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341027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A p r.2 0 2 4V o l.4 4N o.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2 0 2 4年4月第4 4卷 第2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学史研究”(1 7 Z D A 2 4 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清代江南公共生活与女性写作关系研究”(0 2 1 S J Z D A 0 9 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炎锋,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诗词;黄晓丹,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2、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诗词。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王炎锋 黄晓丹(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 1 4 1 2 2)摘 要 晚清文人王韬于1 8 6 7年1 2月西游英国,1 8 7 0年到达法国,1 8 9 7年,他将西行和东行见闻分别写成 漫游随录 与 扶桑游记。不同于常规游记,王韬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西方和东方遇到的不同身份的女性,并对她们进行差异化书写。王韬将“东西”与“强弱”具体转化为“男女”问题,通过探讨女性的理想发展路径隐喻晚清中国的出路。事实上,这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于过渡时代中面对不同文化的复杂心态,寄寓着对民族复兴的想象与渴望。关键词

3、 王韬;域外游记;性别书写;文化心态 中图分类号I 2 0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8 6 1 0(2 0 2 4)0 2-0 0 6 1-0 6 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6 7 2-8 6 1 0.2 0 2 4.0 2.0 0 8 晚清中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在内忧外患的因缘际会之下,一大批士人远涉重洋,王韬是其中之一。他以“逍遥海外作鹏游,东极扶桑西欧洲”22 7 5概括自己的行旅生涯。海外体验与中土印象的反差使其域外游记的书写显示出深刻的文化差异。漫游随录 共三卷5 1篇,1 8 7 3年至1 8 7 4年于 点石斋画

4、报 连载;扶桑游记 共三卷,出版于1 8 7 9年。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民间文人的个人海外游记,漫游随录 最引人注目之处是这部作品中所出现的大量有关漫游者与英法平民女性接触交往的叙述”3,这其实也是王韬两部域外游记的共同特点。本文对王韬域外游记中的性别关注意识进行挖掘,认为王韬域外游记中频繁出现的性别关注不仅是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差异的表征,更是一系列国族议题的曲折反映。他对东西方文明的思考和评判中所隐含着的“东西方文明”“东亚文明内部”两组对照,对研究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有参考价值。一、坚守与破防:对欢场女性的差异评价中 国 古 代 性 别 回 避 制 度 的 确 长 久 存在4。礼记内则 强

5、调“男子居外,女子居内”5的行动原则。但在现实中,这种严明的空间禁锢不再牢不可破,明清两代尤其如此。比如闺秀与士大夫的交往、民间男女共同劳动,文学作品中的“杜丽娘们”也跃跃欲试着踏出勇敢的一步。在晚清帝制权力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传统训诫在此时不断被强调、16王炎锋 黄晓丹/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复归。性别区隔也在此时被不断重申,成为帝国权力意识的展现。“男女大防,人兽之关,最宜慎重,不可紊也”6成为女德必修的箴言。1 8 6 7年,晚清文人王韬出游英法,异域男女之事带给他的冲击背后便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英国爱丁堡和利兹的民众喜好在盛夏聚集于海边游泳狂欢。这对王

6、韬来说,却是巨大的视觉刺激。漫游随录海滨行纪 描述:“与埃丁濮相近者,如利的、纽希文、赤剥裴绿三处,地皆滨海,鱼族众多。每至夏日,男女辄聚浴于海中,藉作水嬉,拍浮沉没,以为笑乐,正无殊鸥鹭之狎波涛也。”21 3 8从文字中可以看出,王韬对这类男女戏水的娱乐场景全然陌生。他既有的性别观念和言语经验此时都已“失灵”,便只能用动物的行为来比喻西方男女亲昵的海滨洗浴。等人们嬉戏完毕、上岸淋浴,重新恢复男女界限,王韬才找回了熟悉的语言:“男女各有地,各有伴侣,不相混也”21 3 8。面对滨海的假日狂欢,王韬所在意的不是海洋、沙滩与椰林,也不是人们组织开展了怎样的娱乐活动。他所在意的只有“男女混浴”这样一

7、个具有强烈性别意味和视觉冲击的现象。他一直以旁观者的口吻展开叙述,不敢想也不可能想象这种场景会发生在自己的国家。他甚至极力划清自己与这男女亲密活动的分界:“余偶游行乡间,男妇聚观者塞途,随其后者辄数百人,啧啧叹异。巡丁恐其惊远客也,辄随地弹压。”21 3 9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正义凛然、洁身自好的晚清 士 人 在 其 中“扮 演 了 一 个 贞 洁 的 英雄”72 1 8。在法国马赛街头的一间法式酒馆,王韬“偶入一馆沽饮,见馆中趋承奔走者,皆十六七岁丽姝,貌比花嫣,眼同波媚。见余自中华至,咸来问讯。因余衣服丽都,啧啧称羡,几欲解而观之。须臾,一女子捧银盘至,中贮晶杯八,所盛红酒,色若琥珀女子举

8、以饮余,一吸而尽”28 0。其实,王韬生活的传统中国社会也有陪酒侍女,他本人也常流连风月场合,本应对此种情形司空见惯。但法国女郎举杯豪饮,甚至对客人“欲解其衣”,显然超出了王韬既有的女性形象认知之外。虽然,此处王韬没有明确写出自己的偏好,也没有将中外女性进行直接对比。但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在潜意识中把法国女郎的形象、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与品德进行了对照。礼仪教化的缺失、阶级的沟壑使得这些女孩没有端庄持重的言行与资本。其笔下的马赛侍女与其说是“开放大胆”,不如说近乎一种无知的“天真”。字间不难看出王韬内心对传统伦理秩序的坚定捍卫,也隐隐透出王韬对这些以“趋承奔走”“豪饮数爵”谋生的女孩们的

9、生存状态抱有怜悯之心。对较早到达异域的晚清文人而言,第一次处理极具冲击性的性别问题往往伴随着欲望的纠结。“西方女性的行动自由给晚清的男性游客带来了某种威胁感,因为它违背了他们所认可的社会秩序。”72 0 6王韬正是在这种逻辑上,用中华文化在精神和道德层面的至高训诫弥补了物质层面的“短板”,使得现实中晚清帝国屡屡受挫的压力羞耻被转移并释放。他对这类活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只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记录而非参与其中。1 8 7 9年,王韬行至东瀛,此时的日本已经历明治维新的洗礼。虽然在综合国力上仍未超过一众泰西之国,但也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日本的进步却并未给晚清文人王韬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初到日本时他只是关

10、注“市 中 女 子,多 愿 为 华 人 妾 媵,不 索 重值”21 8 1,言 语 中 轻 松 优 越 之 感 可 见 一 斑。扶桑游记 也书写了许多身处欢场的日本女子,其描述与 漫游随录 中西方欢场女性的26王炎锋 黄晓丹/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面貌大不相同。在日本长崎,王韬来到一家酒楼。“皆女子供趋走之役顾其装束殊可骇人,唇涂朱,项傅粉,赤者太赤,白者太白,骤见不觉目眩。”21 7 9-1 8 0王韬对日本艺妓的外貌评价言辞讽刺,甚至倾向于贬义。而实际上“艺妓是色艺俱佳的艺术表演者,其主要任务是为聚会制造和维持气氛”8,欢场女子在日本文化中并非无足轻重。在王韬眼里,日本

11、艺妓只是妆容怪异夸张到让他感到害怕的人而已。而对于“当垆之女,见客至则伛偻折腰;客有赏赉,则伏地作谢;客去,送之门外;客有需鸣掌,则 激 声 而 应。其 礼 之 恭 肃,有 可 取者”21 8 0,无疑得到了王韬的肯定。日本茶妓对于“礼”的恭肃态度和顺从的形象,暗中契合王韬内心对性别秩序的维护与认同,王韬对她们的评价才会稍显宽容。在对待身份更低的妓女时,王韬的叙述则更为直白:“始招一 妓,年 若 徐 娘,而 容 如 嫫 母,因 遣 之去。”21 8 7-1 8 8他对妓女的指摘不加掩饰,而对此无需有很多的心理负担。不论是艺妓、茶妓还是妓女,日本欢场女性的面貌都是恭敬、顺从、卑微的,她们默默承受

12、着客人的要求和不善的评价,并不会为自己争辩半分。这给晚清文人王韬带来了安全舒适的感受,甚至将邻国崛起所带来的威胁和焦虑暂且搁置乃至干脆遗忘。西方海滩上男女青年的亲密戏水不断唤起王韬心中有关两性的传统训诫,清醒与克制战胜了男性心中的欲望;这种自持却在东瀛茶馆内被日本艺妓的依顺攻陷,他放任自己沉沦。其中的反差有双重原因。首先是出游动机。王韬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而遭清廷当局通缉,为避祸而被迫西行。他的远行并非是出于寻找救国真理的崇高使命,反而背负着“逃犯”的道德羞耻感。在西行期间,他以帮助西方传教士佣书为谋生之路,饱受亲友“事夷”的鄙视眼光。种种原因之下,王韬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也相对收缩和矮化。而在

13、前往日本之前,王韬的 法国志略 等著述广受明治维新文士的追捧。他们出于对王韬的个人崇拜而反复致信、盛情邀请。最终,王韬应邀以名儒高士的身份踏上访日旅途,对于自己的日本之行也充满了文人风采的想象,他把自己视为文人访日的先驱。其次是文化心态。这也可以说是第一点原因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因亲睹西方的器物文明是何等富裕而强悍,王韬产生了很强的危机和警惕感。因此他通过强调文明和道德的高标弥补现实世界格局中晚清的衰颓。而在面对长久以来不断学习与模仿自我的日本国时,便有一种以父辈自居的心理,产生了“重西轻日”的现象,有意淡化和忽视其明治维新后的进步。比如艺妓以恭顺迎合的姿态和近似中土的面容出现在王韬面前,他的焦

14、虑和恐惧得以缓和。二、自愧与自信:对文化女性的杂糅心态在旅途中,“作为文化的体现,王韬对各国的文化场所有着强烈的偏好”9。他对伦敦和爱丁堡的大学进行了多方位考察,尤其关注女性学校和女性教育状况,认为“中土须眉,有愧此裙钗者多矣”21 1 1。在日本之行中,他却对日本女校和女学只字未提,东京女子在王韬心中留下了“无一识字者”1 0的印象。漫游随录三游苏京 中,王韬专门写到“女子学堂”。爱伦女士“爱伦女士母出自贵家,淹通经籍,因设塾授女弟子书女士母与诸女弟子辩论往复,妙思泉涌,绮语霞蒸,曹大家、谢道蕴之流也”21 5 4。在 杜拉游山 中他也提到女书塾,“波斯忒母女,以才学著闻,设女书塾,及门颇盛

15、”21 2 9。这两处女校不论是从办学规模、课程设置还是师生风采上都给王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女校实地考察后,王韬认为西方文化女性:“女子与36王炎锋 黄晓丹/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21 2 9。王韬以女子教育的学科内容为切入点,不仅肯定了西方国家重视女性教育的做法,同时把教育引向了“实学”育人的问题,而这正是在为晚清中国的救亡图存问题作出解答。但是,以东方儒者自居的王韬不会让西方文化女性获得更多的赞美,他热衷于抓住各种时机,向她们讲解、宣传中华文明。在 漫游随录重至英伦 中,王韬教化贫家女子们

16、:“是月,会堂特延贫家女子午餐余为吟唐人 贫女 一诗,理君为之略译大意,诸女皆相顾微笑。”21 6 0-1 6 1或许是出于知识男性对贫弱女性启蒙的优越感,或者寄希望于东方文化之所长对西方文化的补足,他“在许多地 方 仍 沉 浸 在 中 国 往 昔 的 文 化 学 术 之中”1 1,热衷于为这些女子们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体验。比如“詹夫人乞余字迹,将付装潢。余为临 灵飞经 四幅贻之”21 6 5。外国人讨要书法这样的私交小事都被视为要事写进了游记。不论是 贫女 还是 灵飞经,王韬为西方女性传递的知识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他有意扮演中华文化使者的角色。他抓住并利用西方女性对他产生的知识崇

17、拜心态,以训诫教导的姿态实现了对西方文化的话语反制。事实上,晚清的中国也有女校和女学生,但办学不以教授知识、提高素养为主要目的。英 国 传 教 士 亚 尔 德 西(M i s s A l d e r-s e e y)1 8 4 4年在宁波开设的女塾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女学堂1 2。类似性质的晚清女校因其宗教色彩而无法被王韬等开明知识分子接受。不仅如此,反对的声音还来自一些传统士大夫:“他们无法接受看到女性学堂和学堂里的一大批女学生,能够同自己一样获得了在书房、学校中接触知识的机会。”72 1 6这些阻力使得晚清中国的女学堂与同时期西方相比,“多半只是免人非议的预防措施,实际是对旧势力的一

18、种让步”1 3,发展起来困难重重。总的来说,以王韬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认为女性学习知识大有裨益,但接触西方思想或信仰则会威胁到原本坚固的中华传统。这种复杂情绪实际上源于一种自愧与自信之间的迷茫。他在参观西方女校后寻找自身差距,深刻反省;也在外国女性面前吟诗挥毫,自信满满。不论是对西方女学生的赞美,对日本文化女性缺失的遗憾,还是对晚清女学的争议,都的确体现了他对晚清当下危机的思考和对未来何去何从的忧虑。三、困惑与焦虑:性别混淆背后的国族内涵旅行是一场时空的转移,异域的陌生体验让王韬对于性别认知格外敏感。当王韬自己“被看成”女性的时候,他义愤填膺;对于旅行中遇到的“男扮女装”的问题,他也尤为关注。

19、可以说,对性别问题的关注贯穿了王韬的旅行,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理解与困惑时时交锋。在游览苏格兰途中,王韬详细记录了行走在西方街头因长衫长辫而被视为女子的怪奇遭遇,而这种错认可能并非单纯弄错了性别,更有可能的是对王韬的一种有意戏称。他直接用英文单词“C h i n e s el a d y”作为标题展开描述,漫游随录游亨得利 有记:“西国儒者,率短襦窄袖,余独以博带宽袍行于市。北境童稚未睹华人者,辄指目之曰:此载尼礼地也。或曰:否,詹五威孚耳。英方言呼中国曰 载尼;其曰 礼地 者,华言妇人也;其曰 威孚者,华言妻也时詹五未去,故有是说。”21 4 4这件事给他带来 很 大 冲 击,王 韬 不

20、得不将 其 记 录 下 来。在 音 译 中,“载 尼”为“C h i n e s e”,“礼 地”为“l a d y”,“威 孚”为“w i f e”。当他像在中国一样身穿长袍、拖着长辫行走在街头时,却被英国儿童误认为是46王炎锋 黄晓丹/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华人詹五之妻。学者陈室如认为“旅行者本来是观光,却成为被观的对象,这就暗示着权力关系的倒转”1 4。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文人发现自己在西方人的审视下成为异类,这对于有着严格性别秩序观念的晚清国人来说,其心态落差与如芒在背之感不言而喻。他们不仅将其视为童言无忌与性别倒置的乌龙,更认为这是涉及伦理和道德的重大问题。这件街头

21、小事引得王韬发出与之颇为不相称的洋洋宏论:“噫嘻!余本一雄奇男子,今遇不识者,竟欲雌之矣!忝此须眉,蒙以巾帼,谁实辨之?迷离扑朔,掷身沧波,托足异国,不为雄飞,甘为雌伏,听此童言,讵非终身之谶语哉!”21 4 4他以强烈的情绪抵抗“性别谬误”,试图以严正声明式的辩驳挽回尊严。“具体来说,他在叙述中融合了两种传统修辞策略:一是宣称缺乏相知,一是视童谣为谶语。”72 0 2王韬这段话中的“迷离扑朔”一词,来自古诗 木兰辞。花木兰以男子形象参军征战,在北方边塞辗转十余载,只有最终回到故乡时才重着红装。在王韬的认知里,这些性别混淆也必须在远离本土的异域终结。因此他必须以最激烈的情绪和最严肃的态度认真应

22、对。在英国,当王韬见到舞台上“童男扮女装”的一幕和听到幕后“学童演员”的故事时,他终于又有机会利用道德伦理的武器对这种失序的现象加以批判。漫游随录 写道:“诸童装束作女子状,无不逼肖,温存旖旎,殆有过之无不及焉。余友怀葛庐道人谓 天下但有美男子,无美女子,余初弗信。以今日观之,窃谓其言之不谬。”21 5 7“习优是中国浪子事,乃西国以学童为之,群加赞赏,莫有议其非者,是真不可解矣。”21 5 7分别描述了童男扮女装进行舞蹈,还有儿童从小培养演艺技能的两个新见闻。王韬关注到了西方儿童自幼习优的传统,对此持有否定态度。这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优”在中国传统的职业选择中居于末位,身份低微,更在于这些孩

23、童自幼走上了演艺的道路,下一步就将不得不“男扮女装”。在此处,王韬不仅表示出一种对西方演艺风俗的困惑,更是对西方“儿童习优”“男童扮女装”现象可能会带来性别失序危机的预见。同样,在 扶桑游记 里,日本剧里“男扮女装”导致的声音和扮相不合令王韬感到厌恶。“日本优伶,于描情绘景,作悲欢离合状,颇擅厥长。惟所扮妇女,多作男子声。如为阿传者,其声闻之欲呕。”22 3 3-2 3 4 阿传事迹始末 是日本有名的剧目,但在王韬看来剧目本身的内容或许并不重要。相比之下,这其间舞台上的妇女形象发出了男子的声音,将“性别”这一严肃的事项当成寻欢游戏的方式,这才最能引起王韬反感。显然,王韬并不能轻易遗忘旅行中的几

24、次“性别混淆”。对他来说,自我之境遇与国族之境遇并不分隔,而是彼此映射。所以,他在对自我遭遇感到愤懑的同时也为国族的现状与未来深感担忧。对性别混淆事件的详细记录和强烈态度恰恰证明,对王韬来说,性别是很重要的,它是国族强弱与存亡的隐喻。晚清中国在全球脉络中正处于“比较劣势”的境遇,王韬将国家人格化,产生“雄飞”和“雌伏”的对比。从高高在上到沦为被人随意嘲弄调戏的“另类”,这种推翻中土经验的新现实带给王韬极大的打击,也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和国家的形象。四、结 语总之,王韬是晚清时代变奏里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人缩影。在“欧风美雨驰而东”的风向中,亲历异域所带来的情绪难以言说,因此对异域

25、的描述也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人事。他在域外游记中对性别的关注并不是有意制造的冲突,而是把“女性”作为表达差异的灵活的符号。通过书写女性来具体展现域外文明的某些进步与堕落,将救亡图56王炎锋 黄晓丹/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存的命题依附在每一个可观的形象上。对待性别问题的严肃态度与紧张情绪,实则是王韬内心对中华道德文明的坚守与召唤。虽然现实中的晚清中国屡屡受挫,但他以宣传中华文化的方式树立起精神层面的“抵抗”,体现出晚清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古典眷恋和责任。这种能主动反思又保持自信的心态,对于今天如何处理“走向世界”的问题依然有宝贵的文化意义。【注 释】王韬在 扶桑游记 自序中转述日本

26、友人的邀请之语:“至东瀛者,自 古 罕 文 士。先 生 若 往,开 其 先 声,此 千 载 一 时也。”王韬在 漫游随录 第1 4 4页中有详细记载:“詹五与其妻金福,俱服英国衣履。余向在阿罗威见金福时,画裙绣褌,双笋翘然。今则俯视其足,亦曳革屦,几如女莹之踁,长八寸矣。余惊讶其可大可小,变化不测,不觉失笑。金福亦为启齿,嫣然红潮上颊。”【参 考 文 献】1 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1:3 5 1.2 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2.3 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等.中国文学课: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2 0:

27、3 3 7.4 刘筱红.中国古代性别回避礼制的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1 9 9 6(2):3 1-3 5.5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2 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1 0 0 0.6 蓝鼎元.女学:卷2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 8.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5 1 0.7 田晓菲.神游 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2 2.8 蔡春华.东洋迷梦:西方视野中奇异的“他者”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4(6):7 0-7 4.9 朱恬骅.王韬 漫游随录 中域外城市的文本编码和图像表达J.上海文化,

28、2 0 1 4(1 0):5 6-6 3.1 0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韬与晚清改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5:8 0.1 1 王韬.淞滨琐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1:2 6 7.1 2 褚季能.女学先声J.东方杂志3 1卷7号,1 9 3 4(4).1 3 夏晓红.清末的不缠足与女学堂J.中国文化,1 9 9 5(1):1 1.1 4 陈室如.近代域外游记研究:1 8 4 0-1 9 4 5M.北京:文津出版社,2 0 0 8:1 3 1.T h eF e m a l eW r i t i n ga n dC u l t u r a lM e n t a

29、 l i t yI nW a n gT a osT r a v e l sA b r o a d 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W a n gY a n f e n g H u a n gX i a o d a n(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J i a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Wu x i,J i a n g s u,2 1 4 1 2 2)A b s t r a c t:W a n gT a o,a l a t eQ i n g l i t e r a t i,t r a v

30、 e l e dw e s t w a r d t oE n g l a n d i nD e c e m b e r 1 8 6 7,a r r i v e d i nF r a n c e i n1 8 7 0,a n d t r a v e l e de a s t w a r d t o J a p a n i n1 8 9 7.H ew r o t eh i s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o f h i s j o u r n e yw e s t w a r da n de a s t w a r da sR o a m i n gR e c o r d sa

31、 n dJ o u r n e yt oF u s a n g,r e s p e c t i v e l y.U n l i k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t r a v e l o g u e s,W a n gT a oe x t e n s i v e l yr e c o r d s t h ed i f f e r e n t i d e n t i t i e so fw o m e nh ee n c o u n t e r e d i nt h eW e s t a n dE a s t i nh i sb o o k,a n dd i f f e

32、r e n t i a l l yp o r t r a y s t h e m.W a n gT a os p e c i f i c a l l y t r a n s f o r m e d“E a s tW e s t”a n d“s t r e n g t h”i n-t o“g e n d e r”i s s u e s,m e t a p h o r i c a l l ye x p l o r i n gt h e i d e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o fw o m e na saw a yo u t f o r l a t eQ i n

33、 gC h i n a.T h i sa c t u a l l yr e f l e c t s t h e c o m p l e xm e n t a l i t yo f l a t eQ i n g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f a c i n g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e sd u r i n g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p e r i o d,e m b o d y i n gt h e i r 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d e s i r e f o rn a t i o n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K e yw o r d s:W a n gT a o;t r a v e ln o t e so u t s i d e t h e t e r r i t o r y;g e n d e rw r i t i n g;c u l t u r a lm e n t a l i t y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