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秦皇岛市自治县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
2、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
3、动态组合。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1)。图l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一是时间序列维度。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后者是当行政过程出现不良后果时,基层
4、人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消解恶劣影响带来的严重损失,这属于一种非常规的策略选择。二是传导方向维度。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的前提下。基层避责在传导方向上也出现了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的差异。纵向避责是以层级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自上而下的避责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避责策略。横向避责是以平行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政府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综合时间序列和传导方向两个维度,汇聚行为先后次序、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情况下的基层避责策略。(摘编自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1. 下列关于原
5、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基层避责是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潜在责任。B. 基层政府的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跟上级政府相比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C. 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上级常常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D. 避责行为的逻辑是利益考量,基层行政主体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只求降低经济损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阐释基层避责的概念,再从两个维度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B. 文章以权责分立结构为前提,分析基层行政主体避责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C. 文章采用田野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兼用决策
6、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D. 文章梳理基层避责策略形成图表,展示了基层政府选择具体避责策略的逻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承办繁重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B. 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是一种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C. 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在传导方向上虽不同,但都是以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D. 上级对下级的职责予以具体明确,积极鼓励下级担责,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参考答案:1. B 2. C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7、最后进行辨析。A项,“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缩小范围,还有“直接责任”。C项,“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无因果关系。D项,“只求降低经济损失”曲解文意,文中是说“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8、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分析错误,原文是“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并不是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是
9、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B项“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错,根据原文“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所以是“事前主动选择”。D项“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说法太绝对,原文是“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
10、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被火并掉的旧梁山、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集团、宋江的江州集团、二龙山集团、桃花山集团、少华山集团这个权力格局浮在上面的是“义”,藏在下面的是“利”。多少机谋诡诈,多少樽俎捭阖,最后通向一块石碑刻着一百零八个名字的石碑。那不是上天的鉴示,而是权力的博弈。在这个江湖里
11、,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快乐。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呼风唤雨的公孙胜随时准备逃离;无法逃离的晁盖,孤单地冲在队伍的前面,被一箭射死在曾头市。即便梁山的胜利者宋江,又何尝不是过着惨毒的人生?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带着一支大军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招安。但等他把手里的牌一张一张打光,直到无牌可打的时候,才知道一切不过是浮梦一场。他喝下御赐的毒酒后,又把最忠心的家奴李逵毒死。李逵对着他大喊一声:“反了吧!”回答李逵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此时宋江的心中,不知该是何等苍凉。但在梁山
12、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没有外面那个大丛林世界,也就不会有梁山这个小丛林世界。在梁山外,高太尉早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堂,董超、薛霸早准备好了杀人的水火棍。这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公义良心但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权力。最终的结果是暴力的螺旋上升,最终没有人能觉得安全。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转眼就家破人亡。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夜半之间就被土匪拖走,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地脔割这样一个野兽世界,又怎能长得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呢?少年心中的梁山,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那里的人们千金一诺,正邪分明。它是童话般的英雄世界。而十年砍柴给我们
13、解构的梁山,却是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主宰这个王国的是暴力与权谋: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但是笑傲江湖里终究有啸歌天涯的令狐冲。同样,水浒传中也有人间的坦荡赤诚。在勾勒诡谲江湖的同时,十年砍柴也花了许多篇幅去描写一颗颗挚诚的心灵。林冲和鲁智深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燕青对卢俊义毫无保留的忠诚、顾大嫂博大的母性光辉这是暗夜里的一束光,冰雪中的一份热。在漫无尽头的黑暗江湖中,照亮我们、温暖我们的,不正是这样一份从人性中洋溢出来的光与热么?10、下列对“但在梁山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高太尉为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价的林冲,早已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
14、堂。B、由于暴力的螺旋上升,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也难于幸免,转眼就家破人亡。C、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只有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D、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地脔割。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因为“利”,而暗自进行着权力的博弈。B、梁山的胜利者宋江最终达成了自己和大军被朝廷招安的目的,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C、少年心中的梁山和“十年砍柴”解构的梁山,是射雕英雄传的武侠江湖和笑傲江湖的血腥王国的分别。D、水浒传中也有人间的真善美:人与人的坦荡赤诚、超越世俗的友谊、毫无保留的忠诚等等。12、联系
15、上下文,解释“最忠心”的内涵。(3分)参考答案:10、C(解析: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是“在这个江湖里”,并非“在梁山之外”。)11、B(解析:从宋江临死时发出的无军马、兄弟,“无可奈何”的感叹,可以看出并非“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12、明知是毒酒,也喝下去,像家奴陪葬主子一样,但得同日死。3. 关于俄苏歌曲情缘的答问余倩(文汇读书周报记者,简称“余”):您最近出版的俄苏名歌经典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与您过去的书有何不同?薛范(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简称“薛”):这两种书是我一生译介和研究俄苏歌曲的一个句号。过去出版歌曲集时,苏联还存在,现在苏联解体了,一个朝代结束了。这意味
16、着我们有可能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某些事物做出比较客观的回顾和反思。俄苏名歌经典简谱本,收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佳作,可以说是俄苏歌曲的一个编年史。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五线谱本,附钢琴伴奏,便于音乐会演出。此外,这两种书后还附有“歌曲说明”,介绍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这些稀缺的资料是最有价值的亮点。余:歌词的翻译与诗歌的翻译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薛:两者的要求有许多是相同的,比如,都讲究韵律、文采、意境。而歌曲译配不同于诗篇翻译的最主要一点,就是翻译的歌词必须考虑到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创作歌曲大多在词的基础上配曲,但翻译歌曲恰恰相反。如果把歌词比作脚,那曲调就是鞋了。创作歌曲就是
17、按照脚的尺寸定做合适的鞋子。而歌曲翻译则是鞋(曲调)已经摆在那儿了,我们的任务是要找到尺寸正好般配的脚。我看过现在一些大学生译配的歌曲,脚和鞋不太般配。那些大学生外语水平相当好,但是缺乏中文功底,也不懂得歌词字音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歌曲是无法歌唱的。余:您对俄苏歌曲的情结源于哪儿?薛:俄苏歌曲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紧密相连。50年代初期,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俄苏歌曲正合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所以,在1994年的一台苏联歌曲音乐会上,当祖国进行曲乐曲响起时,全场的中老年观众都一边跟着齐唱,一边泪流满面。这是一首豪迈的颂歌,大家不是伤感而流泪,而是因为它唤醒了大家青春的记忆。俄苏歌曲的题材十分广
18、泛,凡生活中所见所闻所追求的一切,都能在歌曲中得到艺术的反映。俄苏歌曲弘扬崇高的献身精神,它往往把个人命运同集体命运、国家命运甚至世界命运结合在一起。而且,歌曲旋律简明动听,琅琅上口,易唱易记。余:您怎么看待俄苏歌曲的传承问题呢?薛:上世纪50年代是中苏友好时期,当时影响我们这代人的就是苏联文化。后来有了整整25年的断层,虽说之后中苏关系解冻,但彼此心中的阴影不是立刻能够消除的。俄罗斯文化受到冷遇还有媒体的因素。比如说,电视就很少播出俄罗斯的影视和音乐节目。曾经有位记者说,现在年轻人基本上不喜欢俄苏歌曲。有位专家说,现在是多元化时代,有人喜欢俄苏歌曲,有人喜欢欧美流行歌曲,都是正常的。但我以为
19、,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秀作品。作为专家,应该把世界上真善美的作品推荐给年轻的一代,希望他们传承下去。19文中画线句中薛范称这两种书是“一个句号”,请结合上下文说明“句号”一词的含义(4分)20薛范对俄苏歌曲的情结源于哪些方面?(5分)21关于如何传承的问题,薛范有哪些主张?请分条概括。(6分)参考答案:19(4分)“句号”一词指两种书汇聚稀缺的资料;是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某些事物(指俄苏时期的歌曲)做出比较客观的回顾和反思。20(5分)青春的记忆 十分广泛的题材 崇高的献身精神 易唱易记的艺术形式(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3分,四点得5分)21(6
20、分)国家之间要消除隔阂 媒体应加强宣传 专家要注重引导(每点2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
21、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
22、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
23、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率多拘滞,繁而寡要 要:要领B. 多自效军门 效:献,尽力C. 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劝:勉励D. 以本官致仕 致仕:登上仕途15. 文中“此古人之志也”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 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C. 夫晋,何厌之有?D.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
24、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他才去了。B. 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C. 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D. 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参考答案:14. D 15. B 16. A【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
25、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D。【1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考核“之”的用法,题中例句和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主谓之间取独;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代词,它。故选B。【16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
26、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错误,原文“再以书币”是“两次用书信和礼物”的意思。故选A。【点睛】文言虚词,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参考译文:张昭,字潜夫。自己说是汉朝常山王张耳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濮州范县。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起初,张楚平赴任长安,正值黄巢发动叛乱,结果张楚平不知去向,从此杳无音信。张直年幼的时候避难
27、移居到河朔,天下大乱之后,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去向而去寻找,而当时盗贼横行,荆棘满路,他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一路上徒步而行,靠乞讨为生,寻找父亲可能会待的地方,一共找了十年没有能找到。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服,在海滨从事耕作。青州王师范开学馆,邀请儒士,两次用书信和礼物来邀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王师范归降梁,张直从灾难中逃脱回到北方,用周易春秋来教授弟子,求学的人从远方而来,当时人称逍遥先生。张昭刚满十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一个叫程生的,他专门研究
28、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泥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是不可以的。于是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余条要义和他讨论,传授了张昭荀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有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身处乱世,亲自耕作背米来奉养双亲。后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他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
29、,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它,张昭对张宪说:“该不会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作使自己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承蒙主上看重,位至保厘,是出生百姓的官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意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
30、面前,符彦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长兴二年,遭遇母亲的丧事,明宗送给他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办丧事。张昭性格极为孝顺,明宗听说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又赐给他钱物。守孝期满,改任方员外郎、负责拟制制、诰,担任史馆修撰。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检举官员所犯的错误,谏官每个月提供给他们上谏的纸张。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又奏请要督促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常平仓等几件事宜。宋朝初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上奏恢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的制度。郊祀之礼结束,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谷一同掌管选拔。陶谷曾经说假话来奏
31、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次上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5.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钱注杜诗序季振宜丙午冬,予渡江访虞山剑门诸胜,得识遵王。遵王,钱牧斋先生老孙子也。入其门庭,见几 阁壁架间,缥缃粲然。茶碗酒盏,无非墨香。知其为人,读书而外,顾无足好者。一日指杜诗数帙,泣谓予曰:“此我牧翁笺注杜诗也。年四五十即随笔记录,极年八十书始成。得疾着床,我朝夕守之。中少间,辄转喉作声曰:杜诗某章某句尚有疑义。口占析之以属我。我执笔登焉。成书而后,又千百条。临属纩,目张,老泪犹湿。我抚而拭之曰:而之志有未
32、终焉者乎?而在而手,而亡我手,我力之不足,而或有人焉。足谋之而何恨?而然后瞑目受含。”牧翁阅世者,于今三年。予读其书,部居州次,都非人间所读本。而笔阵纵横,甲乙牵连,目眯志荒,不可辨别。遵王袞袞诵之,若数一二。以是牧斋先生所读书遵王实能读之凡笺注中未及记录特标之曰具出某书某书往往非人间所有又独遵王有之。遵王弃日留夜,必探其窟穴,擒而出之,以补笺注之所未具。装合辐辏,眉目井然,譬彼船钉秤星,移换不得,而后牧斋 先生之书成,而后杜诗之精神愈出。人但知其能一弓,而不知其成之者三年;人但知其能三赋,而不知其成之者十年。后生轻薄,喜谤先辈,偶得一隅,乃敢奋笔涂抹改竄,参臆逞私,号召于人曰:“我注杜诗矣。
33、”是犹未能坐而学揖让,未能立而学步趋,岂饮狂药中风者之谓,亦不读书而已矣。嗟乎!牧斋先生仕宦爭五十年,生平精力购古书百万卷,作楼登而藏之,名曰“绛云”。一旦弗戒于火,皆为祝融取去,而杜诗笺注巍然独存于焦头烂额之余。杜曲浣花,拂水红豆。千载而遥,精气相感。默相呵护,有如是乎?丁未夏,予延遵王渡江,商量雕刻,日长志苦,遵王又总乾数月,而后托梓人以传焉。遵王真不负牧翁幽冥之中者哉!(选自钱注杜诗,有删节)【注】缥缃:书卷。属纩:古仪,用新绵(纩)置于临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断气。属,放置。受含:安心地去世。含:古代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等物品。部居:谓以类相聚,按类归部。中风:发疯。风,通“疯”。15. 对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口占析之以属我 占:口述。B. 号召于人曰 号召:召唤。C. 牧斋先生仕宦垂五十年 垂:将近。D. 而后托梓人以传焉 梓:印刷用的木板。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我执笔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 都非人间所读本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而后杜诗之精神愈出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D. 乃敢奋笔涂抹改竄 今君乃亡赵走燕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钱牧斋引用多种世所罕见的古籍,笺注杜诗几十年,书成之后又反复修改,足见其专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钱注杜诗的独特价值。B. 钱牧斋死后,遵王
35、为了实现其临终遗愿,开始夜以继日地进行钱注杜诗的修订工作,既弥补了原书不足,又彰显了杜甫诗歌的精神。C. 一场大火烧毁了钱牧斋竭尽精力购置的百万卷藏书,唯独钱注杜诗巍然独存,作者感慨道,那必定是杜甫精魂在暗中默默呵护的结果。D. 本文叙议相间,语言骈散结合,颇见功力,尤其是牧斋临终前的语言、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将其对杜诗的珍爱刻画得人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1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以是牧斋先生所读书遵王实能读之凡笺注中未及记录特标之曰具出某书某书往往非人间所有又独遵王有之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而之志有未终焉者乎?而在而手,而亡我手,我力之不足,而或有人焉
36、。(2)是犹未能坐而学揖让,未能立而学步趋,岂饮狂药中风者之谓,亦不读书而已矣。参考答案:15. B 16. D 17. C 18. 以是牧斋先生所读书/遵王实能读之/凡笺注中未及记录/特标之曰/具出某书某书/往往非人间所有/又独遵王有之 19. (1)您的志向还有没有完成的吗?您在,(一切)都出自您手里;您走了,我亲手做;我能力不够时,或许也有他人来做。(2)这就好比还不会坐却要学习作揖谦让的礼节,还不会站立却要学习快步走,这哪里是所谓的吃药后发疯,也是不读书的缘故罢了。【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
37、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号召应解释为“告诉”。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然后逐项对比分析,A项,在这里,兼词。B项,所字结构;C项,表承接、表承接;D项,才,副词;竟然,副词。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等提示找到选项对应的文言文内容,然后进行仔细比对。要注意这种题型一般会考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
38、果等,考查点较细,考生务必要耐心仔细。C项张冠李戴,原文是“杜诗笺注巍然独存”,并非钱注杜诗。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所读书”、“遵王”两个短语均为名词性短语,应中间停顿,“凡”“曰”“往往”为断句的常见标志,“又” 表并列,应停顿。【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
39、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前三个“而”译为你,亡、走(不在),或、或许,(2)中“是”译为“这”,犹、好比,步趋、快步走,岂、哪里。【点睛】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多是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在整体阅读的时候,要用心的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接着审清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原文,这样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首先要把对应文段用心精读一遍。另外,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考生也要多加关注。在精读原文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文言文翻译是失分很严重的题型,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再结合上下文来推断意思;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的句式和语序的变化调整,注意译句是否通顺。最后书写要认真,
40、文言文翻译重在直译,注意要字字落实。6.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高考资源网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日:“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
41、汉,不已久乎!”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日:“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后从救刘延于白马,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
42、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资强兵
43、,实一匹夫 资:凭借。B事垂就而觉 垂:临近。C太祖迎天子都许 都:定都。D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 遘:遭遇。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荀攸“深密有智防”的一组是( )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攸言语饮食自若乃设奇兵复战 若急之,其势必相救遣辎重循河而西 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攸祖父去世后,他祖父原来的部下张权请求守卫其坟墓,荀攸怀疑有诈,盘查追问,叔父荀衢醒悟,果然张权是杀了人的亡命之徒。B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张绣。荀攸向曹操进言,刘表与张绣互相依仗,最好等待时局变化,诱降张绣。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意见,结果军队失利。C曹操征伐
44、刘表,袁谭派辛毗向曹操乞降并请求曹操救援。部将大多认为刘表强大,袁谭袁尚不足为患;荀攸却劝说曹操同意袁谭的请求。D荀攸富有才智,曹操经常称赞荀攸外表愚钝而内心聪慧,不自夸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荀攸去世后,曹操一说起他就会流下眼泪。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译文: (2)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译文: 参考答案:4D(遘:结,构)5B(表明荀攸临危镇定。均是曹操所为)6A(荀攸怀疑有诈,叔父荀衢醒悟,盘查追问)7(1)于是用物资车辆来引诱袁军,袁军争着哄抢财物,阵列大乱,(曹操)
45、就出动 步兵骑兵痛击,大败袁军。(大意2分,饵:引诱;陈:阵列;纵:出动。三处译对一处得1分)(2)如果一方被兼并力量就会统一起来,力量统一就很难谋取了,趁他们内乱时攻取,天下就平定了。(大意2分,并:被兼并;专:统一;及:趁。三处译对一处得1分)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0字。(4分)谣言,作为一种舆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舆论,对它的战争,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途径和行政手段,必须拿起舆论的武器。要分析和掌握谣言产生和传播的规律,正如解决癌症问题,必须认识到癌细胞首先是一种细胞,并掌握这种特殊细胞生长与繁殖的规律,才能够找到应对
46、之策。对于谣言这种舆论的癌细胞,就要因时因地,运用不同的舆论武器,抢时间,争阵地,夺取舆论高峰,精确制导地克敌制胜,这样才能把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答:参考答案: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国外一项新研究认为,语言进化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及地形有重要关系:在那些 相对更热,有更多森林的地区(例如热带),语言趋于变得“洪亮”,采用较低频率的声音且较少使用不同的辅音。而在寒冷、干燥、多山的地区,语言则往往以重辅音为主。元音丰富的语言为何更频繁地出现在热带地区?一个可能的理由是,它们能够比由急速、高频辅音控制的语言传播得更远,后者在潮湿的森林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其语言的保真度。炎热与潮湿就像树木的枝条和叶片那样,能够阻断声音。(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和_。(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和_。参考答案:(1)和 (2)和(4分)(1)试题分析:处“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