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扬州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780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扬州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省扬州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省扬州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省扬州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新技术与21世纪儿童:最新趋势与结果,总结了新技术的获得与使用的最新趋势,以及21世纪儿童(018岁)面临的网络机会与风险。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新技术为21世纪儿童的生活带来了根本变革,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儿童有很多机会去探索、表达并获得自主权。儿童接触数字设备及上网机会日益增加,儿童使用新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的自由时间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

2、降低了幸福感。儿童上网时间越长,他们的机会与风险也就越大。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网络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但一些攻击性的、色情的、商业化的或其他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受欢迎,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 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

3、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摘编自OECD报告:21世纪儿童必须具备“数字韧性”,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9年5月)材料二:韧性(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近年来,大陆学者将Resilience译为“韧性或心理韧性”,学者认为,生命体不像物理材料那样被动地接受外力随后回复,而是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摘编自崔文香等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护士进

4、修杂志2008年3月)材料三: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行为立法、网络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富有成效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诱导青少年成为暴力游戏的

5、玩家和低俗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摘编自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以中学生为例,2014年)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当前,儿童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

6、网。B. 新技术为儿童带来根本变革的同时,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C. 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儿童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D.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理性认识风险,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B. 由于儿童比成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更多,所以,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培养“数字韧性”。C. “数字韧性”可理解为在数字时代遭遇网络风险时表现出的适应、调整和发展的技能。D. 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

7、善。6.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参考答案:4. A 5. C 6. 家长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成长的价值,正面引导儿童。社会要给予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应研发适合儿童使用新技术的指引或工具。学校要改变数字化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现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素质的建构。儿童自身要加强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和核实的能力。【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

8、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说法错误,信息区域同样来自材料一第二段,“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是因“不能上网”而觉得幸福感降低;C项,“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说法错误,信息区域来自材料一第三段最后一句,“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并非指儿童置身危险之中;D项,“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但不意味着“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数字韧性”。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9、,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说法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B项,“所以”的理由不充分,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

10、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D项,“不是而是”歪曲原意,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

11、所措”可知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既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答题时,注意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三,

12、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

13、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还有,筛选概括本题答案时要注意政府净化网络环境不属于增强“数字韧性”的策略,净化网络环境就是减少数字风险,而一定的数字风险可以增强“数字韧性”;但又不能答“政府应该故意允许网络环境恶化”。所以,材料三的第二段部分信息是不适合用

14、来回答本题的。【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

15、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曹雪芹当下贾母等吃过茶, 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

16、六安茶。”妙玉笑说:“ 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通“涓”:清洁)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 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 二人随她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 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 “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 妙玉忙命: “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

17、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妙玉斟了一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

18、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盏?”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盏便成什么? ”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盏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 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

19、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宝玉和妙玉陪笑道: “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 。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使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

20、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 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一个热情周到的人。B. 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

21、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C. 选文布局巧妙,照应、过渡自然流畅,通过描写妙玉迎客,给贾母捧茶,耳房品茶等情节,把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场面表现得跌宕起伏。D. 选文擅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文中主要人物的对白描写,既鲜活地刻画了人物独特的个性,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E. 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5.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请结合文选简要概括。6. 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CD 5. 茶叶,贾母与妙

22、玉吃何种茶的对话;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茶水,旧年蠲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议茶,关于茶冲泡次数的议论;茶境,栊翠庵、妙玉的耳房。 6. 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妙玉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出性情绝怪的妙玉;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中,A项妙玉的“热情周到”并非对所有人;B项“由盛而衰”错,是见证了荣国府得鼎盛;E项“世故”错。【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

23、】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例如本题就是要选择不正确的两项。考生在读题干要抓住关键词。放回原文,查对正误。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请结合文选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写品茶”“ 结合文选”从全文来看对于品茶有很多细节描写,主要集中在24

24、567节中。总结形成答案。【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块”就在24567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

25、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例,分析是否顺应现代社会的潮流。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比手法。关键词“塑造妙玉这一形象”,文中围绕妙玉这一形象有多处对比,答题时从环境、人物之间、妙玉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几个角度,组织答案要结合选文内容。【考点定位】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

26、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答题时还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

27、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解答探究性题目,应联系全文来组织答案。关键词“世法平等”由题干可知,“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答题是结合选文细节答题,答案主要集中在倒数第二节。【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

28、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概括文本关键信息。例如本题中“世法平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

29、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30、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

31、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32、义。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摘编自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B. 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来源于天与地的和谐,而人类的和谐从根本上也来源于天地的和谐。C. 追求人与自

33、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D. 自从孔子把“和”作为同外界交往的原则后,中华文明一直把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了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与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提出了论点。B. 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强调了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C. 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D. 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突出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4、乐”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多有记载,备受推崇,与古人欲以之促进和谐的思想不无关系。B. 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与天不能对立,人应该顺从自然规律,使其行为与自然相协。C. “协和万邦”是中华世界观的典范,因而尚书?尧典等多家著作对此阐释颇多。D. 中国没有出现过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与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有关。参考答案:1. C 2. B 3. C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错误,选项张冠李戴。选项中的“其”是指“和而

35、不同”,而文本中说的是“和”。B项,曲解文意,错在“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来源于天与地的和谐”。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者,天地之和也”,是说音乐能够表现天地的和谐。D项,“自从孔子把和作为同外界交往的原则后,”无中生有,错在“自从”。中华文明以构建和平共处的美好世界为基本的理想,未必是从孔子开始的。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

36、冲突意识,”错误,选项对论据作用的解说错误。“大量引用古代文献”并非立足于要批判西方的冲突意识。要批判某一事物,必然要先讲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才批判,但引用的文献中并没有这些内容。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协和万邦是中华世界观的典范,因而尚书?尧典等多家著作对此阐释颇多”错误,因果颠倒。从文中来看

37、,第四段说“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由此可知,尚书?尧典提出“协和万邦”后,“协和万邦”才成了中华世界观的典范。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循吏列传(节录)(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

38、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预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

39、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石奢者,楚昭王相也。竖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40、”遂不受令,自刎而死。(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注释: 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豫先定高价。 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10.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循吏列传 循吏:循循善诱的官吏B. 政缓禁止 禁止:制止,不许可C. 班白不提挈 班白:生病忧愁的人D. 以高弟为鲁相 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1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法令所以导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 以嗜鱼,故不受也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 相追之,乃其父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 子其治事矣 (公曰:)“吾其还也。” 1

41、2 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 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百官自正; 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 B. C. D. 13. 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B. 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哭不已。C. 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不接受他人

42、馈送。很说得好,现在我做相能以俸禄买到鱼吃,如果受贿而免除职务,那谁还会给我送鱼呢?D. 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14. 将上段文言文材料(序)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2分)译文: (2)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3分)译文: 参考答案:10. D(A遵奉法理的官吏,文中有“奉职循理”“奉法循理”等暗示;B有禁令就停止;C头发花白的老人)11. A(分别为“用来的手段”和“原因”;B均表原因;C均表转折,出乎意料:竟,却;D均表委婉,婉商:还是)12

43、. C13. B(“老人儿啼”理解不当,“儿”当作状语,“像小孩子那样”。案:C项理解对,“今受鱼而免”中“今”译为“如果”“假若”)14. (10分)(1)(2分)良善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谨慎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翻译成判断句并提示原因1分;重点词语:“乱”1分)(2)(2分)(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律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何必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注意译出反问语气1分;重点词语:奉、治1分)。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

44、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45、。”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

46、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有删改)注: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分裂。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47、/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十五岁行冠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称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