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东坡居士 林语堂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
2、、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
3、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
4、,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
5、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
6、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痉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酸,腐肠之药。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
7、,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1)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4分) (2)作者为什么说“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5分) (3)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本具体
8、谈谈东坡有哪些快乐。(6分) 参考答案:(1)(4分)“东坡”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东坡”为号。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他此时是一个被贬的人,而且受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他选择做隐士。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宗教,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入空门。此刻的他,恰恰是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以“东坡居士”自称,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他以这段特殊的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辱,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这体现出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答对
9、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2)(5分)这句话是对苏东坡的赞美与肯定(2分)。赞美苏东坡具有人道精神,在被贬遭难的时候,还心系百姓疾苦,而且亲自奔走,通过救婴儿来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宗教应该以救人渡生为宗旨,不如此,则毫无意义。苏东坡身体力行了宗教救苦救难的教义(3分)。(3)(6分)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更可贵的是,他的快乐是跟百姓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林语堂举了许多事例来表现这一点: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
10、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做菜之乐。苏轼从庸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能答出三种快乐
11、并能适当解释即可,每点2分,共6分)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人的孤寂朱光潜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
12、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
13、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在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
14、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15、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可以是大致相同的,但绝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B. 不同人的情趣和思致在微妙的境界上是彼此对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C. 诗人之所以感觉敏锐,是因为他耐得住孤寂,并且拥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D. 真正诗人,其行为总是怪诞的,其艺术追求总是独标高格而别开生面的。17. 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旨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B. 作者用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这一寓言,论证了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C. 结尾作者引用汤姆生的话,意在批评一般人只为前代诗人叫好而忽视当
16、代诗人的错误态度。D. 文章运用引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导致诗人孤寂的原因。18.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诗人的孤寂”的原因。参考答案:16. A 17. B 18. 常人没有诗人那样敏锐的感觉,彼此心灵上难以沟通。(或:诗人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的精微差别,而常人只能在粗浅的境界沟通。)一般人只把读诗作为一种时髦的消遣。(或:一般人不懂诗,鉴赏水平低下。)诗人以创新为追求,而创新难以为一般人理解和接受。一般人的欣赏趣味是固化的,与其同时代的诗人即便主观上想改变它但实际上却难以做到。【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
17、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不同人的情趣和思致在微妙的境界上是彼此对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错误。依据文章第三段所做的阐述,“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参读前后文可知,这句话意在强调人与人在情趣和思致上总有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这导致心灵上的沟通难以实现。不是“彼此对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C项,“是因为他耐得住孤寂,并且拥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错误。依据文章第四段“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
18、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分析,“是因为他耐得住孤寂,并且拥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其行为总是怪诞的”错误。结合“在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分析,行为怪诞并非诗人的真正面目,而是一般人不能理解诗人而在心目中生出的误解。故选A。【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
19、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论证了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错误。作者用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这一寓言,意在强调事物间的细微差别极其重要,批评常人对事物的感知仅停留在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的水平上。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20、。结合“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为常人没有诗人那样敏锐的感觉,彼此心灵上难以沟通。结合“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一般人只把读诗作为一种时髦的消遣。结合“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一般人的欣赏趣味是固化的,与其同时代的诗人即便主观上想改变它但实际上却难以做到。结
21、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诗人以创新为追求,而创新难以为一般人理解和接受。【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
22、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
23、系。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柿子红乔忠延柿子红,就是中国红。不,不,这么急急慌慌地直抵终极目标,实在有违柿子的品性。应该说,柿子红透了,才是中国红。柿子和挂在树梢的众多青果没啥两样,只要暑热一退,秋风便化作喝彩声,一阵一阵地召唤着它们成熟。谁不喜欢喝彩?早一点成熟似乎就能像奥运健儿那般,得到一枚光灿灿的金牌。看吧,伴随着喝彩声,青果们铆足了劲头,偾张了血气,竞相忙着早些冲到成熟的终点。早一分钟,早一秒钟,哪怕早零点零零几秒,那金牌说不定就会属于自己。橘子熟了,皮色还在泛绿顶大也就是褪掉绿色,涂抹了一层黄色就算熟了。梨子熟了,只是橙黄了圆溜溜的外皮,那橙黄很是纯粹,却与红色一点
24、儿也不沾亲带故。苹果则不然,喜欢用红色美饰自个儿,可是有些心急,还没待红色涂满抹匀,便急火火宣告了成熟。因而,那红只是绿中夹杂着淡淡的红,或者黄中夹杂着淡淡的红,没有红遍身,更称不上红透体。称得上红遍身的是枣子,枣子不像橘子、梨子和苹果那般猛烈地冲刺,不管秋风喝彩不喝彩,依然不温不火地描画着自己的全身,先描下边的一个圈,再画腰身的一个边。如果就这么从从容容涂抹,中国红肯定不能独独属于柿子。偏偏就在这当口,中秋节抵达了。中秋可不是个平常日子,是月儿最圆,最亮的时候。这样的时光,一年才有一次,是呀,整整365个日出日落才能轮转一回。这样美妙的时辰,若不露个脸岂不是终生的遗憾?何况橘子、梨子和苹果,
25、早就拿到了显赫人前的入场券。枣子沉不住气了,慌忙用红颜料大把大把地往脸上敷染。世上凡是急于求成的事,没有一件能够办好。枣子也无法摆脱万事万物的规律,一焦急,用过了劲,敷重了色,抹得深深的,若不是及早停手,准会像茄子那样弄得紫紫的。中秋节光临的时候,没有随波逐流的仅仅剩下了柿子。柿子依然像先前那般淡定,那般从容。秋风发出头一声喝彩时,柿子虽然也开始了生命的第一次转换,由青涩变为淡黄,可是随后,无论秋风喝彩与否,无论中秋的临近与否,柿子从未迷乱心性,从未忙乱手脚。一天天悠然过去,淡黄变作了中黄,中黄变作了深黄,深黄变作了橘黄,橘黄变作了橘红,橘红变作了曙红,曙红变作了鲜红,红色逐渐浸染着柿子的身躯
26、。请原谅我没有使用“涂抹”一词,那的确不是涂,也不是抹,涂和抹都是外表的装扮,柿子却是在浸染自己,是在彻里透外地洗心革面。身心随着表皮变黄,变红,在秋风远去后的一天,终于红成了晨曦里一轮喷薄初升的朝日光彩夺目的中国红!中国红,漫山遍野的柿子一颗不少地全都变成了中国红!此刻,繁忙了一个春天,辛劳了一个夏天的柿树叶,终于可以放心地飘舞远游了。说是远游,还不如说是适时的隐退,让遮蔽在自己阴影下的柿子凸现而出,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中,灿亮成颗颗明星,灿亮出秋果里唯有的一种中国红。此时回眸那些急于成熟的橘子、梨子、苹果和枣子,即使不苛求它们也是红色,绿也罢,黄也罢,紫也罢,哪里还看得见一个呢!让空旷的冬季不
27、再荒贫的唯有柿子。柿子上的中国红闪耀着寒天里星火一般的生机。那么夺目,那么光彩!可是有谁知道,冠领寒冬的柿子从来没有出人头地的欲望,反而谦和退让了一生,总是把显摆露脸的机遇礼让出去。百草竞相萌发的初春,柿子没去赶这浪潮,最后生发嫩芽的才是它;百花竞相开放的初夏,柿子也没去追这时尚,最后爆开花朵的还是它;百果竞相成熟的初秋,柿子还是没去抢这风头,最后成熟的仍是它。柿子用自己惯常的淡定生长着,无论是绿叶,还是黄花,莫不展现出与世无争的品性。可就是这品性,凝结出了柿子红,中国红。柿子红着,荷尽已无擎雨盖,它红着,菊残已无傲霜枝,它红着,一直红到雪花飞舞梅花爆开的时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
28、1日15版)19简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0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1)伴随着喝彩声,青果们铆足了劲头,偾张了血气,竞相忙着早些冲到成熟的终点。(2)在秋风远去后的一天,终于红成了晨曦里一轮喷薄初升的朝日光彩夺目的中国红!21文章结尾语言精妙,含义隽永,请加以赏析。(4分)22文章写柿子其实也是写人,那么,文中的柿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性?(6分)参考答案:19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补充、解释,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柿子品性的描写与论述;在行文上使文章波折起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分,每个要点2分)20(1)运用拟人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青果们急于成熟
29、的心理,与后文写柿子的淡定从容构成鲜明对比。(2分)(2)运用比喻手法,用“晨曦里一轮喷薄初升的朝日”比喻柿子,既形象地写出了柿子红的状态,又饱含了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2分)21这段文字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柿子在任何情形下都始终如一的坚韧品性,抒发了对柿子高贵品性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用、化用诗词名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更迭,富有文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4分,每个要点2分)22(1)不迷乱心性,不赶浪潮,不追时尚;(2)淡定从容,不急于求成;(3)谦和退让,不抢风头,与世无争;(4)不单纯追求外表的装扮,注重彻里透外的浸染;(5)坚忍不拔,坚持不懈。(6分,每个要点
30、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
31、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
32、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5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
33、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B金就砺则利 金:黄金。C蟹六跪而二螯 跪:脚。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黄泉:地下的泉水13.选出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吾尝跂而望矣。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D蟹六跪而二螯。1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
34、是学好的关键。B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C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分)译文:_(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分)译文:_参考答案:12.B ( “金”应该解释为“金属的刀类”。 )13.B(B项“而”,连词,表转折 A项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假设D项连词,表并列。)14.C (
35、“作用”应为“态度”。)15.(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得人听得特别清楚。(2)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完成各题。李勣,本姓徐氏,名世勣,以犯太宗讳,单名勣。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浚仪人王伯当共勣说翟让奉密为主。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越王即位,赦密罪,封魏国公;授勣右武侯大将军。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
36、也。吾若上表献之,即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总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义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勣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疗,太宗乃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
37、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总章二年,寝疾,寻薨,年七十六。及葬日,帝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洎勣之死,闻者莫不凄怆。(选自旧唐书李勣传,有删节)7.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以邀富贵 邀:求取。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衣服。B. 听公自献 听:听凭、任凭非利足也 利:有利于。C. 令总
38、河南、山东兵 总:统领。 谨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D. 朝野义之 义:信义、恩义。 神明自得 神明:人的智慧。8. 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未之有也。申之以孝悌之义。非我也,岁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 /B. /C. /D.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讳,指名讳,古人名中如有字与皇帝名讳相同,则需改字或减字。此外,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讳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如红楼梦第二回提到林黛玉“读书凡敏字她皆念
39、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即是此理。B. 上柱国,又称柱国,古代官名,周代时楚国设立,为最高武官。隋唐以后,为勋官称号。也可指对国家极为重要的人物。C. 储贰,又称储副,即皇太子,指古代被现任皇帝依照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儿子,一般由嫡长子担任。D. 薨,古时对“死”的一种讳称,一般称诸侯王公、士大夫之死,也可称皇帝的嫔妃之死,例如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开头所言“老太妃已薨”。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入唐后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丧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山。此举得到朝野
40、人士赞许。B. 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C. 李勣深受太宗的关爱和信赖。李勣突得重病,太宗按照药方上所说,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为他和成药让其服用。太宗到李勣家中赴宴时,曾脱下御衣盖在喝得酩酊大醉的李密身上。D. 李勣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辨析好坏,一旦听到别人一点好的意见,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2)谷与
41、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3)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旧唐书李勣传)参考答案:7. C 8. B 9. D 10. C 11. (1)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可以让老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办丧事没有什么遗憾了。(3)(李勣)与父亲都乐善好施,拯救接济生活贫困的人,无论关系亲密还是疏远。【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
42、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衣”如解释为“衣服”,在语法上是错误的,“衣服”是名词,“帛”也是名词,其中一个必然要活用为动词,“名词+名词”,一般是前者活用为动词,“衣”应是名词做动词,穿。B项,“非利足也”中“利”如解释为“有利于”,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并不是脚走得快”,“利”是使动用法,使快。D项,“朝野义之”中“义”如解释为“信义、恩义”,在语法上是错误的,“信义、恩义”都是名词,“名词+代词”,名词要活用为动词,此处应活用为意动词,即“认为讲恩义”。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
43、如本题“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再分析所给的句子,并进行归类。都是状语后置句,“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应为“勣以奇计于洛水之上败世充”,标志是“于”;“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标志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标志是“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应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标志是“乎”。都是判断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标志是“,也”;“非我也,岁也”,标志是“非也,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标志是“是也”。“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蚓无爪牙之利
44、,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未“利之筋骨,强之筋骨”。故选B。【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薨,一般称士大夫之死”错误,“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
45、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太宗到李勣家中赴宴时,曾脱下御衣盖在喝得酩酊大醉的李密身上”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太宗又尝闲宴,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闲宴”指太宗曾设置私宴,可见并非到“李勣家中赴宴”。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
46、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第一句中,“假”,借助;“者”,的人;“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而”,连词,表转折,却;“绝”,横渡,渡过。第二句,“胜”,尽,完;“食”,吃;“是”,这,这样;“使”,让;“生”“死”,动词活用为名词,生者,死者;“养”,供养,“丧”,为办丧事;“憾”,遗憾。第三句,句首添加主语“李勣”;“好”,喜欢,乐于;“惠施”,施恩;“拯济”,拯救接济;“贫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生活贫困的人;“不问”,不管,无论;“亲疏”,亲密,疏远。【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