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316833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DF 页数:134 大小:1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三十年战争Th irt y Years War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 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 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 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 兰的支持。战争背景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 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 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

2、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 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 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 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 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 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

3、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 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见 彩图三十年战争一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战争过程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捷克一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 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 同盟军,入侵捷克。为援助蒂利伯爵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西班牙 出兵普法尔茨。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

4、同期,休战12年的西班牙和荷兰 于1621年战事再起。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麦得 到英国和法国的资助,于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帝国境内。捷克 贵族AEW.von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伯爵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同皇 帝于1629年5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 伸展到波罗的海。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 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1 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 部接连取胜。1

5、632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战败,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会战中阵亡。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 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1635年5月同皇帝缔结 布拉格和约。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法兰西一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 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 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

6、有极大的消耗,帝国方 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在位)被迫求和,得到法国和瑞 典的赞同。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 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 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 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 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 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 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

7、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 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 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 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 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 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 首席大臣T.沃尔西

8、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 时,转而倾向法国。K.W.N.L.von梅特涅和O.von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 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 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 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 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 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

9、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 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炮舰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 口岸,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 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M.C.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5国缔结

10、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 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 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年的巴尔干 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 方问题。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 8世纪,强邻紧逼,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

11、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 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 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 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 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16951696年,沙皇俄 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 克凯那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 使节权。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 争端的种子。1792年俄国又进攻奥斯曼帝

12、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 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 的战争,1829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 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 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 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 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 它控制的表

13、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 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国在近 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 要对手。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 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 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

14、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 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 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奥 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1878年柏林会 议时,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 国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列强之间的争夺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 夺愈演愈烈。1833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 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 强在近东

15、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 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 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巴 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 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 权益。19世纪90年代,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 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 四伏。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

16、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 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考书目 J.A.R.Mapiot t,Th e East ern Quest ions St udy inEuropean Diploma cy,Oxford Universit y Press,Oxford,1924.黑海海峡问题 quest ion of st rait s of Black Sea黑海海峡是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及它们之间的马尔马 拉海的总称。它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17世纪末以 前,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16

17、96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攫取亚速,使俄国成 为黑海国家之一后,黑海海峡问题便具有国际性质,后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4个阶段.第1阶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峡 占优势。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 于1774年7月21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 峡的权利。根据1833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 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18331840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 下。第2阶段(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 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

18、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 加剧。1841年7月13日,英、法、奥、普、俄、土 6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重申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 的原则。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87 8年柏林会议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 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1915 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 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法国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第三阶段(1920

19、1935),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 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 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7月24 日签订的洛桑协议(见洛桑会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 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第四阶段(1 936年迄今),苏联等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 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 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 将黑海视为国际公

20、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 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 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 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 945年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 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 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俄土战争1719世纪俄国为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扩张而同土耳其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初 期战争主要限于俄土两国之间,战区集中在巴尔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

21、。19 世纪后,引起了欧洲一些国家干预。俄土战争多次发生,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1。次:第1次(16761681)根据1667年1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 战协定,俄国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 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口.瓜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土耳其战败。根据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 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第2次(16861700)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年、1689年,俄军在B.B.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木进行了两 次远征。1695年、1696年彼得

22、一世两次远征亚速。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 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第3次(17101711)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见北方战争)。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 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勒粗军队的重围。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第4次(17351739)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于1735年向土 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6年E.K 米尼赫伯爵率领的俄 军攻克皮列科普,焚毁克里木口国首都巴赫奇萨赖,另一支俄军占领了亚速,根据1 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第5次

23、(17681774)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n.A.鲁缅采夫一扎杜 奈斯基元帅指挥的俄军渡过德涅斯特河,连败土军,控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另一支俄军占领了克里木半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这次战争。(见彩图奥 斯曼帝国舰队在黑海战役中战败(17 7 0)o根据1774年7月俄土楚库克凯那 尔吉和约,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 海出海口,克里木口国宣告“独立”,并于1783年并入俄国版图。第6次(17871791)由俄国吞并克里木和接受对格鲁吉亚的“保护”而 引起。A.B.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连克布恩和奥恰科夫要塞,在伊兹密尔战役中获 胜。由口.口乌沙科夫海军上

24、将统率的黑海舰队击败了土耳其舰队,控制了黑海。根据1792年1月俄土雅西和约,俄国获得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从此,黑海北岸全部处在俄国统治之下。第7次(18061812)俄国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 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攫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第8次(18281829)俄国利用希腊独立战争,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蹒摩尔 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 里亚堡条约,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国。

25、第9次(18531856)即克里木战争(又译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俄 国借口“圣地”问题,发动的对土战争。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俄国把比 萨拉比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海峡。第10次(18771878)1877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攻克普列 文;在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下,连克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兵临君士坦丁堡。由 于英国干涉,俄国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根据1878年3月圣斯特凡诺 条约,建立一个由俄国“保护”的庞大的保加利亚公国。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有关各国在1878年67月召开了

26、柏林会议,重订和约。根据柏林和约,俄国重 新获得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俄军虽然在少数 战争中失利,但战争最后结局是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 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在东南欧迫使土耳其人从巴尔干 后撤。波兰的三次瓜分1772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三次瓜分。18世纪中叶,波兰的封建农 奴制危机和无政府状态发展到顶点。中央政权瘫痪,边防空虚,国力衰弱。176 3年10月,奥古斯都三世(见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 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

27、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 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第一次瓜分(1772)1764年4月,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年6月,俄军入侵波兰。次年2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 争。10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1771年7月,奥地 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 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 的主张。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在波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占 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公

28、里、人口 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 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 58 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 方公里、人口 265万。波兰三次被瓜分(17 7 21795年)第二次瓜分(1793)18世纪80年代,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 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见波兰四年议会)。179 2年,10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波兰战败。1793年1年23日,俄、普 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 兰大部、立陶宛一部、

29、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 300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 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5.8万平方公里、人口 110万。第三次瓜分(1795)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1794 年3月24日,波兰民族英雄T.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 义,屡胜俄军,4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公布农民解放宣言。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1795年10月,俄、普、奥3国签订瓜分 波兰的协议。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面 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 120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 区和马佐夫舍一部

30、分,面积4.7 5万平方公里、人口 50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5.5万平方公里、人口 100万。至此,波 兰被瓜分完毕。国家灭亡,人民被异族长期奴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始复国。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 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778年2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 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3国(后增加 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1780年2月,俄国为保护战 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向英、法、西等国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 在交战国港口

31、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敌货。同年7月和8月,俄国先后同丹麦、瑞典 订立条约,约定装备若干战舰,用以保证上述原则的实施,形成以武力保护中立 权利的同盟。后其他中立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也陆续加盟。178 3年美英缔结凡尔赛和约,该同盟解体。亚眠条约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同英国在法国 北部的亚眠签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该条约共22条,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特立尼达岛和锡兰岛上的荷兰属地 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占领

32、的所有港口和岛 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将该岛归还给圣约翰骑士团,由法、英、俄、奥、普、西6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 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 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1793 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 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 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见拿破仑战争)。1807年6月2

33、5日,俄皇亚 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又译蒂尔西特,即今苏联加里宁格勒 州苏维埃茨克市)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7日,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 和约。7月9日,普法两国代表也签订了法普和约。根据法俄和约,原属 普鲁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区被划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由拿 破仑一世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任国王;在普鲁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所 攫得的地区(见波兰的三次瓜分),成立华沙公国,由萨克森国王兼任君主;格但斯 克成为自由市;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划归俄国。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 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 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

34、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 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在3个月内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 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 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大陆封锁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 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 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口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

35、,与英国不仅 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 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 了华沙口令(1807年1月)、米兰口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 露口令(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口令颁布时的推 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 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 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 口停

36、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 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肖蒙条约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 4国为最后战胜拿破仑一世于1814年3月1日在 肖蒙签订的一项攻守同盟条约。1813年底,联盟各国的军队攻入法国境内,但对法 国未来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领土分割等问题存在许多分歧,影响联合军事行动的 进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仑一世又取得几次军事胜利,在英国提议下,英、俄、奥、普4国签订了该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继续同法国作战直到彻底胜利,非 经全体同意,不得与法国单独议和;每一国家提供15万军队对法

37、作战,英国除 外,但英国需负担战费。条约有效期为20年。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对战后欧 洲的政治结构和某些重大的领土归属问题作出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在1814-181 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基本得到确认。条约加强了联盟各国在共同对拿破仑作 战中的团结,对加速拿破仑一世的失败和解决如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起了一定作 用。维也纳会议欧洲第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9月,欧 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 92-1 806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内,200多个公侯以 及各国外交大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

38、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 814)o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 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运动。与会大国的政策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 山大一世的目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 臣卡斯尔雷勋爵R.斯图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在欧洲 加强普、奥力量,抗衡法、俄,维持均势,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 相K.W.N.L.von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沙俄,削弱 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K.A.von哈登堡公爵力

39、谋 在萨克森和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C-M.de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 法国的处境。1814年9月22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 排除在外。塔列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 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 1789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 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8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席。但分配领土的

40、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 上发生尖锐矛盾。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 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 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 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 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这个密谋虽受 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大 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

41、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 奈何,只好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 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 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 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年12月29日,卡斯尔雷勋爵获 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一份对抗普、俄的军 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1815年1月3日签订维也纳秘密防御 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各提供15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

42、。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 朗被邀参加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萨克森的争论。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 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 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给萨克森国王。普 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最后议定书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

43、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 断。英、俄、奥、普等国立即组织第7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 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前夕,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 导委员会8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 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 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 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 同“保护”。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英国在战胜法国 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

44、今 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 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 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到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获得提罗 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 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德意志邦 联由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 代表担任议长。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 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

45、。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 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会议解决了 3个带 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 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 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他们无视各国人民 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 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F.恩格斯所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并 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

46、行。会议以后30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 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革 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见彩图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I)参考书目 Edward V.Gulik,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l 955.C.K.Webst er,Th e Congress of Vienna 18141815,Oxford Universit y P ress,London,1963.巴黎条约(1814,1815)法国与反法联盟成员国签订的和平条约。第一次巴黎条约是第

47、六次反法 联盟成员国与法国于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签订的。后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 加入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保留1792年的疆界,恢复荷兰、瑞士、德意志诸公 国和意大利各国奥地利统治地区除外的独立;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国占领的法国 在海外的殖民地(英国控制的多巴哥等岛屿除外)归还给法国,马耳他岛归英国 所有;宣布莱茵河和希尔德河自由航行。对于法国放弃的领土归属问题以及涉及 除法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的问题,条约规定另外召开国际会议解决(见维也纳 会议)。条约签订不久,拿破仑一世利用了法国各个阶层对复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满,以及战胜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尖锐矛盾,从流放地厄尔巴岛潜同法国,建百日王 朝。英

48、、俄、奥、普等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它们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并 在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法军,拿破仑一世第二次退位。1815年11月20日,第七次反法联盟成员国(英、俄、普、奥)与法国签 订了第二次巴黎条约。这项条约比第一次条约更为苛刻。它规定法国只能保 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法国又丧失菲利普维尔、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和兰道 等许多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法国要偿付7亿法郎的赔款,以发行公债的办法 分15次在5年内还清;赔款还清以前,联盟各国派兵15万人驻扎在法国东北的 要塞,驻军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归还拿破仑战争时期从战败国掠走的珍贵艺术 品。此外,凡未被该约取消的1814年巴黎条约和

49、维也纳最后议定书的 所有条款,也都再次得到确认。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 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 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 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 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 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 国家参加同盟。同年11月19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加入。最后除英国摄政王、奥斯曼帝国苏丹及教皇外,欧洲各国君主也

50、纷纷加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 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 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 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四国同盟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7次反 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 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拥护1815 年巴黎条约;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定期举行会 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