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9032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 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

2、口头传说。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

3、、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

4、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

5、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文化

6、价值。 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要的。 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

7、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13根据文意,不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歌谣、戏曲等等。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

8、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的面具。14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分)_ _ 15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_ _ 参考答案:12C、D(A项与“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表达的意思一致。B项与“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意思吻合;C项把“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的假设处理成客观现实;D项与“在

9、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同,但原文是“或多或少”而非“主要”;E项出自“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13C(注意段“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 C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已远离了现实生活,所以属于历史学的范畴)14 (1)年的传说影响深远。(1分)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没有任何一个口头传说能与之相匹敌,“最后的”说的是难以超越。(1分) (2)年的传说不受重视。

10、(1分)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资料匮乏,缺乏研究,“最后的”是说受忽视的程度之深。(1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每点须有概括与解说。 15 (1)传说可以对民族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2)传说在文字出现之前,可以传承历史; (3)传说可以成为史料,帮助人们研究历史; (4)传说有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鲜活性和丰富性。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

1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材料二: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

12、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

13、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

14、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B. 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C.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

15、大的城乡差异。B.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C.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9.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参考答案:7. B 8. B 9. 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

16、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7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8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

17、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C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D项,应该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9题详解】这是一

18、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概括答题要点。【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

19、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共9分)汉魏六朝诗(节选)张亚新汉魏六朝时代,是中国古代的各种诗体荟萃一堂、争放光彩的时代。其时骚体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四言体在诗经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五言体和杂言体达到成熟的境地,七言体基本成熟,各种近体诗逐渐形成。可以说,唐代争奇斗艳的各种诗体都能在这一时期的诗坛上找到,且大都有上乘的表演,为唐代诗体的繁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古体诗中,有一种诗体在汉魏六朝时代显得特别繁荣、特别突出,对后代诗人的影响也特别大,这就是乐府诗。所谓乐府诗,指的是一种配有音乐的诗体,在汉代又曾被称为“曲”、“辞”、“歌”、“行”等

20、。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说明乐府诗要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的12356,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大致相当于现代简谱的1234567)来摇曳、延长、调和,用黄种、大吕等十二律(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C、#C、D、#D、E、F、#F、G、#G、A、#A、B等十二个固定的音)来配合声音的。可见,乐府诗是一种歌辞和曲调,也就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它同一般诗歌是有所区别的。只是到了后来,文人创作的拟乐府不再用于管弦,同音乐的关系才逐渐脱离,但在汉魏六朝时代,这种脱离只是相对而言,文人创作的拟乐府即使不用于管弦,也还是要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音乐的制约

21、和影响的。作为一种诗体的乐府,原本是指乐府用以入乐的歌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自民间的歌谣,即乐府民歌。由于乐府民歌从文学角度看颇具价值和特色,因此历来为人所重视。乐府民歌依其产生时代和风格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乐府民歌两类。汉乐府民歌多为所谓“汉世街陌谣讴”(宋书乐志),现存数量虽不算多,不过五六十首,但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作,反映了相当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描写上多用叙事体,形式以杂言为主,渐趋五言,并出现了完整的五言体。语言质朴明快,风格浑厚刚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胡应麟诗薮赞云:“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

22、,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又云:“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12下列关于“乐府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诗指的是一种配有音乐的诗体,在汉代又曾被称为“曲”、“辞”、“歌”、“行”等。B.乐府诗原本是指乐府用以入乐的歌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自民间的歌谣,即乐府民歌。C.乐府民歌依其产生时代和风格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乐府民歌两类。D.乐府诗反映了相当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描写上多用叙事体,形式以杂言、五言为主。语言质朴明快,风格浑厚刚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3对文中划线句“它同一般诗歌是有所

23、区别的”的理解,最正确、具体的一项是( )A.乐府诗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音乐的制约和影响。B.乐府诗要用宫商角徵羽五音来摇曳、延长、调和,用十二律来配合声音。C.乐府诗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一般诗歌强调文学,受音乐的影响较小。D.乐府诗在汉魏六朝时代显得特别繁荣,对后代诗人的影响也很大。14请用一句话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参考答案: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

24、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常称曰:“凡

25、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

26、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阁訚衍衍,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B.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C.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

27、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D.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

28、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D.袁安不

29、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5分)(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5分)参考答案:4.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意,然后再根据一些标志词语加以判断。答案A5.解析B项,典边,“典”有主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6.解析C项,“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错,原文“然未曾以臧罪鞫人”中的“臧罪”是“贪污受贿之罪”。

30、7.答案(1)袁安说:“如处理不当,我自当由此获罪,不会拿这来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关键字词:合、坐、以 各一分,语句通顺两分)(2)公卿都说夷狄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俘虏以后,还会胡乱炫耀自高自大,(因而)不能开口同意。(关键字词:谲诈、厌、生口、开许 各一分,语句通顺一分)【参考译文】袁安字邵公,是汝南郡汝阳县人。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建武初年做了成武县令。袁安少年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为人很庄重,有威信,深受州里人敬重。开始做县功曹,有一次,捧着檄文到州从事那里办事,州从事托袁安捎封信给县令,袁安说:“你是为公事,自有邮驿替你传送,如果

31、是私事就不应找我功曹。”辞谢不肯接信,从事害怕,就不托他了。有一年大雪在地上积了一丈多,洛阳令出外考察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求食物。县令来到袁安的家门外,见大雪封门无路可走,便认为袁安已经冻饿而死,就命人扫出雪路破门而入,见袁安正僵卧床上。洛阳令问他为何不出门寻求食物。袁安说:“大雪天人人都又冻又饿,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赞许他的品德,就推举他为孝廉。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案交由郡里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认为他能处理复杂的案件,朝廷命他为楚郡太守。这时受楚王刘英的供辞牵连收押的有数千人,显宗大怒,官吏追查此案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

32、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理清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列条上奏,让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处理不当,我自当由此获罪,不会拿这来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感动酲悟,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一年以后,袁安被征为河南尹。政令非常严明,但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他常常说:“凡做官的人,高则望当宰相,下则希冀当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作的事。”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袁安在职十年,京城吏治清明,他也深得朝廷上下敬重。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

33、“北虏既然已经和亲,可是南部又去抢掠,北单于说汉朝欺骗他们,谋划想进犯边疆。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来安抚他们。”皇常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俘虏以后,就会胡乱炫耀自高自大,不能开口同意。唯独袁安说:“北虏派使者进贡请求和亲,又能将在边境掳去的汉人俘虏交还汉朝,这表明他们畏惧我朝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条约。孟云以大臣身份守卫边疆,不应对夷狄不讲信用,让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对他们的优待宽容,而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宁,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等都不满。郑弘就大声激怒桓虞说:“凡是主张应该释放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当场叱责他。

34、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神色,司隶校尉把全部情况奏明皇上,袁安等都把印绶交给皇帝请罪。肃宗下诏回复道:“议政久而不决,各持己见。朝廷大事应该多听议论,计策靠大家商定。说话时态度中正和悦,符合礼节,固然很好,但遇事不敢吱声,决不是朝廷的福气,你们有什么过错而引咎自责呢?你们还是把帽子戴上,鞋子穿上吧!”最终皇帝还是听从了袁安的建议。第二年,袁安代替第五伦做了司空。章和元年,他又代替桓虞做了司徒。5.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

35、入文渊阁,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二十年,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明年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等入御幄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

36、;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荣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仁宗即位,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节选自明史?杨荣传)【注】椑,b,最里面的一层棺。宾天,与下文的“大行”均指皇帝死。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37、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成祖遽趣驾谒陵 趣:奔赴 B. 既即位,简入文渊阁 简:选拔C. 贼就抚奏至 就:接受 D.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 画:筹划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荣心思缜密的一组是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 秘不发丧,以礼敛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 正统五年乞归展墓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居高位的杨荣虽然年轻但他表现不俗。在文渊阁一起值班的七个人里,只有杨荣最年轻,但他却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B.杨荣凭借着军事才能深受皇帝信任。皇帝出赛用兵时,把军务全

38、都交给随从出征的杨荣,白天和晚上召见他也没有固定的时间。C.杨荣往甘肃经画军务,不辞劳苦,在武英殿奏报。皇帝非常高兴。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皇帝亲自切瓜给他吃。D.杨荣的忠心受到了前后几位皇帝的认可。成祖信任器重他,仁宗褒扬慰劳并丰厚赏赐他,英宗像以前的皇帝一样信任和倚靠他。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参考答案:4. A(3分) 趣:催促。5. D(3分) 是“或”(有的人)的行为;是中官马云和杨荣等人一起商议后的安排,不属于杨荣个人“心思缜密”的表现;是杨荣对

39、家事的处理。6. A(3分)“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无中生有。 7. (10分)(1)当这个时候,皇帝一共五次出塞,回师途中驻扎在榆木川,皇帝驾崩。(“是”、“凡”、“次”和“崩”各1分,句意1分)(2)他们认为陛下新近登基,一定不会亲自出征,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前往,事情没有不成功的。(“行”、“天威”、“临”和“济”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刚进入京城,杨荣就在成祖马前迎接拜见说:“殿下是先祭拜皇陵,还是先即位?”成祖马上催促车驾拜谒皇陵,杨荣从此就受到皇帝的知遇。成祖即位后,选拔杨荣进入文渊阁,一起值班的七个人里,杨荣最年轻,机警聪敏。

40、江西盗贼兴起,朝廷派遣使者招抚晓谕,又命令都督韩观率领军队跟随在他们后面。盗贼接受招抚的奏报抵达京城,皇帝想要下令慰劳韩观。杨荣说:“算来发出诏令时,韩观还没有到达,不应该评定功劳。”皇帝更加器重他。永乐五年,皇帝命令杨荣前往甘肃处理筹划军务,所过之处杨荣察看山川的高低险易之势,考察军队和百姓的情况,并检查城堡等设施,回来后在武英殿奏报。皇帝非常高兴。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皇帝亲自切瓜给他吃。皇帝曾经晚上坐在行军的帐篷中,召来杨荣商量军粮的事情。杨荣回答说:“选择将领屯田,训练有方法,耕作有时节,那么士兵的粮食就够了。” 永乐二十年,皇帝再次下令征讨阿鲁台,有人请求征调建文年间召集起来的民兵

41、。皇帝询问杨荣,杨荣说:“陛下准许(答应)百姓恢复常业(本业、生业)将近二十年了,一旦再征调他们,不能向天下显示信用。”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第二年跟随皇帝出塞,皇帝吧把军中事务都托付给了杨荣,白天和晚上召见他没有固定的时间。当这个时候,皇帝一共五次出塞,回师途中驻扎在榆木川,皇帝驾崩。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秘密地与杨荣等人进入皇帝的帐篷里商议:军队在外,距离京城还很远,秘密地不对外公布丧讯,按礼数入殓;用锡浇铸成内棺,装载在车中。所到之地早晚进奉膳食和平时的仪式一样,更加严格军令,人们无从揣测。有人请求通过其他事(为借口)制定诏令,疾行报告皇太子。杨荣说:“谁敢这样做!先帝活着才能称作诏令,宾

42、天了却还称为诏令,是欺骗,罪过不小。”众人说:“是。”于是列出皇帝驾崩的月、日和临终诏命传位的大意,启奏太子。仁宗即位,下令褒奖慰劳杨荣,赏赐非常优厚,晋升为工部尚书,领取三份俸禄。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造反,皇帝召见杨荣等人商定对策。杨荣首先请求皇帝亲自出征,说:“他们认为陛下新近登基,一定不会亲自出征,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前往,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皇帝听从了他的计策。军队到达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英宗即位,委任托付和以前一样。正统五年,请求回乡省视坟墓,皇帝命令宦官护送前往。返回时抵达武林驿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赠官太师,谥号文敏,授予世袭都指挥使。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43、小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陈情表李密10.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夙(平素)遭闵凶 晚有儿息(出息) 躬(亲自)亲抚养门衰祚(福分)薄 茕茕孑(孤单)立 行(行走)年四岁A. B. C. D.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情表”的“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

44、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B. “慈父见背”中的“见背”是死的委婉说法。“见”字的后面如果用了动词,一般要译为“对(我)如何”。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君既若见录”。C. “舅夺母志”其中的“舅”与“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意义相同,指丈夫的父亲。D.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12.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

45、离左右。B. 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C. 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D. 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13. 翻译句子。(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参考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出生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2)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夙:早,昔。译文: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息:繁衍后代。译文: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行:经历。译文:经过了四年。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