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pdf

上传人:老金 文档编号:3256175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DF 页数:243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3页
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3页
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3页
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3页
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英】约翰哈德森 著夏南 译中信出版集团目录前言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幸存?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你最重要的装备我们都可以有更大的生还机会生存三角重要的事情放前头意外第一章 为失败做好准备奖励的重要性学会演练现在该怎么做?如何做好备用方案?弹射出去以后如何让身心做好准备?试着给自己找一个待在降落伞下的时间搞清楚自己的方位改变思维方式什么事都做好记录心理预演提高做准备的水平演练你的功课第二章 分清轻重缓急你的荒岛你的大脑并不善于分清轻重缓急你的身体需要什么制订PLAN一张办公桌就像一个荒岛阿梅利亚怎么样了?第三章 如何有效率地工作疼痛管理不挨疼难成事不要无视你的极

2、限哪些小事会让我们难以成功?给自己点甜头很重要总是分心怎么办?练练你的开溜本事发邮件的原则不该有办公桌保持运动不一般的动力兰斯希扬归属感的重要性搞清楚你想要什么和你是谁第四章 满怀希望,小步前进可行的目标弗兰克、菲尔和乔治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迎难而上拥有脚踏实地的乐观精神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五章 他人因素的重要性不仅仅要活下来他人的目的他人的行为找到你们的共同点让别人站在你这一边人靠衣装细节的作用训练、学习的最佳实践方法放下你的手机如何批评人如何表扬人对人好不仅是件美事,还是聪明之举幽默障碍不是有头有脸才能当好领导第六章 适应的重要性谦逊的重要性约翰雷拜格诺沙漠生存突破我们的局限捉雾人第七章 根

3、据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频率多接触大自然对你有好处电子时代的逃亡如何利用月亮辨明方位第八章 要么赢,要么学到东西深入丛林关于丛林的荒诞说法不断努力渐入佳境一会儿湿一会儿干学会伊班族的节奏总结附录一 如何生火附录二 如何搭冰屋致谢版权页将此书献给珍如果你正在经历地狱,那就继续往前走吧。佚名前言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幸存?1971年的圣诞前夜,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在秘鲁境内的亚马孙丛林上空肆虐。空中巨大的乌云在被丛林覆盖的山坡上闪着白光。翻滚的上升气流让一架正在穿过汹涌云团的小小的螺旋桨飞机如同纸片一样颠簸。兰萨航空508次航班正在从利马飞往普卡尔帕的途中。飞机上,92名乘客和机组成员惊恐万分。他们一会儿陷

4、入失重状态,一会儿又重重地摔在座位上。他们的行李在漆黑中从头顶的行李架掉出来,四处散落。午后12时36分,这趟一小时的航程进行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508次航班与外界的所有联络中断了。11天以后,一名17岁的少女爬出了丛林。这位唯一的幸存者名叫朱莉安科普柯(Juliane Koepcke)。后来她描述了自己目睹的场景:飞机的一个引擎被闪电击中,然后整架飞机在暴风雨的摧残下,在半空中解体。没有降落伞,朱莉安就这样从差不多2英里1高的空中坠落。她没有死,这已经称得上是奇迹了,但她之后所经历的事情更不可思议:在有脑震荡、深度割伤、锁骨骨折的情况下,她在茂密的丛林里连走带爬了10天,最终获救。这事儿听起

5、来实在太过极端,简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绝非常人所能实现。然而,朱莉安也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女超人。事实上,她能活下来,得益于一连串的事件和她的一系列行为。尽管结果看起来不大可能,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方法并加以运用,人人都能做到这些事,最终也能活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当然,这个故事里有一点是难以复制的,那就是从高空坠落下来却没有死。当朱莉安醒来时,除了锁骨断裂外,还有其他割伤、碰撞伤、瘀伤,眼睛也因为撞击力而肿得半闭着。没人知道为什么这么摔下来却没有致命,但已知朱莉安当时是系着安全带的。她被固定在三个一排的座位中的一个上。坠落的时候,座位不停地旋转,就像从树上掉下的梧桐种子一样。而落地前的

6、最后几米,高大的树枝让她的速度降了下来。不过,一旦真正落到了丛林里,她可能犯错误的地方可就太多了。她只有17岁。一段时间内,她的意识时有时无。终于醒过来的时候,她却发现最令人害怕的事情就在眼前:她整个人都脱离了飞机,遍体鳞伤,惊魂未定,躺在丛林里,周围的树上停着的都是秃鹫。你能想象这样的情景吗?她系着安全带的时候,妈妈就坐在身边,但现在已经不见踪影。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之后,朱莉安花了整整一天去找妈妈,但是一无所获。她必须要做出抉择了。第一件事就是要克服那种还没出发就要放弃的人性冲动。你首先会做什么?试着去找另一个幸存者?寻找吃的喝的?尽可能地包扎好伤口?在飞机残骸里找找还有什么能用得上?搭一个避

7、难所?不管是什么样的求生环境,通常的建议是让你尽量待在原地。可是,朱莉安要是待在原地等待救援的话,那她直到今天还会留在丛林里,跟其他人一样被座位下面的丛林土壤吸收了。但是,朱莉安有一样弥足珍贵的东西:知识。朱莉安的研究型科学家父母在亚马孙丛林里给她上了两年的家庭课。朱莉安明白,她可以在丛林中生存。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朱莉安很清楚丛林的树冠太厚了,救援者根本看不到她躺在哪里,而她也没办法发出信号。她必须得走了。但往哪儿走呢?丛林向四面铺开,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据她所知,这里的大多数生物都有潜在的危险。父亲曾经教过她如何在茂密的热带雨林里获救,她也试着回想。她站起身,听见了滴滴答答的水声。她想

8、起父亲曾经说过,跟着流水就能找到人。她照做了。没了眼镜,她基本上什么也看不清,而且只剩了一只鞋,朱莉安就这样一瘸一拐地沿着溪流爬,爬了200个小时之后,溪流变成了河流。迈步之前,她都要用穿着鞋的那只脚去试探,以免碰上丛林里各种各样的尖刺、毒牙。她在坠机后找到一包糖,这是她唯一的食物。她一定很多次想过放弃,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一米一米地拖着自己前进。差不多过了一周,她的一个伤口开始生蛆了,但是,她没停,最终在一个伐木工住的小屋里找到了汽油。她把这些蛆浸在汽油里才得以脱身。最后伐木工们也正是在这个小屋里发现了已经意识不清的朱莉安。工人们带着她坐了10个小时的船去了最近的村子。多年以后,朱莉安成了一

9、名生物学家,在慕尼黑的一家动物学图书馆工作,专攻秘鲁蝙蝠。2010年,她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围绕这部回忆录,她在接受采访时谈道:“我做了很多年噩梦,我失去了母亲,其他人也罹难了。当然,悲痛总会不停地涌上心头。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只有我活下来了?这个挥之不去的念头还将一直伴随我。”2疑问萦绕在朱莉安的心头:为什么只有自己活下来了?这成了一种罪恶感。不过之后有报道显示,掉进丛林之后,还有14名乘客一度幸存,他们散落在面积很大的区域内,但是没人成功走出丛林。3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就想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是她?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最初的运气给了朱莉安机会,然后,她分了轻重缓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原

10、则都好好地加以利用。面对不同情形朱莉安游刃有余,她没有坐以待毙。一旦想起什么有用的办法,她就会看看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是用得上。所以,再没什么能挡住她的去路了。就这样,朱莉安一点一点地前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无论前方的困难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她都一往无前。可是,朱莉安的伟大壮举并非不可复制。在本书里,我想给你介绍像朱莉安一样的人,他们的故事着实不可思议,可以给我们不少激励,但我想介绍这些故事的原因不仅仅如此,他们面临自身处境时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让人获益匪浅。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做决定的时刻,真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学着点儿了。我知道,人生常有不如意。有的人可以处理得很好,有的人就不行

11、。但愿我们谁也不要发现自己真的身处书中描绘的境地,不过,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求生的本领。压力最大的时候,风险也是最高的。通过研究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我们也能学习到在需要的时候如何让自己的大脑表现更好。11英里约合1.6千米。译者注2Littlewood,Tom and Dabrowska,Barbara(trans.)(2011)After the fall:https:/harpers.org/archive/2011/01/after-the-fall/.3不过这种说法尚存争议。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的正职是英国军队首席生存教练。我负责训练别的生存教练,而他们再负责让每个英

12、国士兵都学会生存本领。我这辈子都在四处旅行,为的就是找到最新的观点与技巧。我想知道,在对人类而言最极端的环境中,这些新的知识能不能派上用场。我曾在世界最干燥的沙漠和最遥远的丛林里长途跋涉。我也曾跳入冰冷的水中,走过荒凉的苔原,被人一路追着穿越森林。此时此刻,当我写下这篇前言的时候,我所处的地方离北极点比较近,倒是最近的一棵树不知远在何方。我想不出还有哪儿比这里更像月球基地。在北极的这个区域,太阳要到下周才会重新出现在泛白的地平线上。刚才我写下标题的时候,这儿的气温比火星还要低。这像是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中。走在雪上的时候听到的声音都不一样,雪被冻得很硬,你走在上面时会像踩泡沫塑料一样嘎吱作响。空气

13、像是冻住了。我刚吸一口冷气,鼻毛就会瞬间被冻得僵硬,鼻子里面黏黏的,有种异样的感觉。我把雪地车留在外面,让它一直处于发动状态。此时的薄暮也透着一种冰冷的蓝色。在一片蓝色的世界中,雪地车的前灯照出了一小片黄色的区域。在这么冷的地方,想要发动引擎是件难事,所以,一旦发动起来最好不要让雪地车熄火了,这样也更安全。哪怕几厘米之外就是暖和的室内,我去碰金属门把手的时候也从不脱掉手套。在这种温度条件下,用裸露的皮肤去碰金属会造成冻伤瞬间冻僵你的皮肤。我是不会锁门的,在这个地方就没人会锁门;万一后面跟着一头饥肠辘辘的北极熊,你也不想笨手笨脚地翻开一层层厚厚的衣服找钥匙。在这种地方,不动脑子分分钟就会没命;做

14、事就得拎得清,这你没得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花时间和才能各异、背景不同的人交流,倾听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我有何不同。我也有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正如你能想象的,有很多行政事务和一大堆报告要做我已经把生存法则用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告诉我,他们觉得这些技巧在生活中也一样有用,尤其在他们的工作中。过去20年,我一直在搜集各种各样的生存故事,我很想搞清楚生存的本质:我们怎样才能大难不死?有句名言说得好:聪明人从错误中学习,而更聪明的人则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当我给生存教练们开训练课的时候,我喜欢讲过去那些幸存者的故事,但还有些故事里的人就没那么走运了。我们的文化里充满了灾难和求生的故事,从荷马的奥德赛开

15、始,到鲁滨孙飘流记,再到泰坦尼克号1,至于为什么有的人幸存下来而有的人没有,我们很少好好进行分析。2我们把这归因于碰运气,或者天注定。事实上我们人人都能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在面临压力时也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而这才是真正的答案。当然,想要训练处理某种情况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事先亲身体验,但是为了准备得更充分,我们可以从更简单的事情着手。这就是我们团队创立的基础。在现实世界里,军事生存无非就是学习一个简单的模板,然后不管何时何地都能灵活运用。对于我训练的这些人来说,每天的工作已经足够他们费脑的了,所以生存法则必须简单好记且用途多样。军事生存法则关心的无非是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首先会伤害你、

16、做什么事会赢得最大的成功机会。不管是日复一日地干着日常工作,还是努力发挥最大潜能,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需求,就能真正搞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儿。而一旦知道这些条条框框在哪儿,我们就能在一步步搞定眼前状况时想方设法超越极限。对我们来说,做事井井有条当然再好不过,但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记住几个理论上的步骤,然后再逐条对照实施。我讨厌这么干。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得明白人的身体是怎么运转的,最重要的是,你还得明白人的思维是怎么运转的,而搞懂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让你在压力之下拥有更为出色的表现。1我绝对会给杰克一个建议:那块木板上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他们两个人。2大多数人认为,想要幸存的话主要得靠吃更恶心的东西(

17、因为这样电视节目会很好看),但其实不是这样。你最重要的装备最该携带的生存装备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很多次。答案并非一把好刀,也不是什么地理定位装置。求生时,或其他需要自力更生时,你所要携带的最重要的工具其实是装得满满当当的头脑。不幸的是,头脑和大多数生存装备不同,不会有人把它写进生存指南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让自己头脑尽其所能。今天的我们被各种信息轮番轰炸,这可是从前的人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每条信息都需要我们留意,似乎每一条都一样响亮,也都一样紧急。我们抓狂地查邮件,在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间来回切换,不断更新系统,就是没时间让自己的头脑也焕然一新。很多人的生活就是这么过的。拜信息轰炸所赐,当我们清

18、理掉手机上那几个未读信息,或是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个帖子的时候,我们真像是搞定了现实生活里的大问题似的;而且,做这些事情得到的反馈更为直接。这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我们搞定现实问题时的脑回路是一样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也能带来一点让人开心的多巴胺,只是“问题”一直会有,而且非常消耗人的精力。与此同时,我们犯不着再去记电话号码了,也用不着地图了。就算把这些东西统统抛到一边,想查什么还是差不多都能查到,但我们持续的注意力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这就好像在健身房里只锻炼一块肌肉,而不管其他肌肉。我们已经失衡了。我不是卢德分子,我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新技术,但是我们背了太多貌似必不可少的额外装备在身上。它们并非

19、不可或缺,我们却一直被它们压得起不了身。我们不再为自己解决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了。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知如何才能找回最初的那些原则。求生的过程可以教会我们追寻生活的本质,它告诉我们只带上需要的东西就好。轻装上阵的时候,我们走得更快,也行得更远。在生存课上,我遇见过那些有过创伤经历的人。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整装待发,好像无论什么事情砸过来都可以应付的时候,他们身上的那种自信有目共睹。我想把这些知识写进这本书里。要是我让你觉得自己随便被扔进什么环境都可以一切安好,再进而让你感到一点点的自由,培养出一点点自力更生的能力,那我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我们都可以有更大的生还机会这本书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存指

20、南”,这种东西世上太多了。1十有八九你不会在生死存亡的时候用上这本书里的知识,这是件好事。军事生存技巧的真正长处在于它设定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而这些指导原则的中心思想足以应付所有的状况。长期以来,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往往都是迫不得已的,应对挫折,对震惊的消息采取行动,把接手的任务理出头绪,直面一些貌似不可逾越的难题。我们都可能会面临精神上的考验。每到这种危急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来看看幸存者的故事吧,听听他们是如何完成壮举的。这些故事的信息量很大,简直就是无尽的宝藏。事实上,不管是面对18世纪的海难,还是面对改变世界的短信,人类处理万事万物的大脑都未曾变过。这个世界已经高度发达,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

21、和过去也有了云泥之别。可是,大脑对于新状况的应对方式却没能跟上时代变化。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报道,告诉你现在又有多少人工作不开心,或者是现在的人们搞不清工作的目的,而这类问题比以往都更突出。压力和高风险会让意外随之而来,但也让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纷纷散开。幸运的是,当处理意外状况时,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必要的事情上,这会给我们动力,帮我们实现目标,也最终使我们快乐。每次给办公室白领进行生存训练时,我都会注意到这样的情形:哪怕他们只是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很小的任务,但只要任务目标明确,也会给团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他们的满足感都会写在脸上。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时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写邮件、无休无止地协调

22、这个协调那个,在这样的工作中,主人翁意识和任务达成的成就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大家的共同目标也一下子看不出来。在我这儿,你点火点得好,它就能发光;你搭窝搭得对,人就不会淋雨。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人类与生俱来会被这种事情吸引。毕竟,人类从诞生之日至今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求生。这和我们今天带着生存思维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就为这些事情开心,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在你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如果这本书里教的东西能让你收获一丁点明确的目标,那我的工作也算是没白干。不仅如此,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极限生存的确可以教会人很多东西。不管是谁都能用上。比如,关于极端事件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误区:遇险的时候,有的人天生

23、就知道该怎么办,求生步骤想都不用想,而有的人就是不知道,学都学不会。在大家惊慌失措或者呆若木鸡的时候,我们也一次次看到英雄挺身而出。在遇到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那些不断被炮制出来的神话让大家觉得:“我为什么还去费那个劲?”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不可能有的人拥有“注定幸存”的神秘物质或者幸存基因,而其他人就没有。这是没道理的。当然,人们的动手能力有差别。有的人更有经验,遇到新挑战的时候也会快人一步。但是,就算不是人人都能在赛跑中夺冠,我们也都能跑过终点线。绝境生存提醒了我们,如果遇到棘手的事情,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再努把力,要么打退堂鼓。在面临生存挑战的时候,放弃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没命。你能不能活下

24、来,看的就是你有没有不断努力的本事,是不是全身不爽时也能步履不停。如果天色渐暗,你又全身湿透,而在翻过下一个山头之前没有躲雨的地方,很快你就会意识到老天没有义务要帮你,你没有什么活下去的特权。在一时的困难面前,生存训练课会教你如何一直努力下去。最终,你的总体能力也会提升,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状况,你都可以从容应对。我一次次游走在人类极限体验的边缘。这些经历也提醒了我:不管遇到什么新状况,只有专注和努力才能让自己游刃有余。这很关键,应该时不时拿来提醒每个领导、员工、同事和家长。我研究过许多求生案例,不妨就从分析它们最本质的问题着手。1但你还是会在这中间找到一些生存小贴士。生存三角从人们应对最可怕

25、的环境的办法中,我总结出了“生存三角”(Survival Triangle),如下图所示。这是本书的要旨。简而言之,“如果我能做点什么来改变我的处境,我就会开始有掌控感;如果我开始掌控局面,我就可以延续希望;有了希望我就可以制订计划;有了计划,我的努力就会以最有效的方式直达目标”。“生存三角”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再结合生存技能,你就有了预制方案的模板,整个过程马上就能运作了。通过对历史案例的研究,我发现一个道理:要是这三个角缺了一个,那想要活下来就不大可能了;如果两个角都没了,那求生就几乎是无稽之谈。但我也要提醒你,据我所知,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其中的一个角,那就是运气。不过,运气这个因素已经超

26、过了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守株待兔是个很冒险的策略。1努力、希望和计划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会在本书中一探究竟。我们也会看到是什么因素对它们起作用,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自我维持生存过程,也就是能让你一直坚持不懈的反馈环。这些年来,在一次次生存挑战中,我逐渐明白,脚踏实地的乐观精神会带来希望,而当我们的自身能力与所处环境相匹配时,就会产生这样的乐观精神。如果想要有效地解决任何问题,我需要做计划。为了成功,我需要将终极目标细化。漫漫征途上,这些小的目标就像是路牌一样。只要我知道下一个小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就可以开始为之努力。何为努力?简单地说,就是有方向的、有效的努力,而这将最终改变我的处境,我也因此获

27、得了一些掌控感。如果能掌控眼前的局面,我就可以延续希望。然后重复。在遇到许多极端环境和紧急状况的时候,我都会运用这个“生存三角”。它是让我坚持下去的反馈环,这招屡试不爽。要想试试这个简单的方法,你用不着非得独自在苔原上走一趟。当有的任务乍看繁重时,“生存三角”便可以派上用场了。要是有人让我们在一个月之内交出一份90页的重要报告,大多数人一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吓一跳。我们八成会把这个活儿压在需要做的工作清单的最下面,满怀负罪感地对其视而不见。然后,我们就只剩两周了,再然后就只剩下一周了。但是,如果可以好好计划、分清主次,把整个报告细化成每天写3页,没准儿我们很快就能动起手来。但你得保证自己每天可以集

28、中精力写3页,这是关键。当每天都有3页报告落袋为安时,你也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心里也有一切尽在掌握的满足感。脚踏实地、前途乐观,于是,你就会鞭策自己不断向前,而你完成计划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从本质上来说,这本书通篇都在为你打造一套工具,让“生存三角”在你的生活中高效运转。要是你现在感觉太抽象了也别担心,我们会不时回到这个主题来,到后面你就会习惯了。我将这本书的结构做如下安排:前两章讲如何准备和计划;第三章讲如何用最佳的方式做成事情,也就是我在三角里面提到的“努力”;第四章讲如何延续希望,而希望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第五章和第六章讲如何好好利用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信息以及如何对“生存三角

29、”的每条边都产生影响;第七章和第八章讲怎么把它们都拧成一股绳,过好自己的日子。1我的一个同事曾经在一份年度报告里这样写道:“对于任何一个飞行员来说,好运都是让人嫉妒的东西。但要是在职业生涯里早早地把自己都托付给好运,那可不是什么聪明之举。”重要的事情放前头我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要想让你的大脑发挥最大的本事,那首先对它的能耐要有所了解,搞清楚我们大脑的特性。这有点像是起飞前飞行员要四处走走,做做检查。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我们应对当下的环境,让我们读懂周围的信号,清楚什么是该注意的警报。在问题面前,这也有助于我们想出最有利的方法,以免情况失控。意外我所做的生存训练有一个基本核心:我们要明白自己在

30、面对糟糕状况时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这些理论说明了我们在灾难面前会如何应对,其实不管面对的是何种压力事件,我们要运用的道理都是差不多的。幸存心理学家约翰里奇(John Leach)开创了此类教科书的模型。他花了很多年研究幸存者案例,也关注那些没能成功求生的人都是怎么应对的。约翰属于比较特殊的心理学家,是研究极端状况下人类行为的专家。他曾在英国皇家空军受训,也是一名合格的生存教练。他的模型覆盖了方方面面,试图重现我们人类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究竟会有什么行为。通过大量的调查和个人经验的积累,他总结出自己对求生者行为的解释。他的模型由五部分构成冲击前(Pre-Impact)、冲击时(Impact)、退缩(

31、Recoil)、营救(Rescue)和后创伤期(Post-Traumatic)任何事情都能像这样被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特定的典型行为模式。1我会在本书中时不时谈到这几个阶段,记好了,在面临令人震惊的消息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前车之鉴。虽然一时会目瞪口呆,但我们最终都有能力去适应。这些第一反应对于人类来说再正常不过。如果明白这点,那么往后我们也会更自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要是我们不仅能搞清这点,还能在做事之前多看几步,那可就更上一层楼了。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大脑是如何处理意外事件的。之后我们就能明白计划得当是多么重要。1Leach,John(1994)Survival Psychol

32、og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p.10.第一章 为失败做好准备戴尔泽尔科(Dale Zelko)正飞在贝尔格莱德的上空。他透过右肩一侧的驾驶舱舷窗朝下望了望:一片漆黑的天空突然像烧起来一样,两枚地空导弹划破天际,穿过低处的云层向他扑来。这一幕本不应该出现。戴尔是一名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当时他正坐在一架F-117“夜鹰”隐形战斗机里。黑乎乎的F-117有棱有角,看着像不明飞行物。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喷气式战斗机是坚不可摧的。戴尔的飞机之所以被称为隐形战斗机,是因为它“很难被地面设备探测到”,而不是说它完全隐身。F-117通身漆黑,夜间飞行时有棱有角的造型也可以

33、把雷达波反射到难以探测的方向上去。它的发动机藏得很深,废气排放也被盖得严严实实,有利于散热和消除噪声。飞机携带的炸弹在机身内,这样它们也不会反射雷达波。而且,特制的黑色机身涂料还可以吸收雷达波,减弱其屏幕上的信号。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尖端科技成果确保隐形战斗机不被敌人击落。然而,当戴尔盯着导弹向上飞行的轨迹时,他意识到自己的飞机将有可能成为史上头一个被击落的隐形战斗机。每枚导弹差不多1吨重,6米长,亮橘色的火焰喷着灰色的烟,以3倍声速飞行。第一枚导弹径直飞过他的头顶,因为距离太近了,导弹的冲击波让飞机都有点摇摇晃晃。导弹没有爆炸,戴尔还记得自己当时挺惊讶的,因为像这种地空导弹安装的都是近炸引信。一

34、旦接近目标,它们装着60千克爆炸物的弹头就会引爆,然后金属弹片就会像撒胡椒粉一样落在目标上。他回头看了看,发现了第二枚导弹,心想,这回可要被打中了。由于冲击力太猛烈,戴尔的飞机被掀翻了,与此同时,机头开始往下掉。绑着安全带的戴尔就这样被甩到了驾驶舱顶上,忍受着难以想象的7个反向重力;那可足足是地球重力的7倍,而且方向还是反的!这时的飞机已经不受控制了。如果不想以500英里的时速撞到地面的话,他就得去拉动弹射座椅的操纵杆,这样他在几秒钟之内就会像火箭一样飞出舱外。我们在生活中要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从离地面几千英尺1的飞机里被弹射出去是什么感觉?没多少人真的有机会体验。不过,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

35、,处理意外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是哪类人。今后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失败、什么样的灾难或者哪种糟糕透顶的状况,很多人并没怎么想过,这完全可以理解。确实,所谓意外,正是指那些你计划之外的事情。我一次次在最极端的环境中见识了什么是意外。我们无法预料自己会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中是像地震一样的天灾,还是像暴力袭击那样的人祸但我们知道,人类应对困难时总是遵循某些既定的模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随机人群施加相同的压力时,这些应对模式总会出现。2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揭示出在“灾难”面前有多大比例的人会反应得当,从而幸存下来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这些分析还能反映出人们还有哪些风险和

36、障碍需要继续应对。粗略地说,在瞬息万变的危急事件中,我们都属于三类人之一。一小部分人(大约十分之一)知道该怎么做,而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办,只会呆若木鸡我们会感到震惊,还有一小部分人的反应堪称糟糕。不管你属于上述哪一类人,除非我们重新训练自己,否则无外乎这三种表现。3这里说的“重新训练”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戴尔泽尔科在意外面前反应得当。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准备和思考的,我们也会因此明白:即便面对的是简单的事情,凭借更好的处变能力和洞察力,我们仍然可以改善自己的应对方式。首先要记住的是,做出新的反应的速度比做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反应要慢得多。4第二,在感觉受到威胁时,我们难以做出最好的抉择。虽然凭直

37、觉也能知道这说得都没错,但我们还是快速地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人类的大脑已经进化了差不多700万年,而最主要的进化基本都集中在最近的200万年。人们通过研究DNA得知:今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曾在差不多19万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线粒体夏娃或Y染色体亚当的后代。我们的脑部都很大,运行着同样古老的软件。通过颅骨记录,我们还知道自己的种群“智人”差不多20万年前首次在非洲大陆出现。那时候智人大脑的尺寸就已经跟今天的我们差不多了。换句话说,我们已经20万年没进行过硬件升级了。5大脑里最早形成的部分负责控制运动、心率、温度调节和其他一些基本机能这部分大脑通常被称为“蜥蜴脑”,因为上述这些机能很多物种都

38、有,也包括蜥蜴。接下来,我们哺乳动物经过进化拥有了大脑边缘系统,这里是存储记忆的地方。我们所经历的悲喜都存在大脑边缘系统里面。因此,它决定着我们的情绪反应。而大脑最后形成的部分叫作新皮层。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全都得益于新皮层里的东西语言、抽象思维、计划、意识和想象力。现实生活中,大脑的不同部分紧密联系、通力合作。记住大脑的基本结构很重要,因为它能给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提供一个大概的框架,这会非常有用。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丹尼尔卡尼曼将我们的思维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慢系统”指的是控制理性思维的那部分大脑,它有效地负责所有与新皮层相关的重活对新的状况做出反应、解决问题、规划未来;“快系统”负责的

39、差不多就是余下的所有事情。发动汽车开始上路的时候,你并不需要有意识地去想每一步该怎么操作,这是“快系统”的功劳。因为这所有的操作已经成了习惯,不会占用你大脑“慢系统”的带宽。在一间黑乎乎的屋子里,椅子上留着一件浴袍,你脑中闪过一个念头:这里有不速之客。你全身感到一阵恐惧,心里七上八下。而这时,控制你意识的那部分大脑方才登场,你也开始恢复理智。如果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就会明白:面对潜在威胁时,我们老旧的那部分大脑反应起来会比起新的部分快得多。放到人类祖先那会儿,他们还得费劲想半天:“啊,家里来了不速之客呢。我真好奇,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那他们也将命不久矣。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你的大脑,这点也值得注

40、意。神经从你的脊髓出发,遍布全身,将关于你和周围世界的信息传递给你的大脑和其他器官。当我们身处险境时,比如我们离捕食者太近(或是旁边有浴袍),神经网络就会开始部分运作。这部分神经网络有个很吸引人的名字“交感神经系统”。你以前可能听过“要不打,要不跑,要不傻愣着”的反应。你的身体会迅速做好准备:瞳孔放大,用以获得更多的视觉信息;肺部支气管扩张,这样吸氧量会变多;心率加快使得更多富含氧气的血液流入你的肌肉;你会出汗,以保证身体不会过热;肾上腺素分泌水平也会增高。这种反应机制也让非紧急情况所需的身体机能减少能量消耗:抑制消化功能,减少唾液分泌,其他“次要”的肌肉机能停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膀胱和肠道活动

41、都会暂停。如果你要参加一场面试,或者有个重要报告要做,自然会有压力,这时候,你会口干舌燥、惴惴不安。压力面前,我们都有同一套生理反应。人们就是靠它来应对短暂急促的危急时刻,而当情况转危为安时,这些反应便会消失。不幸的是,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承受持续不断的低压力不管是智能手机中的电子邮件收件箱,还是滚动新闻。“快系统”变得非常靠不住,记住这点也很重要。前面所说的不速之客其实子虚乌有,而想象出来的威胁也常常不是真的。同事发来邮件可能只是被动的,或者就跟椅子上的浴袍一样。如今,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生活在持续的低压力之中,这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无益,也不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最折磨人的一点是:这种情况会导

42、致惊恐障碍。要是有了惊恐障碍,患者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恐慌和害怕无端袭来。我们得搞清楚惊恐究竟是什么,这很关键。因为电影和媒体对于“幸存状况”的描述可能会让你认为惊恐是大多数人的默认反应,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都会如此。谢天谢地,情况并非如此。不过人们表现出惊恐的确很有戏剧效果,所以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情况大抵如此。实际上,惊恐这种反应已经作为我们的文化潜意识存在了几千年。它的名字panic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潘神(Pan)。根据神话里的说法,潘神是个爱搞恶作剧的好事之徒,喜欢把我们赶到黑暗或是令人生畏的地方。潘神的传奇流传了几千年,因为带着哪怕一丁点强烈情感因素的东西都会让人更加刻骨铭心,

43、更加让人着迷。惊恐便是如此,我们在黑暗里可能会遇见的东西亦然。值得庆幸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惊恐其实非常少见,只有在特定因素或者特定情况出现的时候才会发生。在求生环境中,我只见识过一次真正的惊恐。那时,我还在当飞行员,要进行第一次“深潜”训练。我置身英军的直升机水下逃生训练器中,那是个密封的金属管道,空间非常小。我和同伴坐在后排位置,编号分别是5号和6号。而编号1到4几乎都不会游泳。这会儿,一顿正宗惊恐大餐的菜算是配齐了。你被绑在一个潜入水中的金属盒子里,周围的人不会游泳,而且窗户都是关死的,水位还不断上升,这时候你就会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惊恐了。随着水位的上升,有空气的空间不断变小,人就像是被丢进

44、了洗衣机一样,而且身边还有一个因双眼被蒙住而手脚乱动的空手道高手。人类之所以会有惊恐反应,往往是因为不常见的关键因素全凑一块儿了,可用的时间、空间也都受到限制,就像你坐的轮船正在下沉,或是你所在的大楼已经四处起火。当我们说到与日常焦虑有关的惊恐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其实是一种胸闷、心率过快的感觉。在你的日常起居中,“惊恐”可曾充满你的胸膛?或许是因为任务的截止时间将近,你为此焦虑不已。如果有过这种症状,那请你把手放在腹部以上、肋骨以下的位置。闭上双眼集中注意力,嘴巴闭紧,只通过鼻子呼吸。吸气的时候,感受一下手摸的位置,你会感到腹部正在扩张。试着慢点呼吸,数四下;四下吸气,四下呼气,你会感受到腹部的

45、起伏。这种缓慢的深呼吸可以让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平重新恢复平衡,你最初的那种“要不打,要不跑”的反应便会消退。这个过程可能要花上好几分钟,而平稳的呼吸节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之后,你的心率会回归正常,你也会舒服点。一旦熟练,你就可以尝试“三角呼吸法”吸气的时候屏住呼吸数到四再呼气。躺着难以入睡的时候可以试试三角呼吸法。你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欺骗自己的大脑。交感神经系统让你“要不打,要不跑,要不傻愣着”,而你在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反应背道而驰。你希望做出的这种反应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休息和消化反应”,它由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某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你的神经系统,而缓慢且稳定的呼吸会降低这些物质的

46、水平,让它们回归平衡。这样的呼吸技巧其实挺了不起的,从灾难到公众演讲,它在各种场合都可以派上用场。还有一个同样了不起的技巧可以助你达到“休息和消化反应”的境界,那就是嚼口香糖。幸存心理学家萨丽塔罗宾逊(Sarita Robinson)通过一项研究发现咀嚼可以带来休息和消化反应,降低造成压力的化学物质水平并让大脑逐渐清晰。6出于本能,嚼口香糖已经成了我多年的习惯,开车堵在路上或深夜开车时我都会这么做。现在我的做法又有了科研成果的支撑。也就是说,我们若想做出更好的抉择,就需要试着做两件事:(1)试着为我们的理性大脑里尽可能腾出空间;(2)当在新状况面前感到威胁的时候,试着摒弃头脑里的错误捷径,重新

47、做出规划。不管在做什么事,只要你能搜集信息,搞清楚当下的状况,并把自己从“受威胁”的环境中拽出来,就能重新启动理性的、反应慢的那部分大脑。这本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这个。11英尺约合0.3米。译者注2Ibid.,p.30.3Ibid.,pp.235.4要是有人参加过婚礼并忍着听完“即兴发挥”的新郎演讲,就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5最近在摩洛哥发现了距今30万年的一块人类化石。该化石于一些燧石工具和用火痕迹中被发现。它让我们种群的出现时间又往前推了。6Robinson,S.,Bridges,N.,Leach,J.and Sheals,K.(2012)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

48、ffects ofChewing Gum Containing Caffeine and L-theanine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Stress ResponsesAfter a Strenuous Fire-Fighting Exercise.BPS Psychobiology Conference,Windermere.奖励的重要性还有一件值得我们记在心上的要紧事。我们的大脑除了会对威胁做出反应,尽可能避免那些会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还会因为我们做的事给予奖励。为了兑现这种奖励,你的大脑准备好了一整套的回路。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带来一点多巴胺,比如吃顿好

49、的、滚个床单或者做点什么新奇的事情。而这本书自始至终都在讲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做出反应并成功解决问题的。简单来说,我们的大脑就是喜欢解决问题,喜欢发掘新玩意儿,也享受那种在集体中被众人青睐的感觉。那些幸存者一开始面临的是威胁,但他们通过行动有效扭转了局面。在求生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也在大脑中触发了一连串的奖励机制。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例子。学会演练当你的身体在威胁之下运行时,你的肾上腺会分泌一种叫作皮质醇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可以暂时提高身体的能量产出水平,但这种激素还有另一个效果抑制大脑中的海马体产生新的记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戴尔泽尔科明明在隐形战斗机被击中之后拉动了紧急弹射装置,可是他记不起

50、来自己这么干过。1不管他怎么努力回想,就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可事实上他的确拉动过紧急弹射装置。戴尔能回想起来的下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坐在弹射座椅上,看着驾驶舱在下面渐渐消失在夜色中,飞机上还闪着红黄警示灯。正是因为以前针对紧急状况反复进行演习,所以他能够在事情发生时本能地做出反应。重要的是,这些步骤也在他“脑子里”过了很多遍,这样临场发挥的时候他就不会出现新反应了。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空军飞行员都要针对最坏的状况进行专门的训练,无论他们喜不喜欢。这种训练也被称作“生存训练”,而训练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有一天要兑现。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你绝对不指望慢吞吞的那部分大脑蹦出一大堆不同的反应。所以,生存教练会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