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34429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英语研究(第十八辑)语言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句法类型的演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晓林,男,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导,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研究。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刘晓林(重庆三峡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万州)摘 要:以往学界对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的差异有过零星的探讨,但鲜有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三种:英语的语法形式通过历史发展集中形成于 层,该层控制句法,与主语互动,并形成多样的句法结构,即便句中出现同义的词汇形式也不可省略。汉语的语法形式语法化程度不高,没有集中形成于 层,

2、一旦句中出现同义的词汇形式,它们就可省略。英语句法史上形成的“语用语法语义”三分形式使语法层成为内嵌层,只要有表意的需要,其中的任何形式均缺一不可;汉语的句法形式多变,句法分区不明显,语法形式并非成句的关键因素。关键词:语法形式;必用性;语用语法语义三层;特征 :,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引言语法形式是用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化程度较高的手段,如英语中的过去时屈折标记“”、完成体标记“”,表进行的屈折标记“”和表被动的句法形式“动词的过去分词”结构;汉语中表示完成的“了”、表经验的“过”和表进行的“着”。然而,英汉语中语法形式使用的强制性是不同的,英语的语法形式强制使用,而

3、汉语里的相应形式可省性却较强。换言之,两种语言呈现出语法形式必用性的差异。以往学界的英汉对比研究和英汉语语法形式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综合学界的各种观点,结合笔者的深入思考和探讨,认为导致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三种:所处的句法位置和历史来源不同;语法形式相互制约的程度不同;句法分区的显著度不同。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其显著特点是用形态标记表达语法意义。虽然现代英语的形态已经显著脱落,但从形态衍生出来的语法形式如同过去的形态一样,对句法和语序具有强控制作用,必用性强。汉语则属于单音节类汉藏语系,其语法形式来自词汇的

4、虚化,很多时候只起着辅助表达意义的作用,必用性不强。探讨语法形式必用性的差异,可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不同语言的类型特点。所处的句法位置和历史来源不同本节将对动词上负载的常见语法形式如体、时、态、被动和虚拟在英汉中的使用差异进行举例讨论,然后说明它们在各自语言中不同的历史来源对必用性或可省性的影响。()他已经完成了工作。()中表达完成义的有时间副词“已经”和完成体标记“了”,两者任选其一均可,即变成()和(),句子均能成立。()他已经完成工作。他完成了工作。英语研究(第十八辑)也就是说,“已经”和“了”具有相同的语法(词汇)意义,两者还可以如()中那样同现,也可以如()那样呈互补分布,说明完成体标记

5、“了”可以是冗余信息。()中的副词“”可省,但是完成体标记“”却不能省,即()可变成(),不能变成():()因此,只有副词“”可以成为冗余信息,而完成体标记“”则是必用的。“时态”形式也是如此,如:()他昨天回家了。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标记,时间意义主要通过时间副词表达,而()中,过去义用时间副词“”和动词过去时“”两者共同表达,去掉“”句子仍然成立,如(),但把“”变成“”,则不合乎语法。()一般情况下,在英语句法形式中主动式是无标记的,被动式有明显标记,而且该标记往往不可省略。汉语与之相反,被动标记的可省性很强。例如:()书被他撕烂了。书撕烂了。()()中的被动标记“被”可省后变成(

6、),而()中表达被动义的“”结构则不能省略。进行体标记在英汉中具有同样的表现,一般认为,“在”是现代汉语的进行体标记,其必用性也较低(李梅,)。()他在读书呢。他读书呢。他在读书。观察()发现,进行体标记“在”和语气词“呢”可以共现(),也可单独使用()。英语中的进行体标记“”则具有很强的必用性。如:()对比发现,表达进行的“”是不可省略的。汉语中没有专门的结构和标记表达虚拟语气,一些词汇或者结构式如“要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不)是”“竟然”“如果那么”具有类似英语虚拟结构的功能。(),()要是你早点发现,情况就会好很多。你早点发现,情况会好很多。两相对比发现,英语中的虚拟结构“,

7、”是不能破坏的,而汉语中的类似结构“要是就”可以省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汉语中与动词相关的语法形式很容易被时间副词取代,原因可能在于,汉语中这些形式的实词义很强,语法化程度不深。其所处的位置在动词之后,表明它们属于事件内成分,而非真正的语法形式。为说清这个问题,下面先引用托马斯欧内斯特()关于句法的分区理论。其书在研究附加语(副词和介词组)的句法位置时,把一个句子划分为三部分:句首区()、助动区()和事件内区()(,)。句首区在主语前面,助动区在主语和实义动词之间,用来容纳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的助动词,事件内区在实义动词的前后。不同类型副词只能进入与自己语义相宜的区域。观察下面的英语句子

8、:()()中共有四个副词,“”处 于 句 首 区,“”处 在 助 动 区,“”和“”处在事件内区。下面看英汉语中语法形式所处的句法区域。()他吃了饭了。他吃过饭了。他吃着饭呢。他在吃饭。“了”“过”“着”统一放在事件动词“吃”的后面,属于事件内成分;“在”尽管在“吃”的前面,但也应视为事件内成分。这点可通过两方面来解释:一是通过成分分析法观察,二是在一问一答的话轮中观察。“他在吃饭”的成分分析只能是“他在吃饭”而非“他在 吃饭”,因为“他在”没有意义。下面看一问一答的话轮。()他在吃饭吗?他在。在吃。在。很显然,“在”不能和主语“他”划到一组,见(),但可以和事件动词“吃”划到一组,见(),也

9、可以单用()。上面的例证显示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形式全都属于事件内区域。英语研究(第十八辑)在英语中,相应的语法形式往往既能划到助动区,也能划到事件内区。试观察:()()可分别分析为 和 。从这个角度观察,“”和“”似乎属于事件内区。然而,在一问一答中,“”和“”只能划到助动区:()?,()?,这些比较说明,英语动词上的语法形式全都可以进入助动区。在生成语言学中,助动区被称为“域”。如()的句法结构图为()。()从()看出,“”处在 位置,即助动区 内部。这个区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成为英语句法内语法形式的集中区域,专司语法功能,不可或缺。比如,系词“”尽管在古英语时曾游离在句法的其他位置(,

10、),但在中古英语中逐渐变得和句首主语相邻,两者互动形成如 、之类的结构;完成体标记“”是从空间域内表示对物体的拥有语法化为时间域内表示对事件的拥有与控制(如“”表示主语“”通过“”对事件“”的拥有与控制),其最初位置并非与主语相邻(,;,;,;,),但它通过 域内主观性的强化以及主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放置于助动区(刘晓林、王文斌 等,;刘晓林、王文斌,)。总之,助动区即 域的发展导致了英语语法形式的集中,并强化了其必用性。反观汉语,“着”“了”“过”均是在动词之后形成的(马贝加,:;李讷、石毓智,;杨永龙,),汉语句法中没有形成一个专司语法功能的助动区(或者说助动性质不明显)。就主语后的情态动

11、词而言,在句法位置上,汉语情态动词与英语一样,处在主语后面,但在句法分区上似乎应该划到事件内区。()你可以不参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你不可以参加。(否定词能愿动词)否定词“不”可以在情态动词后面,如(),也可在前面,如(),根据艾力范盖尔德伦()的观点,当否定词或者其他副词在助动词前面时,表明助动区尚没有形成,这时情态动词应该归入事件内区(,)。因此,英汉语法形式在使用上的必用性的区别主要原因在于:形成后的句法位置不同,历史来源及其语法效应有异。语法形式相互制约的程度不同语法形式的必用性不仅体现在单个语法形式之上,而且还体现在语法形式相互连用和相互制约方面。(

12、)该句子包含了情态动词、完成体标记、进行、被动 等语法形式,相互排列的顺序是“情态完成进行被动”,句法结构图为():在()中,处于最高层的是,其下是,全称 ,即情态短语;再往下是,全称 ,即完成体短语;接下来是进行,全称,最后是被动,全称 。按照较新的生成语言学理论(,),以上所列的四种语法形式形成四个功能节点,从左向右形成 统治关系,即情态 统治完成、完成 统治进行、进行 统治被动,它们之间形成赋格 受格关系对。具体而言,情态赋格于完成,完成赋格于进行,进行赋格于被动,被赋格的对象成为受格体。这些功能节点和赋格 受格关系是经过漫长的历时发展形成的,其内在顺序是不能打乱的。这点也可从否定词的附

13、缀对象进行观察。在现代英语中,如果句中存在多个语法形式,否定词总是附在最高的功能节点上。例如:英语研究(第十八辑)()()的句法结构图为():在本结构图中,否定词“”原生于 之上,然后移位到完成体标记“”之上,最后移位到情态动词“”并与之合并,形成“”缩略式。否定词总是选择句法中最高的功能节点并成为附缀形式,它在句中是可以爬升的。尽管否定词不断游离,但在语义上其否定的对象永远是句法中内嵌程度最深的实义动词。试观察:()()表示“老人没有得到儿子的照顾”,“”否定的是“”这个行为,()表示“老人一直没有得到儿子的照顾”,否定的对象依然是“”,()表示“老人没有得到儿子照顾长达三年”,否定的还是“

14、”这个行为。否定词这个严格的爬升次序从一个方面说明英语句法内部语法形式之间严整的顺序,这个顺序是不能打乱的,其中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可缺少的。换言之,不同语法形式之间是“相依相存”的,没有动词的一般式,就没有完成式,没有完成式,就没有“情态完成式”。换言之,只要有表意的需要,英语中的情态、完成、进行、被动之间呈现紧密的线性紧邻关系。由于这样的紧密线性紧邻关系、赋格 受格配对关系和 统治关系,任何语法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形式都不能从句法中省略,其必用性十分强,即使句中有表达相应意义的词汇形式也是如此。观察下面的例子:()虽然()存在体副词“”,但句子缺少完成体标记“”,因此难以表达完成义

15、。()中存在情态副词“”,似乎缺少“”之后,句子“”仍然是成立的,但当句子有否定词时,“”不能成为否定词的附缀对象,只有情态动词才有这项功能。另外当句子变换成疑问句、反义疑问句、省略句时,只有助动词才能辅助进行这样的变化,即所谓的 特征,分别取自“”“”“”和“”四个单词的首字母。()()?()()()有些语法著作(,:)把强调()换成了省略()。如:()?,?,因此,助动词的共性之一似乎可以呈现如上两个版本的(,)特征。不仅情态动词具有 特征,完成体标记“”(以及其变体“”)、助动词“”(及其变体“”)、系词“”(变体包括“”)均具有这四种功能。以完成体标记“”为例。()?,?,当不同语法形

16、式共同出现在助动区时,只有最高的语法形式可以呈现 特征。例如:(),()中完成体标记“”与“”互动生成代码句,而当情态动词介入句法之后,形成代码句的就不再是处于内嵌位置的“”,而变成处在最高点的情态动词“”。限于篇幅,其他助动词上呈现的 特征不赘述。英语研究(第十八辑)英语助动词的 特征表明语法形式的强必用性,因为没有它们,就无法变成多样的句法形式和表达相应的语义。值得注意的是,在 特征具化的句法结构中,与语法形式互动的只有主语,如“”“”“”,实义动词由于属于事件内成分,与主语的语法距离已经很远。下面再观察汉语中类似的语法形式及其排序,考察的对象仍然是否定、情态、完成、进行和被动。()他应该

17、做了那件事。()中涉及两个语法形式(词):情态动词“应该”和完成体标记“了”。在句法分布上,它们分别处在实义动词“做”的前后,难以构成英语式的助动区。处在实义动词后面的完成标记“了”属于事件内成分,不是纯粹的只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与主语之间并不构成相邻的线性紧邻关系,其与主语之间的语义距离和语法距离一样遥远,难以形成英语式的 特征。“应该”似乎可与主语之间构成语义和语法均紧邻的关系,但也不尽然。两者之间可以被否定词隔开,形成()。()他不应该做了那件事。可见,情态动词“应该”不是否定词的附缀对象。不仅如此,汉语的多个情态动词、否定词可以连用。如:()他应该会来的。他应该不会来的。他应该会不来的

18、。他不应该会来的。()显示,两个情态动词“应该”和“会”连用,这在英语中是不合语法的,如“”。()中否定词“不”插在“应该”和“会”之间,()中,否定词“不”在两个情态之后,()否定词“不”在两个情态动词之前,虽然说起来比较困难,但并非完全不能说。这些语序表明,否定词不像英语那样总是爬升到最高的功能节点,它似乎谁都能否定,即可同时否定实义动词(如“不来”)和情态动词(如“不会”“不应该”“不应该会”),这表明汉语的情态词和实义动词一样,实词义较强,难以认定为语法化程度很深的语法形式,即便把它们视为副词也能接受。这是因为,副词可以修饰副词,“应该不”可视为(副词)“应该”修饰副词“不”,“不应该

19、”可视为副词“不”修饰(副词)“应该”。换言之,“应该”和“不”似乎词性相同。另外,汉语的情态动词可以单用,该特点也证明其语法化程度不高。如:()他会来吗?会(来)。而英语的情态动词是不能单用的。如:()?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这个对比说明,汉语的情态动词可蕴涵事件“来”,或者说“会”和“来”共同构成事件,尽管“会”仍然表示主语的意志。()明天他会在 点半发言吗?会。会在。()中情态动词“会”和表进行的“在”连用,两者是否构成英语式的助动区呢?根据本节的分析,构成助动区的左边成分 统治右边成分。而()中的“会”难以 统治“在”,因此()不是一个合乎语法的线性序列。综上所述,汉语的语法

20、形式具有以下特点:语法化程度低,不能合并多个语法形式构成助动区;同一类型的情态动词可以连用;否定词可在语法形式之间游离。这些特点导致句法分区不明显,从而其必用性不高。句法分区的显著度不同,对语法形式的约束力有异现代句法学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理想的句法分区是“语用语法语义”()三层次,如()所示(,:):()显示,现代英语的句法结构分成、和 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容纳的功能核心如表。表 句法层级、性质和功能核心(,:)句法层次句法性质容纳的功能核心语用层语力、焦点、话题、限定性语法层时、语气、体、一致、语法格、情态、主观性语义层论元结构、事件结构 表 中不同的功能核心实现的语言形式是不同的,如语力实

21、现为句法形式,即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焦点可以是句尾焦点、谓词焦点和句子焦点(,),还可以是对比焦点(徐烈炯、刘丹青,;),话题一般实现为名词形式(,),限定性是与非限定性相对而言的,句子也因此分为限定式和非限定式,后者主要包括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也就是说,较之语法层,语用层内部功能核心的语言实现形式是异质的。而语法层内部的功能核心则相对同质 均英语研究(第十八辑)为语法化程度较高的成分,如英语中时态用屈折形式表示、体使用专门的标记“”和屈折形式“”表达;一致关系体现在动词上的屈折形式,如第三人称单数“”。值得注意的是,情态没有纳入表(表 中的黑体词“情态”和“主观性”是笔者所加),语气在

22、表 中列入了 域,而在()中却指向 域,这是前后矛盾的。在我们看来,语气应属 层,因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是每个句子都必有的内在特征,通过较为固定的句法形式体现,也是(构式)语法化程度较深的形式(,)。另外,根据前文分析,情态属于语法层。主观性在本文中没有阐述,关于它的相关文献很多,大意是语言表征越来越依赖于表达言者(或者主语)态度的方式。刘晓林、王文斌()指出,英语的情态动词、体标记(含完成体和进行体)、主动被动的分离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根据它们内涵的主观性的强弱,大致可分为显性主观性标记和隐性主观性标记。情态动词属于前一类,体标记、被动则属于后一类。这是因为,体表示语言表征者对事件

23、结构的看法(,),完成体是把事件当作整体看待,是从外部观察事件得到的表征结果;进行体则是从内部观察事件得到的表征结果。主动与被动的选择也取决于语言表征者,从某种角度亦体现了主观性。以上的引用和阐释说明,历史形成的句法分区和运行于不同层次的功能节点(语法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功能节点(语法形式)的长足发展,就不会形成句法分区。反过来,句法分区形成后,对功能节点(语法形式)具有反作用,具体讲,这会限制它们的使用,增强其必用性。英语句法中的“语法”层面构成了助动区,不同的语法形式相互制约,不可或缺。它们是英语句法分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反过来句法分区形成之后对语法形式具有强控制作用。反观汉语,类似的句法分

24、区似乎没有形成,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独语句、名词谓语句。如“秋天。他回家了”中的“秋天”单独成句,称为独语句,这样的句子很难讲内存任何语法形式和句法分区。而“今天星期一”这类用名词作谓语的句子称为“名词谓语句”,其间由于缺乏动词性成分,时态、体、态等缺乏依归(当然并非否认这句话有时态),难以划出助动区,语法形式整体缺失。第二,汉语中存在大量流水句。流水句“一流到底”,语法形式的出现和句法分区很难找到规律。如:()沪生家的地点,是茂名路洋房,父母是空军干部,积极响应社会新生事物 民办小学,为沪生报了名,因此沪生小学六年级上课地点,分布于复兴中路的统间,瑞金路石库门客堂,茂名南路洋

25、房客厅,长乐路厢房,长乐邨居委会仓库,南昌路某弄洋房汽车间,中间乒乓摇篮,巨鹿路第一小学对面老式弄堂的后面。(金宇澄,:)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这句话共有 个小句,可以找到的语法形式只有表完成的“了”。当然,由于汉语动词没有屈折变化,时态是隐含的,因此单从动词“是”“相应”“报”“分布”很难看出句子的时态。如果把这一段视为一句话,该怎样划分语用、语法和语义三层次呢?第三,汉语中存在大量紧缩复句。像“你不去我也不去”“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类紧缩复句中,假设义是隐含的。补充完整,两句分别为“如果你不去,我也不去”“如果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样的句子难以进行句法分区,也没有

26、任何显性的语法形式。第四,汉语的句法结构多以“话题 评论”为主。自从赵元任(,)指出,汉语的句法形式多为“话题 评论”之后,学界对此观点广为接受。话题、评论属于语用单位,两者之间往往不需要语法形式的约束。例如:()那场大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早。八月十五,家家吃月饼。()中的话题“那场大火”和评论“幸亏消防队员来得早”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形式约束,即使语义上的联系也是间接的。这句话的语义分析为():()那场大火,幸亏消防队员来(扑灭)得早。从相同的下标 看出,话题“那场大火”与添加的动词“扑灭”产生语义联系。这是通过分析得知的,而非语法上的联系。()中的话题“八月十五”无法与评论部分的任何成分产生语

27、义联系,甚至难以像()那样通过添加动词进行语义分析。如表 所列的不同句法层次的功能节点所示,语用层即 层的功能节点是语力、话题、焦点和限定性,而非 层的时、体、情态等类功能节点。换言之,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徐烈炯、刘丹青,),或许其 域是较为发达的,而其句法史上并没有着力发展集中语法形式的 层,这或许是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观察而得出的对“汉语语法形式必用性不强”这个结论较为中肯的解释。换言之,汉语的语法形式往往是隐性的,历史上并没有形成英语式的强必用性的语法形式和集中它们的 层。这样的本体特点决定了汉语不宜进行英语式的句法层次分析和语法形式分析。结语本文从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的强弱对比入手,从

28、语言史的角度探讨英汉的语法形式必用性强,而汉语的语法形式必用性弱,同时指出英语发展了“语用语法语义”三分结构。其中,“语法层”所内含的语法形式具有强弱不等的主观性,英语研究(第十八辑)它们与主语通过 特征互动形成多样的句法形式。除此以外,它们不受同等语法意义的词汇形式的排斥,即便是冗余信息也必须使用在句法之中。汉语的语法形式语法化程度不高,不像英语那样集中分布在主语和实义动词之间,不同语法形式的相互排序缺乏一定的规律,否定词不像英语那样“爬升”到最高的功能节点。此外,汉语的句法结构多变,独语句、名词谓语句、紧缩复句和话题 评论句或者完全没有任何语法形式,或者不(严格)受语法形式的约束,因此语法

29、形式的必用性不强。或许正是因为汉语的这个特点,其句法结构是多样而“挥洒”的,是可以“一流到底”的。因此,研究汉语的语法,不能拘泥于西方语言的语法框架,而是必须找到汉语语法的本体特点,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描写和解释汉语。注释“”是“”和“”的合并形式,表示助动区。这里的赋格 受格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动词和介词赋格于名词,而是功能节点之间的赋格受格关系,是一种结构赋格。这是近期生成语言学(,)在研究句子的功能节点时提出的新观点。这里的“附缀”指的是在语音流中,否定词的读音较轻,总是选择前面的成分为依附对象。附缀分为句法附缀()和音位附缀(),前者指一些读音弱化的成分总是跟在读音较强的成分的前后,如

30、代词、冠词等;后者指一些成分弱化并与宿主构成一个读音单位,如“”中的“”。当否定词具有独立的语音形式时,是句法附缀;当其弱化并附着在前面的宿主之上时,是音位附缀。如“”中的“”是句法附缀,而“”中的“”弱化为“”,则是音位附缀。特征是促使英语句法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们作用于句子的助动词和主语,形成多样的句法结构,表达丰富的语力。这里的“语法距离”,是与“语义距离”相对而言的概念。由于英语在历史上发展了系列的语法形式,它们隔开了主语和实义动词,使两者虽然在意义上相连,但在语法上已不相关。如“”表示“他已完成这项工作”,“完成”的主体是主语“他”,“”和“”只能在语义上相联系他做了(那件事),在

31、语法上已经隔离。这点在英语“虚化动词实义动词”结构中也有鲜明的表现,如“”,在语义上,是“”完成了“”的动作,然而两者被虚义动词“”隔离,“”实义较弱,只表示过去时的语法意义。情态动词连用在古英语中是合乎语法的(,:)。例如:?英语历史语法学界认为,古英语情态动词连用表明那时的情态动词语法化程度不深,连用的后一个情态动词相当于一个情态副词(,:),如()相当于“”,而()中的“”则相当于“”或者“”。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巫雪如(:)认为“动词情态动词副词”之间构成连续统,其以“必”为例,认为“先秦汉语的必可说同时兼有动词及副词的语法功能,从典型范畴理论角度,先秦汉语的必可以说处于

32、从动词过渡到副词的交界处。也就是既非典型情态动词,也非典型情态副词”。可以单用的词说明其语义自足性较强,如实词都是能单用的,反之,不能单用的词语义自足性不强,需要借助实词构成语义自足的单位,比如介词需要借助名词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如果介词单用就不知所云。()中的箭头表示语法形式归属的句法层次,如语气()属于 域,时态()、否定()和体()属于 域。注意体同时指向 域,这是因为体分两个层次,属于 域的体是语法体,即用语法形式表示的体意义,而属于 域的体则是动词的内在情状特征,属于词汇体。如“”中,“”是(语法)完成体,“”内在的情状特征是瞬间,也是该动词内在的体值。参考文献 ,:,:,:,:

33、,:,:,:,:,:,:,:,():,:,英语研究(第十八辑),:,:,:,:,:,金宇澄繁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李梅现代汉语否定句法研究(英文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刘晓林,王文斌英语句法结构“主观性语法成分实义性成分”的历史来源考察外国语,():刘晓林,王文斌,等历史语言学视野下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马贝加汉语动词语法化北京:中华书局,巫雪如先秦情态动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徐烈炯,刘丹青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编 辑:蒋勇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