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项目建设基础.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373988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 页数:500 大小:6.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建设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0页
项目建设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0页
项目建设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0页
项目建设基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0页
项目建设基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基础1第二章 项目建设目标4第三章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8第一节 城镇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8第二节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56第三节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104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149第四章 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202第一节 城市水利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202第二节 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238第三节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268第四节 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306第五章 其他配套建设项目340第一节 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项目340第二节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

2、目358第三节 校园文化建设项目368第四节 教学实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74第六章 项目资金预算及进度安排376第七章 项目建设保障381附件1:示范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383附件2:示范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383附件3: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83附件4:顶岗实习管理办法383附件5:示范院校建设工作机构383第一章 项目建设基础一、方案概要1项目单位基本信息项目名称: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名称: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合派路23号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单位法定代表人:李兴旺项目负责人:李兴旺通讯地址:合肥市合派路23号邮政

3、编码:230601电话:、2155679传真: 学院网址:E-mail: 2立项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47号)。3项目主要内容实施重点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提高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建设水平;实施共享教学资源平台、社会服务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实训基础设施等相关配套项目建设。4项目

4、总体目标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把我院建成为:以高职教育为主体,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兼容;硬件与软件配套,模式与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效益显著,辐射与带动作用明显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提升我院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其成为我省水利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社会化服务的基地”,带动区域和行业职业院校健康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水利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5项目投资概况项目总投资88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100万元,主要用于城镇建设、给排水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4个重点专业建设;地方财政投资3600万元,主要用于院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及教

5、学实训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企业支持360万元,主要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学院自筹1775万元,主要用于重点专业建设配套及教学实训基础设施建设配套。6项目效益我院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校生直接受益;通过项目建设,对地方和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科技开发、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能力,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对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项目建设基础1办学思路清晰学院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思路清晰,办学定位准确。坚定办“一流高职、特色高职”的

6、理念;坚持“立足水利、面向社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服务定位。坚持将学院建设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社会化服务的基地”的目标定位。2建设环境优越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支持力度大,明确提出“建一流学校”的要求,并给予人财物等大力支持。省水利厅、教育厅制订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我院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学院区位优势突出。安徽是农业大省和水利大省,人才需求量大;学院位于全国创新试点城市合肥,坐落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学城内,教学资源丰富,科技文化气氛浓厚;开发区内企业林立,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发展空间。3教学基本条件良好现

7、有教师479人(专任教师293人,兼职教师18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教师163人;“双师素质”教师203人,占专业教师的86.8%;兼职专业教师180人,专兼比0.8:1,初步形成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校内建有9个实训中心、83个实验实训场(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829.25万元;校外建有产学研合作紧密,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80多个,基地内设施、设备齐全,能较好满足各专业的现场教学、实习、实训需要。4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院重视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建立了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了布局与结构合理

8、的水利工程等8大工程类专业体系。已建成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示范)专业3个、校级精品专业8个;建成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合肥工程实训基地、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高职教育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安徽省建筑技术师资培训基地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10门;先后有130多人次主编、副主编高职高专教育教材126部,其中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21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4部。另外,学院还与企业共同开发了121部专业实训特色教材。5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目前建有“水利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社会通用职业技能鉴定站”等社会化服务站

9、点共16个,年培训能力2000人次,年技能鉴定能力2500人次;科技研发实力较强,近年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技术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18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水利科技进步奖4项;开展技术服务110多项;科技服务近3年年均到款额达到409.2万元。三、存在的不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具体实现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还有待随着教学形式的转变而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数量较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尚未形成体系,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尚未健全。校内实验实训基

10、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的教材、标准、管理等软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第二章 项目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 坚持正确的服务面向定位和示范院校功能定位,“立足水利、面向社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紧紧围绕安徽水利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开放办学”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其他方面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我院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1、。坚持“特色兴校、质量兴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与时俱进、适度超前、系统优化、主动服务的原则。紧扣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大力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和能力,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完善硬件、优化软件,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创新模式、凝练特色,提升质量、促进就业,实现学院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利用学院在安徽高职院校和全国水利高职院校中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安徽省和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总体思路根据教育部

12、、财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文件精神;根据中部崛起、安徽崛起战略,依据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和“861行动计划”,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推进跨越式发展,加快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把防洪保安工程列为6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以长江淮河治理为重点,加快防洪保安、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确立我院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1以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安徽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为主线开展建设工作创新专业建

13、设模式,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按照“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开门开放”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专业+项目”、“专业+车间”等“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体系,带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类型的特点,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城镇建设、给排水工程技术以及城市水利等工程类专业进一步完善“项目导向”和“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制造类专业进一步完

14、善“订单式”和“产品导向”的教学模式;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进一步完善“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加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按照职业关键能力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方法,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一批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和“五位一体”(教学、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性”、“模拟仿真型”的校内实训基地;整合配套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使生产性实训达80%以上。建

15、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健康持续发展。创新师资建设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制度,加强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8大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使主要实践技能课均由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学。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基地管理等制度体系,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水平,确保工学结合落到实处。2以办学整体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为目标开展建设工作在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16、,推动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社会服务能力、校园文化、教学实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我院办学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发挥学院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地方和水利行业高职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服务。三、建设目标以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紧紧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需要,坚持“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打造8个符合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和“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的、与产业互动良好的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开展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17、、社会服务能力、校园文化、教学实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把学院建设成为软硬件配套、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示范作用显著的具有行业领先、中部特色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使其成为水利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社会化服务的基地”,带动安徽省和水利行业职业院校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加强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改革与建设根据我国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根据安徽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确定面向现代水利和先进制

18、造业等领域展开专业建设,在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专业基础上,重点改革与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城镇建设、给排水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专业及专业群,同时建设城市水利、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等4个院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贯彻“校企共建”的总体思路,探索并逐步形成“专业+项目”、“专业+项目+基地”、“专业+车间”等专业建设模式。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类型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教学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城镇建设、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进一步

19、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立“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城市水利专业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和建立“工学结合产品导向”的教学模式。3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按照职业要求和能力特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广“情境体验”、“项目导向”、“案例解析”、“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考核评价方法。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城镇工

20、程概预算等92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城镇规划等6门国家级水平的精品课程、城镇工程监理等20门省级水平的精品课程、城镇工程施工技术等25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一批优质共享性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按照“多功能开放式”、“五位一体”的要求,建设形成“生产性”、“虚拟仿真型”具有真实和仿真职业环境的先进实习实训基地,新建桥涵施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场、车间)33个;改建、扩建道路施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场、车间)39个,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0%以上;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和巩固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46个。建立健全校企

21、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并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8大专业教学团队。具体每个专业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46名专业骨干教师、810名“双师型”教师,主要实践技能课均由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担任。使专业带头人具有整合校企专业教学资源、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使骨干教师具有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的能力;使

22、专业教师具有实际生产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使兼职教师具有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能力。6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建立较高标准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发共享教学资源(库),实现办公网络化、自动化;建立科学规范的资源管理与应用体系,达到“开放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夯实基础,丰富内容,增强服务,提高效益”的方针,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满足校外在校生实训500人/年的需要;满足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培训100人/年的需要;满足行业与社会专业技术技能培训1000人/年、农村劳动力培训500人/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资格培训300人/年、建设行业技能型紧

23、缺人才培养培训100人/年、创新能力培训2000人/年、大学生创业培训达500人/年的需要;技能鉴定3000人次/年;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50项;对口支援职业院校所。8校园文化建设以“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大禹文化为底蕴,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为主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载体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立体化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和生态校园。9教学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融水利类专业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行业技能鉴定、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建筑面积达5000m2的水利建筑实训楼;建设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并能实现工作过程的,建筑面积达5000

24、m2的机电工程实训楼;建设满足图书采集及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平台等需求的,建筑面积达8500m2的图书信息中心等3项教学实训基础设施。第三章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第一节 城镇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一、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1专业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 任:孙敬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工程师)副主任:陈送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张允龙(安徽省建材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委 员:曹太林(安徽省高速公路检测中心经理、高级工程师)陈方葵(安徽金碧房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薛 松(安徽省

25、水利建筑安装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思梅(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工程师)闫超君(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王章虎(合肥工业大学监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叶明林(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交通分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庄 彪(枞阳横埠镇镇党委第一副书记、高级工程师)2专业改革与建设项目组组 长:陈送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组长:张思梅(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工程师)陈方葵(安徽金碧房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闫超君(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成 员:胡 慨(

26、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讲师、造价师)张晓战(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讲师、工程师)何 俊(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高级工程师)孔定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讲师)张 延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市政系讲师)王章虎(合肥工业大学监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鹿中山(合肥工业大学岩土公司总工、高级工程师)徐晓娥(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李 彬(合肥市筑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工、一级结构师)叶明林(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交通分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庄 彪(枞阳横埠镇镇党委第一副书记、高级工程师)二、项目建设背景1社会背景城镇建设尤其是小城镇建设和发

27、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项历史性任务的完成,主要取决于城镇建设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我院城镇建设专业定位于服务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培养满足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服务。2区域背

28、景安徽省小城镇目前已有3000余个,量大面广、布局不均、规划设计不合理、建设水平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生活饮用水、交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尤为突出。建设“新农村”、创建“示范小城镇”,开展“农村饮用优质水”工程、“村村通”工程等工作任务显得十分艰巨,人才缺口较大。安徽地处江淮,经常遭受洪涝灾害,行蓄洪区启用频繁,为使行蓄洪区启用时尽量减少人员迁移,需兴建大量的保庄圩、庄台。特别是近几年的大洪水和今年淮河大水大量启用行蓄洪区,损失巨大。因此,国家将更加重视移民迁建、兴建保庄圩、庄台等工作,城镇建设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凸现。3人才需求背景随着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社会

29、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新的形势对城镇建设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三、现有基础与优势1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明显,就业率高和社会声誉好 城镇建设专业坚持正确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带动专业群协调发展,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本专业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近年来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大部分毕业生活跃在城镇建设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基层领导或技术骨干,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良好,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0、研究与实践有一定基础本专业经过2000年、2003年、2006年三轮教学改革,基本形成了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实践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3课程建设有成效多年来,坚持“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为有利于学生就业,引入“双证制”,结合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筑工程测量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工程力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道路工程设计、道路工程造价4门校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10部,其中建筑给排水、建筑电

31、气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工程测量被列为安徽省“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师资结构较合理该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4名,专任教师14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占专任教师的42.9%;双师素质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78.6%;已获硕士学位6人,占专任教师的42.9%;兼职教师10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专兼比例为1.41。初步形成了梯队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5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本专业现有计算机实训室、制图与CAD实训室、材料检测实训室、土工试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施工实训室等6个校内实训场所,以及施工机械实训场、上海浦拓市政建筑

32、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安徽省水安总公司、安徽水建总公司交通分公司、肥西三河镇、凤阳小岗村等7个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较有力的保证,同时也为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技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情况见表3-1-1。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见表3-1-2。表3-1-1 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基地名称中心名称实习实训场(室)名称面积(m2)主要设备设备总值(万元)主要功能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计 算 机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室100计算机60台21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训练office软件的应用训练,计算机等级认证考核

33、制图与CAD实训室60计算机40台、CAD软件20学生进行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师资培训、行业培训施 工实训中心材料检测实训室120万能试验机、压力机、混凝土拌和机、砂浆搅拌机、振动台、养护箱等30学生进行建材实训、建筑材料性能检验,材料员技能鉴定考核,师资培训、行业培训土 工试验室100三轴剪切仪、烘箱、电子天平等25学生土工实验、土样检测,师资培训、行业培训 工程测量实训室60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30学生进行测量实训、测量放样工技能鉴定考核,师资培训、行业培训、行业服务施 工实训室200钢筋弯曲机、钢筋切断机、闪光对焊机、电焊机、卷扬机、钢筋调直机、模板、钢管脚手等55学生、单

34、位进行城镇建设(道路工程、建筑工程等)施工实训,师资培训、行业培训,施工员技能鉴定考核,行业服务表3-1-2 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基地名称中心名称实习实训场(室)名称主要功能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施工机械实训场学生进行现场亲身体验,从事城镇建设工程施工实训,教师、行业培训,行业证书认证考核,行业服务上海浦拓市政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路桥、市政工程等工作全过程,为单位举办了多次专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规划建设难题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城镇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实训,为单位举

35、办了多次专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帮助他们解决了一定数量的技术难题安徽省水安总公司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城镇建设(建筑、路桥、市政等)工作过程,为单位举办了多次专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规划建设难题安徽水建总公司交通分公司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城镇建设(建筑、路桥、市政等)工作过程,为单位举办了多次专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规划建设难题村镇实训基地肥西三河镇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到肥西三河镇参与工程建设,为村镇举办了多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与村镇及企业进行合作,帮助他们解

36、决了许多规划建设难题凤阳小岗村组织骨干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凤阳小岗村参与工程建设,为村镇举办了多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与村镇及企业进行合作,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规划建设难题6存在不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还有待随着教学形式的转变而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精品课程仅1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内涵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很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尚未健全。专业实训基地规模有待扩大、水

37、平有待提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生产性实训要加强、工学结合项目要增加、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的教材、标准、管理等内涵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提高培养水平。本专业培养思想素质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城镇建设工程领域规划、施工、监理与管理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并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

38、诚信敬业精神。使学生能成为:(1)村镇建筑与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人员;(2)村镇工程监理人员;(3)村镇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人员;(4)城镇规划设计人员。2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包”;探索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一体化的教学途径;建设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开发5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加强“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城镇规划按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城镇工程概预算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城镇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城镇工程监理、城镇工程施工技术、工程CAD按校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2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较强的组织协调和专业发展方

39、向把握能力、主持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具备教研教改与课程开发能力、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选送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使“双师型”教师达15名;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比例达到70%,双师比达到93.75%;从兼职教师库选聘不少于16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承担技能课的教学工作,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通过学院独建和与企业、村镇合作共建等形式,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能力强的21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其中把土工检测室、测量一体

40、化实训室、CAD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规划设计室建成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不仅能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还能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对在校生和行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工作。5突出示范性,加强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本专业经过重点建设,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能更好地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对在校学生和行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对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同类专业在专业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改革

41、方面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具体指标1课程体系建设建成由8个工学结合教学包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专业认知”、“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城镇规划设计”、“城镇工程施工技术”、“城镇工程监理”、“城镇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技能鉴定与岗前实训”、“顶岗实习及学业总结”等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包。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考核办法;突出职业技术关键能力,确定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重点建设城镇规划、城镇工程施工技术、城镇工程概预算、城镇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城镇工程监理等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3年的建设,使城镇规划达到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城镇工程概预算达到省级

42、精品课程标准,同时把城镇工程施工技术、城镇工程监理、城镇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CAD4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骨干教师6人;专任教师分批到企业轮训,三年内,每位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双师型”教师达到15名。建设期内,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使硕士及以上教师的比例由现在的42.9%增加到70%;建立由40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每年从中聘请不少于16名兼职教师担任技能课教学工作,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采用学校独资,学

43、校与企业、学校与村镇、学校-企业-村镇合作等方式,新建、改建、扩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场所数量达到21个,其中把土工检测室、测量一体化实训室、CAD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规划设计室建成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实训功能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不仅能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还能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对在校生和行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工作。4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优势,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年内,培训150名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面向社会、行业开展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工

44、作,每年鉴定500人次。5内涵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专业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含模式);专业技能标准与认证系统;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建设队伍规划;兼职教师管理细则。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规划;实训项目开发;实训管理体系建设;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编写实习实训指导手册等。五、建设内容(一)明确专业定位本专业面向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城镇建筑和村镇道路工程的施工、监理与管理工作。据此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定位见表3

45、-1-3。表3-1-3 城镇建设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就业去向村镇规划部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就业岗位初次就业岗位: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预算员、资料员、监理员、测量放线工、规划设计员等。目标岗位:工程项目经理、施工工长、合同部技术骨干、工程部技术骨干、质检部技术骨干、试验室主任、现场监理工程师代表、规划设计师。岗位证书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测量放线工等技能证书专业群市政工程技术、工程监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1专业建设模式采用“学校+企业+村镇”三方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以村镇基地提供的项目

46、为依据,学校、企业、村镇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根据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企业或村镇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方案,并以此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模式见图3-1-1。图3-1-1 学校+企业+村镇“三位一体”专业建设模式2专业建设模式内涵推进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企业、村镇三位一体,三方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学校+企业+村镇”共建专业建设模式。学校、企业与村镇共同构建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专业建设模式内涵见图3-1-2。(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根据

47、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重构“工学结合教学包”课程体系,打造“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抓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其内涵为: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引导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及村镇结合,教学过程与村镇建设过程结合;每个职业岗位(群)需若干项职业关键能力,通过若干项目培养;每个项目由若干单元项目组成;每个单元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