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潍坊市五图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一片树叶【日本】东山魁夷无论如何,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
2、,应当珍视澄清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驻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地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
3、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声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
4、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的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12、第二段中所
5、说的“人类着了魔的贸然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分) 13、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做分析。(4分) 14、通观全文,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3分) 15、作者从一片树叶中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5分) 16、通观全文,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 12、(1)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破坏。(2)最后一段中的“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13、(1)把树叶拟
6、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题的位置。(2)照应了“人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的地位思想。) 14、今年仲夏去年初冬春天今年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 15、(1)应当珍视澄清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做到二者之间和谐相处。(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3)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 16、(1)第二人称的运用便于作者抒发情感。(2)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3)本文以小见大,从一片普通的树叶的生长过程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后三分钟的高贵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
7、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回家,近期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自己想办法,送一份能打动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
8、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马车夫亨特驾着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近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厚礼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一个浑身湿连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个便
9、携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这名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是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的坡底。 一阵眩晕之后,艾迪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灯光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大腿下的一汪鲜血
10、叫道。“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刻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大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然而,打火机油就快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可以用来照明的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布包的,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幅名画,值很多钱。”这时艾迪竟然想到自己匣子里的6
11、000英镑,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并没有打湿。“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火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3分钟过去了,6000英镑烧成灰烬,手术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在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带这么多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他拍了拍艾迪的肩,“放心吧,小伙子,这个女孩子属于你的!”这时,苏菲的家人派人来接博格了。当洛克知道来的是苏菲的家人,并且知道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紧殷勤地问这问那。博格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微笑地对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
12、里,你失去了6000英镑,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艾迪是卖草帽的,洛克是大司法官的儿子,苏菲的父母喜欢洛克,反对女儿与艾迪恋爱,并要儿子回来阻止妹妹嫁给艾迪。B“百合节”到了,苏菲得知洛克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心里十分难过,抽泣着要求艾迪准备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C瓢泼大雨让道路越来越泥泞,让马车最后停止了前行。洛克为发泄对艾迪擅自让博格上车的不满,猛踹马臀,导致车祸。D马车夫亨特大腿受伤,情况危急,需要动手术。后来打火机油快耗光,洛克不舍得燃烧塑料布,艾迪只好燃烧钞票照明。E洛克得知博格是苏菲的哥哥时
13、,后悔自己之前的吝啬,于是大献殷勤,被博格拒绝了。半年后,艾迪成功抱得美人归,(2)小说前三自然段为后文埋下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6分)(3)艾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卧龙岗散淡之人”张伯驹1982年阴历正月十五,京华城内元宵节的大红灯笼刚刚挂上,张伯驹为夫人潘素庆生的鞭炮尚未点燃,自己却被救护车送进了北大医院。一介布衣,一身中服,一脸土色,惟一副眼镜显示他是一个文化人。2
14、月26日,张伯驹告别人世。张伯驹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之子(过继,生父张锦芳)。幼时即天性聪颖,有神童之誉。张镇芳为造就儿子的锦绣前程,在张伯驹17岁时,送他进了袁世凯专为贵胄子弟办的混成模范团骑科。毕业后,张伯驹先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麾下任提调(秘书)。“宝马金鞭,雕冠佩剑,年少英姿,意气豪横”何等风光!他鄙视官场的尔虞我诈、争名逐利,忧心国事日颓,与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距甚远,遂有“秦关百二,悔觅封侯”之叹,倒把看戏、学戏当成乐趣。他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脱去戎装,倾心学艺,醉心诗词、书画和戏曲,成了京城第一大玩家。诚如章伯钧所说:“中国文化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级里最没出息的子弟们创造
15、的。张伯驹就在玩古董字画中,玩出了大名堂,有了大贡献。”张伯驹有君子风节。方地山是寒云的老师,清高狂妄。袁世凯称帝时他不居官,题诗明志:“千年大睡浑闲事,何必陈抟见不平。利且不为何况善,安得高枕听鸡鸣。”张伯驹敬佩不已。方是时穷困潦倒,蜗居斗室,三餐不继。伯驹惠助,为不伤其自尊,巧借托收字画为名,以重金相酬。反右斗争时,京剧演员钱宝森批判他时言辞过激,钱去世消息传来,张托人带赙仪1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当时人均伙食费每月不过10多元。朋友劝他不必送这么多,意思一下即可。但他坚持,并说:“他批判我,不能怪他,更况当初宝森帮我打把式练武功的交情还在。”周汝昌先生亦曾对笔者说过,“伯驹先生雅
16、量令人佩服。我年轻时对他的丛碧词一书的音律提了几十条拙见,他从善如流”。张伯驹是举世闻名的大收藏家。他倾家荡产事收藏,又把收藏精品悉数捐给国家,这一豪举可谓空前绝后。1936年溥儒出手的照夜白图被上海古董商叶某转售英国,张伯驹痛心不已。他知道溥儒手上还有件国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担心此帖会重蹈照夜白图的覆辙,便请人往商于溥儒,可否相让。溥儒回话:他现在不需要钱;如转让,须20万元。张伯驹拿不出这笔巨款,只好作罢。1937年夏,张伯驹在火车上遇到老友傅增湘。傅告张,溥儒母亲去世,他是孝子,要为母大办丧事,手头正紧。言下之意,这正是求让平复帖的良机。张伯驹心想,两次求让溥儒不肯,此时旧事重提是否有点
17、乘人之危?便说:“溥儒需用钱,我先借一万。”回到北平的次日,傅增湘就把平复帖抱到张家,说:“溥儒要价四万,他的意思不用抵押,一次买断。”就这样平复帖为张伯驹拥有。1946年北平古的董商人马巨川想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转手卖给洋人,张伯驹获知后,连夜赶到马宅单刀直入要收购。马巨川张口要800两黄金,意在吓退张伯驹。张气得拍案说:“马老板,此卷我收定了!不得闪失!”旋报告故宫博物院,希收归国有。故宫博物院回话无力收购。张伯驹急了,托人出面与马巨川洽商,几经磋商,马巨川同意降价以220两黄金转让。张伯驹将已寓居多年的弓弦胡同豪宅(原清宫太监李莲英的旧墅)出卖,夫人潘素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变卖,方得以成交。
18、一个月后,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差人来谈,云他愿以500两黄金收游春图,希割爱。张伯驹复函曰:“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十五年后的1956年春,当国家号召买公债时,张伯驹手中无现钱,政协会上他表示将一生珍藏字画精品(共8件)卖给国家,所得款项全部购买公债。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张伯驹的嘴轻轻一张,一生的心血就在刹那间消失。当年避秦,辗转陇蜀之间,为护这几件国宝,他们夫妇将画卷缝在棉被里,日夜提心吊胆,怕日本人,怕土匪,担心出意外,惶惶不可终日刻下,夙愿得偿,喜悦固然,但不免有种骨肉难舍的痛楚和失落。若干年后谈及此事,张伯驹心态平和地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
19、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张伯驹捐献的岂单是国宝,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选自钟山风雨)注:后改为无偿捐献,文化部奖励其二十万元人民币,张伯驹夫妇分文未取。(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张伯驹从专为贵胄子弟办的混成模范团骑科毕业后,先后在曹锟、吴佩孚等人麾下任秘书,一度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十分风光。B钱宝森去世之后,张伯驹打算赠送赙仪100元,但张伯驹的朋友们觉得钱宝森先前对他批判过激,不值得张伯驹送这么大数目。C张伯驹对马巨川说“马老板,此卷我收定了!不得闪失!”是情急之语,未经过考虑,事后只得求救于故宫博物院,希收归国有
20、。D保护国宝,夙愿得偿,固然值得喜悦,但不免有一种骨肉难舍的痛楚和失落。张伯驹的心态平和,但背后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E本文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等诸多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于乱世中坚守本心、传承文化、看似平凡、实则令人敬仰的文化人的形象。(2)章伯钧说:“中国文化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级里最没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怎样理解张伯驹的“没出息”?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3)文章第三段写道:“张伯驹有君子风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张伯驹有哪些君子风节。(6分)(4)文章结尾写道:“张伯驹捐献的岂单是国宝,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1、(8分)参考答案:(1)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A项中“一度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十分风光”无依据。C项“是情急之语,并未经过考虑”错。D项“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不合文意。)(2)张伯驹的没出息是因为他的选择不符合父亲对其锦绣前程的期望。张伯驹的没出息体现在他鄙视官场,脱去戎装,倾心学艺。诗词书画和戏曲中自有学问,一样可以玩出名堂,做出贡献。张伯驹并不是真的没出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扶危济困的仗义:巧借托收字画为名以重金相酬,惠助穷困潦倒的方地山。不计前嫌的胸怀:不计较钱宝森“反右”时的过激言辞,在其去世时送去赙仪100元。从善如流的雅量:虚心接受周汝昌
22、对自己丛碧词一书的音律所提的意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保存文化不遗余力:为阻止平复帖游春图被卖到国外,不惜倾家荡产买回字画。 面对高价求购不卑不亢:拒绝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以500两黄金收游春图的要求。 呵护国宝甘受艰辛:辗转陇蜀之间时将画卷缝在被子里,日夜提心吊胆,费尽心思。 传承文化不计得失:将所藏字画精品全部捐给国家,不求为己所有,但求传世有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
23、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
24、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
25、固拒之。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安逸。 C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加快。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
26、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
27、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参考答案:4.D(速:招致。)5.C(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另,A、B句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6.A(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
28、“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7.(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5分;译出大意给2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
29、的方法”等)、“间”(“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
30、,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
31、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
32、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
33、监察御史。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残忍凶悖,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宣宗即位,胡沙虎诛,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委任责成,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上深善其言。二年三月,上书言:“近日朝廷令知大兴府胥鼎便宜计画军食,鼎因遣参知政事奥屯忠孝括官民粮。民粮止两月又夺之。大兵在迩,人方危惧,
34、或生他变,则所得不偿所损矣。”兴定二年,出为彰化军节度使。行信始至泾,即上书曰:“马者甲兵之本,方军旅未息,马政不可缓也。又闻蕃地今秋薄收,鬻马得银辄以易粟。冬春之交必艰食,马价甚低。乞令所司辇银粟于洮、河等州,选委知蕃情、达时变如桓端者贸易之。”崇庆中,又曰:“大定间,尝立送宣礼,自五品以上各有定数,后竟停罢。彼军士效死立功,仅蒙恩赏,而反以馈献为苦,是岂朝廷之意哉。乞令有司依大定例,参以时务,明立等夷,使取予有限,无伤大体,则上下两得矣。”上多采纳焉。正大八年二月乙丑,薨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初游嵩山,尝曰:“吾意欲主此山!”果终于此。(节选自南史张行信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35、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忻:高兴B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 绳:约束C鬻马得银辄以易粟 鬻:养育D选委知蕃情、达时变如桓端者贸易之 委:确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36、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行信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胡沙虎残忍骄横,想重新得到任用,对此满朝官员不敢表态,只有张行信敢于上奏,建议不要任用胡沙虎。B张行信心系时局,积极建言献策。战事兴起以来,朝廷很难得到合适的将帅,他建议对将领委以重任而不牵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C张行信处事谨慎,国势识见深远。朝廷命令搜刮民间存粮时,他怕因此失去民心,上书分析大兵压境的情势下,再发生其它变故会得不偿失。D张行信才干出众,善于处理政务。崇庆年间对送给宣读使者的礼品数目并没有规定,他请求援引成例,让收取和奉送能有限度,使上下齐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
37、,行信坦然不顾也。(2)彼军士效死立功,仅蒙恩赏,而反以馈献为苦,是岂朝廷之意哉。参考答案:10C 11B 12C 13(1)等到胡沙虎杀死君王发动叛乱时,人们都替他担忧,张行信却内心平静而不顾念自身。(2)那些将士们效力至死立下战功,才能受到朝廷的赏赐,而他们反而又要把送礼物当成犯愁的事情,这哪里是朝廷的本意呢?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逆:叛乱。危:为担忧。坦然:心地平静。(2)效死:
38、效力至死。馈献:奉送礼物。苦:愁苦的事情。参考译文:张行信,字信甫,大定二十八年(1188)中进士,累官至铜山县令。明昌元年,因为廉政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胡沙虎已免职为民,但他仍贿赂朝中权贵,想要重新起用。满朝官员没人敢表态。张行信便上奏说:“胡沙虎为人残忍凶狠,骄横跋扈,献媚于近臣,妄图让他们加以称赞。自从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如今如再任用,只怕为害更超过往日。”他接连上书奏告,但没有回音。等到胡沙虎杀死君王发动叛乱时,人们都替他担忧,张行信却内心平静而不顾念自身。宣宗即位,胡沙虎被杀后,他又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现今任命将领如果不再采用条文旧法将他们约束
39、,由朝中意旨来牵制他们,而是委以全任,责其成功,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则克敌恢复国土的功业可望有成了!易中写道:开国和继承大业,小人不可任用。这是圣人用以警戒后世的,话说得这样严厉。如今大兵纵横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敌军兴国理政,如非贤能而有智慧的人是难以成功的。皇帝十分赞同他的话。二年三月,他上书说:“近日朝廷命令知大兴府的胥鼎根据方便的办法筹划军粮,胥鼎便派参知政事奥屯忠孝搜括官员和民众的粮食。民众所存的两月粮食又被夺走。大兵已经压境,人人已觉危险,如果再干这种不该干的事,只怕会发生其他变故,那就得不偿失了!”定兴二年,出京外任彰化军节度使。张行信刚到泾州,立即上书说:“马
40、匹管理是军队的根本,如今战事不止,马匹管理不可延缓办理。又听说蕃地今年秋收不好,需卖马得银买粟米。冬春之际肯定缺少食物,马价很低,请让有关方面运银和粟米到洮、河等州,选派熟悉蕃邦情形,通达而能随机应变的像桓端这样的人去购买和交换。”崇庆年间,他又上书说:“大定年间,曾经制定送给宣读圣旨的使者礼品时,凡五品以上官员都有规定的数目,后来竟然废止了。那些将士们效力至死立下战功,才能受到朝廷的赏赐,而他们反而又要把送礼物当成犯愁的事情,这哪里是朝廷的本意呢?请令有关方面依照大定年间规定,参考目前时局,明确规定数目一律等同,让他们收受之间有限度,这样无伤大体,而上下齐美了!”皇帝大多采纳他的意见。正大八
41、年(1231)二月乙丑,死于嵩山的崇福宫,当年六十九岁。他初次游览嵩山时,曾经说:“我多想主管这座山!”后来他果然死在这里。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
42、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
43、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资
44、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魏主,即北魏孝文帝。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稽颡,磕头。混壹,统一天下。9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曰 逆:迎接C因屏人 屏:使退下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可知危而不言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秦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今者之举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D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11选出下面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B.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
45、/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C.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D.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B尚书任城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澄询问对策。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
46、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2)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参考答案:9D 殷勤:情意恳切。10B A.却,转折连词/并且,递进连词。B.介词,凭借。C.助词,表停顿/的人。D.介词,和,跟/介词,在。11D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12D D项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迁都的事。13.(1)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2)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