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119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拥有百科全书的人瑞士瓦尔特考尔这个村子远离通衢,这里连一家像样的可供稍有身份的旅客投宿的旅店都没有。村里的房屋干净整洁,外表被太阳晒得黑乎乎的,院子里和窗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鲜花;每一个真正的村庄就该这样。房屋的四周围着一圈高高的栅栏,院子的小门上挂着许多牌子,上面写着警告来人提防猛犬或者“严禁乞讨和挨户兜售”的文字。村里没有学校,邻村倒有一所学校,但是,到了冬天,一旦道路被积雪覆盖,孩子们同样没法去上学。还好,村里有个火车站。不过小得可怜。有一天,火车站站长在牌桌上顺便说起了这个

2、村庄的一件新鲜事。一位先生干了件前所未闻的事:买了一张火车票。这位先生买的可不是一张到邻村、也不是到镇上的车票啊!这位先生想冒险去京城里闻一闻!几位绅士听后连连摇头。他们试图说服这位先生,让他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直到现在,村里还没有谁认为非要去这么远的地方不可。自父亲那一辈、甚至祖父那一辈起,村里的人不都是这么生活、这么长大的吗?但这位先生不想改变决定,况且车票都已经买好了。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先生出了家门。妇女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街上许多小青年前呼后拥,吵吵嚷嚷,一直把他护送到火车站。这位先生登上窄轨火车,到了镇上又换乘直达快车,顺利地来到了大都市。只是他到底想要寻找什么呢?他心

3、里只有一种感觉。他穿街走巷,眼睛时而瞧着这家商店,时而盯着那爿橱窗。先生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书店门前,他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东西啊!玻璃橱窗里平摊着一本厚厚的书,书的旁边放着一个很大的硬纸牌,上面的文字告诉他,如果买下这本价格昂贵的百科全书,所有疑问都可以得到解答。这时,他想到了烟囱师傅,这个人经常从邻村的同行那里借阅报纸,所以在牌桌上总是装腔作势,自以为了不起。他还想到火车站站长,他每次从肉铺老板那里买一截儿粗短香肠当早餐时,总是纯属偶然地得到小半张报纸,于是也成了见多识广的人。书店的伙计非常和气地接待了这位先生,并肯定地说有了它当然可以通晓万事。最后他为这位先生包了一本烫金的皮封面的

4、百科全书。 在回家的火车上,先生就按捺不住好奇心了。他偷偷摸摸地地取出书来,躲躲闪闪地翻开,就好像是在翻一本低级下流的小册子。跃入眼帘的第一个词条是“吼猴属”他觉得书里写得很清楚,自己完全看懂了。在换乘窄轨火车之前,他把书重新包好,然后端坐在那里,满脸通红。一想到可以在牌桌上炫耀一番,他心里美滋滋的。他已经想像到烟囱师傅的小胡子在颤抖。果然,一切都如这位先生想像的那样。他渊博的知识和人们对他的知识的了解,就像春风一样在村子里迅速传开。很快,他的名声传遍了附近一带。村里的人都认为,尽管村里只有这么一位无所不知的聪明人,可是,不久的将来,总会有一天,他们也都会像他一样聪明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嘛。这样

5、过去了许多年。那位聪明的先生已经老态龙钟了,百科全书当然也像他一样日久年深,由于使用的次数很多,这本书渐渐变得残缺不全。当老人把百科全书传给他的儿子时,就已经缺了好几页,这都是被那些来向他讨教的人偷偷撕走的。但他的儿子对那些缺页并不关心。他总是说:书里没有的,世上也没有;我父亲去世前曾对我说过,世上的一切,这本书里都有。当儿子把书又传给他的儿子时。百科全书就只剩下封面和半张纸了。尽管如此,村里的人总还是登门求教,打听什么是“直布罗陀”,什么是“民主”等等。这时,孙子就捧起只剩下皮封面和半张纸的百科全书,摆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对提问者说:“喏,你自己也看见了吧,没有直布罗陀,也没有民主。你看,

6、这儿只有一个词:排外。”1小说以介绍“这个村子”里的情况开头,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划线部分。(1)“妇女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街上许多小青年前呼后拥,吵吵嚷嚷,一直把他护送到火车站。”反映了怎样社会现实? (2)“他把书重新包好,然后端坐在那里,满脸通红。”刻画了“这位先生”怎样的心理? 3“这位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拥有百科全书的人”,有的译本的题目为“这个村子”,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1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2(1)通过妇女和小伙子对这件事情的不同反应,揭示了村子

7、封闭、落后的现状。(2)通过对“这位先生”买书后的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其兴奋与得意的心理。(每小题的分析各1分,结论各1分)3(1)“这位先生”有一定的求知意识,有寻求知识行动;(2)虚荣,好炫耀,把知识作为的自己装饰和炫耀的资本;(3)容易满足,不思进取。(或:一知半解,固步自封)4观点一:以“拥有百科全书的人”为题恰当。文中人物自以为拥有“百科全书”就是拥有知识,他们以此为荣炫耀。(2)作者对这种人持批判和杏定态度,因为他们并不能创造、发展、改变什么。以此为题,能增强了讽刺意味。观点二:以“这个村子”为题恰当。题目简洁明了,故事围绕“这个村子”展开,“村子”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背景。“

8、这个村子”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封闭、落后、保守的缩影。以此为题更具有现实意味。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一l5小题。艺术生活与同情 宗白华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喜笑悲啼。这就是艺术感觉的发生,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我们为人生向上发展计,为社会幸福计,不可不谋人类“同情心”的涵养与发展。哲学家和科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宗教家与伦理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意志行为的一致,而真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厥唯艺术而已。一

9、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能有过于美术的么?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我们看一幅画,如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譬如两张琴,弹了一琴的一弦,别张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鸣。自然中间美的谐和,艺术中间美的音乐,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无穷的美,深藏若虚,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们心琴上的音乐,本来色彩无穷,一个艺术家果能深透心理,扣着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

10、鸣。所以艺术的作用,即是能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而已。这话怎讲?我们知道,一个学术思想,这很不难得全社会的赞同。因为思想,可以根据事实,解决是非。我们又知道,一个事业举动,也不难得全社会的同情。因为事业,可以根据利害,决定从违。这两种都有客观的标准,不难强令社会于一致。但是,说到情绪感觉上的事,却是极为主观,很难一致了。我以为美的,你或者以为丑。你以为甘的,我或者以为苦。并且,各有其实际,决不能强以为同。所以,情绪感觉,不是争辩的问题,乃是直觉自决的问题。但是,一个社会中感情完全一致,却又是社会的缺憾与危机。因为“同情”本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同情消灭,则社会解体。艺术的目的是

11、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譬如一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关系之差别,感觉情绪,毫不相同。但是,这一段人生,若是描写于小说之中,弹奏于音乐之里,这一幅自然,若是绘画于图册之上,歌咏于情词之中,则必全社会的注意与同感,而最能使全社会情感荡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乐。所以,中国古代圣哲极注重“乐教”。他们知道,音乐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不单是艺术的目的,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精神,有情绪感觉意志,和我们的心理一样。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诗人,走到自然中间,看见

12、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说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这时候,我们拿社会同情的眼光,运用到全宇宙里,觉得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同情的社会组织,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兽呀、草木呀,都是一个同情社会中间的眷属。这时候,不发生极高的美感么?这个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个纯洁的高尚的美术世界么?诗人、艺术家,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不发生艺术的冲动,或舞歌或绘画,或雕刻创造,皆由于对于自然,对于人生,起了极深厚的同情,想将这个宝爱的自然,宝爱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

13、遍。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于是,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12一l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 艺术的作用,就是能使社会上所有人的情绪感觉达成一致。 B. “同情”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但也不能追求全社会感情完全一致。 C中国古代圣哲认为只有音乐才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D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目的都与人类社会的“同情心”有关。E艺术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空想

14、。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哲学家和科学家追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所以不能谋求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 B我们读一首诗,只要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就一定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 C艺术家如果对自然、人生起了深厚的同情,想将自然、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就会产生艺术的冲动。D. 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所以有了空想就一定会有创造。14同情与艺术生活有怎样的关系?(4分)15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著名作品,该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

15、动作用。请从艺术的目的的角度,简要分析该作品怎样体现了“同情”。(4分)参考答案:12.B D(A项出自第三段,“所有人”范围扩大,原文是“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C项出自第五段,“只有音乐”说法过于绝对化;E项出自第七段,原文是说“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13C(A项出自第二段,前句现象与后句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项出自第二段,原文说“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选项把必要条件替换成充分条件;D项出自第七段,原文说“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并不等于说有了空想就有创造。)14同情是艺术感觉的起源,艺术的起

16、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2分)同情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2分)15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观点1分)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目的是唤起中华儿女奋起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略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关于“媚雅”王小波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到有关“媚俗”与“媚雅”的问题。作者认为,米兰昆德拉用出来一个词

17、儿,叫做“媚俗”,是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他还说,我们国内有些小玩闹造出个新词“媚雅”,简直不知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意思我倒知道,是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在这方面我有些经验,都与欣赏音乐有关。高雅音乐格调很高,大概没有疑问。我自己在音乐方面品味很低,乡村音乐还能听得住,再高就受不了。大约十年前,我在美国,有一次到波士顿去看个朋友。当时正是盛夏,为了躲塞车,我天不亮就驾车出发,天傍黑时到,找到了朋友,此时他正要出门。他说,离他家不远有个教堂,每晚里面都有免费的高雅音乐会,让我陪他去听。说实在的,我不想去,就推托道:听高雅

18、音乐要西装革履、正襟危坐,我开了一天的车,疲惫不堪,就算了吧。但是他说,这个音乐会比较随便,属大学音乐系师生排演的性质,你进去以后只要不打瞌睡、不中途退场就可。我就去了,到了门口才知道是演奏布鲁克纳的两首交响曲。我的朋友还拉我在第一排正中就座,听这两首曲子在这里坐着,连打呵欠的机会都没有了。我觉得这两首曲子没咸没淡、没油没盐,演奏员在胡吹、胡拉,指挥先生在胡比划,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天可怜见,我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坐在又热又闷的教堂里,只要头沾着点东西,马上就能睡着。但还强撑着,把眼睛瞪得滚圆,从七点撑到了九点半!中间有一段我真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克纳那厮这两首鸟曲,真是没劲透了!如前所述,我在

19、古典音乐方面没有修养,所以没有发言权。可能人家布鲁克纳音乐的春风是好的,不入我这俗人的驴耳。但我总觉得,就算是高雅的艺术,也有功力、水平之分,不可以一概而论。总不能一入了高雅的门槛就是无条件的好如此立论,就是媚雅了。人可以抱定了媚雅的态度,但你的感官马上就有不同意见,给你些罪受。下一个例子我比较有把握不是我俗,而是表演高雅音乐的人水平低所致。这回是听巴赫的合唱曲,对曲子我没有意见,这可不是崇拜巴赫的大名,是我自己听出来的。这回我对合唱队有点意见。此事的起因是我老婆教了个中文班,班上有个学生是匹兹堡市业余乐团的圆号手,邀我们去听彩排,我们就去了。虽不是正式演出,作为观众却不能马虎,因为根本就没有

20、几个观众。所以我认真打扮起来穿上三件套的西服。那件衣服的马甲有点瘦,但我老婆说,瘦衣服穿起来精神,所以我把吃牛肉吃胀的肚腩强箍了下去,导致自己的横膈膜上升了一寸,有点透不过气来。就这样来到音乐学院的小礼堂,在前排正中入座。等到幕启,见到合唱队,我就觉得出了误会:合唱队正中站了一位极熟的老太太。我在好几个课里和她同学此人没有八十,也有七十五我记得她是受了美国政府一项“老年人重返课堂”项目的资助,书念得不好,但教授总让她及格,我对此倒也没有什么意见。看来她又在音乐系混了一门课,和同学一起来演唱。很不幸的是,人老了,念书的器官会退化,歌唱的器官更会退化,这歌大概也唱不好。但既然来了,就冲这位熟识的老

21、人,也得把这个音乐会听好我们是有这种媚雅的决心的。说句良心话,业余乐团的水平是可以的,起码没走调,合唱队里领唱的先生水平也很高。及至轮到女声部开唱,那位熟识的老太太按西洋唱法的要求把嘴张圆,放声高歌“亚美路亚”,才半声,眼见得她的假牙就从口中飞了出来,在空中一张一合,做要咬人状,飞过了乐池,飞过我们头顶,落向脑后第三排。耳听得“亚美路亚”变成了一声“噗”!在此庄重的场合,唱着颂圣的歌曲,虽然没假牙口不关风,老太太也不便立即退场,瘪着嘴假作歌唱,其状十分古怪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

22、或是一片肝。但因为当时年轻,身体好,居然也没死。笔者行文至此,就拟结束。我的结论是:媚雅这件事是有的,而且对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害处。(略有删改)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但全文笔调并不因此显得轻松明快,文章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作者深沉而凝重的思考。 B在作者看来,媚俗与媚雅其实是同一群体对待艺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C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的两次经历,旨在说明布鲁克纳的音乐艺术造诣应该没有巴赫高。 D“可能人家布鲁克纳音乐的春风是好的,只是不入我这俗人的驴耳”一句,化用“春风不入驴耳”的俗语,意在表达作者对高雅艺术的确没有发言权。 E全文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虽然

23、没有一个常有的结尾段,但文思依旧清晰从容。19文章第二段中写了作者当初不想去听音乐会,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20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听音乐会之前穿很瘦的马甲这个细节?(4分) 答: 2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表现了媚雅的害处。(6分) 答: 参考答案:18答案:A E19答案:“自己在音乐方面品味很低”;自己装束不雅;当时疲惫不堪。20示例:说明做媚雅的事是要受罪的;也表现了自己当时“抱定了媚雅的态度”。21示例:通过听音乐会的经历,表现被迫(无意)媚雅很受罪;通过听合唱的经历,表现主动(有意)媚雅也受罪;不具备相应的功底(水平)而参与雅事也是媚雅

24、,更为有害。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

25、,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

26、辈耶?”遂考竟。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头风:头痛病。考竞:拷问,死于狱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黄琬辟 辟:开辟 B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语:告诉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差:通“瘥”,病愈 D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收:逮捕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是( )A.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

27、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B.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C.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有人要他出来做官,他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郡

28、守送来的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将财物退给郡守,并且留下一封辱骂郡守的信之后自己就偷偷溜掉了。最后那郡守被激怒了,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5分)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5分) 参考答案:4 A(辟应解释为征召)5.D 6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7(10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

29、根艾条,病痛就应手消除。(“当”,“应”,“壮”:灸的次数。实词各1分,语意2分)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工” “县” “宥”各1分,语意2分。)【文言文翻译】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琏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置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

30、灸七、八根艾条,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桑结郴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几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膏药,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铊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铊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

31、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苦于头痛病,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根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对曹操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词,多次请假不回来-谚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华佗自恃有才能,厌恶做伺候人的事,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

32、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拷问其罪。荀彧(向曹操)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精巧),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恕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毕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匾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采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

33、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

34、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

35、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

36、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乡党高其义:“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 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乡族朋友。 B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有“插”之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 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C我力能族人:“族人”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族”和“人”组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族 人”,“族”的用法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是相同的。

37、D正定六经文字:“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 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 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 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

38、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 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常侍徐璜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由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但进 京途中,蔡邕走到偃师就假称生病,回家了。 B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请他赴宴,他走到门口却离去了,是因为他从弹琴者的琴 声中听出了杀意,这正是他妙操音律的表现。 C蔡邕被司徒桥玄请人自己的幕府,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境 界很远,文字又有很多错误,因此请求修正。 D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白己将会像 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

39、毁谤。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5分) 译文: (2)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5分) 译文:参考答案:4D(孝经应改为乐经。)5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6C(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时代”久远,文字有很多错误。)7(1)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呜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采分点: 向、方向、却各1分,句意2分)

40、(2)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 够长久吗?(采分点:“王公其不长世乎”巾的其,纪、制作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欢文章、数术、天文,善于弹奏音乐。 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依照礼的要求。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观看。 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不分家,乡

41、里的人都敬重他的义节。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了。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 建宁三年,被召到司徒桥玄府上任职,桥玄对他很尊敬。后来国君征召他,任命他担任郎中,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又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后来的学子。熹平四年,就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批准了,蔡邕就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担任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召他为官,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然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