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339800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研究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胡翔云,胡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摘要:高职教育的跨界性、高等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岗课赛证”融合课程的开发逻辑、组织逻辑和运行逻辑。“岗课赛证”融合中,“岗课”融合是主线,“证”是“岗课”融合的评价反馈机制,“赛”是“岗课”融合的激励反馈机制。“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以行业企业调研为逻辑起点,通过“调归梳、增转删”并参照“证”“赛”标准,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可依据不同情形分别纳入第一,第二课堂。条件变化后可以相互转换,形成基于第一,第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模式。避免融合过程对现有教学秩

2、序产生“刚性冲击”,使“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实施更加方便、科学、有效。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岗课赛证;五育融合;综合育人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24)01-0028-06一、问题的提出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完善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机制”。“岗课赛证”融合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切中了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要害,指出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大方向。在此背景下,全国高职院校纷纷探索“岗课赛证”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仅在知网以“岗课赛

3、证”为关键词搜索,至2022年10月7日止,公开发表论文107篇。从现有研究文献看,学界对“岗课赛证”融合的研究还停留在试验探索阶段,部分文献提到了融入的路径和方法,也只停留在宏观或中观层面的大原则、大方向上,对“岗”“赛”“证”如何融入课程、融入后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组织实施的微观层面尚未涉及。有意无意中回避了探索“岗课赛证”融合中课程体系解构与重构、教学计划安排与实施等难点问题。二、“岗课赛证”融合逻辑辨析学校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展开的,课程是“岗课赛证”融通的媒介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1。所以“岗课赛证”融合的纽带是课程,核心工作是“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开发。(一)跨界性决定了“岗课赛证”融合课

4、程的开发逻辑姜大源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即横跨教育界与企业界。这就决定了“岗课赛证”中“岗”与“课”的紧密关系。对“岗课赛证”融合应该从本质上去理解,否则容易走进逻辑误区。从字面上理解,“岗课赛证”融合指“岗”“课”“赛”“证”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相互包含、交融,它包括两相融、三相融、四相融三大类融合形态,共有种收稿日期:2022-11-17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高职教育 五育并举 路径与策略研究”(2022GB192)作者简介:胡翔云(1966),男,湖北孝昌人,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职业教育;胡莹(1996),女,湖北孝感人,教师,硕士

5、,研究方向:护理学、护理职业教育。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 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第38卷第1期Vol.38No.12024年2月Feb.2024-28组合。研究现有公开文献,这三类融合形态都有探索和实践的案例,但它们大都只关注到“岗”“课”“赛”“证”在教育内容上的包含关系,而没有关注到它们在综合育人上的不同功能;或者只注重形式上的融合,忽略了融合的目的与本质。对于上述11种组合,“岗”“赛”“证”三者之间的组合关系虽然与教育界有一定联系,但不属于教育界主导的工作内容,这里不作讨论,仅讨论“课”与“岗”“赛”“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6、。事实上,无论是课程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无一不来自职业岗位。因此,“岗”是“课”“赛”“证”的共同源头和逻辑起点2。“岗课赛证”融合中,“岗课融合”是核心3,课程改革必定要以“岗”“课”融合为主线。“证”是从业者是否达到岗位能力的凭据,放在课程层面来讲,“证”是判断课程达到岗位要求的凭据,国家要求学校实施1+X证书制度,将“证”融入“课”,实质上是引进多元评价与反馈机制,高职专业职业证书获取率,已成为判断高职专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指标。“赛”在企业界的作用是促进员工立足岗位学技能,在教育界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好理论与实践课程,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对

7、学校来讲,“赛”是促进“岗课”有效对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激励反馈机制。这里所说的反馈,是指在考证、竞赛中发现的短板,会促使企业或学校加以补强。综上所述,“岗课赛证”融合的核心是“岗课”融合,为实现这种融合,用“赛”作激励,用“证”作验证;换言之,“赛”“证”是作用于“岗”“课”的人为建构的调节机制。对“岗”的调节主要是员工岗位能力符合度,对“课”的调节主要是课程对岗位的适应性或“岗课”融合的有效性。将岗位要求纳入“课”中,将“课”搬到岗位上,正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精髓。另一方面,“课”要达到能“赛”、能“证”效果,其内容至少要涵盖“赛”“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课”与“岗”是融合关

8、系,而“课”与“赛”“证”则是包“融”关系。丢掉“课”“岗”融合谈“课赛”融合、“课证”融合,容易陷入功利化、工具化甚至商业化泥沼。比如,少数学校片面理解“课赛”融合,以“赛”定“课”、为“赛”而“课”,报名参赛的学生可以不上非赛项课程,丢掉“课”的系统性、规律性,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于不顾;有的学校为提高竞赛排名,花重金请校外培训机构或企业专家对极少数尖子生进行专门培训,实际上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个别学校的竞赛指导教师试图通过“搞定”竞赛装备提供商以提高竞赛成绩,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和竞赛公平。也有学校片面理解“课证”融合,证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4,以“证”定教、非

9、“证”不教,实际上已走上“证书化”误区5。这些都是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反对的做法。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质和初心,反对职教功利化、应试化倾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增强职业教育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凸显第一,第二两种课堂的重要性。第一课堂的特点是规范性、经典性、简练性、体系性和成熟性;第二课堂的特点是自主性、创新性、原生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在普通本科院校,第二课堂通常作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平台而存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求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实践中发现,与合作企业开展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往往会受到企业生产计划调整、产

10、品更新换代、生产性实训工位变化和企业组织变动的影响,特别是实施订单培养的班级往往要求增设针对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耗时长、内容变动快,往往无法以传统的标准课堂第一课堂形式实施,这时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利用第二课堂时空灵活的特点,实施分期、分批、“见缝插针”式实践教学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的冲击,提高生产性实训工位利用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第二课堂不光是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平台,也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课程离不开第一,第二课堂的相互协同。(二)高等性决定“岗课赛证”融合课程的组织逻辑高等职业教育无疑具有高等性,这

11、与职业培训有本质区别。职业培训课程并不要求严密的知识结构,多注重于当前需要,较少关注长远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则要求,课程要形成严密的组织体系,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岗”“赛”“证”融入课程,必然涉及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如果不进行系统设计、稳步推进,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投入大量增加、教学组织混乱,影响教学管理人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第38卷第1期-29员和教师积极性,从而导致“岗课赛证”融合无法顺利推进。这是因为:第一,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绝对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杂糅、捏合,必须以课程为“存贮”媒介,遵循认知规律、职

12、业成长规律对知识、技能进行序化,形成课程体系。第二,成熟课程体系的形成往往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的结晶,它历经了实际工作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素质确定,据此确定培养目标;经由对培养目标的分解形成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目标,划分课程的知识边界及其衔接关系,然后对课程群进行排序;再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磨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对固化的课程体系。因此,对已有课程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决不能心血来潮,想当然行事。“岗课赛证”融合是以课程为基础的,融合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引起知识技能的重新组合、排序。处理不好会造成知识链路的“断路”“倒置”“阻塞”等现象。这就决定了“岗课赛证”融合必定是渐进式融合,不一定是来自“岗

13、”“赛”“证”的新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要同一时间融入标准课程体系之中融入前需要考虑条件是否具备;也不一定是来自“岗”“赛”“证”的所有任务、项目都要不加改造、“原汁原味”融入标准课程之中融入前还要有归并、精炼、序化等教学化处理的过程。对于那些来自“岗”“赛”“证”中新的理论知识融入标准课程相对容易,零星的新知可直接并入原有相关课程中,成体系的新知可以通过增加课程的方式实现。但对于来自“岗”“赛”“证”中新的实践环节则要复杂得多。往往综合性较强、时空跨度大,有的还需要反复训练。那些有成熟经验的、学校条件完全具备的、与现有组织体系无冲突或经适当改造不冲突的岗位典型任务、证书培训项目

14、、竞赛训练项目可以立即以标准课程形态出现在培养方案中;而对那些尚在探索阶段、条件尚不完全具备、耗时长或需要简单多次反复训练的项目则可放在第二课堂中。这时,第二课堂可以充当很好地探索、实践、验证、优化平台。综合以上分析,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特征要求第一,第二课堂应有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岗”“赛”“证”融入课程是对旧体系的解构,必须经过细致的调研、科学论证、探索实践和反复修改后才能实现新课程体系的重构。新纳入课程体系的理论、实践知识哪些放在第一课堂,哪些放在第二课堂,是一个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综合权衡学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教学基础条件、师资配备情况、知识链路接续次序的理性思辨与实践

15、的过程。(三)职业性决定了“岗课赛证”融合课程的运行逻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职业性的第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跨度大,有些往往需要安排整天甚至整周的连续时间去实施,以尽量实现实践课程对工作过程的再现。但是“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开发中涉及众多实践环节,有些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还有一些不宜采用标准的第一课堂教学形式运行实施,放在第二课堂中则较为妥当。职业性的第二个特点是动态性。首先,“岗”是变化的。信息化时代,新业态衍生出新的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新的要求,岗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专业面向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发生变化。其次,“证”也是变化的。职业证书考核内容不会

16、一成不变,会随岗位要求而变化。这种变化往往经过了行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形成初稿、广泛征求意见、标准试行、标准宣贯等一系列程序,所以会滞后于实际工作岗位的变化。第三,“赛”也是变化的。职业技能赛项设置及其内容选择、竞赛标准制定不仅与业态变化相关,也与赛项组织者的偏好有关,变化更快。因此,作为“岗课赛证”融合纽带的“课”一定是变化的。行业变化、标准变化以及信息化技术发展,甚至学校组织方式和教学条件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课程变化,新的知识、技能会被补充进去,陈旧过时的知识会被淘汰。从上述分析可知,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是动态变化的。所谓的标准课程只具有阶段性相对固化性,条件变化后课程应作相应

17、变动。“岗课赛证”融合加快了这种变动性。为避免过快变动对专业教学组织实施产生“刚性”冲击,利用第二课堂灵活性强、容错性好的特点,对暂不具备条件的新的教学环节进行试验探索,积累经验后向标准课堂转化。标准课程中某些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但仍有育人价值知识技能也可向第二课堂转化,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有进有出,实现两种课堂动态转换。这应该是一种相对稳健、方便、有效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开发策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2月-30三、“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探索基于上述逻辑分析,“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开发应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开始,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基于第一,第二课程互为补充、互相配合,重构新的课程体

18、系。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基于第一,第二课堂动态转换的“调归梳,增转删”“岗课赛证”融合模式,如图1所示。(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归梳”“岗”“赛”“证”融入课程,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过行业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知识技能素质归并、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为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奠定基础。1.行业企业调研(调查)。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由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调研需要厘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组织形式三要素,它决定着专业课程设置;其次需要提取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技能、素质三要点,它决定着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关注行

19、业未来发展态势,它决定着专业生命周期。调研结果应形成职业岗位调研报告。2.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岗位要求归并(归)。此阶段是课程体系解构与重构最为重要的阶段,需要校企联合调研组专家全程参与。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工作任务归并。对岗位全部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归并,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尽量不重复、交叉,它们是专业课程的来源。二是知识技能素质归并。将全部工作任务中所蕴含的知识、技能、素质提取出来,并经过归纳合并,形成知能(知识与能力)集,这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来源。三是未来发展要求归并。对行业发展所出现的新业态、新岗位和新的组织方式进行归并,形成职业发展集体,这是专业人才发展教育目标的来源。经

20、三大归并后,形成职业能力分析报告。3.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梳理(梳)。认真梳理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知能集的对接度、课程体系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匹配度、课程标准对职业岗位要求实现度,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同时还要梳理专业课程标准是否能包含职业证书要求,以及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要求。从逻辑上讲,证书及竞赛均来源于职业岗位,学校课程体系是由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的,对接了职业岗位,就一定会包含证书要求和竞赛要求。但是,任何调研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证图1 基于两种课程动态转换的“调归梳,增转删”“岗课赛证”融合模式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第38卷第1期-31书

21、标准和竞赛标准毕竟是经过了行业专家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后得出的,且往往经过了不断修改完善,有很高的权威性;一些赛项的设置往往纳入了行业前沿知识和技能要求。为防止归并环节缺失重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参照职业资格或职业等级证书标准以及竞赛标准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梳理,有利于吸收专家智慧。但因证书标准的滞后效应、竞赛标准的“样本”特征(不能囊括真实岗位所有任务),年度行业企业调研仍然是必须的。经过上述梳理过程,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二)课程体系“增转删”通过对现行人才培养“调归梳”得到人才培养修订报告,进而由教育专家基于认知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在归并任务及其对应的智能集和职业发展集中

22、,符合知识链路(或行动体系)接续要求、符合教学规律、适应标准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条件成熟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可直接增加到第一课堂(增),其形式可能是增加新的课程、在已有课程中增加知识技能点、增加课程时长等。对于教学时空跨度大、条件尚不完全成熟、简单多次重复或适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可先转入第二课堂(转),安排最有经验的教师作为第二课堂导师辅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以便逐步完善教学条件,积累教学经验,培养融合课程的师资。转入的形式可能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的再现、证书培训项目、竞赛训练项目等。对于经调研发现已陈旧过时,或随着技术迭代更新已证明是错误的知识应予以删除(删)。(三)“岗课赛证”融合

23、课程的动态转换相对于传统课程,“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具有更大的变动性,这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相关,与教学手段的迭代更新迅速有关,与赛项设置的不确定性有关,也与学校课程改革试验中的磨合情况有关。因此“岗”“赛”“证”融入“课”必定是动态的。一段时间纳入第一课堂的内容,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删除或转入第二课堂。比如,过时的内容会被直接删减;虽不过时,但因培养期限所限,被其他课程所取代的旧课程(或教学环节)可以转化为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中不符合调整后的培养方向但仍有教育价值的课程(或教学环节)则可转入第二课堂中等等。同样地,第二课堂中的课程因情况变化也可能会转入一课堂。比如,第二课堂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条

24、件得到充实、教师能够完全驾驭、课程标准基本形成、教学组织基本成熟的教学环节可转入第一课堂。经过长时间摸索,我们发现,第一课堂中耗时长、自主的、前沿的、争议的内容转入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中成熟的、固化的、凝练的内容转入第一课堂,实现第一,第二课堂动态转换,有利于“岗课赛证”渐进式融合,确保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第一课堂转入第二课堂的步骤: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课程与岗位“四度”(对接度、匹配度、实现度、满意度)评价,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后,将已不适应现有人才培养目标,但对部分特定学生仍有学习价值的课程转入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转入第一课堂的步骤:(1)内容固化。第二课堂导师对纳入第二课堂的教学环

25、节,要以“准课程”对待,注意在实践探索中确立“准课程”的知识边界、知识技能点的先后次序排布、与其他标准课程的衔接关系等。(2)形式标化。在摸索中,逐步形成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评价标准。(3)动态调整。在指导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导师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组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如调整教学组织方式,申请改善教学条件等。(4)组织论证。试验一段时间后,在下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将“准课程”的建设方案提交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作出是否转入标准课堂的结论。(5)转入第一课程。“准课程”只有通过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后才能转入第一课堂。为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增加综合育人效果,

26、在第一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介绍列举第二课堂内容,明确知识关联和拓展路径,增强学生自主参加第二课堂学习的动力;第二课堂导师在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运用第一课堂内容。建立起一、二课堂互融互促的良性互动机制。对进入第二课堂中的“岗课赛证”融合“准课程”不再采用传统的以节次为基本单元的管理考核方式。而要代之以项目化、目标化管理和考核的方式,发挥第二课堂导师的创造性、自主性。通过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吸引学生参与“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效果。结语“岗课赛证”融合要以“岗课”融合为主线,参考“证”“赛”标准,形成第一,第二课堂互为补充的课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27、学报2024年2月-32程体系。发挥第二课堂组织灵活的特点,给“岗”“赛”“证”新项目、新知识、新技能融入课程提供试验平台。以学年为周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标课”与“准课”的动态转换。避免“岗”“赛”“证”直接融入标准课堂对教学组织带来“刚性”冲击,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效果最大化。参考文献:1马玉霞,王大帅,冯湘.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12(23):107-111.2张慧青,王海英,刘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J 教育与职业,2021.11(21):27-34.3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

28、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 J 职教论坛,2021.11:68-74.4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5 熊丙奇.谨防职业教育演变为“证书化”学习N 中国青年报,2019-02-25(6).责任编辑:孙付杰基于一二课堂动态转换的“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第38卷第1期The Integration Mode of Post-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Based on the Dynamic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

29、ond ClassHU Xiang-yun,HU Ying(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Hubei Xiaogan 432000,China)Abstract:The cross-border,high-level and professional na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rminesthe development,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logic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Post-Class CompetitionCertificat

30、e.In the integration of post-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the integration of post and classis the main line,the certificate is the 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post andclass,and the competition is the incentiv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post and class.Theformu

31、lation of the training scheme of post-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should take the investigationof industry enterprise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and form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by investigationmerging combing and adding transferring deleting and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s of certificate andc

32、ompetition.The new teaching content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es accordingto different situations.After the change of conditions,they can be mutually converted,forming a post-class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 based on the dynamic conversion of the fi

33、rstand second classes.It can avoid the rigid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n the existing teachingorder,and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st-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course moreconvenient,scientific and effective.Key words:first class;second class;Post-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comprehensive education-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