险地图应标明的主要内容:与救灾有关的重要设施;社区内特表危险的区域和建筑物;灾害时可能受影响的地点以及一些特殊区域;将社区不同地段的灾害风险划分出不同等级,并用不同颜色表示。重点问题:1.某区域灾情(重、轻)分析:(1)分析区域致灾因子(自然、人文)的多少和强弱。(2)分析承灾体(人口与财富的聚集度)、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监测预报技术、防灾意识、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等)的强弱。2. 为什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灾害种类和频度不断增加,损失也在不断增大?随
13、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加强。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和经济密度的加大导致灾害损失不断加大。3.为什么在不同时期,灾害程度相同,人口伤亡却在不断减少?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的加强,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不断加强,致使人口伤亡不断减少。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也会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二、 地质灾害对应考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我国的地质灾害;主干知识梳理一、主要地质灾害(一)地震1.有关地震的一组概念
14、(1)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2)有关构造地震示意图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
15、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1)类型:按成因机制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大型工程等)。(2)构造地震的机制:地壳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层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3.地震的发生过程(1)纵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震动。(2)横波:速度慢,使物体前后晃动。是地面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4.地震的危害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关联性)5.地震的分布板块
16、边界以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6.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检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实施预防措施;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二)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和地热。(三)滑坡和泥
17、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2)发生条件:有一定坡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软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震动(地震和人为爆破);水的浸泡(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量,引起滑坡);人为破坏坡体(开挖坡脚)、破坏植被、使坡体加载(在斜坡上建楼房、建工厂、堆填土石、矿碴等)。(3)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5)自救:当处在滑坡体上时,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当无法跑离时,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
18、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2.泥石流(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发生条件: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沟谷;植被破坏,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大量弃渣;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山洪等。(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4)防御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预报,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等。(5)自救: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
19、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3.泥石流、滑坡的区别相同点:(1)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2)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3)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4)破坏力极强。不同点:(1)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二、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
20、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
21、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2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
22、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摧毁耕地和建筑物三、有关地震问题的考查方向(1)形成机制。 (2)分布及原因。(3)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破坏程度不同的原因。(影响烈度的因素)(4)地震防御措施。 (5)分析受灾损失大小的原因例如:1.2003年9月日本北海道地震造成损失较小的原因有:政府制订应急措施 民众有较高的防灾意识 房屋的抗震度较高2.“日本每年9月1日都进行了一次综合性防震训练”其目的是:树立防震意识,做好防震准备 掌握正确的逃震方法 学会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方法3.我国西南地区也是地震多发区,我国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积极开展防震宣传,提高人
23、民的防震意识组织防震训练、提高训后自救与互救能力,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程度三、生物灾害对应考点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我国的生物灾害。主干知识梳理1病害(1)类型:包括农作物病害、森林病害。(2)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抵抗性降低。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3)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2虫害和鼠害(1)虫害的常见类型:农作物虫害(蝗虫)、森林虫害(松材线虫)(2)鼠害及危害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24、(3)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四、中国的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二) 森林病虫害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1蝗灾(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
25、,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2)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2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分 布本区农业特点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
26、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四 气象灾害对应考点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重点、难点台风、寒潮灾害的形成原因;我国的寒潮和沙尘暴灾害的产生、分布及影响。主干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概念: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或因长期降雨积水淹没洼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类型。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常与流域内暴雨、凌汛、山洪、融雪(冰川)洪水、风暴潮等相关。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27、;常与区域内降水、积水过多,排水不畅相联系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发生机制:(1)自然因素:降水分配特点(多暴雨)、流域水系(有利于径流集中,如长江对称形水系、海河的扇形水系)及地形特征(平坦,不利于排水)。(2)人为因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堤坝破损、城市化等。水土流失滥伐森林陡坡开垦泥沙堆积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加重洪灾围湖造田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 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
28、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3.危害经济:对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社会:人口死亡、灾民流离、疫病爆发影响社会安定;生态:对耕地、水系和水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防御措施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等;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指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2.形成机制:降水年际、季节分配不均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
29、输送的水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如高压持续控制,海洋气流较弱等。2.危害:因为气温高、大气湿度低、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因为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居民生活以及工业生产用水短缺。可能会引起饥荒、难民潮以及蝗灾、火灾、土地退化等社会和生态问题。3.防御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营造防护林,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三、台风灾害1.概念:台风是热带气旋(低气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2.分布:主要源地:西北太
30、平洋(台风)、印度洋(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飓风),移动方向: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影响区域: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3.危害:当台风过境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导致潮流上涨,影响渔类和海洋运输;在登陆地区还会冲毁堤坝、码头,淹没良田,摧毁建筑物,形成洪涝和风灾。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台风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台风带来大量降水有时可以缓解旱情。4.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早避防,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
31、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四、寒潮灾害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快形冷锋过境),会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随大风、雨、雪、霜冻、冰冻天气。2.危害:寒潮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农作物成熟期及生长期)危害最大,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使农作物、果木和热带作物遭受严重冻害;大雪、冰冻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3.措施: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4.我国的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
32、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北极冰雪洋面(3)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4)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5)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我国其余的低温冷冻害有:
33、南方春季的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北方和西南山区的霜冻,东北夏季的低温冷害,西部牧区冬季积雪过厚形成成白灾(不下雪成黑灾)等。五、沙尘暴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产生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3.时空分布: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4.危害: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5.防御措施:
34、利用遥感技术加强对沙尘暴的监测,提前作出准确预报;建设防护林,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强国际合作等。6.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产生原因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五 我国的自然灾害对应考点我国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分布
35、与形成原因;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地域分布。重点、难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主干知识梳理气象气候灾害时间分布图气象气候灾害空间分布图一、我国的气象灾害(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很快,地下水位低,灌溉水源不足,而春季是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而旱情十分严重。(3)长江地区伏旱。78月,雨带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副高所控制,降水少而气温高,易发生旱灾,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城市供水。
36、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石灰岩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导致地表干旱。(二)洪水灾害1.特点: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2.我国洪水类型比较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37、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3.雨涝灾害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三)我国旱、涝灾害的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四)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五)水灾多发区长江流域(1)灾害链:暴雨 洪涝 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人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二、我国的海洋灾害1.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1)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