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 etc.) .pdf

上传人:老金 文档编号:3256126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DF 页数:258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 etc.)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8页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 etc.)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8页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 etc.)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8页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 etc.)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8页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 etc.)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版权信息书名:走出孤独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ISBN:9787545550887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QQ:2338856113 小编也和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 或者关注小编个人微信公众号名称:幸福的味道 获得上百个书单 为了方便书友朋友找书和看书,小编自己做了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网址:http:/ 如于某种原因,经常换网址 如果打不开,可以qq联系我目录译者序 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第一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群居人唯一的生活方式社会感是人的生存本能第二讲 人生意义是由个人决定的吗与人类相关的意

2、义才是真实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错误的人生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最初记忆对人生意义的影响第三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引导者童年形成的人生目标不会轻易改变因为适应,所以安全第四讲 社会感是人性的选择社会感,比天性更接近人性我们怎样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三大要素虚假的世界:幻觉第五讲 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远离尘嚣”的危险焦虑的人容易成为遁世者怯懦的“好处”专横的背后虚荣和怯懦举止粗陋,也许是故意的第六讲 虚荣,会架空你自己越虚荣,离现实越远难以承受之重“征服一切”的欲望虚荣的极致:成神歧途上的拯救者“奉献”贬损他人,并不会使自己更高虚荣者的“友善”,是控制欲的刀虚荣和“疾病情结”第

3、七讲 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性格的实质和源头社会感有真有假性格的发展方向:从直线到迂回乐观与悲观进攻与防守几种攻击型性格嫉妒贪婪憎恨第八讲 为何你如此感伤什么是“情绪能力”联合性情感联合性情感的滥用疏离性情感愤怒悲伤厌恶、恐惧和焦虑疏离性情绪的滥用第九讲 家庭对人生的影响家庭心灵和外界接触的第一站出生顺序的秘密男权思想对性格的影响调皮的秘密学校是家庭的延伸母亲孩子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将母亲的技巧传授给女孩性别歧视使女孩排斥母亲的角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然后把这种关系扩展出去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稍晚合作式家庭,最有利于孩子成长青春期的危险,源于骤然扩大的生活圈家庭环境对女孩性心理发展的影响第十讲 儿童时期的三

4、种困境命运并不垂青于每个孩子生理缺陷过度的爱:被宠坏爱的缺乏:被忽视第十一讲 自卑是一切性格特点的根源怎样确认一个人是否自卑自卑既能通向自我封闭,也能通向与人合作自卑感强烈的表现隐藏的自卑情结从自卑到反社会自卑引发的病态行为第十二讲 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优越感的确立“自卑”与“优越”是一体的幻想中的强大(案例一)幻想中的强大(案例二)隐藏的优越感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第十三讲 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三种关系: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职业社交封闭自己会导致心理障碍培养社会感亲密关系正确的婚姻观婚姻中有自由吗为婚姻磨炼合作技能为什么要提倡一夫一妻制第十四讲 分析一个人,要有全局意识个体即整体考察“社

5、会背景”很重要生命曲线图不可抗拒的行为模式第十五讲 当孤独把人推向边缘缺乏社会感,人就会感到孤独过度追求个人优越感,就是在犯罪的边缘试探孤独者的懦弱被宠坏的孩子社会感是防止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罪犯的童年生活情境预防犯罪的最佳方法:增强合作能力结语 走出孤独,成就自我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就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号。微信公众号名称:幸福的味道加小编QQ一起读书QQ号:2338856113【幸福的味道】已提供200个不同类型的书单1、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2、每年豆瓣,当当,亚马逊年度图书销售排行榜3、25岁前一定要读的25本书4、有生之年,你一定要看的25部外国纯文学名著5、有生之年,你一定要看的20

6、部中国现当代名著6、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的一生必读书单100本7、30个领域30本不容错过的入门书8、这20本书,是各领域的巅峰之作9、这7本书,教你如何高效读书10、80万书虫力荐的“给五星都不够”的30本书关注“幸福的味道”微信公众号,即可查看对应书单和得到电子书更多书单,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一种思路译者序 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一次偶然机会,在北京南站等车,身边一对夫妻模样的人在谈话,因为他们声音比较大,所以我听到了一些谈话内容。那个男人正在对自己的女人说一件他自己感觉非常自豪的事情。男人指着高铁的顶棚说:“你知道吗?我在这上面待了两个多月,安装的时候,因为工程师不在,我按照自己的经验让

7、工友们装好了一个梁,省了很多时间。后来负责人给了我1000块奖金,就是给你买大衣的钱。”他说的那一刻,脸上是快乐的表情,甚至有种特别幸福的光晕,他身边的女人一脸满足地说:“我回去和姐妹说,我老公很有本事。”这是这个男人为他人做的贡献,而这份贡献成了他“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前段时间接待一个来访者,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上市公司的老板,因为家庭变故和身体的原因,刚刚把管理权交给了副手。之后,他忽然感觉人生没有了意义,特别空虚,特别孤独,抑郁了8个月。我们聊了好几次,他一直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感觉自己变成了别人的累赘,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这让朋友和家人都很担心。在对话中,他提到过去自己如何把公司

8、做到了所在行业的NO.1。就在那一瞬间,他脸上突然涌现出的一种愉悦又带有炫耀的表情,被我捕捉到了。于是,我问了他两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自己现在发生的一切?你想怎么给自己接下来的生活下一个定义?”他回答说:“带领公司走到今天的地位,我是很自豪的。但是现在公司没有我,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我忽然觉得没有人需要我了。”我告诉他:“这就是你抑郁的原因。你感觉自己对公司没有贡献了,所以找不到自我价值了。”他很难过,一下就哭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告诉我,他又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把目标从事业投向家庭和自己,他把这个过程定义为“华丽转身”。这个重新找到了人生意义的人,孤独感和抑郁的心境很快消失了。因为他在新

9、的“贡献”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存在。我讲这两个故事,是想说人和人之间是需要联结的,而这种联结,往往建立在“被需要”的自我价值感上。一旦我们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人所需要,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与他人之间的联结被切断,我们就会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网上曾有个“一个人做觉得最孤独的事情网络排行榜”:1.夜晚一个人坐公交,看路边不停变换的灯光、树木和行人。2.听到一句熟悉的歌词,想起某个曾经说要守护你,现在却不在你身边的人。3.情人节一个人看爱情电影、吃爆米花。4.放假的时候,站在学校的某处天台上,看天空以及空无一人的道路。5.路过一家曾经和喜欢的人一起去过的餐厅,餐厅正在被

10、拆除,记忆也是。6.夜晚一个人面对黑暗和空洞。7.想对着喜欢过的人笑,结果却笑着哭了出来。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带着淡淡的忧伤,很多网友却不满地说:“我就喜欢一个人不行吗?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吗?孤独为什么不能是一种享受?”孤独本身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孤独。有问题的是,你会介意别人看到你是孤独的。被别人发现自己孤身一人,这会让我们觉得难过、自卑又羞耻,所以我们会想要跟别人建立联结,想要走出孤独。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孤独心境呢?阿德勒曾经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共同体”有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但是最核心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1、里,我们都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都更愿意成为对他人有贡献的人,在贡献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阿德勒的书,我推荐过两本。因为喜欢,也因为它们给过我很多启发。每次读他的书,都感觉是在和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对话。作为一个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者,一名从业 20 年的心理咨询师,我能够理解阿德勒的思想:人类的大多数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理解人性。人人生而自卑,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尊重他人;人人都希望得到信赖,所以我们要学会信赖他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共同体中做贡献。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不断地得到滋养,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次编译阿德勒

12、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希望能把阿德勒大师的思想精髓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喜欢阿德勒的读者。走出孤独这本书字数不多,但很好地概括了阿德勒后期的很多心理学思想。用这些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解开人际关系中的那些困惑,让我们学会与世界相处。此外,本着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的精神,本书最大限度保留了阿德勒的原始观点以供读者欣赏研究。由于阿徳勒写作背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距今久远,国情、文化、价值观和我们也有所不同,个别观点在今天看来难免有失偏颇。望读者诸君鉴察。最后,感谢生命里所有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感谢所有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希望本书

13、能帮助更多的读者走出孤独,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绽放自己,愿你们被世界温柔以待,也愿你们待世界以温柔。第一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史上,社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这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都会选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群居人唯一的生活方式很早以前,达尔文就发现,越是个体柔弱的动物,越会选择群居生活。毫无疑问,人类也是这样柔弱的物种,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到足以独立生活的身体。纵观整个自然界,人类如此渺小脆弱,以至于为了在地球上继续生活,只能通过制造工具来弥补身

14、体上的不足。试想一下,在没有武器或装备的情况下,把一个人独自扔到原始森林里,他会遭遇怎样恐怖的经历。此时,他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不上其他动物,因为他没有其他动物的速度和力量,没有敏锐的听觉和视觉,也没有肉食动物的牙齿。在大自然中想要保全性命,这些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类想要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制造工具。只有制造出强大而完备的工具,人类才能健康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其实非常高。没有人能在离群索居的情况下,获得这种优越的生存环境。在人类社会中,劳动分工使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变成了群体的一部分,社会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劳动分工(文明)使人类能够更快更好地制造出各种进攻、防守的工具,以满足人

15、类的需求。只有学会劳动分工,人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类的个体本就十分脆弱,成长期又如此漫长。想想吧,孕育婴儿、将其健康地抚养长大,要耗费成人多少精力。任何一个孩子的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劳动分工。比成人更加柔弱的婴儿,在各种疾病和危险面前,几乎没有反抗之力,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就该知道,照料、保护和社会生活对人类有多重要。总之,社会是人类持续存在的最佳保障!既然在社会中生活,我们就要受到社会规则的限制,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受到自然环境,比如气候规律的限制一样。我们无法逃避这种规律,只能想办法去适应。为了抵御寒冷,我们建造房屋;为了填饱肚子,我们耕种渔猎。社会规则通常会

16、以制度、风俗等形式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加以影响和约束。比如,宗教信徒会不约而同地将神圣用语转变成公共俗语,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人类的生活中,最初一层的影响来自宇宙自然,接着便是公共生活的规则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总之,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社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都会选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人类先天就具有社会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而

17、通过社会合作来抵御残酷的外部环境,则是群居动物的本能。社会感是人的生存本能你是谁?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即使别人不问,自己也要问。我们在界定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向内考察,去了解他的内心,而是向外,通过观察他所处的环境,来了解他的人格、地位。个人只有在社会的背景下,才能称其为个人,才有人格、地位可言。所谓人格,是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身心状态,是人处理人生问题的习惯方式。所谓地位,是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问题(比如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等)的态度,是他在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一种体现。外部环境人自出生就要受其影响给人留下的所有印象,将以一种不可阻挡,也无法

18、逆转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人生态度。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开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想要适应环境,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统觉表逐渐形成。统觉表,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的兴趣倾向。当原型(能够体现个体生活目标的早期人格)形成时,个体就会朝着某一方向发展,人的行为也变得可以预测。从那时起,个体的感知就有可能落入他们为自己建立的模式。儿童将根据个人统觉表来感知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他们将带着他们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倾向来看待世界。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生命最早期的印象,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人生态度。婴儿长到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把两个婴儿的行为相混淆了,因为他们已经表现出明

19、确的模式。随着他们的发展,这个模式会更加清晰,而不会发生变化。在孩子之后的成长中,社会关系对其心理活动的影响也会不断加深。在早期寻找关爱的过程中,孩子第一次展现了与生俱来的社会感,他开始寻求接近成年人的机会。儿童的爱总是指向别人,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指向自己的身体。据那个人 1 说,这些性驱力的强度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两岁以上的孩子中,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他们的言语之中。但我们认为,在这个时期,社会感早已牢牢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灵,只有在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的压力下,社会感才会离他而去。社会感将伴随人的一生,有时它会被改变、掩盖或压制,有时会得到增强和扩大,直到它不仅影响他自己的家庭,而且影

20、响他的家族、他的民族,最后影响全人类。社会感可能还会超越这些界限,扩展到动物、植物、无生命体,最终甚至扩展到整个宇宙。总之,人先天就有社会感,这是我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注释】1 指前面提到的弗洛伊德。阿德勒之所以以这种略带鄙夷的语气指称弗洛伊德,是因为两人因理论分歧而走向了决裂。编者注第二讲 人生意义是由个人决定的吗有一点我们必须铭记:个人的意义、价值,必须符合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也无法融入社会。他们把人生的意义局限在自己身上,对他们来说,成功和幸福完全是自己的事,因而不与他人合作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21、。事实上,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为别人的人生做贡献。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与人类相关的意义才是真实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处在意义的范畴之内。在我们的人生中,相比于体验一件事,找出这件事的意义似乎更加重要。再简单的事,我们都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加以权衡和评判。比如木头,必须是和人类有关的木头;比如石头,必须是和人类有关的石头。一个人如果想要摆脱意义,只生活在极为单纯的环境里,他的人生必然充满苦难。因为那意味着他将失去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人们在感受现实的过程中,通常会以所谓意义(意义具有极强的个人性)作为评判的依据。所以他感受到的,只是自己给予现实的意义或者自己对现实的领悟。意义的范畴本就有很多错误

22、,所以人们感受到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不会十分完善和正确。如果有人问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困扰着很多人。有人觉得追寻意义本身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所以从不以此来为难自己。有些人则会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连自己都骗不过去的话来敷衍了事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问题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当今世界,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经常会被“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事实上,一帆风顺的人通常很少考虑这种问题。换句话说,越是生活顺遂的人,越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人们通常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解释”人

23、生的意义。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意义的,不是言辞,而是行为。一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体现在他的每一个动作、表情、态度和习惯里。他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每一个动作,不管这个动作多么细微。他本人对此似乎也深信不疑。他告诉自己,世界存在的形态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解释着人生的意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人生意义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仔细看来,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有错误,只是错误的程度不同而已,所谓绝对正确的人生意义并不存在。我们还要看到,一切得到人们认可的人生意义,都不会是绝对错误的。在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这两个极端之间,人生意义有极大的灵活性。但是,在这种

24、灵活性里,各种人生意义并不是不分高下的。有些人的人生意义有很多错误,有些人的则错误较少;有些人的人生意义很糟糕,有些人的则很美妙。我们还能够发现,较好的意义具有共性,而较差的意义却缺乏那些东西。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科学测量衡量真实人生意义的通用标准,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请记住,这里所说的“真实”,指的是人类的真实,对人生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别无真理。即使还有其他真理存在,它也与我们无关,我们无法知道它,它也必然是没有意义的。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是人生在世所必须面对的三个重要问题。个人在这三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会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意义。所有

25、的失败者,不管是罪犯、酗酒者、精神病患者,还是自杀寻死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不愿意也无法融入社会生活。这是他们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他们不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职业、友谊和爱情的问题,把人生意义过度局限在自己身上。他们的视线很少离开自己,认为自己的成功和别人毫无关系,也没有人能从他们的成功中获得一丝半点的好处。对他们来说,成功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可是,这种完全建立在个人成就感之上的人生意义是虚幻的。比如,一个人因为拿到了能置人于死地的毒药,就觉得自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想法其实非常幼稚。因为他自身的价值并未得到提升,在他人看来,他仍然和以前一样不值一提。想要产生真正的意

26、义,必须跟别人建立关系。个人眼里的意义,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想让我们的全部行为和部分目标有意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它们对别人产生意义。只有为别人的人生做贡献,才能真正让自己重要起来,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有个关于宗教领袖的故事。说是有一天,一个宗教领袖把信徒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信徒们吓得脸色惨白,回家后卖掉了全部家产,尽情享受最后的时光。到了星期三,他们满心惶恐地等待着末日的降临。不想,那天风平浪静,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信徒们气冲冲地找到领袖,怒吼质问:“我们被你害惨了,卖光了家产,还自以为好心地告诉身边的每个人,说世界末日就要来了,结果末日在哪儿呢?当初我们信誓旦旦

27、地跟他们说,告诉我们这件事的人地位超然,这个消息一定是真的,现在我们却成了大家的笑柄。你不是说星期三是世界末日?现在是怎么回事,星期三已经过去了啊!”领袖镇定自若地说:“可是,我的星期三不是你们的星期三,而是我自己的星期三!”毫无疑问,这位领袖为了逃避信徒的指责,故意把公共意义替换成个人意义。他的做法虽然荒谬,却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个人的特殊意义经受不住任何现实生活的考验。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意义?它必须是公共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够被别人认可的意义。能够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好方法,必然也能够帮助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如何成功应对共同的问题。

28、即使是天才,也是因为他的生命被别人认定为对他们很重要,才会被称为天才。因此,个人的人生意义体现在他为群体做出的贡献上。这里说的是个人的人生意义,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无关。有些人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人生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感兴趣以及与人合作。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被其同类的喜好所指引,遇到困难时总能在不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加以克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观点挺新颖。他们也许不相信,人生的意义难道真的应该是对他人做贡献、对他人感兴趣和团结协作?他们或许会问:“那么,我们又该为自己做些什么呢?如果我们老是为他人着想,老是为他人做贡献,我们自己岂不是很痛苦?如果一个

29、人想要提升自我,至少他应该为自己着想一下吧?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加强我们自己的个性?”这种观点,我认为是大错特错的,它只是提出了一个虚假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真的希望自己的人生意义是对他人有所贡献,而且他的人生目标也志在于此,他自然会把自己塑造成最有贡献的理想状态。他会为此目标而调整自己,他会以自己的社会感来训练自己,他也会从练习中获得各种技巧。认清目标后,学习就会随之而进行。慢慢地,他就会开始充实自己,以解决人生三大问题,并扩展自己的能力。举个例子,不管是在恋爱的时候,还是在婚姻生活中,只要深爱对方,我们就会努力让对方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为此,我们会竭尽所能地提升自己。如果没

30、有这种目标,而只想凭空提升自我,那就只是装腔作势,徒增烦恼而已。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人生的意义是为他人做贡献。先来看看祖先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留下了哪些遗产,比如土地、建筑、科学、艺术等,这些都是祖先对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的贡献。和他们相比,有一些人毫无合作与奉献的意识,以至于人生中唯一的目标就是逃避生活。他们死后,没有在世间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不但死后不留痕迹,他们活着的时候,人生也是空虚贫乏的。听到地球的低语了吗?它在说:“你们不配活下去,滚吧,毫无用处的废物,人类不需要你们,你们的目标,你们的奋斗,你们所保持的价值观都没有未来可言。快点去死吧!”所以,对于那些不以合作为人生意义的人,我

31、们也要说一句:“快滚吧,你们这些毫无用处的废物。没有人需要你们。”当然,文明并非十全十美,我们应该向着使更多人获得更多幸福的方向努力改进。懂得奉献和合作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他们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爱心和社会感。这种济世救人的情怀,在宗教教义中都有所体现。世界上所有伟大的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就是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个体心理学采用科学方法,也获得了同样的结论。相比于政治或宗教等其他运动,个体心理学更进一步,因为科学大大增加了人类对其同类的兴趣。我们从各种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但目标始终是增加我们的社会感。对于人生的意义,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32、但正确的意义和错误的意义带来的结果却有天渊之别。正确的意义能让人类的事业更上一层楼,错误的意义却像魔鬼一样可怕。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并探明其中的差异,如此才能在意义发生重大偏离时,迅速加以修正。上述问题其实都属于心理学范畴,而心理学和生物学、生理学的一个重大差异,就是它可以通过了解意义以及意义对人的影响,提升人的幸福指数。错误的人生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追寻自己的人生意义。即使是婴儿,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评估自己的力量及这种力量在环绕着他的整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5岁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已经有一整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时,“对自己和世界怀有什么期待”这一概念已

33、经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底。在此基础上,他就形成了一张固定的统觉表,并且通过这张表来观察世界;所有的体验都必须先经过解释,才能被接受,而这种解释又是依照最初赋予人生的意义而进行的。即使这种意义错得非常离谱,即使这种处理经验的方式会使人吃尽苦头,它们也不会被轻易放弃。只有重新审视造成这种错误解释的情境,找出错误的源头,并修正统觉表,这种错误的人生意义才能被矫正过来。有时,错误的人生意义所引发的惨烈后果,可能使某些人幡然醒悟,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意义。他为此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可是,有些人耐受力很强,社会压力终究无法使他警醒,结果,尽管人生困难重重,他却始终没有放弃以前的错误方式。通常

34、来说,想要修正错误的观点,必须找了解内情的专家帮忙,最终得到更加合理的人生意义。童年经历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可能会被赋予截然相反的意义,虽然那段经历让童年不幸的人们同样重视快乐的体验,同样对外部环境充满戒备。第一种人会想:“我一定要改变这种严酷的环境,给我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第二种人想:“为什么受欺负的总是我?这个世界不公平!世界这样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小时候也吃过很多苦,我都熬过来了。为什么你就不该吃些苦头?”第三种人可能会这么想:“由于我的童年这么不幸,所以我做什么都是情有可原的。”这三种人的解释都会表现在各自的行为上。只

35、有改变他们的解释,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在这里,个体心理学扬弃了决定论 1。决定成败的不是经历,因为经历无法真正决定人的行为,我们只会选择性地用经历来支持自己的目标。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以某种特殊经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生意义,也许是错误的。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环境的,而这个意义反过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不过,由于童年生活环境而塑造出错误人生意义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多数失败者来自在这种塑造出错误人生意义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首先是那些体弱多病或者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由于外界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痛苦,往往很难体会到奉献才是人生的意义。他们大都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偶

36、尔才会因为亲人的努力稍有转移。他们比别人更容易感到沮丧。更何况,在现代文化中,他们总是处在别人的怜悯、揶揄或疏远之中,自卑感怎能不日益加深?这种可能使他们很难相信自己也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并认为自己被这个世界所侮辱。研究身体残疾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所面临的困扰,不是为了证实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要经过多少辛酸和努力才能走上成功之路。生理缺陷和错误的生活方式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内分泌腺对每个人的效果都不一样。很多孩子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走向了成功。个体心理学并不会在这方面鼓吹优生学。历史上有很多杰出人才都有生理缺陷。他们有的身体很差,有的甚至英年早逝,可是这些不惧艰险的勇者,为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这些人从未

37、因困境和磨难而低下高傲的头颅。只看身体,我们无法判断心灵的发展将会变好或变坏。事实证明,体弱多病和身有残疾的孩子之所以会只对自己感兴趣,最终走向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边的成人没有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因为人们不知道这些孩子到底需要什么,面临的真正困难是什么。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他往往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意愿当成圣旨。他认为,自己天生就与众不同,是天之骄子,想要什么不需要自己去努力,只要张张嘴,甚至使个眼色,就会有人送到他面前。如果受到忽视,或者发现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他就会若有所失,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他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并以这种心态与人交往。身边人的溺爱使他丧失了独立

38、性,使他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遇到困难,他只能想到一个解决办法撒娇使气,让别人帮他解决。在他看来,改善生存环境的办法或许只有两个:一个是获得突出的地位,一个是强迫别人承认他与众不同。很多被宠坏的孩子最后成了我们社会中的危险分子。在这些人之中,有的通过逢迎他人掌握权柄,再以自己的权柄来奖赏那些逢迎自己的人,他们败坏了道德风气和协作环境;有的敌视所有不再逢迎、顺从他们的人,他们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们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甚至想要恶毒地报复所有人。他们把否定他们生活方式的社会视为充满敌意的社会,所以惩罚并不能使他们矫正自己的人生意义。他们只会不停地告诉自己:“所有人都在跟我作对。”被宠坏、形成

39、了错误人生意义的孩子所犯的错误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为此,有些人采用怀柔的手段,但有些人则使用暴力,还有一些人,两种手段齐头并进。无论他们采取哪种手段,目标都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爬上金字塔的顶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只要他们继续坚持这种错误的人生意义,他们所采取的每种手段都是错误的。被忽视的孩子也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意义。受忽视会使孩子不知道爱与合作是什么。他们在解释人生的时候,没有把这些友善的力量考虑在内。他总是夸大事情的难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低估旁人的帮助和善意。这不难理解,因为他从未感受过他人的温暖,认为世界本就冷漠。他更不知

40、道他能够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得感情和尊重。因此,他既不相信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他坚信所有的感情和尊重都是一种利益交换。可是,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取代不了的。对一个母亲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取得子女的信赖,并将这种信任感扩展到子女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只有和孩子在感情、兴趣、合作等方面建立亲密的联系,孩子才能对社会发生兴趣,和人交朋友。人天生就有对他人发生兴趣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不进则退,需要引导、开发和磨炼。忽视、排挤和欺辱,会严重损害孩子和外界接触的兴趣。为了保护自己,他会选择一种较为封闭的生活,如此一来,他就很难了解合作的重要性,找到自己和他人的共性。众所周知,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

41、易走向灭亡。任何一个孩子,如果完全得不到关怀和照顾,恐怕早就死了。因此,这里所说的忽视并不是完全的忽视,只是相对于其他孩子而言,得到的照顾比较少,或者在某方面被忽视了,但在其他方面并没有。被忽视的孩子戒心很强。很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其出身都是孤儿或非婚生子。通常,我们都把这种儿童列为被忽视的儿童。生理缺陷、被宠坏和被忽视,是导致错误人生意义的三大原因。在这些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往往也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得到帮助,他们很难自我矫正,需要有人帮助他们选择较好的人生意义。最初记忆对人生意义的影响梦和联想确实很有用。做梦时和清醒时的人格是相同的,但是在梦中,人的社会压力较轻,真实的人格能够不经掩

42、饰而表现出来。不过,想要切实了解一个人的人生意义,最好的办法是追寻他的记忆。任何能被人记住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人只会记住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事项。记忆会悄无声息地提醒人们:“这是你应该期待的”“这是你应该躲避的”“这就是人生”。没人能否认记忆的价值。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最初塑造其人生意义的环境和这种意义存续的时间,就必须了解这个人幼年的记忆,这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记忆代表了他对早期生活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感悟,包括他对自己外貌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塑造和别人对他的期望等。除此之外,这些记忆还是人的主观意识对自己的最早记录。从这些记忆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人的自我定位其实非常危险和脆

43、弱,远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安全和强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记忆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人们确实相信记忆的真实性,而是人们如何解读、定义这些记忆,以及这些记忆会如何影响当前和未来的生活。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几个关于最初记忆的案例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意义。“看见这个伤疤了吗?是我小时候咖啡壶掉下来烫的,好惨!”不用惊讶,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无法摆脱孤独的女孩,会以这种方式来描绘自己的人生,因为父母、亲人没能好好照顾她而满心怨愤。使脆弱的婴儿落入险境的粗心父母,实在是多不胜数。在另一个与最初记忆有关的案例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我隐隐约约记得,大概是3岁的时候,我从儿童车摔了下来。所以,我经常梦到世界末日:我梦

44、见自己忽然惊醒,发现外面一片火光,星辰穿过大气层冲向地球。好在不等地球毁灭我就被吓醒了。”她说她害怕人生出现的任何困难,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也会让她胆战心惊、焦虑不已。这就是最初记忆对她的影响,她在潜意识里对灾难和挫折充满恐惧。有个12岁的男孩,因为晚上尿床,经常和母亲吵架,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当被问及最初的记忆时,他说:“我藏在柜子里,妈妈以为我走丢了,惊慌失措地在街上喊着我的名字。”所以,我们认为这段最初的记忆让他形成了通过制造问题来获得关注的人生意义,他从欺骗中汲取安全感,只要觉得受到了忽视,就会想办法说谎欺骗身边的人。为了获取关注,他在夜里尿床。母亲的紧张和焦虑,使他深信只有尿床才能吸引

45、母亲的关注。和前面的案例一样,他很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人生充满危险,只有使别人担心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以这种方式力图确保自己在遇到危险时,别人会挺身而出。有个35岁的女人,她的最初记忆是这样的:“我13岁时,曾经一个人进入地窖。那里很黑,我沿着楼梯慢慢往下走。忽然,我的堂哥冲进来,吓了我一跳。”这段记忆表明,她是一个孤僻的女孩,不喜欢和其他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一起。我们据此推测她是独生女,事实的确如此,而且她35岁时仍然单身。从下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记忆在增强社会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记得妈妈曾经让我用婴儿车推妹妹出去玩。”这段记忆表明,她只有和比她弱小的人在一起才感觉自在,而且她

46、很依赖母亲。让年长的孩子帮忙照顾年幼的孩子,可以使他们学会和母亲合作,使他们对弟弟妹妹产生兴趣,并承担起保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这样,他们就不会因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弟弟妹妹身上而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一个人想和别人在一起,并不意味着他有真正的社会感,也许只是害怕孤独。有个女孩这样描述自己的最初记忆:“我和姐姐还有两个女孩一起出去玩。”显然,她当时正在慢慢学习与人交往。“我最怕没人理我。”不难想象她内心的挣扎,由此可以看出,她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缺乏独立性的人。只要发现并了解一个人的人生意义,我们就把握了他性格的钥匙。有人说,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其实这种说法只适用于那些找不到性格钥匙的人。但是,我们说过

47、,想要改变一个人错误的人生意义,就必须找出这种错误的根源,否则再多的咨询和治疗都是徒劳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训练他们与人合作、更勇敢地面对人生。合作也是我们远离精神疾病的唯一保障。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并有意识地训练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任何妨碍合作的不利因素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被宠坏的孩子只对自己感兴趣,对别人则完全没有兴趣,他们很可能把这种态度带到学校。他对学习有兴趣,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能得到老师的关爱。任何事情,只要他觉得对他没有好处,他就不闻不问。当他快要成年时,缺乏社会感给他带来的弊端就会越来越明显。由于没有培养出责任感和独立性,他的素质已经不足以应付生活的考验,心

48、理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这样的窘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会与人合作,这是解决任何人生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互利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而想要学会合作,首先必须明白一件事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如果父母、老师和心理咨询师都能了解人在赋予生活以某种意义时可能犯的错误,如果他们自己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缺乏社会感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对人生的机遇,都可能会有较乐观的看法。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不会一蹶不振、投机取巧、推卸责任、怨天尤人以博取同情或关注,或因羞愧难当而自暴自弃,或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它给了我什么?”他们将会说:“我们必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做得到的。

49、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人。要创造美好的人生,全靠我们自己!”如果每个独立自主的人,都能以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应对人生问题,那么人类社会必将不断进步。【注释】1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这种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普遍的因果联系。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所有活动都有前因可寻,是先前某种原因或几种原因的必然结果,可以通过先前的条件和经历预测人的行为。编译者注。第三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社会生活对个人影响极大,个人却很难影响社会生活,即使有所影响,范围也很有限。可以说,社会规律是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真理,适应社会是个人的唯一出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可以长出坚硬的角、锋利的爪子和牙齿等,可是人不行。人只

50、有发展心灵,加强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并付诸行动,才能消弭如影随形的不安全感。社会是我们压力的来源,也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环境,心灵的所有能力都是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标是行动的引导者人类心灵最显而易见的倾向,就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因此,心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整体,而是各种运动着的力量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一系列原因的结果,并且为了完成一个单一的目标而运动着。这种目的论,这种朝向目标的奋斗,是内置于适应的概念之中的。我们只能想象一个有目标的精神生活,在这个目标下,存在于精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被引导到了这个目标上。人类的精神生活是由目标决定的。没有人能够思考、感觉、做梦,除非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