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书法是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书法艺术探索的影响下,一些书法作品片面追求书法的“线条质量”,甚至无底线地戏谑汉字,造成文本不可识读,丧失了对汉字、书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之内涵,抛开传统,求新求异,频频写出“怪书”“丑书”,让业内人士摇头,让书法爱好者一头雾水。其实,“笔墨当随时代”的本意是希望艺术家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而非背离传统创造所谓的“新”笔墨、“新”面目。汉字天覆地载、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不夸张地讲,了解
2、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不论是商周时期的金文,汉代的隶书,还是唐代的楷书,其结字原则都是拱向一个中心,书写时严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画顺序,呈现出紧凑有序、大方得体、匀称美观的汉字形象。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刚柔相济,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因此,缺乏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就相当于丢掉书法之根,符号化的汉字线条终究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下一些书法家见作品不见风格,真正能写出自己风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从而导致创
3、新不足。古人书风有千百种,学习时应抽丝剥茧,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为我所用。张芝、郑道昭等人书风强劲阳刚,有正大气象;欧阳询、黄庭坚等人书风儒雅纯正,耐人寻味;张旭、王铎等人书风气势恢宏,豪迈不羁。近现代,沙孟海书风沉雄朴茂,苍厚古拙,有金石之气;赵朴初书风儒雅隽秀,蕴藉内敛,有书卷之气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异,个性突出。风格即人。这些书法风格均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出新,在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各有优长,值得学书者深入研究。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无外乎真、善、美,这也是所有学书者创作时都应坚守的审美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还
4、需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书法审美情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审美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审美情感。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存在于认识过程中的递进情感,一般总是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这是一个对书法贯穿始终的,甚至是周而复始的认识过程。因此,再难的字体、字帖,最终临习到手总归不是太难,但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当然,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情感的表现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反映在作品中最高级的东西,即真实纯净的情感,常常是理性审美情感与感性审美情感的交
5、辉。所以,当书法进入到创作实践中时,所谓“灵感”往往是一种触发;所谓“激情”,则是一种唤起。了解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书法审美认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摘编自刘锁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笔墨当随时代”并非要求人们置我国书法优秀传统于不顾,而是作品要有时代感。B. 当前一些大家虽有作品但却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因其没有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C. 汉宁追求平中寓奇、险中求胜结构,造型可谓天覆地载、严谨优美,凸显审美特征。D. 书法创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真善美的原则标准,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6、的一项是A. 开篇一针见血,直指当前书法作品和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内涵。B. 第二段从汉字结构造型的审美研究深入剖析片面追求汉字“线条质量”的严重危害。C. 文中列举不同时代书法家的风格之例,旨在论证“大家”书风凸显个性,值得学书者研究。D. 结尾段在对书法创作实践中复杂多样的情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书法创作应有的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怪书”“丑书”不断出现的原因是一些学书者不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B. 加强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才能牢固书法的根,才能让符号化汉字线条获得长久的生命力。C. 好作品需要触发“灵感”,需要唤起“激情”,这是所有学书者应
7、该把握的书法创作的规律。D. 所有学书者只要能以守正为基,勇于创新,就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后人楷模。参考答案:1. B 2. B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因其没有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分析错误,风格的形成必须做到“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出新”,且原文“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可知这一说法错误。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8、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剖析片面追求汉字线条质量的严重危害”分析错误,应是从汉字结构造型的审美研究指出符号化的汉字线条没有生命力。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从原文第一段看,“怪书”“丑书”不断出现的原因是那些学书者将中华书法和汉字的传统抛开,而选择求新求异。B项,原文“符号化的汉字线条终究
9、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可知这一说法错误。D项,说法绝对,原文还有“但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等其他因素。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
10、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 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
11、“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寅恪师
12、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1945年,
13、在我来到哥根廷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根廷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 这一年的深秋,我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还有一件
14、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
15、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 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正当众多的老知识分子兴高采烈、激情未熄的时候,“华盖运”便临到头上。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针对的全是知识分子。从那以后,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离开了人世,将近20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
16、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 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寞,这个空寞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有删改 )(1)简要概括陈寅恪先生的形象特点。(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3)本文的题目是“回忆陈寅恪先生”,但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在学术方面,陈寅恪先生“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甚至包括专门攻击他的学者。对陈
17、先生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答案:(1)外表朴素;学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爱护提携后辈;有骨气;宽容有胸襟。(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陈寅恪先生讲课时的细致入微、层层深入,表现了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授课水平高。(3)表现了陈寅恪先生在学术和人品方面对我的影响之深,从侧面体现了先生的渊博学识和高风亮节;表达作者对陈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4)我赞同陈先生的做法。学者在学术上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学术归学术,不能因学术之争侮辱别人的人格,要有宽广的胸襟;现实中有些专家学者或所谓的名人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极尽贬
18、损之能事,甚至进行人格侮辱,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理解传主的主要事迹,结合这些事迹具体的分析即可。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品质的学问家,对学术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从“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
19、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可以看出授课文化水平高深受学生喜爱,“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可以看出朴素自然,有着容人的宽阔胸襟,对晚辈敢于提携和任用。(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文中要求上写的语句运用了比喻的
20、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陈寅恪先生在授课期间细致入微,层层深入的一个特点,极其形象鲜明表现的陈寅恪先生的人格特点,也充分表明陈寅恪先生学术渊博授课水平极高,深受学生喜爱的形象。(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干表述为“回忆陈寅恪先生,但是花了不少笔墨写我”,这主要是表现陈寅恪先生在人品和学术思想上对于我的一个重要性,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通过我来表达对陈寅恪先生的高度礼赞,也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此题虽是探究题,但答案其实就在文本中,只要根据文本中陈寅恪
21、的优秀品质加以归纳概括,联系实际,即可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答案时,既要有自己的观点,也要联系文本材料阐述。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
22、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
23、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
24、,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
25、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7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
26、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D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8.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B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也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D“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传统社会占主流
27、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B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参考答案:7C(“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法过于夸大,原文是说“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8D(“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表现了传统士人遇
28、到挫折打击时保全自身的一面)9B(A“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理解有误,儒家思想应是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才受到“独尊”,也是在汉以后才成为“在朝的思想”。C“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不合文意,也太绝对;从原文看,儒家思想应是给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以上进的力量。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主流思想发生危机时,民间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29分)宝绘堂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
29、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
30、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锻炼:打铁。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A.B.C. D.13下列对原文有
31、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1)寓意
32、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5分)译文:_(2)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5分)译文:_(3)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4分)译文:_(4)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6分)译文:_参考答案:11BB“去”应解释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12CA均为介词,解释为“因为”;B.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均为介词,前者解释为“被”,后者解释为“替”;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DD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该项的阐述和原文不符。14(1) 如
33、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2)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3)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4)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
34、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自身。这就是沉溺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起初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书画,(我)都担心
35、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看轻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为我造成祸害。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和问难诗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
36、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任瑰,字玮,庐州合肥人,陈镇东大将军蛮奴弟之子也。年十九,试守灵溪令。俄迁衡州司马,都督王勇甚敬异之,委以州府之务。属隋师灭陈,瑰劝勇据岭南,求陈氏子孙立以为帝;勇不能用,以岭外降隋,瑰乃弃官而去。仁寿中,为韩城尉,俄又罢职。及高祖讨捕于汾、晋,瑰谒高祖于辕门,承制为河东县户曹。高祖将之晋阳,留隐太子建成以托于瑰。义师起,瑰至龙门谒见。高祖谓之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
37、将为济否?”瑰曰:“后主残酷无道,征役不息,天下忷忷,思闻拯乱。公天纵神武,亲举义师,所下城邑,秋毫无犯,军令严明,将士用命。关中所在蜂起,惟待义兵。仗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鼓行整众,入据永丰,虽未得京城,关中固已定矣。”高祖曰:“是吾心也。”乃授银青光禄大夫,遣陈演寿、史大奈领步骑六千,趋梁山渡河,使瑰及薛献为招慰大使。高祖谓演寿曰:“阃外之事,宜与任瑰筹之。”孙华、白玄度等闻兵且至,果竞来降,并具舟于河,师遂利涉。瑰说下韩城县,与诸将进击饮马泉,破之,拜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仓。高祖即位,改授谷州刺史。王世充数率众攻新安,瑰拒战破之,以功累封管国公。太宗率师讨世充,瑰从至邙山,使检校水运以
38、供饷馈。关东初定,持节为河南道安抚大使。世充弟辩为徐州行台尚书令,率所部诣瑰降。瑰至宋州,属徐圆朗据兖州反,曹、戴诸州咸应之。圆朗俄又攻陷楚丘,引兵将围虞城,瑰遣崔枢、张公谨自鄢陵领诸州豪右质子百余人守虞城以拒贼。副使柳浚谏曰:“枢与公谨并世充之将,又诸州质子父兄皆反,此必为变。”瑰不答。枢至,则分配质子,并与土人合队居守。贼既稍近,质子有叛者,枢因斩其队帅。城中人惧曰:“质子父兄悉来为贼,贼之子弟安可守城?”枢因纵诸队各杀质子,枭首于门外,遣使报瑰。瑰阳怒曰:“遣将去者,欲招慰耳,何罪而杀之?”退谓浚曰:“固知崔枢办之。既遣县人杀贼质子,冤隙已大,吾何患焉?”枢果拒却圆朗。事平,迁徐州总管,
39、仍为大使。贞观三年卒。注仁寿:隋文帝年号。 高祖:指唐高祖。讨捕:搜捕。阃外:指朝廷之外,或是边关。质子:唐朝通过把藩镇首领的儿子作为人质来加强对藩镇势力的制约。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氏失驭 驭:统治B天下忷忷 忷忷:喧扰不安的样子C瑰说下韩城县 说:劝说D曹、戴诸州咸应之 应:答应5下列各组最能表现出任瑰谋略的一项是瑰劝勇据岭南,求陈氏子孙立以为帝 仗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阃外之事,宜与任瑰筹之 瑰说下韩城县王世充数率众攻新安,瑰拒战破之 既遣县人杀贼质子,冤隙已大,吾何患焉A B C D6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瑰年轻时就被任用为南朝陈国之官,后来陈国被
40、隋朝军队灭掉。任瑰请求陈国子孙拥立王勇为帝,这个建议未被采纳,王勇降隋后,任瑰也就弃官离开。B各地反隋义兵纷起,任瑰到龙门拜见李渊时,分析了天下形势,也劝谏李渊也跟着率领义兵,顺应天命。C任瑰很受李渊重视,与薛献一同被李渊任命为招慰大使,而且李渊告诉带兵的陈演寿要与任瑰商讨行事。D任瑰大胆派遣王世充的旧将崔枢和张公谨,并使用鄢陵各州的豪门大族的质子来防守虞城,最后果然退却了叛兵。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城中人惧曰:“质子父兄悉来为贼,贼之子弟安可守城?”(5分)(2)瑰阳怒曰:“遣将去者,欲招慰耳,何罪而杀之?”(5分)参考答案:4D (应:响应)5C(主要是爱国间接
41、作战之勇)6A (拥立王勇错误,是寻找到陈氏王朝后人并拥立为帝王)7(10分)(1)城里的人害怕地说:“质子的父亲或兄长全都来做叛贼,叛贼的儿子或弟弟怎么可能防守城池?”(“悉”、“贼”、“安”各1分,句意2分)(2)任瑰假装发怒说:“派遣质子前去的原因,是想要招抚安慰他们的父兄,因为什么罪而要杀死他们?”(“阳”、“者耳”句式、“何罪”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任瑰,字玮,是庐州合肥人。陈朝镇东大将军任蛮奴兄弟的儿子。十九岁时,担任灵溪令。不久升迁为衡州司马,都督王勇很是敬重显扬他,委派给他州府内的事务。赶上隋朝军队灭掉陈国,任瑰劝王勇占据岭南之地,寻求陈朝子孙拥为皇帝;王勇不能采用这个
42、建议,率岭外之地投降隋朝,任瑰于是弃官离去。仁寿年中,任瑰当上了韩城县尉,不久又被罢官。等到唐高祖征讨到汾、晋二州,任瑰到唐高祖军营门前拜见,秉承高祖之意担任河东县户曹。高祖将要到晋阳,留下太子李建成并托付给任瑰。义兵兴起时,任瑰到龙门拜见高祖。高祖对他说,“隋朝失去统治,天下纷起。晋阳是用兵之地,兵士战马精良强壮,如今我率领骁勇英雄来匡正扶持危难中的国家。您是将门之后,很有智慧谋略,来看看我的这个举动,能否做成功?”任瑰回答:“隋后主残酷没有道义,征赋徭役没有休止,天下不满,想听到有人来拯救动乱。您是上天下排的神武之士,亲自率领义军,所攻下的城池,秋毫没有侵犯,军令严明,将士听命。关中各地蜂
43、拥而起,就在等待义军。依仗大道义,依从众人的愿望,还担心什么不成功?击鼓前进整顿队伍,进入占据永丰城,虽然没有占得京城,关中必然已是稳定的了。”高祖说:“这正是我的心里话。”于是授给任瑰银青光禄大夫,派遣陈演寿、史大奈带领六千步骑兵,奔赴梁山渡过黄河,派任瑰和薛献担任招慰大使。高祖对陈演寿说:“在外之事,应该跟任瑰筹划商量。”孙华、白玄度等听说义军将要到了,果然竞相前来投降,一同准备舟船到黄河边,军队于是顺利渡河。任瑰劝下韩城县,跟众将士进攻饮马泉,攻破了这里,被授予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粮仓。高祖即位后,改授任瑰为谷州刺史。王世充多次率众攻打新安,任瑰拒敌打败王世充,因有功最终封为管国公。太宗
44、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任瑰跟从到邙山,派人检查核对水运来提供馈赠。关东刚刚稳定,奉命担当河南道安抚大使。王世充弟弟王世辩为徐州行台尚书令,率领部下到任瑰那里投降。任瑰到了宋州,赶上徐圆朗据守兖州造反,曹、戴诸州都响应徐圆朗。徐圆朗不久又攻下楚丘,带兵要包围虞城,任瑰派遣崔枢、张公瑾从鄢陵带着各州首领作为人质的儿子一百多人守卫虞城来抗拒反贼。副使柳浚劝谏说:“崔枢与张公瑾都是王世充的手下,再加上各州人质的父兄都反叛了,这一定会出现突变的。”任瑰没有回答。崔枢到后,就分配那些质子,一同与当地人联合防守。反贼不久逐渐靠近了,质子中有叛变的,崔枢借此处死了这一队的队长。城里的人害怕地说:“质子的父亲或
45、兄长全都来做叛贼,叛贼的儿子或弟弟怎么可能防守城池?”崔枢据此允许各队各自处死质子,在营门外挂出头颅示众,派人上报任瑰。任瑰假装发怒说:“派遣质子前去的原因,是想要招抚安慰他们的父兄,因为什么罪而要杀死他们?”汇报的人离去后对副使柳浚说:“本来就知道崔枢会这样处理。已经派当地人杀掉叛贼的质子,怨恨嫌隙已经很大了,我还担心什么呢?”崔枢果然抵住并击退了徐圆朗。此事平定后,任瑰升迁为徐州总管,仍担任大使一职。贞观三年离世。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施世纶,字文贤,汉军镶黄旗人,琅仲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世纶廉惠勤民,州大治。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扰民
46、,世纶白其不法者治之。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挺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后擢扬州知府,又移江宁知府。三十五年,琅卒,总督范成勋疏以世轮舆情爱戴,请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疏论,世纶乃得去官,复居母丧。岁馀,授苏州知府,仍请终制,辞不赴。三十八年,既终制,授江南淮徐道。四十年,湖南按察使员缺,九卿举世纶,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榖之事则相宜耳授湖南布政使。世纶至,尽革徭费,民立石颂之。四十三年,移安徽布政使。四十九年,迁户部侍郎,督理钱法。五十四年,授云南巡抚,未行,调漕运总督。世纶察漕运积弊,革羡金,劾贪弁,除蠡役,以严明为治。岁督漕船,应限全完,无稍愆误。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号之曰“青天”,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既不得请,人出一钱建两亭府署前,号一文亭,步军统领托合齐方贵幸,出必拥驺从。世纶与相值,拱立道旁俟。托合齐下舆惊问,世纶抗声曰:“国制,诸王始县驺从。吾以为诸王至,据立以俟,不意为汝也!”将疏劾,托合齐谢之乃已。赈陕西,陕西积储多虚耗,将疏劾。总督鄂海以世纶子廷祥知会宁,语徵及之,世纶曰:“吾自入官,身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