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119_T 24-2022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51808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119_T 24-2022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5119_T 24-2022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5119_T 24-2022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5119_T 24-2022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5119_T 24-2022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220.10C 83DDBB5 51 11 19 9四 川 省(巴中市)地 方 标 准DB5119/T 242022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Action Guide For Highway Tunnel Fire Fighting2022-09-01 实施2022-07-28 发布巴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119/T242022目次前言.引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处置程序.25注意事项.8DB5119/T24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

2、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巴中市消防救援支队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巴中市消防救援支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德伟、王德伟、张伟。DB5119/T242022引言本文件旨在规范公路隧道火灾处置程序,解决救援难点,提升应急响应、指挥决策和专业处置能力,明确了接警出动、途中决策、现场警戒、火情侦察、疏散救人、灭火行动、火场排烟、火场供水、火场通信、战勤保障、注意事项等要求,适用于公路隧道火灾扑救全过程。本文件未涉及的内容,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有规定的,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DB5119/T242022 1 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公路隧

3、道火灾扑救中接警出动、途中决策、现场警戒、火情侦察、疏散救人、火场排烟、灭火行动、火场供水、火场通信、战勤保障、注意事项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公路隧道火灾扑救行动的辅助决策和参考依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规范引用是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要素。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TG/T 366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 D71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公路隧道Highway tunnel在地下挖掘或开凿山石所形成的,

4、用于汽车等通行的通道。3.2接警出动Alarm response救援队伍接到火灾及其职责任务范围内的报警时,立即调集相关救援力量出动救援。3.3火情侦察Fire reconnaissance为了弄清灾害事故现场及其他有关作战情况而进行的活动。3.4火场排烟Smoke exhaust in the fire利用自然、人工、机械等方法将建筑物内因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等空间飘浮物排除的战斗行动。有利于提高火灾现场能见度,排除爆炸性混合气体,减少高温毒气危害性,有效地控制火势蔓延,提高救DB5119/T242022 2 人、灭火效率。3.5射流风机Jet fans是一种特殊的轴流风机,主要用于公路、铁路

5、及地铁等隧道的纵向通风系统中,提供全部的推力,起诱导气流或排烟等作用。3.6纵向通风排烟Longitudinal ventilation and smoke exhaust该通风排烟模式是隧道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通过在隧道上方安装全射流风机,将空气和烟气吸入并通过风机向一端排出的方式。3.7纵向通风与集中排烟混合排烟Mixed smoke exhaust of longitudinal ventilation andcentralized smoke exhaust该通风排烟模式正常情况下采用纵向排烟模式,特长隧道中设有竖井分段和独立排烟道,在发生火灾时,利用竖井和排烟道就近将烟气排出的方式

6、。3.8全横向通风排烟Full transverse ventilation and smoke exhaust该通风排烟模式同时具有送、排风的风机和风道,可分别对隧道进行送风和排风,形成沿隧道横断面流动的通风气流,烟气沿隧道纵向流动一段距离就可以被排出的方式。3.9火风压Fire wind pressure隧道发生火灾时,高温烟流经倾斜或垂直的巷道,在其局部的区段上出现的热风压增值,它可以破坏和扰乱正常的风流方向。3.10封洞窒息灭火Tunnel sealing and suffocation fire extinguishing通过封闭隧道洞口,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7、而熄灭的灭火方法。4处置程序4.1接警出动4.1.1力量调派DB5119/T242022 3 应确定火警等级和出动力量,调派隧道邻近消防救援力量作为第一出动。可优先调派抢险救援车、远程供水系统、重型水罐车、A类泡沫车、排烟车、照明车、器材保障车、空气呼吸器充装车等车辆,以及消防泵、侦检、破拆、救生、照明等装备器材。4.1.2社会联动应提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派应急、公安、卫健、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气象、环保等联动力量以及建筑、桥梁、隧道、危化等专家到场协同处置,并视情调集吊车、牵引车、清障车、倒罐车、洒水车等社会单位车辆到场参与处置。4.2途中决策4.2.1途中询情向指挥中心、报警人核实事

8、故地点、事故车辆类型、行驶方向、燃烧物质、有无人员被困、有无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等情况,了解增援力量出动和社会应急联动单位调集情况。4.2.2途中观察接近火灾现场时,应加强风向、风力、烟雾等情况的观察。4.2.3途中指挥应向参战力量通报掌握情况,预先部署车辆停靠位置、初步作战任务分工和提示行动注意事项。4.3现场警戒4.3.1实施交通管制通知职能部门对隧道双侧双向实施交通管制,并疏导隧道内外车辆。4.3.2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和事故标志,疏散围观群众,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现场。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警戒范围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和现场侦察检测情况确定。4.3.3设置安全员应在隧道出入口设置安

9、全员,实施现场安全管控,督促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协助制定紧急撤离方案,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发出紧急撤离信号。4.4火情侦察4.4.1询问知情人向撤离出的司乘人员等了解被困人员情况、事故车辆大概位置、车辆类型、燃烧物质等情况。DB5119/T242022 4 4.4.2视频监控侦察联系职能部门,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了解事故发生时间、类型、位置,碰撞、侧翻、爆炸、坍塌、火势蔓延等情况。4.4.3外部侦察利用无人机观察隧道烟雾的浓度、颜色和流向等,辨别火灾发展情况。了解现场及周边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取水方式。4.4.4内部侦察利用机器人、热成像仪、有毒气体探测仪、可燃气体探测仪等器材装备深入隧道内部,查明燃烧

10、物质、火势蔓延情况、事故车辆位置,被困人员位置、数量、伤亡、受火势威胁情况,人员疏散途径,有无爆炸、垮塌危险等。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当司乘人员受伤、货物标识、铭牌受损等情况无法查明车载物质,应通过高速交警、公安、物流公司、厂家等查询事故车辆来源,查明车载物质具体情况。4.5疏散救人4.5.1主要疏散途径有疏散过渡通道、疏散联络通道、安全疏散通道、独立避难间、隧道灭火救援通道等。4.5.2人员疏散模式有双洞+横向联络通道疏散模式、隧道+专用服务通道疏散模式、单洞双层上行车+下疏散模式、竖井楼梯疏散模式、单洞上下双层互为疏散模式等。4.5.3疏散救人方法4.5.3.1引导被困人员自主疏散通

11、过隧道内部应急广播或者便携式扩音装置进行喊话,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引导具有自主行动能力的被困人员沿紧急逃生标志撤离事故隧道。4.5.3.2深入隧道搜救被困人员事故地点距隧道口小于350米,可利用救生牵引绳、照明线、导向绳等深入隧道内部搜救被困人员。事故前方车辆已经疏散完毕,隧道烟气不影响行车安全,可利用车辆将被困人员运送出隧道。对伤势较重的人员,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实施救助。对受火势围困的人员,应在水枪射流掩护下实施救助。对没有受伤或伤势较轻的人员,可采用水枪射流掩护迅速撤离。4.5.3.3设立救援中转平台事故地点距隧道口大于1000米,可在事故地点和隧道口中间较安全地带设立中转平台,作为人员轮D

12、B5119/T242022 5 换、装备集结、医疗救护等功能区,应备足空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气瓶、降温背心、隔热服、避火服等器材装备。4.6灭火行动坚持“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战术措施,条件具备时应优先使用A类或水系泡沫灭火剂灭火。4.6.1固定消防设施灭火利用隧道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水成膜泡沫灭火系统快速控制火势。4.6.2移动消防设施灭火依托人行横洞、车行横洞划分战斗区段、设置进攻阵地,使用移动炮、水枪射流梯次推进,利用分割围歼、前后夹击等措施实施灭火。条件允许,可利用拖车等将事故车辆牵引至隧道口、人行横洞或车行横洞实施灭火。4.6.3灭火弹灭火可向燃烧区投掷灭火弹,快速降温灭

13、火。高温浓烟区域,每颗灭火弹可控制150立方米。4.6.4封闭窒息灭火隧道火势发展猛烈,救援人员不能进入内部直接灭火,在确定被困人员已全部撤离后,可采用封闭窒息灭火,并向隧道内部灌注水、高倍数泡沫、二氧化碳、液氮等(气体火灾慎用)稀释降温灭火。4.6.4.1应关闭隧道内部通风排烟设施,封闭着火区域风道、风井等通风通道。4.6.4.2封闭墙体可选用沙袋等垒砌,横截面应呈梯形,底厚度不应小于4米,有爆炸危险的要符合防爆要求。4.6.4.3垒砌封闭墙体应先进风口(上风口),再排风口(下风口),并在墙体上、中、下部插入采取气样、监测温度的铁管,铁管直径不应小于35毫米,铁管外口应用木塞等封堵。4.6.

14、4.4应监测隧道内部气体温度、出水温度、氧浓度等情况,监测间隔时间不应大于1小时。当满足内部气体温度小于150度、出水温度小于25度、氧浓度小于12%任意一条件,可认定火灾已熄灭。4.6.4.5启封时应先开启排风口(下风口)封闭墙,进入内部侦察确认火灾熄灭后,再开启进风口(上风口),并开启隧道内部通风排烟设施,恢复通风,消灭残火。4.7火场排烟4.7.1纵向通风排烟4.7.1.1根据报警信息和作战准备资料掌握情况,结合火情侦察任务,通过消防控制室启动固定射流风机正压送风将烟气排出。DB5119/T242022 6 4.7.1.2在固定送风设施损坏的情况下,可使用移动排烟设施和水枪水幕稀释控制烟

15、气蔓延,并利用排烟车、涡喷车向隧道正压送风将烟气排出。4.7.1.3在启动固定和移动排烟设施时,应考虑火灾规模,开启适量的排烟设施进行排烟,切记盲目第一时间送风加压。4.7.2纵向通风与集中排烟混合排烟4.7.2.1根据报警信息和作战准备资料掌握情况,结合火情侦察任务,通过消防控制室启动固定射流风机正压送风和竖井管道内的抽排风机将烟气排出。4.7.2.2在固定送风、抽排风设施损坏的情况下,可使用移动排烟设施和水枪水幕稀释控制烟气蔓延,并利用排烟车、涡喷车向隧道正压送风将烟气排出。4.7.3全横向通风排烟4.7.3.1根据报警信息和作战准备资料掌握情况,结合火情侦察任务,通过消防控制室启动固定排

16、烟风机正压送风,负压抽风将烟气排出。4.7.3.2应考虑火风压对送风造成的影响,可在隧道内使用排烟车、涡喷车对隧道加压送风将烟气排出。4.7.3.3在固定送、排风设施损坏的情况下,可使用移动排烟设施和水枪水幕稀释控制烟气蔓延,同时将全横向通风排烟转换为半横向通风,利用排烟车、涡喷车向送风管道送风,通过隧道上方竖井将烟气排出。4.7.3.4将全横向通风转换为半横向通风排烟,需要在隧道内打开送风道,利用排烟车送风管将气流送入固定送风道。4.7.4半横向通风排烟4.7.4.1送风型半横向通风排烟4.7.4.1.1根据报警信息和作战准备资料掌握情况,结合火情侦察任务,通过消防控制室启动固定排烟风机正压

17、送风将烟气排出。4.7.4.1.2在固定送风设施损坏的情况下,可使用移动排烟设施和水枪水幕稀释控制烟气蔓延,并利用排烟车、涡喷车向送风管道和隧道行车方向送风将烟气排出。4.7.4.2排风型半横向通风排烟4.7.4.2.1根据报警信息和作战准备资料掌握情况,结合火情侦察任务,通过消防控制室启动固定排烟风机负压抽风将烟气排出。4.7.4.2.2在固定送风设施损坏的情况下,可使用移动排烟设施和水枪水幕稀释控制烟气蔓延,并利DB5119/T242022 7 用排烟车、涡喷车向隧道正压送风,以纵向通风排烟模式往隧道行车方向将烟气排出。4.8火场供水4.8.1隧道内固定灭火设施完好,应启动消防水泵供水。4

18、.8.2隧道消防水泵不能启动或压力不足,应使用消防车向水泵接合器加压供水。4.8.3隧道内固定灭火设施完全损坏,可采用移动灭火设备供水,但应根据火场与水源地的距离及消防车辆性能,选用不同的供水方式。4.8.3.1水源地与火场之间的距离在单辆消防车供水能力范围内,宜采用消防车直接供水。4.8.3.2水源地距离火场超过单辆消防车供水能力,宜采用消防车接力供水。4.8.3.3水源地距离火场较远,宜采用消防车运水供水4.8.3.4车辆无法直接取水,可选大功率机动泵直接、垂直、接力等方式供水。4.8.3.5条件允许,应优先考虑远程供水系统供水。4.8.4水带干线铺设4.8.4.1车辆未堵塞交通,可采用人

19、工、水带背架、水带拖车、机动车辆等方式铺设水带。4.8.4.1.1水带铺设距离不大于200米,宜采用人工铺设。4.8.4.1.2水带铺设距离大于200米且不大于500米,宜采用水带背架、水带拖车相结合铺设。4.8.4.1.3水带铺设距离大于500米且不大于1000米,宜采用水带拖车、机动车辆相结合铺设。4.8.4.1.4水带铺设距离大于1000米,宜采用机动车辆铺设。4.8.4.2车辆堵塞交通,宜采用人工、水带背架、水带拖车相结合的方式铺设水带。4.9火场通信4.9.1无线通信4.9.1.1隧道长度不大于1000米,宜使用手持电台通信。4.9.1.2隧道长度大于1000米且不大于1500米,可

20、使用车载转信台增加通信距离通信。4.9.1.3隧道长度大于1500米且有公网信号,可使用Rlink设备、移动POC通信机、公网手台等通信。4.9.1.4隧道长度大于1500米且无公网信号,可利用自组网设备通信。4.9.1.5隧道长度大于3000米且无公网信号,可采用手持电台接力通信或使用灯语、手语等简易信号通信。4.9.2有线通信隧道内设有有线电话,可通过拨打应急电话通信。DB5119/T242022 8 4.9.3卫星通信隧道内无有线电话且地处偏僻无公网信号,可在隧道外利用卫星电话通信。4.9.4视频传输4.9.4.1隧道长度不大于1000米且有公网信号,可利用4G/5G无线图像传输设备传输

21、视频资料。4.9.4.2隧道长度大于1000米、不大于3000米且无公共网络,可利用卫星设备传输视频资料。4.9.4.3隧道长度大于3000米,可利用联合节点网络设备接力,结合卫星设备传输视频资料。4.10战勤保障4.10.1可在隧道出入口、人行横洞或车行横洞附近,利用空气呼吸器充装车建立空气呼吸器充装站。4.10.2应储备充足的防护、救生、破拆、灭火等器材装备和泡沫液、二氧化碳、液氮等灭火药剂。4.10.3应做好饮食住宿、卫生勤务、技术服务、供电供油等保障工作。5注意事项5.1进入隧道的救援人员应编组行动,并根据火灾特点和事故类型,规范穿戴个人防护装备。5.2在隧道内部持续高温情况下,深入一

22、线救援人员应穿着降温背心。5.3救援车辆应靠道路一侧有序停放,车头应朝向便于撤离方向,车辆间距不应小于5米。5.4应明确紧急撤离信号、路线和集合点。如遇险情,安全员应立即发出撤离信号,全体救援人员安全有序的撤离到集合点,并清点人数。5.5应充分利用消防控制室动态侦察火情,及时向现场指挥员反馈情况。消防控制室设备的操作应由技术工作人员实施。5.6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联系防化部队、环保检测中心、防疫站、生产化验等单位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协助处置。5.7有爆炸、垮塌危险,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情况的隧道不应贸然进入。5.8进入隧道的救援人员应依托人行横洞和车行横洞为掩体,并采取水枪水炮射流掩护进攻。5.9应根据救援人员体能状况组织轮换休整。5.10应组织结构专家持续对隧道稳定性进行监测。5.11对出现中毒、窒息、休克的人员,应送医救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