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基于滇藏茶马古道各民族实践的实证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55836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0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基于滇藏茶马古道各民族实践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基于滇藏茶马古道各民族实践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基于滇藏茶马古道各民族实践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

2、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

3、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基于滇藏茶马古道各民族实践的实证研究赵钧灵王万平(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摘要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滇藏茶马古道上各民族经济交往是基础,文化交流是关键,社会交融是目标。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在经济交往中要共建利益共同体,在文化交流中要共创文化共同体,在社会交融中要共构命运共同体,这是滇藏茶马古道留给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经验。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滇藏茶马古道中图分类号 D61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674

4、-9340.2024.01.003文章编号 1674-9340(2024)01-0014-08收稿日期:2022-09-05第一作者简介:赵钧灵(1998),女,汉族,河南荥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还是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1,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丰

5、富了人们对民族关系的认识”3,“有利于建设嵌入式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因此,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指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路径。学界对此论题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认识到“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民族交流是其具体内容;民族交融是其本质要求”5,“民族交往是不同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民族交流是民族间的深层交往,突破了交往的内容和程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民族交融是最高形式的交往交流,是最终结果”6,“民族交往是互惠共赢的经济交往,交流是平等尊重的文化交流,交融是互联互嵌的结构交融”7。不管对该论题的内涵如何理解,学界都认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途径8。目前,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思考有一定的研究,也有康区9、南岭走廊10、北仑社区11等一些地区案例的具体呈现,但是目前的研究对“茶马古道”12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与现状还缺乏深入的分析。根据学界研究,从唐代开始,中原内地的茶叶主要通过唐蕃古道传入青藏高原地区,这条古道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已经非常频繁;北宋年间的“熙河开边”是官方主导的茶马贸易的肇始13,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拓展的时期;元明清以来,通过滇藏、川藏和唐蕃(甘青)三条贸易线路14,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阶段。正如学者格勒所指出的:“茶马古道 是一条连接内

7、地与西藏的交通动脉,经历漫长历史阶段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15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今天,茶马古道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是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资 参见:高永久,赵志远.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思想战线,2021,47(01):61-70;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3):9-13;曹水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6):8;曹爱军.中华民族共同体视

8、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03):1-9.赵钧灵,王万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源,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滇藏线是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线,“滇藏线大致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产茶区经由大理、丽江、迪庆等地到达西藏,再从邦达、昌都、工布江达、墨竹工卡等地,到达拉萨,最后经过拉萨进入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16,是历史上云南各民族与青藏高原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通道。本文从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出发,展示现实中各民族通过茶马古道交往交流交融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具体案例,为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9、提供一个局域案例和理论思考。一、在经济交往中共建“利益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17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分配与民族发展问题18,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各民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这是文化交流和社会交融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力。因为生产方式不同,人类社会最早产生了采集、渔猎等生计方式,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游牧和农耕等经济类型,无论哪种经济都需要与其他经济进行物资的交换19。例如在古代中国,胡焕庸线以西以北的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胡焕庸线以东以南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两个地区之间必须进行必要的商品交换,最主要

10、的是北方地区民族用牲畜、皮革、毛类、乳肉、战马等商品来换取南方地区民族的粮食、布帛、铜铁、瓷器、茶叶等商品,交换的形式有榷场贸易、朝贡贸易、走私贸易等。茶马古道就是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在“以茶易马”的经济交往中形成的商品贸易通道。在茶马古道沿线的大理、丽江、怒江、香格里拉、昌都等地留下了茶马贸易的遗迹,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20。大理是茶马古道经过的枢纽地区,历史上生活在这里的不同民族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利益共同体”21。大理三月街曾经是滇西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茶马贸易集市,据文献记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2,到现在仍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空间23。历史上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人把茶运到

11、三月街。青藏高原的藏族把藏药、酥油、麝香用马匹运输出来交换。来到了三月街之后,把赶下来的一部分马在三月街卖掉,留下自己骑的、运货物的,再把盐巴和茶叶买上,驮运回去。在民国和解放初期,三月街仍然还是卖马的地方。现在的三月街是滇西地区重要的药材、茶叶交易市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都要举行。大理洱源三营镇郑家庄是茶马古道经过的一个小村庄。1958年,当地世居汉族和白族接纳了曾经在茶马古道上游牧、做买卖的藏族和傣族,后来纳西族、傈僳族和彝族通过婚姻和搬迁进入郑家庄,“七个民族团结一家亲”使郑家庄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据村民小组长王庆荣介绍:“早在元代、明代,藏民通过茶马古道把马和药材带

12、到大理这边,又把版纳、普洱那边的茶叶等一些用品带上青藏高原地区。藏族懂药材知识,定居到村子之后,就教本地民族药材知识,我们本地民族又教他们耕田种地。这些藏族、傣族和原来村子里边民族有了通婚关系,大家都像亲戚一样的,所以藏族人这些出去收购和销售药材的时候,就把我们也带出去了。我第一次出去是在87年,也是藏族带出去的,去中甸收药材。直到现在,郑家庄仍有约70%的人在天南地北经营着药材生意,这些人都是藏族带出来的。”三营镇新民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不同民族在经济交往中结成了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据藏族村民何昌福介绍:“原来游牧到这里的藏族,种地这些是不会的,白族和汉族这些人就教嘛,教我们,

13、教两年就会种了,慢慢地就学会了种蚕豆、小麦这些。我们也教他们养牛、养羊这些。”各民族的互助团结使新民村的农业、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新民村的藏族也将当地的汉族、白族带出去做药材生意。据报告人介绍:“改革开放之后,从郑家庄到我们西田坝的藏族,把周边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多年后,美国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调查材料。时间:2022年9月24日;地点:沙溪古镇桑岭饭馆;报告人:赵忠明(男,50岁,白族,沙溪古镇马帮马锅头)。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4月3

14、0日;地点:郑家庄纳西生态木瓜园;报告人:王庆荣(男,51岁,汉族,村民小组长)。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4月30日;地点:洱源县三营镇新民村;报告人:何昌福(男,48岁,藏族,新民村村长)。-15第 43 卷第 1 期保山学院学报2024 年 2 月的汉族、白族那么多人带出去做药材生意,教他们做,都做得很好呢。”三营镇郑家庄、新民村的事例说明,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能够建设“利益共同体”。离三营镇不远的牛街乡是一个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史上一直有藏族与该地的白族、汉族进行贸易的传统,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田野调查中报告人告诉笔者:“牛街当时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交通也比较方便,我们外面这条路

15、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当时大批马帮从这里经过,街上开饭馆的很多,客栈也多,各个民族都在此地进行贸易。直到现在,很多藏族在冬天比较寒冷的时候就下来我们这里做买卖、住客栈、泡温泉,在这里待上两三个月才回去。我们去年统计了一下来我们这里泡澡的人,来一次登记一次住宿,这样来算,有两万四千多人次,今年的一到二月份已经有一万七千人了。”藏族同胞到牛街消费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除了藏族同胞下来牛街居住之外,牛街的白族前往青藏高原地区做生意的也很多:“牛街人出去维西、香格里拉、德钦这些青藏高原地区做生意的人也很多,送进去粮食、大米、蔬菜,带出来他们的特产和药材什么的。”商品互通有无,经济互补互助,白族、

16、汉族与藏族人民之间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建设了多民族共建的“利益共同体”。茶马古道上还有一种重要的商品食盐。洱源县乔后盐矿是明清时期滇西的五大盐井之一,滇西片区的盐主要是由五大盐井生产,乔后镇是茶马古道上运送盐巴的起始点,据报告人介绍:“这些盐的运输是沿着茶马古道运输的。运输的马帮中有藏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等民族。他们负责运输到昆明、西藏等地,那边有货就再带点回头货回来。马帮那时候住在营头、营尾、大辛店,大辛店就是马帮歇点的地方。它的下面有两个院子,白族话叫作“必登家”,意思是编竹器、箩筐的院落,主要给马帮提供驮运东西的竹筐。马帮最大的队伍有几百匹。马帮经过剑

17、川羊岑往兰坪、香格里拉,青藏高原地区这边走。”丽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不同民族的经济贸易使这里成为滇川藏商业贸易的中心。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时期,丽江有八千匹骡马和两万头牦牛,每周都有长途马帮到达丽江”24;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丽江做生意的商户达到1 200家之多,马帮商队络绎不绝25。这些商户和马帮既有汉族、纳西族、白族,也有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在长期贸易中,这里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来自西藏、康巴等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商人经由青藏高原把货物运到现在的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后,就住在固定的“房东”家里,房东帮助其进行贸易26。这就使得不同民族的商号集聚这

18、里,推动了经济生产和商品化,促进各地地方土特产和服务业,加速了各地的经济交流27。茶马古道上的经济交往案例告诉我们,“利益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发展的重要基础28,只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实现从经济融合到文化融合,再到价值观融合,才能实现团结与稳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29当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要通过各民族的经济互补互助建设“利益共同体”。首先,国家层面要高度重视各民族经济交往,为建设利益共同体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利益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领,要完善各民族经济交往的利益保障机制,制定

19、民族经济交往的优惠政策,鼓励跨民族的经济贸易活动。其次,地方政府要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提升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调整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结构和规模。发展当地特色民族产业,促进各民族生计方式更新和转型。再次,当地社会要营造公平和稳定的经济交往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平等、诚信、互助的交往氛围,积极创造各民族实现经济交往的社会条件,形成政府带动、社会引领、个人自觉的共建共享的经济交往环境。最后,各民族要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充分利用自身经济特征和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4月30日;地点:洱源县三营镇新民村;报告人:何昌福(男,48岁,藏族,

20、新民村村长)。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5月1日;地点:洱源县牛街乡大同村;报告人:李段辉(男,48岁,白族,洱源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牛街乡人)。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5月1日;地点:洱源县牛街乡大同村;报告人:李段辉(男,48岁,白族,洱源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牛街乡人)。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9月25日;地点:乔后盐矿;报告人:闻斌华(男,35岁,乔后镇文化站站长)-16赵钧灵,王万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优势,创新经济交往的形式。积极主动开展各民族经济互助合作,开发新的生产合作方式,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拓宽经济交往的方式,促进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建设。二、在文化

21、交流中共创“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 和而不同 文化机制作用下所共同创造的承载历史记忆、文化符号,蕴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中华精神气质共同体”30。早在新石器时期,位于黄河和长江的几个文化区就出现了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现象,“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的文化,当它向西发展接触到较为先进的山东龙山文化时,就积极吸收龙山文化的优点,同时保留自身特色,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河南龙山文化”31。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象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现在,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物资

22、交换”的通道,还是一条贯通西南边疆多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走廊32。茶马古道上涉及的主要民族有20多个,茶马古道向外延伸的民族多达40余个。在这条民族文化走廊上,有中原文化、东巴文化、本主文化、雪域文化等。随着长期人员的流动,不同民族文化在这条路上不断交流,形成了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多元共生状态33,共同创造了“文化共同体”。经过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内地汉族的文化和习俗传播到了青藏高原地区,具有边疆特色的青藏高原地区文化和习俗也传入了内地。进入青藏高原地区的纳西族、白族和汉族出现了喝酥油茶、吃糌粑、着藏服、说藏话、娶藏妻等习惯,藏族也学习汉族的茶文化、建筑文化和器物文化等,充分实现了各民族文化

23、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茶马古道文化。滇藏茶马古道上的白族“金鸡格萨尔”的故事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藏族与白族的文化交流。藏族在茶马互市过程中来到白族地区,将藏族格萨尔王的故事讲述给当地的白族;白族先民将藏族格萨尔王故事吸收,并融合自身文化的特点成为白族的“金鸡格萨尔”故事34,在一些白族村寨还把格萨尔作为本主崇拜的对象,把藏族英雄作为白族神灵35,这都充分体现了茶马古道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洱源县牛街乡文化交流现象十分普遍:“我们牛街实际上文化交流现象非常多,我们过本主节,每个村都过。今天是我们村请亲戚朋友来吃饭,隔几天是下面一个村,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

24、形式嘛。还有一个是海西海歌会,八月十五是我们上面的祥云寺的庙会,在七月初三是太平寺的庙会,二月十五还有大松坪的歌会。这几个节日就是通过唱调子相互交流,汉族、白族、彝族、藏族、傈僳族,所有这些人不分民族的,喜欢唱的都去。有的唱白族调,有的唱汉调,这其实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嘛。”郑家庄的文化交流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个村子佛教、道教、本主信仰并行不悖,春节、火把节、中秋节人人参与36。据报告人介绍:“现在我们这边的藏族、纳西族啊,都基本上跟汉族都是一样的。白族祭本主的时候,我们也去,观音庙我们也去,举办各种活动的时候我们都不分民族,只要想去的都去,唱歌跳舞的时候也不分民族,藏族的、白族的歌我

25、们都唱,虽然我们是纳西族,但是实际上大家都已经差不多一样了。”通过各种节日、歌会,各民族文化得到充分交流与发展。仪式习俗交融是各民族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丧葬嫁娶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交融。游牧民族的藏族在进入了新民村后生活习惯、丧葬仪式和节日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民村党支部杨伍万书记说:“我们藏族游牧下来,与白族、汉族这些民族一起居住,在饮食上学会了吃生皮,房屋建造喜欢白族的 三房一照壁 式建筑,丧葬礼仪遵循当地白族和汉族的仪式,不再专门请人念经,遗体也采用当地白族和汉族的火化形式,不再单独过藏历年,而与其他民族一起过春节、重阳节、敬老节、

26、火把节等节日。”位于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怒江丙中洛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这条沿怒江北上经过丙中洛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5月1日;地点:洱源县牛街乡大同村;报告人:李段辉(男,48岁,白族,洱源县民族宗教局局长)。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4月30日;地点:郑家庄纳西生态木瓜园;报告人:郑荣辉(男,47岁,纳西族,纳西生态木瓜园老板)。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4月30日;地点:洱源县三营镇新民村;报告人:杨伍万(男,50岁,藏族,洱源县新民村书记)。-17第 43 卷第 1 期保山学院学报2024 年 2 月到达西藏察隅的古道十分狭窄,只能依靠人背马驮的方式运送货物。马帮由丙中洛运送茶、盐、

27、粮食等物品到青藏高原地区,再把青藏高原地区的牛羊、皮毛等物品送出来。据丙中洛的赶马人余新民所说:“我们马帮里面有怒族、藏族、傈僳族等民族,大家都是一起劳动,一起赶马,在长期的交流中我学会了藏语、傈僳语、怒语、白语,汉语五种语言。”由于多民族在茶马古道上不断流动,多种宗教也进入这一地区,不同民族信仰同一宗教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有同一个家庭的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等不同的宗教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迪庆藏族地区也非常普遍。笔者调查的燕门乡茨中村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村内多元宗教交融共生,和谐共存。不仅有藏传佛教的佛塔,还有天主教的教堂。天主教在做弥撒时,神父用汉语布道,信众用藏语念 圣经,用汉

28、语唱赞美诗,而且用的是藏传佛教诵经的调子。不仅如此,就连教堂圣母像手中握着的也是藏族念经时常用的念珠,而耶稣像的身上也搭满了藏族供奉佛像时常用的哈达37。茶马古道上各民族平等地对待这些宗教,将外来宗教与本土原始宗教相结合,形成“本土化”的外来宗教构建38,茶马古道线路上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使宗教文化呈现民族性、多元性、扩散性和融合性的特点39。茶马古道上的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核,民族文化交流对民族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0。只有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才能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社会进步41。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今天,我们要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建

29、设“文化共同体”。首先,各民族要继承和保护物质文化。促进各民族对饮食、服饰、建筑和交通等所体现出的物质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促进各民族物质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认同其他民族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保护各民族文物古迹、艺术作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各民族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各级政府、单位、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个人也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各民族要传承和发扬精神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借鉴与学习是保持民族精神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动力,要大力促进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交流。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一致性,尊重各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求同存异,包容多样,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

30、神文化协同发展。三、在社会交融中共构“命运共同体”民族交融就是多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关系,是多元民族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历史展现42。“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只有各民族间深入、全面、持续的交融才能形成对其他民族的认同,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3。通过社会交融可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形成的共生交融的社会共同体。这种共生社会中,不仅有着经济生活的互补、文化习俗的共享,而且有着社会制度的同构。例如“族际婚”“族内婚”都是婚姻制度,族际婚是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频繁和深入的结果44。茶马古道上不同民族之间

31、的通婚十分普遍,不同的民族相互通婚结为一家,打破了族际血脉的壁垒与民族之间的隔膜,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新民村杨伍万的祖上原来是茶马古道上的游牧民族藏族,在定居到新民村后,与当地的汉族姑娘缔结婚姻,使得汉藏民族血脉相融。村支书杨伍万告诉笔者:“现在我们藏族第三代纯藏族婚姻的基本上都没有了,都是与其他民族通婚,与白族、汉族、普米族通婚的都有。”郑家庄王庆荣队长家里也有5个民族。据王队长所说:“我是汉族,我老婆是白族,我有个堂妹夫是藏族,堂弟老婆是普米族,我孩子的舅妈是彝族。”不同民族缔结婚姻不设边界,共同生活,这就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深度交融。在迪庆藏族地区,这种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笔者调查

32、的23个家庭中,没有一个是单一民族家庭,在金江镇兴隆村有汉族娶纳西族的,纳西族娶藏族的,藏族娶傈僳族的;维西攀天阁乡勺洛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6月17日;地点:秋那桶村阿白客栈;报告人:余新民(男,73岁,藏族,马帮赶马人)。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4月30日;地点:洱源县三营镇新民村;报告人:杨伍万(男,50岁,藏族,洱源县新民村书记)。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4月30日;地点:郑家庄纳西生态木瓜园;报告人:王庆荣(男,51岁,汉族,村民小组长)。-18赵钧灵,王万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行政村,村内有傈僳族、汉族、纳西族和藏族,这几个民族之间都相互通婚,而且不

33、同宗教信仰者也可以通婚。就连一直实行族内婚的回族,在这一地区也有大量的族际婚存在。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表明这一地区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深度交融45。除了婚姻制度外,茶马古道上不同民族“打干亲”“拜老庚”等习俗也表现了这一地区社会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剑川县的沙溪古镇被誉为“茶马古道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是茶马古道马帮中转运输的必经之地。据沙溪古镇马锅头介绍:“在茶马运输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结拜成为了兄弟,我所知道的有纳西族跟我们白族拜的老友,在我们白语中就叫 阿福佳。阿福佳 这个名字就是桃园三结义的意思。”乔后是著名的盐矿,在盐的运输过程中也有不同民族“打老友”的现象,据报告人杨忠彦所说:

34、“在运盐的过程中,马帮主要以剑川白族为主,还有洱源、风羽的汉族和白族。在运输途中或到达当地之后有关系好的白族和彝族,或者是白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就有相互打老友、通婚的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关系好,其实做生意他也总是要有一个市场和人脉嘛,人脉好,在这有个朋友啊、亲戚啊,打个老友啊,对今后他的生意各方面都带来好处嘛。”这就说明,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实现了全面而广泛的社会交融,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茶马古道上社会交融还体现在社会的共治方面,历史上“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体现在重信义、重诺言,马帮内部成员要讲团结,重行规,在运输过程中,头骡不走不准走,要爱马如命,

35、保护骡马”。马帮的各个民族都要遵守行规,但是在具体情况下,马锅头要与各个民族的赶马人商量线路、行程以及运送货物的种类。这种民主协商制度也对现实中多民族地区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郑家庄首创了“1+2+7”的民族议事制度,议事小组由一个支部书记,两个村民小组长,七个不同民族议事代表组成,村里的村规民约、民生工程建设重要项目推进都由各民族代表举手发言表决,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深入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村内还成立了“治安联防队”,每户出一名劳动力组成小组,不分民族轮流值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郑家庄“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宣传标语,形成了村落的共

36、建共治共享的“命运共同体”。贡山丙中洛还建立了互帮互助的社会组织,建了微信“爱心群”,村里有人需要帮忙,只要在群里说一声,各民族都会自发地去帮助他们。据报告人介绍:“我们爱心群经常自发地组织一些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帮助一些家里没人的老人,给他们洗衣服、换衣服、做饭、洗澡,一个星期去一次,双拉村前面有个老人去世了,我们全部组织起来去他们家里给他祈福,送走他。我们所帮助的那些人可能只见过一面,甚至很多一面都没有见过。”该村通过“爱心群”的方式,把不同的民族团结起来,充分实现了丙中洛的社会交融。在各民族在处理当地事务上遵循共商共建、共同治理的原则。邻里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但新民村的村民

37、一直遵循“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寨”的原则处理当地事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协商解决,共同治理。平时互帮互助、关爱老人,这其实是茶马古道各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传统精神的延续。茶马古道上的诸多社会事实告诉我们,“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在社会交融中共构“命运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要通过推动社会交融建设“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建立全方位嵌入式社会结构。要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其次,要建设协商式的治理方式。要创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治理方式,完善各方面工作体制机制,坚持以人

38、为本,扩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9月24日;地点:沙溪古镇;报告人:赵忠明(男,50岁,白族,马锅头)。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9月25日;地点:乔后老街;报告人:杨钟彦(男,65岁,白族,村委会退休村干部)。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9月25日;地点:沙溪古镇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茶马古道馆;报告人:欧阳杰(36岁,白族,茶马古道馆讲解员)。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6月16日;地点:丙中洛村;报告人:虎秋香(女,34岁,藏族,藏家小院客栈老板)。-19第 43 卷第 1 期保山学院学报2024 年 2 月大治理主体,调动各民族、政府、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共同协商,共同作主,创造开明

39、的治理氛围和工作环境,创建优良的治理体系。鼓励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逐渐消除民族之间的心理疏离,增进民族感情。最后,鼓励族际通婚,实现深度交融。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通婚、打破民族之间的血脉壁垒,使各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四、结语滇藏茶马古道的一系列微观案例告诉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要大力促进民族经济交往,各民族共商共建共享性经济,促进各民族在经济领域不断交往,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推动民族文化交流,学习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在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谋求创新发展,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后要深入推进社会交融,建设“三个离不开”的社会。社会交融是交往交流交融中最关键的一步,要在社会交融

40、中构建“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民族深入的情感交融,从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利益”“文化”“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路径。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经济交往建设“利益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力,通过文化交流建设“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通过社会交融建设“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参考文献:1 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9-27)2022-10-03.http:/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

41、9(01)3 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在新中国的发展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的思想轨迹J.民族研究,2016(01):1-13,123.4 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3):9-13.5 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1):66-69.6 曹爱军.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03):1-9.7 王瑜,马小婷.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0(

42、05):32-39.8 刘利.促进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J.学习月刊,2020(07):23-25.9 石硕.多民族交汇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康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历史基础、独特地位及示范作用J.中国藏学,2022(02):1-12,212.10 朱其现,杨育智,向云.南岭走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启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研究之一J.贺州学院学报,2022,38(02):6-11.11 徐平.在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北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为例J.民族研究,2021(02):20-31,139-140.12 陈

43、保亚.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J.思想战线,1992(01):74-77,82.13 张洁.茶马古道线路兴替:基于官办茶马贸易的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21(04):176-187.14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02):34-40.15 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中国藏学,2002(03):59-64.16 周重林、凌文锋(文),张娟(图).茶马古道的范围及线路A.王士元,王明珂,陈保亚,木霁弘.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辑)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227.17 江思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J.博览群书,1998(06):

44、14-15.18 杨鹍飞,田振江.国家认同、法治与爱国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实现路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05):54-59.19 易华.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20 李旭.茶马古道各民族商号及其互动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43-150.21 张海超.南诏大理国与吐蕃及东南亚地区的茶叶贸易初探J.农业考古,2020(02):110-117.-20赵钧灵,王万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22 姚磊.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J.广西民族研究,2016(06):128-

45、135.23 黄菲菲.三月街: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26(04):23-29.24 俄 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42.25纳西族简史 编写组.纳西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79.26 杨福泉.略述丽江古城及茶马古道上的“房东伙伴”贸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12):1-7,17.27 李旭.茶马古道各民族商号及其互动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47-160.28 李曦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视角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1(03):27-34.29

46、李曦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5):44-53.30 余冬林,傅才武.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J.北京社会科学,2021(12):4-12.3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21.32 王丽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5):61-66.33 木霁弘.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线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132-133.34 李源.藏族 格萨尔 与白族金鸡崇拜J.西藏研究,1991(04):69-7

47、5.35 章虹宇.老藏王“本主”格萨尔王考J.民族文学研究,1996(02):17-23.36 杨刚.村落民族互嵌关系的日常生活路径研究:云南郑家庄的一项民族志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160-179.37 宗喀 漾正冈布,王万平.藏边社会的族群互动:空间、路径及结果基于迪庆藏区的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12):41-48.38 何林.阿怒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55.39 韩海华,周斌星.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J.茶叶,2008(03):192-195.40 乌小花,李自然.试论新时期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

48、系的深化发展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64-70,76.41 马凤莲.关于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问题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9(03):17-21.42 杨玢.民族交融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1):47-53.43 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五大基础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05):1-6.44 王万平.交往交流交融视阈下白马藏人婚姻制度的变迁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2):45-50,64,154.45 宗喀 漾正冈布,王万平.藏边社

49、会的族群互动:空间、路径及结果基于迪庆藏区的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12):41-48.Ethnic Communication,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Path toBuild a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 Case Study on theAncient Tea-horse RoadZHAO Junling,WANG Wanping(School of Marxism,Dali University,Dali Yunnan 671003,P.R.China)Abstract

50、:Promoting ethnic communication,exchange,and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survey found that economic exchanges among various ethnicgroups are the foundation,cultural exchanges are the key,and social integration is the goal on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