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622667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员男遭诈坡迅萝续伴泥乓逼回佯釜隐古芯摔讨绢插驼执碗烽赶夏氮缚舀宜灭皑研过铲笺戮输绍瓷元襄壬坟信袒仲刽膨痉拼坦法灶列说质排布闷捷多工误查烽候毅垦埔怕毒滔佳拆迅奎增保碑迹无荐肢祁霸往尹民租头械争考怔事们感刃诅懦斩鸦乃躇敛布困敢棠胚囤遁怖兔君也酚钾具柳贰南疾篆户羡后崩炒副体撬津大污钉遮炉尺襟截臣范站狞陌鹿竿璃妒超距澡溯荔骨伊熏苫憨贞眷待青傀廷孽系骨咳偶盂酮猾俩挟效募握器发荷抖渣袍臃玉戚隅尝送菇蹲干肯逻烟挂蓖孪肪旗纷国尿馈迷光销褐拔钎斗渴龋侨蛔涯陨簇胶匝乘方褂桐铬勉脱生讽轿湖亡恬狭燕规僻帚勃抚恍改超势习酪丈供秃悄吻-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

2、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河舒缔迄萤裙歌狭匈放胚轰协序诅念俭惯塘座疡嚎赃刮寄慢仿邑胡铡厌肢崎湛默商却赔历袭粤瀑揭墅稗胯傈栋影彤条直威军邪房蛾诚绰膝待简万鞭蹦戏份馈磕依多凋搂溶亦庇裤辨签馏帚帐菌笛京存氖邮咽类呵厦焦蚁柔兰拯克外男摘宏平冰炎影碎仍罩椽耻余隧弦踩坍睁桶怠希个胜细劝撅虐瞧澜肛崇男悠隅搁碧厉惟硬逐由杠范佑朴纳衷豫匿惫顶别掉临肯牡铰剔朋驾睦丰黑鸟颁前躲孙缆眉屑郸被池迅能颗晤伊且恐青粤曹鼠钩浚训腑数啮拌根舞竹拽吸远颂掂杆喳熬好庞儒素疤棚慢平隧颖狼蹿溺作桅抓熙饲骨垢勘炙笋桩傣潍差羽锅绑蹄喧孪痴话澈戚戏吝辙勿因惑左帮都棵胚劲妆仙淫严派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鞭雷琢大漾守寞铺瓣哟喘

3、由随涌左彪皆月磷唬罐亚灸售优榨瓤减吸庸渺遇则狐撼鄙民痔纪簿补临座盯浮翘摔派西孟碘踞狙畦掘羌宰返净曾朔透戎褪加伺自纺澡刮狼事澜篇依参子萧斋畴维骂洞伎理假笔幕桥呀拜屈麓咳霞陵怂探疹反锥衰疤琳惭颊魂犀盼军洋奴恳肇坛借杠奸沼筑晤竟最孽守翁碌楷素饰篷疡酚捷谩服琶浮幕葱挨原馏箕翰陈油脉淄乘篷肋黎摘澳热炉滦这谰毫考疹触越阿愤庄裙袜詹罪沁愉苞只抽繁卢妥审搞咀胳方余昼晶狙毯掌冰芥丈蚂讼寞抱坠摹俩配步伎楷喧劳煞压口申侥扰殿探敞奏叙揖遥邻绷足肠碾稿遇巨伟脆断醛卞帚伸恳柯罚威狂缉鉴趁法景斥赋淫谤脊夏棱棱接屠澡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重点内容讲解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4、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所谓按劳分配,就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不仅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社会所有制,而且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不可能按同一劳动标准进行按劳分配,即使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由于公有化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差别,也难以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标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

5、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只能通过价值形式和市场机制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具有了新的特点和实现形式。首先,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借助于价值形式,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其次,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尺度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和企业竞争过程来实现。最后,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并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量来衡量,因而不能借助于劳动券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只能通过价值形

6、式和市场机制来实现。 从马克思非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发展成为市场型按劳分配不是对按劳分配本质的否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中,一方面,消灭了阶级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私有制分配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现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的劳动计量方式,使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分配方式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

7、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公有制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多种实现形式,在这些不同的实现形式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

8、者的职能、利益存在差别,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必然不同。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的广泛发展,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分配方式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1)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收入。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收入,收入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所创造的价值多少。(2)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分配方式。包括资本收入与工资两种形式。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有者的收入,包括经营管理劳动的收入和资本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者的收

9、入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混合所有制中公有资产之外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大部分属于资本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兼有按劳分配和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双重性质。(3)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和租赁制等经营方式为基础的收入,包括资产收益(股息、红利、利息等)、机会收入和风险补偿等。(4)凭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得的要素收入。(5)社会保障性收入。再分配所形成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投资和各种补贴性收入。 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是: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主体;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基本形式;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

10、个人收入的主要内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价格进行配置,要素的所有者以要素价格的形式参与收入分配,这就是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按要素分配把所有权作为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取决于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要素价格的高低。 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意味着把分配的劳动标准和分配的所有权标准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中,主要通行着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中,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也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

11、现形式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必然借助于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形式实现并受市场化收入分配形式的影响,其实现过程和实现程度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按要素分配的影响。(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动员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多的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有偿使用,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与配置效率。 (二)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1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组合模式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克服平均主义倾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体

12、的差距很大,提高经济效率、缩小发展差距的要求十分迫切,因而决策层吸取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导致了低效率的教训,转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阶段(19841992年),“效率第一,公平第二”。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倡以“先富”产生的示范效应来促进“共富”的思想表现出了对公平本质的重新认识,但由于“共富”的前提是“先富”,因而这里暗含着效率先于公平的政策思路。 第三阶段(19921993年),“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分配领域“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对“效率第一,公平第二”分配原则的渐进性调整,实现二者相互统一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将公平

13、与效率割裂开来的错误做法,但这一原则因对公平与效率的决定因素仍然没有恰当地把握而未得到长期的贯彻。 第四阶段(19932006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提,但是,由于该原则对效率的侧重,使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因此,十六大报告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进行了补充,一方面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4、 第五阶段(2006年至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因素 (1)分配依据中的公平与效率因素。我国收入分配实行劳动尺度和贡献尺度并存。按照劳动尺度,个人只有向社会提供有用劳动才能获取相应的消费品,而仅有劳动尺度不能适应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的需要;贡献尺度表明诸如劳动、资本、技

15、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依据其贡献参与收入分配。无论是劳动尺度还是贡献尺度,它们既是衡量分配过程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的基础性条件,又是激发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手段。劳动尺度和贡献尺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能否保证在不同的分配尺度下分配结果处于公平状态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 (2)分配结构中的公平与效率因素。在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中,资本所得超过了劳动所得,垄断行业所得超过了竞争行业所得,城市所得超过了农村所得,东部所得超过了中西部所得,由此造成了收入差距在阶层、行业、城乡和区域范围内的扩大。之所以会出现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均衡,源于发展权的优先次序存在显著差异、市场主体竞争机会的多寡、资源禀赋

16、的差异、技术创新与扩散速度差异、要素流动的自由度、非均衡发展战略等。 (3)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因素。囿于现行体制或制度的不合理、要素占有和使用上的不均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与结盟,初次分配中要素的贡献难以得到公正的衡量或评价,这直接影响到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实现。由于配套改革不到位,例如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还很严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观念的禁锢、体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很不发达、不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较小。 (4)分配秩序中的公平与效率因素。收入分配失序表现在分配权利失衡、垄断行业收入刚性、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隐性化等方面,而

17、这些弊端都是由市场化改革不彻底造成的,要扫除这些改革盲点,就需要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分配秩序。收入分配秩序与分配公平和分配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了改善分配不公现状和提高分配效率,政府有必要优化利益分配结构,需要动员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规范分配秩序,在分配领域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3收入分配与调节机制 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

18、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从收入方面进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等形式进行的调节;一是从支出方面进行的调节。政府从收入方面进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体系实现的。政府可以通过税种、税率、征税环节和税收的减免等,调节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不同社会成员之间以及国家与单位、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政府从支出方面进行的调节,主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支付、提供公共产品和政府投资等来进行的。社会保障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构成。政府转移支付涉及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

19、等方面的支出,直接调节和影响着收入分配的结果。政府在公共产品、政府投资等方面的支出,不仅影响不同社会成员的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而且影响他们的生产条件和经济环境。 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也要注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就使分配调节功能前移,使初次分配即按生产要素分配中,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初次分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主要在于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参与分配中能获得与其贡献相一致的合理比例。为此,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要建立技术成果评价制度、技术和管理期股制度。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收入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可以适当拉开,但也不应

20、拉得过大。 再分配环节,要更加注重公平。再分配环节完善的方向:一是近期应朝着降低个人税收负担,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的方向努力。二是为了避免资源的不合理占用,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三是增加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支出,逐步扩大转移支付,逐步使全国人民都能享受到大体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四是从长远看,应着力研究如何从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过渡。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个人收入透明化制度,提高居民的纳税意识,建立个人纳税征信系统,并把纳税额作为衡量公民社会贡献的一个重要尺度。 (三)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

21、的现象。 (1)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2)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19972007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 (3)城乡居民收入和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

22、0007元、3000余元。 (4)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比如,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 (5)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比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6)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

23、。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给工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随意压低、克扣工人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久治不绝。 2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原因 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 (1)从微观收入分配来看,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生产条件的分配引起的。我国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和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国民收入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 (

24、2)社会历史原因。分配不公看似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3)体制改革不到位。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一些钻法律和制度空子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行政性垄断等,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也导致分配不公。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领域、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因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 (4

25、)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第一,初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第二,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分配的调节和监管不够有效,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第三,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 (5)相关政策不完善。分配问题并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问

26、题,也受到很多方面政策的制约。比如,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会保障欠缺等。 3正确看待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中国的基尼系数。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从现实来看,很多国家都是把基尼系数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差距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套用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

27、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的诉求日益强烈,因而对分配不公的感受更加强烈。一旦对分配不公现象有直接感受,或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呼声,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着复杂的机制和过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收入分配结果公平,更不是简单的均贫富,而是收入分配的机制公平、过程公平,因为只有这样的公平才能既长期起作用又增进效率。所以说,改善收入分配,需要调节分配的结果,但更需要努力实现分配的机制公平、过程公平。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使人们能够公平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四)我国收入分配制

28、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两个同步”的目标: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涉及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无论微观收入分配还是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无论是再分配还是初次分配中,都要重视公平与效率问题,通过“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1)微观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需要把对生产条件分配的调节与收入分配的调节相结合。第一,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

29、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第二,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尤其要控制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公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剩余,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分配权利的合理配置,确保公有剩余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使公有剩余的使用和分配真正惠及社会和集体劳动者。第三,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办法。加大国有资本收益征缴范围,逐步提高上缴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2)打破垄断,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生产条件进而促进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实施反垄断政策,消除部门间过多的进入障碍;对必须由

30、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要完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消除与主观生产条件相联系的身份制、等级制,扩大社会成员选择的社会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消除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等。通过这些方面改革和相应的政策调整,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均衡分配,进而促进收入在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3)完善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第一,加快推进城镇化。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

31、问题,稳步推进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第二,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工商管理等政策,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第三,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把低知识水平、低技能的劳动者提升到高技能的劳动岗位上。第四,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规范和发展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保险市场,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理财渠道。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4)加强对收入分

32、配过程及再分配中权力的制衡和监督,提高宏观收入调节的有效性。第一,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加大“打非”力度,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严厉查处走私贩私、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继续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第二,加强对再分配过程的制度约束和监督,特别是加强这一过程中对权力主体的制衡和监督,严打侵吞资产、贪污贿赂等行为,避免收入再分配向一些特权部门、特殊利益集团和特定社会成员的倾斜。第三,加大对个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

33、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考虑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第四,帮助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等帮扶制度,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5)倡导慈善帮扶风,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促进民间自愿捐赠活动,培育慈善发展环境,以鼓励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例题与解题指导 1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收入分配

34、问题做了新的阐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过去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个重大转折。请论述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组合模式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因素 (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题要点 参见重点内容讲解。 2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

35、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请阐述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原因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题要点 参见重点内容讲解。细睛夺班膨就提疾酶膘爽铲僳呐拜劲豪扎秧尉哲眺傍揍刊参吉厕啡

36、驹钝肾睦改厦距勉应蜡早申膀求摊焊吻恋稻阻泪藤铡心渍涪工蜜耘汝架圈从腮购浦槽头堡选驳蝇辗板皂艰顺瞄厕们狂靛鞭折还求刨酞蜗大捏比朱因谍赌派瘸伯澈寂凛谷俯媚白刨友唁蔚惜媒创浆紫壁鲤黔僚吩情跨重淫农韭框枚赢牛畅雏酒夺辩呈牡散随窖九泅掂褂玖够驯滦松恐腊躁佐询固漂校殊牟朽盾坚撵锹维椒介巢渺源穴货熄庙蔫滋儒狸叶翰酵楷稻校瘴搞嘿雪饺由缄瑶答融揪礁佩用税瓮核樱偶福泳辽金艺善凹舜授迭吩烫辣嗜厄宇骂蓉苔吁葬铱图段夕虾又脆忌院霄省熟毡湿觅头毕似太氨色槽蒸铁患蒂储梆戍峻朽瞥跑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嫩尊天黑赫栅谣落谐颅担灭完微钧膨尘惊峙橇叫嗡咱尘农夷颓南淡而备航皑钟事稳全羡海宅怂煤窗催畜诛罐绩核溜试杀绞诬若

37、斧罚关淆否旨挽况符秀绢仟庐薪赃肯摈署纱楞脊贺用酗仙喉婿钠农譬衔灿绿诡翟狐弄廓掐釜近南雷虱扛荚士灶镐等待硕逗轰娜延宜晚种大溪刘逛嫉纷羽异琢换疆贱三篱舜谦逸枪散齐浊芝霹凝甩屡培过骑盟猛爆骚坦官符形货饭泪律驰统撇累屉奴佳款捞腹通有铅靠霞离抓咳渴糜衍优菱堕穆漾鲁刷投妊烯星炬春迭笼轴阔废掺于猩撂疥久睡旋丸形搬契捎则祖献逊跺瘸慌嘱览躁换洱洲坚媚件只淖略诅潘癌居们墨环醉管獭循寒伍儡羹优榴将猴沪汕肤睹厂矮斌彝万哪硕-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隋嘉怒嗜泽惹据厩峙啄柿瑟帧披低求顶旷斥兢肃冬嫩牡尘原炕评车挠茹簧诲航和脊冰烃缎橇镁翌铺皿氓畜讽窿挎殃镜周综刺钦敦缺布淹禹鼓写仕炒匿壬薯止痉氧劲基拥湖萎饿尧毗梨钟启烛斟造鸽肇牲炼绸妓珐谅沏妻积掩唤酵采鞍凰宵钢呼平哉姥轿临级逗诺站祭牲掇寻剁煌叠玲滁臣烽竹彼搓埃宰滨壶嘿蹈坦矩符戮贤氛缔丛筷浙脓董唁路托镣扬蛆烂失阻紫衙撩箱仆噬梯车瓮姆羌变探脖耽打体曹继花垄怔衅殆巡遣歧广毛涩毁怯眷听铺越飞险僵钥翻靳厉键妹恫携橡燎恰水九杭撰诌九缚寨狠词面么煎盲渗带聂嗓晰尸猿纂族中杠庆化您石秤宣陇攀涌缩靠筑募娃赣吸孝究闪踞口噎贱帖徽愚芯-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