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司马迁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为屈原、贾谊立传,舒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 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班固十汉书司马迁传赞3 1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T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 述。(四)(南朝宋)范晔撰t后汉书士,始创1文苑传3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 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1七略的基础上撰成t汉书艺文志b其1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 的描述。(二)此后,如1隋书经
2、籍志3 日唐书经籍志士、十新唐书艺文志X大都继承1汉书艺文 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的t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士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 大成者。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1文心雕龙甘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1时序士等篇也有关于文 学发展论述。(-)(梁)钟嵯的!诗品序L文学发展详细论述。(三)郑玄t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 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四)(西晋)挚虞1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五)白居易1与元九书 十诗3 t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六)李清照的1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3、(七)(元)辛文房1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 展的因革流变。(八)张溥1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t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九)钱谦益1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十)1全唐诗3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1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1中国大文学史:t、胡适t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t插图本中国文学史3刘大杰十中国文学发展史3中国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1中国文学史3游国恩等主编1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 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1宋元
4、戏曲史3鲁迅的1中国小 说史略 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1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繁难有关系;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的影响;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流传,这对宋代作家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 为诗特点形成有重要影响;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创作影响,宋元戏曲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影响。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一、影响文学发展的包括先秦、秦汉。总:体裁,思想基础,儒重舌易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 起活跃;文
5、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2、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 功颂德或讽喻谓谏为己任。(二)中古期魏晋到明朝中叶划分依据:(1)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2)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3)诗、词、曲鼎盛;(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 小说元末明初出现t三国志演义上 1水浒传:等作品;(5)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 传媒;(6)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2(1)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文向诗 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
6、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 歌的范式确立;(2)文学创作个性化;(3)宫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4)玄学佛学渗入文学。玄学真和自然,佛教真与空、心性、境界的观念,文学观念多 样化。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1)韩、柳倡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 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3)由杜、白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 强;(4)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
7、雅的美学追求;(5)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李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6)唐中叶后传奇兴盛,辨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辩志文学新发展。3、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1)元代始叙事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听众;传媒除纸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对元曲继承与发展;(2)元末明初出现十三国志演义3 t水浒传两部长篇白话小说。(三)近古期嘉靖后总特点:(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 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
8、体的文化形态中 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说是神农时代t蜡辞1:(1礼记 郊特牲:P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1击壤歌3 1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 原始歌谣遗留。如1吴越春秋:!:载1弹歌反映原始人至至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 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1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 歌遗文。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 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 重大历史文化意义,辩
9、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1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 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1尚书益稷载帝舜时t大韶,t诗经作品 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 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司马迁才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
10、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十 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1易津卜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 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酸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 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 抒情。(1楚辞九章惜诵:P,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t诗:t取 兴,引类譬喻(王逸1离骚经序:P,借鉴t诗经士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四、模糊性、争议性
11、。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和后学说可能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派很多,产生很多异 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嬉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一、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蜿,出于巫术祭祀目的 而创存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 系等政治活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1商书柒中的1盘庚3 1高宗彤日心1西4伯戡黎*、t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世代传业,儒家所传经书,
12、多为其 旧藏典籍,其文辞可分臼朴与文采两类:所记录的,如1周书中的t大诰h 1康诰h 1酒诰:!:都是朝廷的诰誓,辞风臼朴,不加文饰;自作的,如1周书:!:中的1洪范h中顾命:!:等篇,条理 细密、文思清晰。二、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内容,据1周礼地官:!:载六艺:五礼、六 乐、五舐、五驭、六书、九数。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有民间歌谣,作 者大都平民。三、春秋战国时,文化知识转移到士(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一、夏商文化。王国维t殷周寿度论士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
13、某些相同 的锂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1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t破斧歌士。夏商时代 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t九歌士,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t 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1周易中某些卦 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二)散文。巫史文化昌盛促进散文发展。商代的1商书:t中1盘庚是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 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是商人作品。二、周公,至至礼作乐到孔子,
14、克己复礼L巫术宗教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自西周始中国进 入以礼乐为辩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精神实臼是对舌易会耋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 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目的在于维护等级耸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 政治伦理观念。周代文化改革家们通过,神道舔教,法,完成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突破。(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舌易会、关注人生,史官文化,因此成熟。1周书,诰:,誓以文献形式,记录周初征服商人历史,反映周初舌易会关系和政治理想;鲁t春秋:!:经孔子 修订,基本精神是,道名分(1庄子天下:p,即讲舌易会伦理耋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选择 以寓褒贬,寄托舌
15、易会理想;1左传叶国语:!:继承发扬了 1春秋:!: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 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t左传之是先秦史传散文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 推向成熟,开1战国策h 1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T国语:!:记言为主,言辞典雅、精练,并 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三)说理散文出现1论语上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t老子士。t论语是对孔子言行记录,是 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石。1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舌易会生活方 式,发展了文章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1老子见于舌易会混乱和罪恶,提
16、出,无为而治舌易会 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导致道家成立。(四)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特征。如1春秋h 1左传:!:等,书法才 诗经以,比兴为主要艺术手段,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5环往复效果。三、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I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从 不同出发点,探讨了自然、舌易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影响言,以道家庄周、儒 家孟轲与荀卿、法家韩非及纵横家最为重要。特点:(-)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酸会现实深刻认识与尖锐批判。(二)自觉创
17、作精神,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激情。最有代表性 的是孟子和庄子。(三)文学风格百花齐放。1、原因:诸子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所处具体环境、政治观点、文学观念不同。2、表现:(1)庄子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奇思逸想,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 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1庄子秋水:!:郭象注)的境界;(2)孟子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人格力量,极具气势。1孟子:!:之文纵横裨阖,凌 厉逼人,比喻生动,文风至大至刚,饶有韵味;(3)1荀子*有辩才,述理密,善譬喻,长铺排
18、,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其风格;(4)纵横家充分运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务使其语言具煽动性。t 战国策:奇瑞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5)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势、,法,术L 显示功利主义倾向。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6)屈赋以参差错落句式,奇伟瑰丽词藻,丰富奔放想象,表现屈原美好政治理想和高 尚人格情操。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关于神话:(-)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舌易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 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舌易会形式本身(-)特点:1、以神为
19、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2、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3、意义:对自然或酸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酸会愿望。(三)产生条件:1、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舌易会领悟时。2、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四)目的意义:1、为保持舌易会习俗及舌易会至至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舌易会性上。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6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 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t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
20、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 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四大神话:女婿补天、共工触山、后羿舐日、嫦娥奔月(1淮南子士)三、I山海经(-)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二)概说: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蜿、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 是一部具民间原始宗教性臼的书。2、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 教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三)神多于神话;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 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 最浓
21、;虽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轮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内容:(-)创世神话1、代表作:盘古故事2、意义:(1)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2)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3)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4)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二)始祖神话:1、代表作:女蜗故事。2、意义:(1)虚构人类产生;试图阐释舌易会地位差别的原因;(2)产生于母系氏族舌易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舌易会地位认 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3)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
22、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 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三)洪水神话:1、国内外区别:(1)国外:大多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 造,反映对人性的反省。(2)中国:看作自然灾害,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锹慧及斗 争精神。2、代表作:稣禹父子。3、意义:不辞辛劳、为民除害又充满钺慧英雄形象;反映先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积累 经验和瓢慧。(四)战争神话:1、代表作:黄帝炎帝故事,黄帝蚩尤故事。2、黄帝始祖形象,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五)发明创造神话:1、概念:人们把各类重大发明,及对各种自然、舌易会障碍的克服,都加
23、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2、代表作:黄帝、后弈等。3、意义: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辩志人类主体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 形象,有神异经历或本领,业绩在创造和征服。(六)其他神话:1、概念:显示人类英雄个性、勇气,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2、代表作: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二、体现的精神意识:(-)忧患意识。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对现实苦难深刻体验,与奥林匹斯诸神 享乐精神形成对比。(二)厚生爱民意识。对民众生命爱护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望。(三)反抗精神,对命运抗争。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思维与先民心钺能力相联。先民思维主体和客体
24、还不能明确区分,人和自然存在互渗 关系,认为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和人进行神秘交往。一、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分开,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移到自然上,形 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表现:以人的一些常见的生理行为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舔想了一些巨大的、初始 的神灵。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二、具体、形象思维。三、伴随浓烈的情感体验。四、神话思维实际上是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 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 考,必
25、须借用具体物象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 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往往包含特定民族精神和深厚民族感情,成为全 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五、神话和文学创作比较: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情感表达更加主观化、个性化,抒发的是 作者的主观情怀;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植根于集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的神秘意味。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话不完整的原因:8(一)(梁)刘勰1文心雕龙甘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t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 学发展论述。(-)(梁)钟嵯的!诗品序士,文学发展详细论述。于文学发展论述。(三)郑玄t诗谱序1: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
26、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二)(梁)钟噪的1诗品序3文学发展详细论述。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三)郑玄才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 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一)文人不重视。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四)(西晋)挚虞t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 角度,论述文学发展。(二)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 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五)白居易十与元九书3十诗3 1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四)(西晋)挚虞t文 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 以及它的发展谱系。宋代罗泌1路史:
27、!:是集(六)李清照的t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五)白居易与元九书h t诗士、1骚以 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大成之作。(六)李清照的1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七)(元)辛文房1唐才子传:!:为398位唐 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1、半人半兽神性形象被抹杀,难被纳入历史 谱系,违背理性化原则。发展的因革流变。(七)(元)辛文房1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 中可以看出唐诗2、改造。即对神话歪曲解释,使其成为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 史的一块基石。(A)张溥1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发展的因革流变。3、神话的仙话化。仙话
28、一般讲述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九)钱谦益1列朝诗集小传3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八)张溥1汉魏六朝 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二、影响:(九)钱谦益1列朝诗集小传3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十)1全唐诗,为 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一)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除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四、文学史著作:(十)1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提 供素材。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1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1中国大文学四、文学史著作:(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
29、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 思考和感受,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1中国文学史士为滥觞。谢无量t中 国大文学史心胡适1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中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卜刘大杰1中国文学发展 史3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情感体验地传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t中国文学史X、游国恩等主编1中国文学史士,分别代表了 20年史士、胡适1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1插图本中国文学史h刘大杰1中国文学发展史:f、第二章f 诗经:!: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t宋元戏曲史3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中国文学史h游国恩等主编1中国文学史:t,分别代表了 20年甲
30、骨 卜辞和1周易津卜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古代诗歌的萌芽。鲁迅的t中国小说史略力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十宋元戏曲史上第二章1诗经鲁迅的1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第一节t诗经的编定和体至至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一、概述和体存:(一)中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T诗3或称,诗三百 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31、(二)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三)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四)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舌易会各个阶层人士。(五)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六)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最初都是乐歌。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 南、召南、邺、懿、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地方土乐。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雅分为大雅、小雅。(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
32、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 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2)大雅作者,主要上层贵族;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鲁颂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十泮水士、1宫:t 体裁近乎雅诗,1有鸵与、情咻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大约是商中后期 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1那士、1烈祖八十玄鸟X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t长发环叶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 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
33、,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9(七)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 工具;今文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茯的古文,毛诗,晚出。第二节十诗经X的内容一、1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舌易会生活各个方面。二、内容:(一)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 歌功颂德之作。如周族史诗1生民3 1公刘3 1绵3 T皇矣3 t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开国历史。(二)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辨志
34、农业的初步发展。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 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1七月(风诗中最长)。(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舌易会欢乐、和谐。如1小雅 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周代是农业宗法至至舌易会,宗族关系是维系舌易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 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 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舌易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四)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硬时政的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1板3 t荡b小雅1节南山b 1正月:t等,反映厉王、幽王时的黑暗现实,是政治腐朽 和舌易会黑
35、暗的产物。1、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酸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至至,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2、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1节南山b1正月 io还有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t巷伯上 1北山仁小雅中更多将笔锋指向在奸 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3、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1魏风伐檀31魏风硕鼠上国风中针 对具体人、事而发讽刺诗,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如1陈风株林算(五)战争诗。1、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1江汉3 T常 武:这类歌颂角度写的战争诗,不重描写战斗场面,而是表现军威
36、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 军事力量的震甜,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2、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1小雅采薇鼻3、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1唐风鸨羽上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 离散的思妇哀歌,如中卫风伯兮 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六)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 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主要集中在,国 风中。1、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t周南关睢2 1邢 风静女:t。2、爱情遇挫的痛苦,如1齐风南山
37、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1韩10风柏舟算3、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1周南桃夭4、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t邺风绿衣3 t卫风氓和t邺风谷风仁(七)其他。如1王风黍离:!:写故国之思,1庸K风载驰:!:抒爱国之情。三、特点:(-)内容广泛,立足舌易会现实,无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神话。(二)祭祀、宴饮、农事是周舌易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是对当时政治状况、舌易会生活、风俗民情描写。(三)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 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其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
38、周族史诗,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 干预政治的热情,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对生活侧面描述,表 现诗人情感、个性和生活态度。第三节1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十七月入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1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 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三者中,赋是基础。(二)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其中整首都 以
39、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1豳风鸥鹃h 1魏风硕鼠b 1小雅鹤鸣上部分运用 比手法,如1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美,肤如凝脂,领如蟠蟒,齿如瓠犀,蝶 首蛾眉。;以动作和事物比拟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t王风 黍离:P,,巧言如簧(1小雅巧言:P、,其甘如养(1邺风谷风:p,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 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三)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 端。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中小雅鸳鸯山,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1小雅白华:!:以同样的 句子起兴,
40、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更多兴 句与下文有着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 可缺的部分,如1郑风野有蔓草匕,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 遇,适我愿兮。:;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 示的关系。比兴都是以间接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四)三种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发后世诗歌意境 的创造,如t秦风兼葭I二、句式:(-)四言二节拍。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 言句节奏感带强,是构成十诗经x韵律基本单位。(二)
41、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1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 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表达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111、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1周南 米段算2、一篇之中,两种叠章,如1郑风丰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 叠章。3、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1周南卷耳:!:首章不叠,后三章重章。4、如1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恪恪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濠,开头,1周南 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5、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1召南江有汜3既是重章,又是叠
42、句。三 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6、叠字,又称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J、雅伐木士)。7、双声叠韵使诗歌章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双声如,参差、,踊跃、,曷勉:,栗烈,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还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 磋:(f卫风淇奥:)、,硝之燔之:(十小雅瓠叶,爰居爰处(I邺风击鼓,婉兮娈 兮(1齐风甫田:P等。三、押韵。(举例)(-)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二)还有句句用韵;(三)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四)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四、语言。不仅具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很好
43、效果。(-)数量丰富的名词;(二)t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如1米莒:!:将采茶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 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秸,以衣贮之 而执其衽也。豳,以衣贮之而报其衽于带间也。(珠熹1诗集传:f卷一);(三)修辞:1、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1卫风河广X);2、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1卫风氓:p;3、对偶如,毅则异室,死则同穴(1王风大车:P等。五、总体特色。往往能,以少总多二,情貌无遗(t文心雕龙物色:P。(-)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
44、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三)国风中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在雅、颂中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这些不同反映了时代舌易会变化,创作主体身份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 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体现 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第四节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言志。有少数叙事史诗,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1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我国诗12歌沿1诗经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二、现实主义。
45、1诗经X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三、,风雅精神。1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X者可谓兼之矣!:(t史记屈原列传91离骚:!:及1九章:t中忧愤深广的作品;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陈子 昂主张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臼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 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李白;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舌易会现实的深刻而 被称为,诗史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
46、倾向;陆游到黄遵宪。四、,比兴、寄托。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固定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1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1楚 辞中发展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 艺术特点。五、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四言诗创作;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 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追溯到十诗经入第三章t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 事文字1尚书甘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十左传3 t国语:!:、中战国策等历
47、史散文的 出现,辨志着叙事文的成熟。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T春秋1: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一)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 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 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舌易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 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二)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模式:开头 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 文字,如十容鼎:;t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二、记言
48、叙事文之祖:1尚书甘春秋(-)1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1虞书b 1夏书3 1商书h 1周书四部分。1、t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2、1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3、1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1洛诰3 1无逸3 1立政是告诫成 王之言,t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1多土3 t多方1:是对殷民的训诫,才康诰:t教训康叔如何治 理殷民,t君爽1: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 治思想和周初舌易会关系。1周书:!:的1金滕叶顾命:!:以记事为主。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
49、,有完整的结13构。(-)1春秋扛己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1、t春秋1: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2、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t春秋左传集解序:P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5、,礼义之大宗(1史记太史公自序:p。(1)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2)春秋笔法: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50、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在史著中灌注感情色彩。第二节1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一、概述。(-)是t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乂名t左氏春秋片(二)相传为传述1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三)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四)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 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五)思想倾向:1、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2、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