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广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96442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广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广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广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广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广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广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

2、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

3、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

4、失却了原来的寒冷。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不仅仅是孩子们。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

5、果。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寒冷还会来的。10. 第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11.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12. 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13. 第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参考答案:10. (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11.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答出四种中的任何两种即

6、可)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12. (1)寒冷带来的美景;(2)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3)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4)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13. 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磨难不可避免”“磨难锻炼意志”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段作用的题目,答题时先

7、答出语段的意义然后再答作用,此句强调的意思是“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从语段的位置看在文章的之间,在文章的开头部位,应该是引起下文、铺垫之类的,看下文是对寒冷的表述,所以应该是引起下文的作用。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赏析的题目,答题时要先明确语句的内容,然后分析运用什么手法表达这种内容的,此句描写对象是“树枝结冰后的美丽”,情感是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寒冷”的喜爱,运用的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式,和“视听结合”的手法。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

8、评价D。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的综合概括的题目,注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分条作答,注意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主要的句子有:“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主旨的探究的题目,注意分析“寒冷的内涵”,开头是表面的寒冷,后面是净胜的寒冷,这是内容,从形式的表达上看,这是由实到虚,的手法,这样表达使文章的内容逐

9、层深化,并且首尾照应。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微信综合征刘七平阿辉百无聊赖地挤在地铁人流里,准确地说,是困在隐形的手机网络里。人们都在埋头把玩自己的手机,玩游戏、刷微信。阿辉的超薄手机没电了,要不然他会像往常一样,埋头关注微信朋友圈里的动态。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手机还是黑屏。他长舒了一口气。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微信,以至于每天不看微信就心里空落落的?阿辉自己也记不清了。走在复兴门换乘站的人流中,阿辉忽然决定去附近的大学室友阿鹏家蹭顿晚饭。阿辉想起微信里的一条段子:因为微信,朋友变成了网友,网友变成了朋友。阿辉苦笑了一声

10、,细想起来,自己半年多没跟阿鹏见面了,平时两人只在微信上互动交流。阿辉敲开了阿鹏的房门,却见阿鹏一脸疲惫地开了门,眼眶泛红。“大哥你这是咋了?”阿辉一边往客厅走,一边关切地问。“没什么”阿鹏在阿辉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问道,“你怎么想起来看我了?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嗐,我的手机没电了。内人加班,所以我想来蹭嫂子做的美食。咦,我嫂子呢?”阿辉四周张望着。“她刚出去了”阿鹏给阿辉倒了一杯水,转移了话题,“你最近咋样?忙不?”“我呀,瞎忙,老样子。”阿辉也转移了话题,“借你的充电器使使,我的充电器落家里了。”阿鹏起身从书房里拿来充电器,递给了阿辉。阿辉打开手机后,登陆了微信,津津有味地浏览着朋友圈里

11、的最新动态。阿辉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舞,一会儿点赞,一会儿分享转发,一会儿留言评论。“大哥你看这条,超搞笑!”说着,阿辉把手机递给了阿鹏。阿鹏探头瞅了一眼,兴致不高地说:“我看过这个,没啥意思。”阿辉看了阿鹏一眼,这才察觉他的心情不太好。阿辉放下手机,一追问才知道阿鹏和媳妇吵架了。祸根竟是微信。自从阿鹏最近迷上微信后,每天回家后一有空就刷微信,话比从前少了,跟媳妇几乎没什么交流。以前两人经常一起看电视,或者出门遛弯,家长里短,其乐融融。赶上今天媳妇上班累,心情不好,就和阿鹏拌嘴吵起来了。阿辉有些难为情,劝慰了阿鹏一番。阿鹏领着阿辉来到楼下的一家饭馆,聊了很多知心话。聊到动情处,两人都唏嘘不已。

12、“面对面聊聊天,挺好,久违的感觉啊。”阿辉一边给两人的杯子里添酒,一边感慨道。“是啊。来,再干一杯,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阿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时,阿辉媳妇打来电话,说已经到家门口了,发现没带钥匙。阿辉挂了电话,与阿鹏匆匆道别。赶回家中后,阿辉跟媳妇说起阿鹏吵架的事,媳妇愤慨地说:“微信就是害了不少人,包括你,每天睡觉前抱着个手机看些没用的东西。依我看,微信比女人更有魅力,你干脆跟手机一起过日子算了。”阿辉连忙放下手机,哈腰赔不是。临睡前,阿辉趁媳妇洗漱的空隙,还是忍不住偷偷登陆了微信。通讯录显示有一条未验证消息,竟是父亲的手机号发来的。父亲年初刚学会发短信,如今怎么用上微信了?阿辉迟疑一

13、下,验证通过了。不一会儿,阿辉收到父亲发来的一条微信语音:儿啊,我刚跟邻居小张学会用微信了,还不太熟练。他说经常在朋友圈里跟你交流,说城里年轻人都好玩微信。有了微信,以后我就不用专门等你的电话了。最近都挺好吧?阿辉愣坐在床头,眼眶不禁湿了。他快一个月没给父亲打电话了,此刻心里愧疚不已。他马上拨通了父亲的手机:“爸,您还没睡呢?”“没,我不困。你收到我发的微信了吗?”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激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咳嗽声。【 “收到了。爸,您的哮喘又犯了?”阿辉关切地问。“我没事,老毛病了,别担心我。你以后每天在朋友圈里说点工作、生活的事吧,我会经常关注你。”电话那头又传来一阵刺耳的咳嗽声。“爸,我会经

14、常更新朋友圈的不,我会经常给您打电话”阿辉没说几句,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了。(山东文学2015年第6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om】A文中的阿鹏也是“微信综合症”患者,本是其乐融融的家庭,却因阿鹏迷上微信使夫妻形同陌路,再加上巨大的生活压力,家庭出现危机。B本文擅长以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的细节,形象地表现了阿辉对微信的依赖以及微俏对人的毒害。C本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阿鹏与阿辉在喝酒时的一句“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道出了现代人生存的误区以及回归真实后的发自内心的感慨。D文中阿辉的父亲没有落伍于时代,也跟

15、邻居小张学会使用微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和儿子交流,不用再等电话。真诚朴实的父爱令人动容。E本文源自生活,极具典型性。阿辉们的生活状态是一部分现代人生活的缩影,生活在随形的手机网络里,生活在缺乏温情的虚幻世界中。(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6分)(3)本篇小说构思极有特色,请概括本文在情节安排、表现主题上体现出的构思特点。(6分)(4)本篇的标题为“微信综合征”,有人建议改为“莫让亲情等待”,你是否同意这一改法?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CE(2)结构上是对前文内容中两人关系的概括。内容上,形象精炼的语言,意蕴丰富的潜台词。指出“网友”“朋友”应有的区别。主题上

16、借短信话语反映了带有普遍启示意义的社会现实一一人陈关系的淡漠化。(3)情节安排:因手机没电而想起朋友,和朋友聊天引发“微信”话题的感慨,并从两个家庭中的摩擦引发思考。结尾处却以阿辉父亲添加微信再生波澜,反映了更深刻的社会主题。表现主题:提炼于生活,高于生活。充分表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科技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使感情淡漠。(4)示例一:“微信综合征”:更贴近生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标题是全文的线索,使行文流畅清晰。是对阿辉们的生活现状的准确概括。同时也指出这种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危害。示例二:“莫让亲情等待”:吸引读者,更具有抒情性和启示意义。设置悬念,在结尾处出现“亲情”的故事。人物形象更

17、加鲜明,老父亲的形象令人感动。主题更突出鲜明。科技可以带来更多的便捷,但亲情不容等待。(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阿鹏迷上微信使夫妻形同陌路”错;B项“微信对人的毒害”错;D项“没有落伍于时代”的表述不准确。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作答本题时,速读题干,考查划线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答题了,划线句子写了什

18、么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在分析时要结合中间段落的作用来解题;而题干的另一要求是结合全文分析,还得分析划线句子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如本题结构上是对前文内容中两人关系的概括。内容上,形象精炼的语言,意蕴丰富的潜台词。指出“网友”“朋友”应有的区别。主题上借短信话语反映了带有普遍启示意义的社会现实一一人陈关系的淡漠化。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构思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情节安排、表现主题方面概括。分析情节安排,常常要先回答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再概括出几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分

19、析内容之间的关系,一般小说的情节安排特色,分析结构特点就是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殊性”。分析表现主题的特色,也就是分析如何巧妙地反映出主题的。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本丰富意蕴。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可以从人物、文章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做这种探究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及标题的内涵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看法

20、。有的标题就是文章得线索,有的标题则暗含了写作的技巧。如本文“微信综合征”是全文的线索,将文章所写的故事以及引发的人生体验贯串在一起,前后呼应,结构完整。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也,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滑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

21、盖老滑巨奸之哲学无疑。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只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即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以极精微之道也。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

22、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吾读朱文公政训,见一节云: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 风俗如此,可畏可畏!可见宋人已有此种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

23、沉,而成一老滑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胡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16请简要概述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6分)17第段“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学良怎样的态度?(6分)18请结合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概括作者对“中国人之聪明”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16首先指出“中国人之聪明”与西方

24、有异,即聪明糊涂合一;(2分)其次,阐述此种糊涂主义发源于道家的老猾巨奸之哲学;(2分)最后,得出中国文明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的结论。(2分)17作者对张学良持批评态度。(2分)张学良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糊涂的想法,(1分)而作者认为在保全实力与守护国土两者中,应以守护国土为要。(2分)张学良的选择看似聪明,实则糊涂。(2分)18中国人之聪明以和让为美德,求一心之安,适时自保,却于国无益;中国人之聪明以糊涂为幌子,实则避世清高、自私自利,缺少民族担当;作者既借“中国人之聪明”表达了对民族智慧和传统的关注,又表达了对国家文化命运的担忧。(每点2 分)解析:16试题分析:这道题考

25、查的是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整合、概括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观点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第段“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这句话所在的语段及上下文具体语境,从这句话所体现出的观点和作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与看法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对中国人之聪明的观点及情感取向的探究能力。答题时,可先结合着对文

26、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的理解,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及情感取向。作者渴望认识糊涂,崇拜糊涂之人,恰恰表明了作者对中国聪明之人的态度,故可结合着文中作者的观点概括作答。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

27、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

28、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

29、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新天子当使知稼 艰难 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

30、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参考答案:4567略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原才 【清】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

31、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

32、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注释】:原,论说文体之一,其中“原”,解释为“推究”之义。戢(j)戢:聚集众多的样子。腾:传播。蒸:兴起、渐成。雠chu:应答、响应、应验。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33、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D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A B C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B.对于选拔人才,作者强调

34、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臣子则应谨慎地“循是为之”。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10.分辨下列对文末加粗加浪线一段加以“句读”的情况,选择最正确的一项:A.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B.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

35、者乎/非所逆睹已。C.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D.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11.翻译(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3分)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分) 参考答案:7.答案C(贼:摧残)8.答案A(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表达对士大夫的希

36、望。)9.答案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略臣详, “有国家者”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层面,则非“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既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10.C【原文答案】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1)全段“句读多达11”处,其中、三处属于“可断可不断”并不损伤文意,但本题这几处所有选项都断,故不在此处着眼。(2)、处断点很明显,第处“士大夫”是与段首“有国家者(国君)”对举的句式,

37、A项断成“人士/大夫”好象勉强说得通,但“人士”与全文语言风格不符。(3)之间“惴惴乎”是否多“断”一处无可无不可。但B项在“所向”之间断开,前一句缺少了“趋向”之“向”、后一句变成“向恐(过去担心)”,与文意不符也不通顺。(4)D项错误在于把第处的“语尾语气助词乎误为句首发语助词夫”。11.(如果)有用仁义来倡导的人。(那么)他的追随者也会为仁义而死却不回头。【评分标准参考】“徒党”:追随者,1分;“死”:为死,1分;“顾”:回头,1分)(3分)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才尽其用。【评分标准参考】“移”:改变;“尤”:通“优”,优秀的人;“材”使动用法

38、,使 成才各1分)(3分)【题解与导读】 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 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 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译文参考】 社会

39、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并且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趋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利益,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利益。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但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并且有智慧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

40、同。世道教化已经衰微以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所以)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从而造成声势。那么普通的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从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的跟随者同党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从而栽培造就当代人

41、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可以吗?不可以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推行它,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推行它,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妥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万中取一收到成效的那一天呢,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6. 阅

42、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

43、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

44、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B.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C.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D.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45、确的一项是A. 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B. 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C. 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D. “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豆卢革出身名族,不学无术。他的父曾任唐舒州刺史。他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随意任免官吏,不少官吏和他一样“无学术”。B. 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

46、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C. 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却以“天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D. 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使,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2)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参考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2)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