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白台子乡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9688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白台子乡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白台子乡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白台子乡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17分)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11)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12)“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 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与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 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柔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 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乡的主题。 E.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人生无常、繁华如烟的消极思想。 16.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⑤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17.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4分) 18.“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5分) 参考答案: 15.CE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既表现出风儿轻柔的特点,又侧面表现出长辈们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2分);(2)运用一系列动词“躺”“看”“听”“叼”“讲”等,将夏夜在老家乘凉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1分);(3)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1分)。(4分。意思对即可) 17.结构上:(1)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2)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内容上:丰富内涵,深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蒂芥”,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2分)。(4分。意思对即可) 18.(1)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要节制人生的欲望,抵制浮华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处逆境而泊然无所蒂芥,面对来自生活的挫折、打击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 (2)作为学生,我们应安于学习,这样就能抵制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能够沉下心来去钻研。 (3)应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恒定的目标和追求,有健康的精神寄托;真诚地与人交流,坦然地看待人生和社会。(5分。要在概括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再阐发个人的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这是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技巧以及主旨。C项,“他想起了……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有误;文章第九节“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可见这应是作者猜想的,未必是实际情况。E项,不是消极,是从容淡定。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文本的体裁,是小说还是散文;然后结合具体的体裁再分析。如是小说,就应找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确定主要人物,然后概括故事情节,即“何人做何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主要采取了哪些手法,最终为了表达什么主旨。如是散文,应明确是写景抒情散文,还是写人叙事散文,抑或说理抒怀散文;明确文章的“神”在何处,以何为线索,圈出作者表达情感的语言。本题中,C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E项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有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应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范围方向,明确答题的思路模式。比如本题中,“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⑤段为例加以赏析”,这是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如下,修辞角度、写景角度(感官、空间、虚实、动静)、选材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等。本题中,可以从修辞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进行分析。 1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从内容上分析,一般是写了……,表现了……;然后从结构上分析,主要考虑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写这一经历之前,先有一个总领句“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之后又有一个分析句“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结合这两处内容可以知道文章“介绍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是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以及“心安”的重要性。从结构上来看,这一内容与文章的标题“此心安处是吾乡”形成呼应,且与文章的结尾又前后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所给句段在文中(或段中)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第二,答题角度。这一点是答题的重点。如果题目中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 × 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 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回答。如果只问结构上的作用或内容上的作用, 就只从结构或内容上回答。第三,注意题干中的暗示性。第四,注意变式提问。例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 头一段的写作意图。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本题中,“其用意是什么”就属于变式提问,没有明确指向,考生必须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比如本题中,问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作者对“此心安处是吾乡”进行阐释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可以从面对逆境、挫折时淡然和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的心安等角度分析作答。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下列小题。 谭 木 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 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2)小说中设置白知府这个人物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 (3)请简要分析老谭的女儿(小女孩)的形象特征。 (4)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参考答案: (1)AD(A2分,D3分,答B给1分,CE不给分;) (2)①映衬了主人公形象。白知府有奇痒、失眠的病症,用谭木匠的梳子梳头,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并且写白知府深入百姓家听说谭家药铺梳子的奇效等,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谭木匠医术的高超。②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白知府对谭家药铺的梳子让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事的好奇,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对白知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引出介绍老谭的女儿相关情况:会把脉,甚至会制作木梳,所以也可以把老谭的女儿称为“谭木匠”,照应题目,突出、深化了主题。 (3)①有男儿气概。跑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 (4)①第一次“微微一笑”,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 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② 第二次“微微一笑”,是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他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③第三次“微微一笑”,是一伙响马在老谭家梳子的治疗下放下屠刀,别人因此赞美老谭,“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 (3)题干问的是“简要分析老谭的女儿(小女孩)的形象特征”,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从小女孩上山为跑山彪的母亲看病,而跑山彪是杀人越货的土匪,这一情节表现出小女孩的男子气概,最后治好了跑山彪的母亲,且感化了跑山彪,表现出小女孩的医术高明;“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这表现出小女孩的心灵手巧。 (4)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比如本题,看似很复杂,其实不难,考生只要找出三次微笑的表现,再圈划“微笑”出现的情境进行分析即可。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项考查情节结构的作用,C项,考查对人物动作描写的分析,E项考查小说主旨。 (2)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 ,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引出主要人物。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比如本题中,就可以从对主人公的侧面衬托、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以及对主旨的体现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白知府的形象。 3. 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雷雨》(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  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4. 如果你正在导演话剧《雷雨》,当饰演鲁侍萍的演员在回答周朴园关于雨衣的问话时“看着他”,你会提示演员此时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5. 在选文中,鲁侍萍有两次离开的机会,但她没有走。这两次机会是什么?鲁侍萍为什么没有走呢?(4分)   6. 周朴园在这段对话中有两次“沉思”,一次“沉吟”。这反映出他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7. 在选文中,“雨衣”“窗户”是道具,请分别说明它们在剧中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4.演员应该是一种看似平静,实则内心动荡的表情。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 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 5.(4分)一次是周朴园说“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一次是周朴园说“你走错屋子了”。鲁侍萍没有走是因为她对往事有一些怀念,对周朴园残留一些感情,想见到自己的儿子。 6.(3分)周朴园内心对鲁侍萍的怀念在与侍萍对话时被激发,但是又怕被人知道,不愿直接询问,所以故意含糊其辞,所答非所问。 7.(2分)“雨衣”是剧中的引子,引发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窗户”表现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残留的情感,同时也引发周朴园对鲁侍萍身份的怀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舞台说明的理解。“看着他”看似平静,实则内心波澜起伏。答题时要结合剧情,挖掘其中隐含的潜台词。如: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一次是周朴园说“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一次是周朴园说“你走错屋子了”。这两句后鲁侍萍都有走的可能。可她没有走是因为她对周朴园残留一些感情,想见到自己的儿子。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周朴园“沉思”, “沉吟”,是因为谈话中内心激起对鲁侍萍的“怀念”,但是又怕被人知道,揭开他的冷酷面目,所以故意含糊其辞,答非所问。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雨衣”引发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鲁侍萍开窗的动作引发周朴园对鲁侍萍身份的怀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②阃(kǔn)外:朝廷之外。③踔(chuō)厉:精神振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B.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C.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D.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B.濒死者数矣                  擅入民居者死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D.以舍人将亲军                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流离,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参考答案: 4.A. 5.D.(D均为介词,凭……的身份;A代词,他,指李文忠;助词,的;B代词,……的情形;代词,……的人;C介词,在;介词,对。) 6.D.(因果关系有误,李文忠被解除兵权应在他劝谏朱元璋之前。) 7.①李文忠率领硃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 (正确翻译“帅”和“军”字各给1分,译对大意给3分。帅:通“率”,率领。军:驻军。) ②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的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 (正确翻译“徇”字和“帖然”各给1分,译对大意给3分。徇:示众。帖然:安定的样子。) 【参考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叫宝儿,盱眙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十二岁那年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有好几次差点死去。这样过了两年才在滁阳见到了太祖。太祖见到宝儿,非常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自己姓。李文忠十九岁,凭舍人的身份率领太祖的亲兵,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军,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抄小道偷袭张士诚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又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他的营寨。 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领硃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军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军跟在后面,城中士兵也击鼓呐喊而出,敌军于是大败。听到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整日设宴慰劳他。 李文忠率领硃亮祖等人进攻余杭。余杭的守将是谢五,李文忠告诉他如果投降,就答应不杀他。于是谢五出城请求投降。诸将要求杀掉谢五,李文忠不答应。军队在丽谯宿营,李文忠下令说:“谁擅自进入老百姓家里,就处死谁。”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 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凭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进攻元军),一直逼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军队,奉命会同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军队行军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军,朝廷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就可以单独处置。现在大同十分危急,我们应该适时救援他们。”于是率领军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军的游动部队,进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军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军队向前移五里,阻水成池坚固防守。天刚亮的时候,元军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营部队迎击,和元军殊死作战,他估计元军疲劳了,才派出精兵左右夹击,大败元军。 李文忠气量沉着宽宏,没有谁能猜测他的心机。作战时他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越是遇到强大的敌人越是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十分喜爱学习,通晓经书的大义,他写的诗歌雄伟可观,。起初,太祖在应天定都,因为军队增加,供给不足,就增加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百姓请求,最终得以减少田租的数额。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一向喜爱和器重他。他家里常会来许多宾客,他曾经通过宾客传话,劝说皇帝少点诛杀,又劝谏皇帝不要东征日本,并且说宫中的宦官太多,因此逐渐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不免受到皇上的谴责。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视。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5. 理解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皆白衣冠以送之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甲组:朝济而夕设版焉       将焉取之 乙组: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A、 两个“焉”相同,两个“亡”也相同 B、 两个“焉”不同,两个“亡”也不同 C、 两个“焉”相同,两个“亡”不同 D、 两个“焉”不同,两个“亡”相同 13、对“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件事。 B、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做对秦国有害而对晋国有利的蠢事。 C、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灭掉郑国而应该去攻打晋国。 D、烛之武本有求于秦国,却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来游说秦穆公放弃灭郑。 参考答案: 10、D 11、A 12、B 13、C 6. 文言文阅读(21分)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6、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句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