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年广东省湛江市吴川板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年广东省湛江市吴川板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末试题含解析 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5 分,共分,共 3 题)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安贫乐道法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
2、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
3、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上海中学会考的优良成绩发表了,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其中,有一段:“若德业已立,则虽饔飧不继,捉襟肘见,而其名德足传于后,精神生活,将充分发展,又何患物质生活之不足耶?人生真谛,固在彼而不在此也。”(由新语林第三期转录)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但中学生所开的良方,对于大学生就不适用,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有这么的彰明较著,其实,据我的愚见,是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横竖永远是没有用
4、的。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18.文章最后说:“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句话的含意。19.鲁迅说过,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7.首先由别人所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适用于自己来引出观点: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是不妥当的;然后针对两种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指出其不妥和错误(1 分)接着列举中学生作文考试中的不当言论,指出其表现是言行不一。最后进一步点明自己的观点,即不要再用冠冕堂皇的空话劝人安贫乐道了,在现实面前,如此做是毫无作用的。18.“
5、之乎者也”指几种空谈让人安贫乐道的方法;这一句的意思是:不必再写这类不切实际的文章了。作者批驳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处世良方,指出做人做事的法子要自己找。19.“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如在开头就直击本质,说别人的良方是“废纸”“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然后层层分析现实中劝人安贫乐道的荒谬言论的实质是无视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这些提示矛盾的推理逻辑显示其杂文极强的战斗力。“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文中表现为幽默讽刺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和描述:“药方”、“席卷天下”的妙解,“同时还是出
6、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的冷嘲热讽等等。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认真筛选和概括,本的论述的思路是:首先由别人所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适用于自己来引出观点: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是不妥当的;然后针对两种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指出其不妥和错误接着列举中学生作文考试中的不当言论,指出其表现是言行不一。最后进一步点明自己的观点,即不要再用冠冕堂皇的空话劝人安贫乐道了,在现实面前,如此做是毫无作用的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含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分析句子的含义,本文中句子含义是:“之乎者也”指几种空谈让人安贫乐道的方法;这一句
7、的意思是:不必再写这类不切实际的文章了。作者批驳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处世良方,指出做人做事的法子要自己找。点睛: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句子是属于哲理句,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分析句子揭示的道理。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内容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答题时要找准答题的区间,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答题,例如本题分析可以是:“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如在开头就直击本质,说别人的良方是“废纸”“都不大妥当”,
8、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然后层层分析现实中劝人安贫乐道的荒谬言论的实质是无视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这些提示矛盾的推理逻辑显示其杂文极强的战斗力。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摇滚乐最早出现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它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有一定的关系,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一九五五年,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在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以后,创作了一首题为整日摇摆的歌曲,令数千万青年男女为之倾倒,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与中国流行音乐早期发展的进程相类似的是,俄罗斯摇滚乐最初是通过“走私”的方式传入的。当时的苏联官方认为,摇滚乐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生活,是资产阶
9、级道德沦丧的体现。因此,拒绝进口一切来自欧美国家的摇滚乐唱片。不少音乐爱好者经常在苏德边境从一些走私商人那里购得磁带和黑胶唱片。七八十年代的俄罗斯青年,在接过传统的行吟接力棒以后,在欧美摇滚音乐的刺激下,着意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综观俄罗斯摇滚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性质,这或许与该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有关。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结合了美国摇滚、俄罗斯传统谣曲、拉丁音乐和爵士乐的元素,然后,加入重金属和朋克的思想,由此形成了颇具俄罗斯特色的摇滚诗。于是,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新的思想,其中混杂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元素。诗人
10、们以最为大众化的方式传播前卫、先锋的精神,表达他们对既存的规范、制度和秩序的反叛,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意义世界的呼唤。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摇滚歌手大多出身于底层,不少人原本就是流浪汉、无产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厌恶。而俄罗斯接受摇滚的最早一批人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理工科院校,个别人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这使得他们的创作在反文化、反机械文明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和理性特征,避免了因彻底的颓废行为而造成的非理性、偏激、极端和虚无,从而以一种略显折中的方式告诉人们,摇滚并不只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更不是无意义的噪音。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
11、到一些悖论式的糅合,那些粗犷的嚎叫在呼唤强力的缝隙中也间或夹杂了哀婉的叹息,一些失望的怨诉和讽喻依然保存了终极的希望。(天堂只是狗的吠叫节选)6关于摇滚乐的诞生,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得名与一首题目叫整日摇摆的歌曲有关。B摇滚乐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诞生的时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C为摇滚乐的诞生开创先河的是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D摇滚乐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关系最密切。7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因为文化思想的差异,摇滚乐最早遭到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官方的抵制。B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是一种新的思想,
12、有着一种反叛精神。C为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俄罗斯青年着意背叛俄罗斯诗歌的行吟传统。D可能是因为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影响,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8以下各项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罗斯摇滚乐和中国流行音乐,最早都是以“走私”的方式从外民族传入的。B任何外来文化在传入本民族之后,都必然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烙印。C无论是哪个国家,所有的摇滚乐歌手都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无比厌恶。D摇滚乐里固然有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但也有终极的希望。参考答案:参考答案:6答案选 D,“关系最密切”错,原文只讲“有一定关系”,没有比较,不能说“最密切”。7答案选 C,“背叛俄罗斯
13、诗歌行吟传统”错,综合原文看,俄罗斯青年继承原吟唱传统,使俄罗斯摇滚颇具民族特色。8答案选 C,“所有的摇滚歌手都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无比厌恶”错,欧美歌手中也只是“不少人”会这样,而俄罗斯的歌手有极多一部分则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和理性特征。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
14、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老人家,辛苦了。”“不辛苦,天天歇着。”“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
15、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
16、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17、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清明节,
18、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C本文写了一个普
19、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2)“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C(2 分)(2)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一行为
20、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 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 淳厚朴实,知足常乐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3)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 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在对平常人
21、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生活味浓,比如“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等对话表现了平常人的生活态度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从题材来看:选材典型,情节紧凑,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凸显人物性格 从主题来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从语言来看: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观点 1 分,只有观点无分析不得分;分析一点 1 分,两点 3 分,答出三点 5 分)【考点】小说阅读【分析】(1)
2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 F【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A“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错,“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睿智和豁达;“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错,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表现了他的淡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 B“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错,“心理描写”无中生有 D“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3、错,“讽刺”词义过重,曲解了原文意思,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2)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 本文中,无论白天晚上,他都很尽职尽责地看护钟楼,虽然钱很少,但是也不抱怨这些体现出他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生活
24、勤俭,知足常乐他给自己弄坟头体现出他性格中的幽默特质(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主要从人物、情节内容、主旨几个方面探究解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要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如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主要从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的角度探究如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主要从选材典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
25、理的角度探究【点评】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二、二、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共分,共 3题)题)4.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
26、,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
27、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偾军:溃败的军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5画曲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太
28、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B.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C.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D.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
29、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
30、七日不死。参考答案:参考答案:4【答案】D 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5【答案】C 6【答案】B【解析】应是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7【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解析】(1)注意“以”“缘”“堞”的意义。(2)注意“弃江中”“浮断木”的省略和“浮断木”的句式特点,以及“实”的意义。【文言文选段参考译文】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
31、,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贼兵大惊说:“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军
32、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他们一起祭祀。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
33、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解析】略 5.参考答案:参考答案:9A 10B 11B 12D 13(10 分)(1)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
34、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升为第一。(3 分,评分注意“奏”“擢”“对”三词的翻译)(2)研习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4 分,评分注意“习”“缘饰”“说”等词的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3)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3分。评分注意“至于”“差”“诚”三词的翻译)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门山县吏晓堂记 王若虚 门山之公署,旧有三老堂。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今以之馆宾者也。予到半年,葺而新之。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35、。“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盖古今恬不之怪。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予固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
36、心。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门山:地名。庳:低矮。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是为拙;后一句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是为工。嚚(yn)讼:奸诈而好争讼。14.对下列句子
37、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 处:隐退。B.亲友失色,吊而不贺 吊:忧虑。C.申申自如,冠带鞍马 申申:安详舒适的样子.D.荫长林,藉丰草 藉:垫着,枕着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因以藉口 因击沛公于坐 B.予固戚然以忧 思虛垂空文以自见 C.至则亊简俗淳,使于疏懒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其谁曰不可哉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隐”一说古已有之,时人以大隐于市为美,作者也欲效仿老子,故将县衙内的“三老堂”改名为“吏隐堂”。B.作者身处偏远之地,那里民风淳朴,政亊稀少,每
38、日与友登离旷望,寻幽觅胜,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隐者。C.作者在门山县如隐士般悠然,又批评那些身居高位而沽名钓誉的人,表明他志不在隐,而想寻求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D.与筠州刺史号其居处为“守道院”一样,作者命名“吏隐堂”是表明自己科学治理使百姓各安其分的政治理想。17.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2)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4.B 15.A 16.A 17.夫任
39、人之亊/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遒/何所不可隐 18.(1)有的客人问(我)取名的原因,常常担心自己无法回答,于是就把它更名为“吏隐堂”(或”换“易“)(2)这是过往的客人看到了都会叹息的(地方),是读书人所轻视的(地方),不是迫不得已的人不会来到(这里)。(“咨嗟”“弃置”)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结合语境来分析。B 项,“亲友失色,吊而不贺”,“吊”可以联系成语“形影相吊”,也可以依据语境来分析。从语境来看,作者刚来这个地方为官时,这是过往的客人看到了都会叹息的地方,是读书人
40、所鄙视的,不是迫不得已不愿来的地方,故“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从“贺”来看,前面的“吊”,解释为“慰问”更好。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考生可以利用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A 项,两个“因”都为“趁机”之意。B 项,第一个“以”,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 项,第一个“于”,介诃,至;第二个“于”,介词,对于。D 项,第一个“其”,语气副词,表反问;第二个“其”,代词,那些。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 项,
41、“作者也欲效仿老子”有误,由文章第二段“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和文章第三段“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可知,作者对“吏隐”的做法是持否定意见的。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2、,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A 项,该选项对作者的观点评定有误,选项说“作者也欲效仿”,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出作者对于“吏隐”做出评价的内容,然后辨别作者的态度,从文章二三段来,作者认为处于何种位置,就应担当起这个职务该承担的责任;他认为,所谓的“吏隐”,是奸诈之人欺骗世人的言论。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这句话的含义是“担当别人的职事,那就应该为别人的忧虑而担忧。担任守门打更这样的职事,一定要
43、想着为主人效力,求得称职。岩穴之下,田野之中,行医、占卜、寺庙、道观,哪一个地方不可以隐居”,先依据疑问词“何”断开一处,即“何所不可隐”,然后依据对称的句式断开“岩穴之下/畎亩之中”,依据虚词“则”断开一处,依据句式的完整性断开“则忧人之忧”。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或”,有的;“每”,常常;“其”,自己;“无以”,没有办法来;“对”,回答;“易”,更改。第二句中,“所顾瞻而咨嗟”,所字结构,看到了都会叹息的地方;“所鄙薄
44、而弃置”,轻视而舍弃的地方;“至”,到。文言译文 门山县的官署,过去有一个“三老堂”。大概在正寝室的西面,旧厅的东面,(与官署)屋脊相连,只是稍稍低矮些,现在用它来安顿客人。我到这里半年,重新修葺了它。心想,这堂名叫“三老”,一定是有主人而命名的。然而搜求图册和记载的文字,却无法找到,询问当地父老,他们也不知道。有的客人问我(取名的原因),常常担心自己无法回答,于是就更名为“吏隐堂”。“吏隐”之一说法,始于谁呢?(汉书中说)隐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是笨拙的,而隐于朝廷的老子才是聪明的,(所以世人)认为隐于山林者是小隐,隐于朝市者是大隐。喜欢奇谈怪论的人,常常将隐于朝市者列为美谈,而那些尸位素餐的人
45、,于是以此为借口(一边做官一边隐居)。大概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都已习惯了,不认为这是怪事。唉,出仕和隐退,是君子最重要的节操,做官就做官,归隐就归隐,两者的区别清清楚楚的,是不可以混淆的。明明是做官却又说归隐,这是什么道理呢?担当别人的职事,那就应该为别人的忧虑而担忧。担任守门打更这样的职事,一定要想着为主人效力,求得称职。岩穴之下,田野之中,行医、占卜、寺庙、道观,哪一个地方不可以隐居?难道(非得)隐居在这里?这是奸诈之人欺骗世人的言论,我不相信它。既然这样,那么我取“吏隐”为堂名的用意在哪里呢?我说:“我所指的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自己做官如同隐居。门山县城是一座小小的孤城,高高地坐落在偏僻的
46、山顶,人烟稀少,勉强叫做县。这里四面荒芜险峻,令人不忍目睹,黯然神伤。这是过往的客人看到了都会叹息的地方,是读书人所鄙视的,不是迫不得已不愿来的地方。起初我得到这个官职,亲朋好友都惨然失色,都来安慰我,没有人为我庆贺。我本来也很忧愁,到了这里(才发现),这里事务简单,民风淳朴,以致于疏懒,所以自己心里深感安慰。等到国家边境警报四起,军事文书驰马传递,出使的人日夜兼程的时候,这个小县城却因为偏远而好像没有听到一样。邻县官吏疲于奔命,连一天休息都得不到,而我常常太阳升起很高才起床,四肢舒展,冠带马鞍,差不多都成了多余的东西,因此呆在这里更加安逸,只担心自己会离开这里。有时我与客人们寻找幽深的景致,
47、眺望空旷的山野,荫庇于高高的树木下,枕着丰美的野草,酒到尽兴时开怀大笑,自己和世人全都忘却了,不知道我身属于官府。这难道与隐者果真有什么不同吗?”我听说江西筠州,因为百姓没有奸诈的诉讼,担任当地刺史的人,称为“守道院”。那些州郡太守的居所,因而得以被称为“道院”,那么我这个厅堂的匾额虽然题为“隐”,谁说不行呢?三、三、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共分,共 4题)题)7.以下是某校发布的竞选学生会干部的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竞选启示。以“本校学生会”开头,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得体。不超过 70 字(含标点)。(5 分)哈喽,亲爱的同学们,你是本校学生吗?你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吗?你有
48、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吗?快来快来,我这里要找人啦!这是我校学生会。现在需要竞选宣传委员 2 名,机会难得,要是有意,可电话 168168,8 月 30 面试,在学校学生会活动办公室组织面试,不见不散。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本校学生会打算竞选 2 名宣传委员,要求服务意识强,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8 月 30 日在学校学生会活动办公室组织面试。有意者请电询 168168。(5 分,内容 3 分,表达 2分)8.下列表格中有两处空缺,请参照表格内的相关信息补写出这两处内容。情 景 推 论 前 提 一个警察紧跟你的车,开了很远的路 他要让我停车 警察追踪别人时,一定是想让他们停车 一个人坐在轮椅上
49、 每个坐在轮椅上的人生活都很悲惨 一个优秀的学生最近总是迟到 他不再是优秀的学生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从逻辑关键的角度切入,注意考查“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所给例句是典型的三段论形式:大前提,小前提(情景),结论。按照所给的信息提示可形成这样的逻辑关系:警察追踪是让人停车,警察追踪我,因此是让我停车。因此,要填“这个人的生活很悲惨”才符合大前提的要求。填“优秀的学生都不会总是迟到”才能推导出结论。9.根据文中划线句作相应仿写。(5 分)文人的情趣和性格似乎与游走在他们笔下的物有一种微妙的牵系。屈原笔下的香草,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史 铁 生 笔 下 的 地坛 几 千 年
50、寻 觅 的 途 中,中 国 文 人 在 那 些 神 性 的 物 体 上 ,但也消磨着自己的悲愤和怨气。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示例:欧阳修笔下的亭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 老舍笔下的茶馆 沈从文笔下的古城 冰心笔下的小桔灯 许地山笔下的落花生 海子笔下的麦地(任写三句,每句 1 分)寄予着自己心酸的诉求和希望 或:寄予着自己内敛的宽容和修为(意思对即可,2分)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字,他给予了子女们细致周到的指导,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B.有关数据显示,2017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近 40 多万,其中没有政治面貌等限制的岗位最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