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539070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4,4 4(2):6 9-7 8 h t t p s:/q k g j.y n n u.e d u.c nJ o u r n a l o fY u n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D O I:1 0.7 6 9 9/j.y n n u.n s-2 0 2 4-0 2 7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 I 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郭帅龙1,杨建欣1,马长乐*1,2,龚郁舒1,高灿1,康新玲1,李瑞1(1.西南林业大

2、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6 5 0 2 2 4;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西南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6 5 0 2 2 4)摘要:以云南省7 7 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 r cG I S 1 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滇西密、滇东疏、西北密、东北疏、东南密、西南疏”的分布格局.(2)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和集聚性,全省整体呈现出“三核状”分布格局,表现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

3、分布形态.其中整体及局部指向性均为“西北至东南指向”.空间分布集聚性上,高密度区主要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南)、保山市(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滇西北).(3)自然、人文、社会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形成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储量、人均G D P、道路通车里程、少数民族占比与文化多样性指数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地理探测器;A r cG I S;影响因素;云南省中图分类号:C 9 1 2.8 2;K 9 2 8.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7-9 7 9 3(2 0 2 4)0 2-0 0 6 9-1 0 传统村落又称古

4、村落,是指形成较早且保留相对完整的村落,是融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于一体的传统聚落形式1,被称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它们是特定地域环境下生态环境、文化符号和地理现象的真实记录和载体,表现出特有的村落空间、文化景观和建筑艺术形式等2.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在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村落已成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自然村总数的0.5%,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不仅面临着其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在压力,也面临着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外在压力.为更好平衡保护和利

5、用的关系,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8 1 5 5个传统村落),并先后印发实施相关政策文件,旨在为全力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及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提供基本的遵循3-4.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战略需求和政策导向的驱动下,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有利于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合理平衡各种关系,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城乡规划、地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村落开展研究.在国*收稿日期:2 0 2

6、3-1 0-2 7基金项目:云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资 助 项 目(2 0 2 3 Y 0 7 5 7,2 0 2 3 Y 0 7 4 3);西 南 林 业 大 学 风 景 园 林 预 研 基 金 资 助 项 目(1 8 2 1 0 1 7 1).作者简介:郭帅龙(1 9 9 7-),男,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方面研究.通信作者:马长乐.E-m a i l:m a c h a n g l e s i n a.c o m.外,传统村落又被称为乡村聚落,相关学者对乡村聚落的形态、职能和分布等地理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5-7.此后,研究方向逐渐趋向于乡村聚落文化

7、8-9、景 观 格 局1 0-1 1、景 观 基 因1 2、景 观 评价1 3和生态环境1 4等方面.国内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 0世纪8 0年代,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与布局1 5-1 7、保护开发与利用形式1 8-2 0、文化景观演变2 1-2 2以及综合价值与评价等方面2 3-2 5.研究方法逐渐从描述性定性分析开始进一步拓展,近些年来,G I S2 6、R S可视化分析法2 7和空间句法2 8等定量化分析方法逐渐涌现.目前研究尺度涵盖了全国、省域和市域3种空间尺度,也有一些研究突破省域界线以经济带2 9和流域3 0等为研究尺度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的探讨.云南是我国西

8、南地区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遗产总量丰富.但关于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以地、市、州为基本地理单元,且量化方式单一,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村落保护与发展3 1-3 2、空间分布3 3-3 6和村落空间环境3 7-3 8等方面.因第6批传统村落于2 0 2 2年发布,现有研究基本是以前5批为对象,未能全面涵盖现有传统村落.为从宏观上全面解读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加入第6批传统村落,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机制,为云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开

9、发提供参考.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云南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寒、温、热三带气候,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干湿季分明.省域面积3.9 41 05k m2(地理范围9 7 3 1 1 0 6 1 1 E,2 1 8 2 9 1 5 N),属山地高原地貌类型,全省地势分为3个梯级,平均递降6m/k m.云南是多民族融合区域,包含2 5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白族、傣族和佤族等1 5个特有民族,全省总人口4 7 2 0.9万,少数民族占比为3 3.1 2%.在云南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态环境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类型丰富的传统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云南省经

10、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尚处于较低水平,传统村落的自然风貌和景观得以较好保存.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7 7 7个传统村落,其数量占全国总数的9.5 3%,地域分布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 数据来源云南省前5批传统村落矢量数据坐标点3 9-4 1和西南地区文化多样性数据4 2来自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第6批传统村落矢量数据坐标点,运用百度地图A P I坐标拾取器获取,并结合G o o g l eE a r t h进行地理坐标数据的检验与修正.D EM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人口数据来自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地区生产总值、地市州面

11、积和公路里程数据来自2 0 2 2年云南省统计年鉴4 3;对以上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基于A r c G I S 1 0.7平台,绘制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图(图1).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审图号为G S(2 0 2 2)1 8 7 3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1 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F i g.1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1.3 研究方法以A r cG I S 1 0.7和M i c r o s o f tE x c e l2 0 2 1作0

12、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 4卷 为数据分析平台,利用A r cG I 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G C S_WG S_1 9 8 4坐标系,从自然条件因素(海拔、坡度、坡向、降水、温度、相对湿度和水资源储量)、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总值、市州人均G D P、人口密度和公路通车里程)、人文历史条件(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和文化多样性指数)等多个因子分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阐释其形成机理.研究方法及相关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表1 研究方法T a b l e1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o l o g y研究方法计算公式公式说明空间自相关I=ni=1nj=1xi-x-

13、()xj-x-()S2ni=1nj=1Wi jxi和xj分别表示i和j区域内传统村落的数量;Wi j为空间权重矩阵,表示空间单元之间的拓扑关系;n为云南省传统村落总数.最邻近指数r-E=12m/A=12DR=r-irE=2riDR为最近邻指数;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r-i为实际最邻近距离;m为点状要素个数;A为点状要素所在区域面积;D为点密度。当R1时,表示传统村落趋向于凝聚分布;R=1时,表示传统村落趋向于随机分布;当R0,Z-S c o r e=0.6 1 5 0 0 8,P-S c o r e=0.5 3 8 4 9,云南省传统村落在市域的空间分布存在相对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聚类特征不

14、显著.县域全局M o r a n sI指 数=0.1 7 90 7 50,Z-S c o r e=4.5 1 10 2 1,P-S c o r e=0.0 0 00 0 6,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相对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图3 a和图3 b).2.2 空间聚集性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聚集性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观测最邻近距离为7.8 9 6k m,预期最邻近距离为1 3.9 8 6k m,最近邻指数R约为0.5 6 51,整体上呈现凝聚分布的形态特征(图4).2.3 空间指向性通过运用A r cG I S 1 0.7工具中的标准差椭圆进行分析,采用一个标准差的方向分布工具,

15、默认第一级标准差将约占总数6 8%输入要素的质心包含在内.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空间指向性进行分析.根据总体质心椭圆分布图及分布表(图5和表3)可以看出,云南省传统村落各批次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西北至东南的空间指向.扁率越低其集聚效应与方向越明显,其中以第4、第5和第6批 空 间 指 向 性 更 强,椭 圆 扁 率 分 别 为0.5 6 4、0.5 3 9和0.4 9 2;空间指向性最弱的为第1批和第2批云南省传统村落,椭圆扁率分别为0.8 4 9和0.7 9 8,其空间分布上更加分散而均衡.2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 4卷 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

16、为G S(2 0 2 2)1 8 7 3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2 影响因子图示F i g.2 G r a p h i c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i m p a c t f a c t o r sa为市域,b为县域.图3 云南省传统村落M o r a n s I分析 图4 云南省传统村落最邻近指数分析 F i g.3 M o r a n s I a n a l y s i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F i g.4 A n a l y s i so f t

17、 h en e a r e s tn e i g h b o u r i n d e x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37 第2期 郭帅龙,等: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 I 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 S(2 0 2 2)1 8 7 3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5 云南省传统村落标准差椭圆分析F i g.5 E l l i p s ea n a l y s i so f s t a n d a r dd e v i a t i o no

18、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表3 云南省传统村落标准差椭圆分析T a b l e3 E l l i p s ea n a l y s i so f s t a n d a r dd e v i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批次中心坐标点x轴长度y轴长度椭圆扁率方向角度第1批E1 0 0 4 5 3 4.0 6 62,W2 4 5 1 0.7 7 34 2.3 5 0 4 8 21.9 9 5 8 4 30.8 4

19、91 3 2.9 7 第2批E1 0 0 2 4 7.8 9 42,W2 5 1 6.1 0 26 2.5 0 0 6 5 21.9 9 5 5 3 20.7 9 81 2 3.1 9 第3批E1 0 0 5 9 4 7.7 4 14,W2 4 5 6 5 7.6 8 16 2.5 8 0 7 6 91.6 1 0 4 1 40.6 2 41 1 9.0 1 5 第4批E1 0 1 3 3 3 9.0 0 18,W2 4 4 4 2 1.9 5 10 2.6 6 9 3 7 71.5 0 4 8 9 20.5 6 41 0 8.6 3 2 第5批E1 0 0 3 4 0.4 8 00,W2 4

20、 5 8 3 0.8 7 84 2.8 2 2 5 1 21.5 2 1 7 8 70.5 3 91 0 5.1 7 2 第6批E1 0 0 1 9 3 7.0 4 88,W2 5 1 8 5 8.3 3 80 2.3 2 1 0 4 11.1 4 1 0 2 70.4 9 21 1 7.9 4 0 总数E1 0 0 4 6 1 6.8 3 78,W2 4 5 8 1.9 0 56 2.6 1 7 8 2 91.7 3 3 4 8 70.6 6 21 1 4.7 3 2 3 空间分异机制在空间分布上,云南省传统村落有着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特征是沿河流水系分布,随着坡度的增加,分布数量减少等

21、.为定量研究其空间分异机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研究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理.3.1 空间分异特征在聚类分布基础上对云南省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分析.符号化系统数量显示中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数据分为7类,得到核密度分析图(图6).结果显示,云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集聚上呈现出“三核状”且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形态.“三核”分别为:以滇西保山市为核心的滇西核心区、以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北丽江市为核心的滇西北核心区、以滇中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核心的滇中南核心区.其中滇西与滇西北核心区以带状相连,集聚特征显著.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也有较低值核心区零星分布.47云南师范大学

22、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 4卷 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 S(2 0 2 2)1 8 7 3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6 云南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分析F i g.6 K e r n e l d e n s i t ya n a l y s i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3.2 单因子探测分析将传统村落核密度值(Y)作为因变量,1 3个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数值量,自变量是类型量.当自变量是数值量时需要进行离散化处理,通过分级或分类方法将其转化成类型量,而后采用自然断点法

23、分为6类(表4).将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相关变量输入模型,因子探测结果如表4所示.水资源储量(X7)、州市人均G D P(X1 0)、州市通车里程(X1 1)、州市少数民族占比(X1 2)和文化多样性指数(X1 3)是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对应的q值分别为0.1 2 1 5、0.1 8 7 2、0.1 2 0 2、0.1 1 7 7和0.1 6 0 9,显著性较高且实验结果可靠.此外,坡度(X2)、坡向(X3)和年均温(X5)均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部分影响,但驱动力相对较小.表4 云南省传统村落数分布因子探测结果T a b l e4 R e s u l t so f t h

24、e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a c t o ro f t h en u m b e r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 0X1 1X1 2X1 3q值0.0 3 1 8 0.0 0 5 3 0.0 0 1 5 0.0 2 3 7 0.0 1 9 7 0.0 6 0 8 0.1 2 1 5 0.0 4 1 8 0.0 3 0 1 0.1 8 7 2 0.1 2 0 2 0.1 1 7 7 0.1 6 0 9P值0.0 0 0 0 0.0 0 0 0

25、0.1 8 8 5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q值越大代表该因子驱动力越强,P值越小代表结果越显著.3.3 多因子耦合分析在单因子探测的基础上进行多因子交互探测(表5),研究表明,双因子交互作用下的驱动力均比单因子驱动力强,每个影响因子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时的q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交互作用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海拔(X1)年均温(X5)、水 资 源 储 量(X7)文 化 多 样 性 指 数(X1 3)、州市少数民族占比(

26、X1 2)文化多样性指数(X1 3)驱动力在交互作用下为双因子增强.同时,水资源储量(X7)、州市人均G DP(X1 0)、州市通车里程(X1 1)、州市少数民族占比(X1 2)和文化多样性指数(X1 3)对其他因子作用力较强,进一步说明这些因子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主导作用.表5 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交互探测结果T a b l e5 I n t e r a c t i o nd e t e c t i o nr e s u l t so f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n u m b e r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27、v i l l a g e s i nY u n n a n因子X1X2X3X4X5X6X7X8X9X1 0X1 1X1 2X1 3X10.0 3 1 8X20.0 4 9 90.0 0 5 3X30.0 3 8 4 0.0 1 1 70.0 0 1 5X40.0 8 7 2 0.0 3 5 4 0.0 3 0 60.0 2 3 7X50.0 5 1 70.0 3 2 8 0.0 2 5 3 0.0 8 0 50.0 1 9 7X60.0 9 9 9 0.0 7 1 9 0.0 6 7 9 0.1 0 7 3 0.1 0 7 30.0 6 0 8X70.2 0 2 0 0.1 3 6 6 0.

28、1 2 7 4 0.2 3 2 4 0.1 9 1 3 0.2 9 6 50.1 2 1 5X80.1 6 1 5 0.0 5 0 4 0.0 4 7 5 0.1 0 5 7 0.1 9 2 2 0.2 2 5 2 0.3 7 9 80.0 4 1 8X90.1 2 4 8 0.0 3 8 0 0.0 3 5 9 0.0 9 1 5 0.1 3 5 9 0.1 3 2 8 0.2 5 8 1 0.1 8 7 00.0 3 0 1X1 00.2 8 3 0 0.1 9 6 0 0.1 9 3 0 0.2 3 3 7 0.3 1 5 8 0.2 5 7 1 0.3 1 2 5 0.3 5 9 6

29、0.3 5 6 40.1 8 7 2X1 10.1 6 9 0 0.1 3 2 6 0.1 2 6 6 0.2 4 3 7 0.1 4 2 9 0.3 8 8 1 0.4 0 8 9 0.2 2 4 2 0.2 1 2 0 0.4 0 9 00.1 2 0 2X1 20.1 7 0 8 0.1 2 6 3 0.1 2 3 4 0.2 6 4 5 0.1 6 3 4 0.2 6 3 7 0.2 3 9 7 0.3 7 8 6 0.3 9 8 8 0.3 9 1 0 0.4 0 8 10.1 1 7 7X1 30.2 1 1 6 0.1 8 0 3 0.1 6 4 3 0.2 5 6 4 0.2

30、1 3 6 0.2 6 2 40.2 5 5 90.4 0 8 8 0.4 0 5 8 0.3 6 6 2 0.2 9 8 70.2 2 3 3 0.1 6 0 9正常字体表示单因子作用,加粗字体为交互作用双因子增强,斜体表示交互作用非线性增强.57 第2期 郭帅龙,等: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 I 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4 主要影响因子解析(1)人均G D P人均G D P是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q值为0.1 8 7 2,人均G D P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旅游业发展,从而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

31、源,进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会加速传统村落的消失.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推进可能会导致传统村落逐渐失去其价值和意义,被现代建筑和设施所取代.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对传统村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一些人均G D P较高的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可能相对较少.(2)文化多样性指数文化多样性指数是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次级驱动因子,q值为0.1 6 0 9,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文化多样性指数具有多样化的数据协同增强作用,文化多样性指数高的地方,社会环境相对活跃,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相互促进,传统村落更容易得到保留.(3)水资

32、源储量水资源储量在因子探测器中q值为0.1 2 1 5,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水资源是传统村落选址从事生产和生活的首要条件,水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河流和湖泊等水源,此地带往往生态基底和资源条件良好(例如河谷地带土壤肥沃及湖泊中水产丰沛等).同时,水运也是物资传递的重要方式,因此水资源的多少一定程度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分布.(4)道路通车里程道路 通 车 里 程 在 因 子 探 测 器 中q值 为0.1 2 0 2,且通过显著性检验.道路通车里程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道路通车里程与人均G D P、水资源储量和相对湿度交互影响驱动力较高分别为0.4 0 9 0、0.4

33、0 8 9和0.3 8 8 1.道路通车里程的增加促进了交通的便利也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交通区位较好的传统村落,人流与资本的进驻会促进其本身与经济的共同发展.(5)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在因子探测器中q值为0.1 1 7 7,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云南是多民族融合区域,2 5个少数民族,1 5个特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3 3.1 2%.少数民族通常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传统村落因此成为展示这些文化的载体,同时多民族聚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更有利于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传承与发展.4 结果

34、与讨论4.1 结果以云南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析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机制.(1)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滇西密,滇东疏,西北密,东北疏,东南密,西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平均最近邻指数R约为0.5 6 5,R值小于1表明云南省传统村落整体凝聚性较强.在空间集聚上,整体呈现出“三核状”且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形态.“三核”分别为以滇西保山市为核心的滇西核心区、以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北丽江市为核心的滇西北核心区、以滇中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核心的滇中南核心区.以此三核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呈非稳定

35、性扩散状分布.(3)自然、人文、社会和政策导向等因子相互耦合形成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4.2 讨论从宏观视角分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解析传统村落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1)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和演变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受到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交通情况、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驱动,其交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研究虽然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并从多个维度探析空间分布特

36、征与形成机制,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全部影响因素.因此,如何科学选取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研究,是下一步深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6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 4卷(2)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应基于云南省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对于不同类型的村落,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有所侧重;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可以充分利用多样的民族特色优势;位于森林资源禀赋较好地区的传统村落,可以进一步夯实“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应加强文化符号和景观的保护.然而本研究仅能从宏观上获取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局特征及其

37、影响因素,并不能体现传统村落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不适用于对传统村落的深入研究.如何从微观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获取历史沿革、生活习惯、建筑属性、产业发展、艺术价值和村落物质环境等资料,以更好地揭示传统村落的形成机理和驱动力,是未来应进一步予以解决的主要问题.参考文献:1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等.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 展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J.地 理 研 究,2 0 1 7,3 6(1 0):1 8 8 6-1 9 0 0.2 车震宇.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J.旅游学刊,2 0 1 7,3 2(1):1 0-1 1.3 杨馥端,窦银娣,李伯华,等.符

38、号消费与场域转换: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演变与重构J.地理研究,2 0 2 3,4 2(8):2 1 7 2-2 1 9 0.4 凡来,刘洋,张大玉.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及 其 影 响 因 素 J.经 济 地 理,2 0 2 3,4 3(7):2 0 3-2 1 4.5 G A U T H I E Z,B E R N A R D.T h eh i s t o r yo fu r b a nm o r p h o l o g yJ.U r b a nM o r p h o l o g y,2 0 0 4,8(2):7 1-9 0.6 W I L L I AM S M.“T h ea p p l

39、 eo fm ye y e”:C a r lS a u e ra n d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J.J o u r n a lo f 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1 9 8 3,9(1):1-2 8.7 S AU E R C O.T h ef o u r t hd i m e n s i o no fg e o g r a p h yJ.A n n a l so f 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o fAm e r i c a nG e o g r a-p h e r s,1 9

40、 7 4,6 4(2):1 8 9-1 9 2.8 C R OU CH D.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a n dw h a tw em a k eo ft h er u r a l,w i t hac a s es t u d yo f v i l l a g ea l l o t m e n t sJ.J o u r n a l o fR u r a lS t u d i e s,1 9 9 2,8(3):2 2 9-2 4 0.9R U D AG.R u r a lb u i l d i n g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J.L a n

41、 d-s c a p e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1 9 9 8,4 1(2):9 3-9 7.1 0CHE N B,NAKAMA Y.As t u d yo nv i l l a g ef o r e s tl a n d s c a p ei ns m a l li s l a n dt o p o g r a p h yi n O k i n a w a,J a p a nJ.U r b a nF o r e s t r y&U r b a nG r e e n i n g,2 0 1 0,9(2):1 3 9-1 4 8.1 1YU Y.L a n d

42、 s c a p et r a n s i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v i l l a g e si nS o u t h w e s tC h i n aJ.F r o n t i e r s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R e-s e a r c h,2 0 1 3,2(2):2 3 4-2 4 2.1 2陈娟,唐雪琼,王红崧,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特征识别与传承 以大研古镇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 0 2 0,4 0(1 0):1 6 9-1 8 0.1 3鲁俊奇,马长乐,马聪.基于AHP-G I S分析的传统村落景 观

43、评 价 J.江 苏 农 业 科 学,2 0 2 0,4 8(1 0):2 9 8-3 0 6.1 4V O S W,M E E K E S H.T r e n d si n E u r o p e a nc u l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 sf o ras u s t a i n a b l ef u t u r eJ.L a n d s c a p e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1 9 9 9,4 6(1-3):3-1 4.1 5冯亚芬,俞万源,

44、雷汝林.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 0 1 7,3 7(2):2 3 6-2 4 3.1 6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4,2 4(4):1 5 7-1 6 2.1 7李伯华,张浩,窦银娣,等.景观修复与文化塑造: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与符号构建 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 0 2 3,4 2(8):1 6 0 9-1 6 2 2.1 8张赫,陈阳,徐莉,等.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及 开 发格 局构 建 J.现 代 城 市 研 究,2 0 2 3(7):3 6-4 2.1

45、 9黄嘉颖,王念念.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保护体系构建方法 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为例J.规划师,2 0 2 3,3 9(7):1 2 3-1 3 0.2 0熊如玉,张涵,蔡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林业与生态科学,2 0 2 3,3 8(3):3 6 2-3 6 8.2 1邹君,刘媛,刘沛林,等.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及其定量评价 以 湖 南 省 新 田 县 为 例 J.地 理 科 学,2 0 1 8,3 8(8):1 2 9 2-1 3 0 0.2 2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 0 1

46、0,3 0(6):8 1 0-8 1 7.2 3杨丽婷,曾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 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 0 1 3,3 2(4):1 1 2-1 1 6,1 2 2.2 4汪清蓉,李凡.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大旗头古村为例J.旅游学刊,2 0 0 6,(1):1 9-2 4.2 5杨立国,龙花楼,刘沛林,等.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 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 0 1 8,3 3(3):1 2 1-1 2 8,1 5 1.2 6陈君子,刘大均,周勇,等.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 0 1

47、 8,3 8(2):1 4 8-1 5 3.2 7禹文豪,艾廷华.核密度估计法支持下的网络空间P O I点可视化与分析J.测绘学报,2 0 1 5,4 4(1):8 2-9 0.2 8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 0 1 3,6 8(2):2 0 9-2 1 8.2 9余意峰,宋云婷,胡道华,等.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 其 影响 因素 分 析J.地 域 研究 与开 发,2 0 2 0,3 9(1):7-1 2.3 0薛明月,王成新,窦旺胜,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77 第2期 郭帅龙,等: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 I 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48、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2 0,3 4(4):9 4-9 9.3 1蒋雪峰,杨大禹.“上下协同”的云南传统村落更新路径探析J.南方建筑,2 0 2 1,(1):1 2 1-1 2 7.3 2周静帆.以用促保 云南普洱市城子三寨村傣族传统村 落 活 化 保 护 研 究 J.华 中 建 筑,2 0 2 0,3 8(1 1):1 1 4-1 1 8.3 3韩丽,戴必辉,陈爱梅,等.云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 0 2 2,6(5):4 8-5 5.3 4葛文君.基于G I S的云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特征

49、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 0 2 0,(1 2):2 4 9-2 5 0.3 5李琴,明庆忠,陆保一,等.边疆省区国家级传统村落可达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2,4 2(4):7 0-7 8.3 6高凡清,杨宇高,邹开泽,等.云南省传统村落流域分异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2,4 2(1):6 4-7 2.3 7姜淼,康佳意.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以云南武定县万德村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 0 1 9,4(3):5 9-6 2.3 8张琳,杨珂.旅游发展下村民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依

50、恋感知研究 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J.风景园林,2 0 2 0,2 7(1 2):1 0 4-1 0 9.3 9余亮,刘佳,丁雨倩,等.中国2 5 5 5个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集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 0 1 8,2(2):1 4 4-1 5 0,2 6 7-2 7 3.4 0余亮,丁雨倩,唐铭婕,等.中国新增1 5 9 8个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集J.全 球 变化 数据 学报(中英文),2 0 1 9,3(2):1 5 5-1 6 0,2 1 5-2 2 0.4 1余亮,唐铭婕,付蒙,等.中国再增2 6 6 6个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集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 0 2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