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孟庄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644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孟庄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孟庄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孟庄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如果你不懂《红楼》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呢?                                                    (有删减) 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B.《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C.《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 D.《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 B.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 C.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D.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 C.《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 D.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的思想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 1.  A  A曲解文意。文中“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2.  C  C曲解文意。作者列举人名,意在说明“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而不是说“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3.  C  C无中生有。“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说法于文无据。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童家炳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有清一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它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使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虽然各种意识形态赋予《红楼梦》各不相同的意义,但它们都不能不说是这样或那样地抓住了《红楼梦》的部分意义,而《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不但始终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争论中更见荣耀。各种意识形态都承认《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都从《红楼梦》里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都有一定的理由和说服力,这说明了作品本身的广阔阐释空间,是作品建构为经典的一个必要条件。 (选自《天津社会科学》,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勰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永恒不变而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 经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被某个时代某些人奉为经典的作品,有可能得不到另一个时代另外一些人的承认。 C.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虽然一直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它并不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 D. 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都是文学经典构建的必要条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因为它们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从而引起人的共鸣。 B. 虽然经典文学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不同时代对经典的看法见仁见智,但作品本身的状况永远是建构经典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C. 相对来说,意识形态、文化权力是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外部因素,而作品的艺术价值、言说空间是经典建构的内部言因素。 D. 《红楼梦》描写社会生活既有一定的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煜的词被列为经典,是因为李煜在创作词时有意超出个人的身世之戚,表现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等内容,从而打动读者。 B. 清代众多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像《红楼梦》那样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没有达到《红楼梦》那样的高度。 C. “四书”“五经”对封建士人来说是经典,但在“五四”运动中却被视为封建糟粕,这说明意识形态总是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 D.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的评价证明《哈姆雷特》有着广阔的言说空间,这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 1. A    2. A    3. A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永恒不变而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是作品的观点,不是刘勰的观点。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某些文学经典”。...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有意超出个人的身世之戚” 错,这是客观结果,不是李煜主观努力的结果。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6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华夏文明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整合异族文化。 B 黄河文化不断整合长江文化及其他散布各地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 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 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辽代契丹族建造了建筑杰作山西应县木塔,元朝蒙古族收词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自古及今整个华夏社会对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的包容上。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养猪、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使得当时的社会包容度很大。 B 唐朝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包容度,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 唐朝政府机构汇总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如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唐王朝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 D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参考答案: 6.答案:C(A.“告诫华夏文明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整合异族文化”错;B.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D.“就逐渐消亡了”错。) 7.答案:A(B.“辽代契丹族建造了建筑杰作山西应县木塔,元朝蒙古族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错;C.“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错;D.“自古及今整个华夏社会对汉族以外其他少数名族的包容”错。) 8.答案:ABC(A.“使得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错;B.“唐朝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包容度”错;C.“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唐王朝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错。)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陈情表》(节选),完成7——10题。(8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门衰祚薄          祚:zuò     福分 B.常在床蓐          蓐:rú      草席 C.责臣逋慢          逋:pū      逃脱     D.不矜名节          矜:jīn     怜惜 8.下列语句分为4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说法的一组是(    ) (2分)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猥以微贱      ④愿乞终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祖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逮奉圣朝,(自己)沐浴清化 C. (皇帝恩遇优厚)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苦衷)不许 10.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臣以供养无主   A.臣具以表闻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无以至今日 参考答案: 7.A8。A9。A10。C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12分 )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 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武艺,略涉书记             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   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           间构:挑拨离间 C.太宗闻而嘉叹                 嘉叹:叹息    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黩货:贪图钱财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②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B.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世民屡使谕之。  ②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①终当以死奉答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    ) A.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 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    ②遂毕饮而去 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 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 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 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1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3分)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参考答案: 译文:冯立,同州冯翊县人。有武艺,略识文字,隐太子李建成援任为翊卫车骑将军,当做可以依托的心腹骨干。李建成被杀,他身边的人大多逃散而去,冯立感叹说:“怎麼能在太子活着时接受他的恩典,太子死后却逃避他的灾难呢!”于是率兵进攻玄武门,苦战了很久,杀掉屯营将军敬君弘,对他自己的部下说:“可以稍稍报答太子了。”于是扔掉武器逃入荒野。不久又前来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在东宫,暗地里离间中伤,阻隔我们的骨肉之情,是你的罪过之一。昨天又出兵来战,杀伤我的将士,这是你的罪过之二。怎么能逃脱一死!”冯立回答说:“献身侍奉主上,希望能舍命报效,在任之时,是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于是伏在地上抽泣,悲哀不能自已。太宗慰勉了他。冯立回去,对亲信说:“受到莫大的恩典,有幸得到救助,终生应当以死来报答。” 不久,突厥来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名骑兵与虏兵在咸阳作战,杀死并俘获很多虏兵。 太宗闻讯而赞叹,拜授广州都督。以前做州牧的,大多因贪污纳贿而被蛮夷所厌恨,因此屡次因怨恨而反叛。冯立到任,不经营产业,衣食取其够用而已。曾到贪塞。感叹说:“这是吴隐之酌饮过的泉水,饮一杯泉水,哪里值得一提呢!我应当汲取而食用,何止一杯呢,它怎么能改变我的心性呢!”于是全都饮下而去。在职数年,很有德政,后死在任上。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他们的罪。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有时惭恧变色 恧:惭愧 B.何不肖之甚 肖:像 C.赡恤亲故 赡恤:赡养抚恤 D.尤为武帝所狎 狎:亲近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作“践祚”,指帝王即位。 D.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孝文、孝景、贞观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而震怒,想要疏远他。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为人隐厚笃实。乘车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待他亲善,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B.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C.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D.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10.翻译下面句子。(9分) ①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4分) ②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5分) 参考答案: 6.B 7.D 8.B 9.C 10.①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译出大意1分;“及”、“谈论”、“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②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译出大意1分;“出”、补出省略的宾语“他”、“抑”、“以”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6.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肖:贤德。“何不肖之甚”意思是“多么无能啊”。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想要疏远他”理解错误,原文是“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意思是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可根据表时间的词语“时”断句,还可以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曰”断句,还可以根据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故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多次升官,做了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召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天不振作,距离别人那么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郑鲜之虽为人通达直率,但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随驾车的人走向哪里。他特别被武帝亲近。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果然,过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他进入宴席。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射。元嘉四年去世。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是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承担,借鉴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灾害风险科研成果完成的我国第一代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分布地图集。 参考答案: (1)《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是我国第一代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分布地图集。 (2)它得到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支持。 (3)这部地图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承担完成。 (4)它借鉴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灾害风险科研成果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我国的国际影响和汉语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他五种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B.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 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 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项,“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大事”前的复杂定语应按以下习惯次序排列:1、表指代领属或时间处所;2、表指称或数量;3、动词或动词短语;4、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5、名词或名词短语。C项,典型的两面对一面错误,是否收门票不能被“否认”; D项,介词宾语残缺,应为“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或在“反应速度”之前加“加快、提高”等,或删“速度”。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英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的整洁与美观确实有关,一个人的双手是否清洁是判断这个人是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的关键。 B. 文运同国运相牵,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C. 为阻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开封的一些景区采取了办法,比如 “清明上河园”就雇用了几名退休的大妈来做景区看管员。 D. 美国当局虽然已经预测到飓风“马修”的规模并进行了救灾部署,但是“马修”在真正席卷美国之时,还是给美国造成了重创。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项,“是否”“判断这个人是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的关键”两面对一面,将“是否”去掉;C项,搭配不当,不能说阻止……的影响”,应删去“的影响”;D项,“美国当局虽然”语序不当,第一句的主语是“美国当局”,而后面句子的主语是“飓风‘马修’”,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第一个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应改为“虽然美国当局”。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