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821题。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王清铭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
2、身立命的地方。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
3、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
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
5、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9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20文
6、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4分)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21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4分)参考答案:18A E(B无厌恶之情C“城市拒绝月光”太绝对D因为现代人只重名利)19此处“楼房”、“月亮”用的是比喻(或象征)手法。“楼房”代表物质文明,“月亮”代表精神文明。画线句的意思是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20 “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
7、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4分,一点2分。若答“窗是人类心灵的空间,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得2分;若答“窗是天的进出口”,“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得1分;若答“门是生活的进出口,表示欲望”,得1分) 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2分。“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21 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 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
8、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
9、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 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
10、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
11、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来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2013-12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西域后,中亚人民开始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B由德
12、国地理学家开辟并命名的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不止一条。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它是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而搭建起来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B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C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
13、通道的复兴与拓展,同时其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D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B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D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参考答案:1C(
14、A 原文“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是在张骞之前。B 由“西汉使团凿开”。D 也有贸易的目的。)2B(原文“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偷换主语。“新丝绸之路的地区”不只是中国。)3C(原文“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
15、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
16、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
17、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8、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C. 只有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 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C.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
19、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B.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D.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参考答案:1. D 2. C 3. A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强调“保护村落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
20、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C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D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B项,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
21、言具有重要意义。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中国人都来自乡村”错误,原文是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芋老人传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
22、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
23、,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
24、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B.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C.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D.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B. 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
25、操持家务。C. 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D. 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士、大夫和庶人不准设庙。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芋老人与老伴度日,儿子不在身边。其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能急人之困,文中帮助了一位书生。B. 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C. 芋老人身处微贱,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形象。作者常常用以表现下层人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并与达官贵人
26、形成对比。本文中芋老人就和忘本的相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对平步青云的相国的批判是尖锐的。D. 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作者着力鞭挞最后一种情况,充分表现出对某些士大夫的愤怒和鄙夷。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译文: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译文: 参考答案:4. B 5. D 6. C 7. (1)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
27、了。(评分建议:“旧”“钧礼”“佣”各1分,句意两分。“旧”译为老交情、旧交情,“钧礼”译为平等的礼节,“佣”译为做工、被人雇佣。)(2)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世”,“之以”,“箸”各一分,句意两分。)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文中相国并未忘本,他发迹还没有真正忘记芋老人,可见尚算重情;相国听了芋老人的说话后马上道歉,表示他还有良知。作者在论赞中
28、认为他好过其他易于忘本的人。点睛: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如本题C项文中相国并未忘本。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旧”译为老交情、旧交情,“钧礼”译为平等的礼节,“佣”译为做工、被人雇佣。(2)“世”译为世人,“之以”译为由于,“箸”译为筷子。参考译文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
29、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
30、,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 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
31、某某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的过去。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5
3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途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就学。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注:权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译文:参考答案:你说你事务多,比我的事还多吗?我常常学习,自认为还是大有好处的。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
33、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释下列加点字。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非抗于九国之师( )序八州而朝同列(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 B.以为桂林.象郡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B
34、.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翻译下列语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 参考答案:(1)答案:锋利。匹敌、相当。排列座次,这里是招致、统制。毁坏。(2)答案:C 解析:区区: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A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
35、项,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D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地区;(今义)中国一个省份。 (3)答案:B 解析:意在点明,秦朝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它不施行仁政。(4)答案:(4分)秦王朝的天下并不变弱变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3分)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解析:重点词“小弱”“自若”“固”各1分,句意通畅1分;重点词“所以”、判断句各1分,句意通畅1分。重点词“生”“假”各1分,句意通畅1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把下面的长
36、句话改写成三个意义相关的短句,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 (6分) 参考答案:(1)、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2)、作者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3)、它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为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之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B. 不仅戴望舒的诗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还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C. 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
37、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D. 荆轲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虽刺秦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A项,中途易辙,删去“使之”。B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戴望舒的诗”之后。D项,主客颠倒,应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并不陌生”或“荆轲刺秦对于大家来说”。9.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孔子在其中提出“仁”的重要思想。比如:“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仁”的理解。(5分)_ 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仁”是人的本质,强调用
38、“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强调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强调要充满慈爱之心,博爱众生,强调与人交往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体现了对人本质的界定和对人社会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言之成理即可)10.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然而据统计,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本,远低于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请拟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倡导人们多读书。(5分)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打开阅读之门;开启智慧人生。(2)一袭书香溢满校园;一脉薪火照亮人生。(3)春风阵阵催桃李;书香浓浓满校园。(内容与阅读有关,3分;符合对联格式要求,2分,平仄可不要求。照抄成句不得分。)六、写作
39、(60分,共1题)11. 作文(本大题1小题,共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儿子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母亲答:“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持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会有不同的成就。”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参考答案:(60分)(请参照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思路点
40、拨:这是一个新材料作文。此文题较好地体现了“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作文立意走向。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白人母亲的态度体现出了对他人尊重和善待的立意趋向,这告诉无论他的地位、学识、能力看似多么低下,我们都要学会尊重礼貌他人,善待欣赏他人。到达目的地后,黑人司机坚持不收钱以作为回报,因为他从中体味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善待,因而他也用善待回报了善待,用美好回报美好。这个立意体现了人际关系之间的至善至美。以上立意属于“关注他人”。从黑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看,母亲的话语里充满着自卑,因此,可以从“超越自卑、走向自信、自立、自强”这个角度入手写。这个立意侧重了“关注自我、关注人生”。从两个母亲对人的教育方法上看,不同的教育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学会赞扬、激励他人。赞扬激励是教育的灵魂和精髓,是人生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它既是我们心灵能接受的最美好的礼物,也是我们馈赠他人最珍贵的礼物。本立意体现了“关注他人、关注人生与社会”的要求。材料里黑人的言行,也可以让我们反向思维,一个人不要永远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从这个角度说,体现的是“关注自我”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爱心,尊重,胸怀,善待他人,学会关爱,传递等角度进行立意。【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