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43911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3 卷 第 11 期2023 年 11 月Vol.43,No.11Nov.,2023热带地理TROPICAL GEOGRAPHY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刘斌,许磊,陈浩(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36)摘要:自由与舒适的旅居受到老年群体青睐,在相关研究中形成了繁杂的老年旅居概念,但概念间交错重叠,现象认识零散孤立。文章尝试从老年人的毕生发展角度,引入毕生发展控制理论及其优化策略框架,深化框架理解,重新解读老年旅游行为,识别老年旅居类型,形成统筹认识。研究发现:1)老年旅游表现出毕生发展控制的策略特点,其中资源和意志投入是关键因素。2)在资源-意志

2、投入分析框架下,老年旅居进一步聚焦为4种类型,分别为“大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大投入-短旅途”老年旅居、“小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以及“小投入-短旅途”老年旅居,呈现不同的场景切换和状态交替表现,拥有不同的参与难度、社交选择和目的地要求。3)老年旅居代表目前为数不多具有显著适老性的旅游形式,现象研究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对现象本身的探讨不足,未来可从人地互动视角,形成行为、主体和空间互动的系统探讨,提升实践指导价值。关键词:老年旅居;老年旅游;毕生发展控制理论;资源-意志投入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23)11-2075-12DOI:10.13

3、284/ki.rddl.00377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密切关联着人生的不同阶段(Smith et al.,2017)。退休后的老年人,大多拥有相对丰富的自由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因此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旅游方式,成为旅游市场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Nielsen,2016;Elivis et al.,2021)。在诸多老年旅游方式细分中,旅居具有生活性、舒适性等诸多优势,日益受到中国老年群体的关注(刘昌平 等,2017;王金莲 等,2019)。旅居原指前往外地或外国居住生活,该词义融合了异地性和生活性,符合国内新近发展起来的流动现象

4、,流动包括候鸟式流动、异地养老式流动以及“第二居所”等,与旅游流动范畴相一致(孔令怡 等,2017;王海涛,2019;王金莲 等,2019)。上述旅游流动形式既具有一般旅游定义的时空与活动特征,又贴近日常生活内容,日常与旅游交融的旅游方式,有别于传统休闲旅游方式,由过往研究可知,老年人是其主要参与群体(赵松松 等,2021)。然而,针对融合且复杂的老年旅居现象,目前缺少整体认识与辨别,不仅现有概念与现象间关系繁杂重叠,同时新现象仍在持续涌现,亟需构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加以统筹,以避免未来概念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持续加剧,以及未来出现明显的旅居概念滥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在概念指向

5、上有重合。旅游研究中的旅居突出了旅游者的意义,不具备生产属性(赵松松 等,2021),并且在目的地呈现基营式的流动特点(程豪 等,2021),具有旅游和日常休闲生活的融合特性(王金莲 等,2019)。基于以上共性,以不同的时空流动形态或目的地类型来理解,并冠以某某旅居的浅显描述,形成了候鸟旅居、第二居所旅居、养老旅居以及乡村旅居等诸多旅居概念(孔令收稿日期:2022-09-22;修回日期:2022-12-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1247);安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yj2022-42)作者简介:刘斌(1991),男,安徽池州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

6、地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E-mail)。刘斌,许磊,陈浩.2023.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热带地理,43(11):2075-2086.Liu Bin,Xu Lei,and Chen Hao.2023.Older Adult Tourism to Older Adult Sojourn:A New Discuss Based on the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Tropical Geography,43(11):2075-2086.43 卷热带地理怡 等,2017;王金莲 等,2019)。然而,第二居所旅居同样可以发生在乡村、城市

7、等不同空间并以养老为目的。候鸟和养老旅居也具有较高的重合性,养老旅居的研究者认为该概念兼容了候鸟和度假的养老方式,所涉及的空间包括第二居所、疗养基地、田园乡村和养老社区等(王海涛,2019);而乡村旅居概念则更加宽泛,其他3种形式都可以发生在乡村(Cheng et al.,2020)。二是在动机展现上相类似。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旅居更追求在目的地的舒适体验(赵松松 等,2021),总结现有研究发现,实现这种舒适体验主要有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2个层面来源。在物质层面,因为居住地的不利环境和个人身体因素等,促使他们寻求更为舒适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其中,以出现在海南、广西等地的候鸟、第二居所旅居等最为

8、典型,呈现强烈的舒适性迁移动机(孔令怡 等,2017;王 金 莲 等,2019;赵 松 松 等,2021);另外,乡村旅居研究中还认为乡村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吸引条件(程豪 等,2021),但目的地环境要素是多重的,其共同指向身体上的健康与舒适动机。心理环境层面,因为离家可以增强旅游者寻求快乐的程度以及降低遵循规范和履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有利于维护现有的社交网络、发展新的社交网络以及改善不利情绪,满足社交与情感发展等动机(Alen et al.,2015),但这些是所有旅居都存在的特点。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多突出某一区域旅居的时空表现特点,导致观察过于浅显,且常受限于对某种旅居行为的单一探讨,容易

9、忽视老年人完整的内在动机心理。从老年人完整的生命历程看,旅居只是所有行为中的沧海一粟,老年人花费精力和时间参与旅居活动,不仅有当下的短期动机,还呈现整体的积极意义,同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旅居的老年人将持续进行有利选择与行为控制,这与毕生发展的理念相一致(曹钰舒 等,2012)。据此,本研究尝试结合毕生发展理念,引入其核心的毕生发展控制理论(life span theory of control),选择从更高层次的发展视角解读老年旅居。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实证性的分析,而是试图将老年研究、旅游研究通过毕生发展思维深度关联。本研究主要有2个目的,一是探索老年旅居统筹辨析方法,体系化重塑现有概念知识;

10、二是依据统筹分析结果,更加系统地认识老年旅居,并尝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1 理论引入:以毕生发展控制理论重读老年旅游1.1旅游可以是毕生活动正如亚伯拉罕马斯洛(2020)对动机复杂性的认识:“一个带有动机的行为可能起到一种渠道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其他意欲得以表现自己”。老年人对旅游的追求看似为意识中对出游的渴望,但背后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动机。这些动机的根本都深刻表达着老年人发展或调整自我的需要(Moal-Ulvoas,2017)。诸多关于旅游与福祉的探讨都认为,绝大部分旅游行为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个人福祉和发展(Cooper et al.,1993)。因此,抛开每次旅行的单独意义,从整体上看,

11、老年人一生的全部旅游行为可被看作是自我发展目标的一种长期表现。每次出游,表面上看是一次次的孤立行动,但其只是在深层需求目标下,表现为不同时空和不同形式而已。人们对自我的发展是毕生的,这是 Baltes(1987)毕生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大部分旅游行为呈现出对个体的发展驱动作用,因此旅游是否也可能是毕生的事情?而现实确实对此有所彰显。首先,旅游行为本身具有时间贯穿性,在 Pearce等(2005)提出的旅游生涯梯度理论中,证实了旅游在个人生命中的跨时间特性,认为旅游者会依据出游经历的累积而变化,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每一次旅游相互之间可共同构成连续和有机的整体。其次,旅游的结果也可以跨越时间,旅游

12、经历在人生记忆中有重要作用,一次非凡的旅游经历令人难忘,它们在个体的人生中可以被当做积极的锚定事件,成为回忆时刻,其主要作用包括:对个人身份的形成和维持;构建重要的家庭生活里程碑;发展家庭与社会关系;及产生重访动机等,这对普遍出现记忆隆起(memory bump)的老年人来说意义显著(Tung et al.,2011)。最后,旅游的目标同样如此,对部分老年人来说,旅游还具有实现梦想与补偿过往的作用,尤其是年轻时期受条件限制导致的旅游缺失;Hsu等(2007)对中国老年人出游动机进行研究,发现实现年轻时期未成行的旅程成为老年人重要的出游动机之一,出游目标在人生中形成延续。旅游行为、结果与目标的时

13、间贯穿性表明旅游至少在发生、效能和动机上呈现一定程度的毕生属性。而日益繁多的旅游形式还可以为不同文化、人2076刘斌等: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11 期生阶段和需求的人群找到“行动”的意义。现如今的旅游早已不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次寄情山水或者西方工业革命后的一次英法包价旅游等所能概括的,人们旅行的范围早已超出了“美景”的限制,从简单的快乐到幸福的促进乃至精神的超越都可以在旅游的意义中找到答案(Smith et al.,2017)。这表明旅游不仅可以贯穿人生的某些时段或时刻,甚至可以有力量地横跨整个人生阶段,使旅游者实现不同层次的满足。1.2老年旅游是毕生控制的体现在毕

14、生发展观的影响下,心理学家Heckhausen发展出毕生发展动机理论(motivation development of life span theory),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都在塑造自己的积极人生,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追求长期目标,同时摆脱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曹钰舒 等,2012)。尽管旅游也可能导致一些不利于个体的行为产生,如放纵酗酒,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旅游都与长期自我发展的目标有关,包括自我实现、美好生活与精神发展等方面,能否去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是目标达成能力的体现,虽然有利他主义的志愿者,其旅游是出于帮助社区发展的目标,但其根本依旧是旅游者个人的自我实现,从一个有意义的经历中收获幸

15、福(Smith et al.,2017)。在毕生发展动机理论认识中,目标达成的能力在与具体活动形成连接时,是受到控制的,并进一步形成毕生发展控制理论,其中的控制包括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可以分为2个辨识维度,分别是目标(外部世界-自我)和过程(行动-认知),理论认为目标中指向外部世界的行动都是初级控制,目标中指向内部自我的认知活动都是次级控制,其中初级控制具有优先性,而次级控制是对初级控制存在难度时的促进或缓解(Heckhausen et al.,1995;李晓东 等,2002;王大华 等,2002)。从上述理论视角看,老年旅游可以被解读为老年人为实现长期自我发展的目标而去参与旅游活动(初级控制

16、),并且优先采取初级控制即参与旅游,而不是直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认识(次级控制)等,这也是旅游的意义所在,以改变环境来获得更好的自己。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指向外部的行动都能够轻易实现。老年旅游需要资源与目标保持一致性(Gabru et al.,2022),很多时候可能会面临系列阻碍,如老年旅游的实现会受到包括时间、资金、身体、技能以及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Crawford et al.,1991),届时,旅游行动的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之间形成一种控制策略。Heckhausen等(1999)提出了一个二维的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策略的最优化模型(model of optimization in prima

17、ry and secondary control)。在模型中,一个维度是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另一个维度是选择和代偿,它们组成4种控制策略,分别是:选择性初级控制策略,指为实现目标直接投入资源;代偿性初级控制策略,指寻求外部资源和技术的帮助,以老人和小孩使用较多;选择性次级控制策略,指个体内部世界增强对目标的坚持,即意志力的投入;代偿性次级控制策略,指减少目标达成失败带来的消极影响(单玲玲 等,2008)。以老年旅游作为目标行动内容,会形成4种表现(图1)。在控制策略下,老年人出游行为在付诸实施时,受个体条件和不同出游形式难度差异的影响,会产生不同表现。1)在能力完全足够时,可直接付诸出游行动,

18、不用采取代偿性初级控制。2)在面临个体内部能力不足时,包括时间、资金以及出游经历等限制,采用代偿性初级控制,包括寻求他人帮助或其他举措。3)在初级控制的资源条件达成后,还可能面临意志力投入的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的衰退是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Crawford et al.,1991),尤其在面临出游行动可能带来的旅行疲劳和身体风险时,无论是选择性还是代偿性初级控制都很难解决,届时,选择性次级控制介入,意志投入有助于提高个人对达成出游行动的承受力,如提高对身体不适的容忍度。4)如果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不能够为出游行动提供有力支持时,老年人通过实施代偿性次级控制来抵抗不初级控制次级控制选择代

19、偿选择性初级控制选择性初级控制表现:采取出游行动,并为之投入时间、努力、能力等内部资源。代偿性初级控制代偿性初级控制表现:个体出游行动内部能力不足时,寻求外部的资源和技术帮助等。表现:对出游行动的意志投入,协同初级控制,增大坚持行动的可能性。选择性次级控制选择性次级控制代偿性次级控制代偿性次级控制表现:认识到出游行动无法达成,采取心理调节,包括向下比较,归因偏见等。图1老年旅游行为的控制策略Fig.1Control strategy of elderly tourism behavior207743 卷热带地理能出游可能带来的心理不适,包括放弃目标、向下比较(与不如自己的他人比较)或归因偏见(

20、将不能成行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等(李艳华 等,2001)。依据以上的控制表现,老年旅游存在以下特点:1)不同旅游形式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资源投入需求。老年人的旅游形式日益繁复多样,对个体而言,对资源的投入要求也不尽相同,如高端的长途度假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时间、金钱以及出游技能的投入。2)对身体不适的容忍是老年人需面临的主要意志投入项,尽管当前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但身体机能的下降是年龄增长的必然趋势,相对其他年龄段,老年阶段的身体感知更为深刻,所以老年人时常在超越身体和过分关注身体的矛盾之间徘徊。旅游的流动特性会让老年人身体的不适感格外凸显,需要他们采取更多的意志力以超越身体(Sch

21、llgen et al.,2012)。3)老年人的意志投入力度会因为不同的旅游形式而呈现差异,一次长途远游和一次周末的近郊乡村度假,对老年个体来说,前者产生身体不适的可能性相对更高,而为了达成远游的目标,有时必须调整自己。总的来看,意志投入和资源投入需求是构成老年人出游行为控制的2个关键要素,是控制视角下解读老年人旅游行为的核心。一方面凸显了老年人旅游行为中身体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将形式复杂多样的老年旅游纳入到统一框架下重新分类,个体旅游的毕生发展变化能够在核心投入要素上形成直接反映。2 框架提出:老年旅游类型划分的资源-意志投入框架 2.1框架提出基于上述控制策略中意志投入和资源投入的作用效

22、果,构建反映老年旅游的“资源-意志”二维框架。将资源投入以R(Resource)代指,意志投入以W(Willpower)代指。资源投入依据基本且必要投入的相对大小,将其划分为较大投入(RH:High)和较小投入(RL:Low);意志投入则依据必要性,将其划分为必要投入(WN:Necessary)和一般投入(WG:General)。在二维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旅游系统的主要构成,以及旅游者投入主要集中在通道和目的地的特点(吴必虎,1998),将个体的单次出游过程划分为路途、目的地2部分。对于可能存在多个目的地的房车旅行、长途自驾、骑行等旅游方式,依然可以这样划分,将一次行程的全部路程和目的地统筹区分

23、,同样涉及路途和目的地2个部分。如Viallon(2012)研究的欧洲老年人的房车旅行,他们的资源和意志投入主要在路途中,而在目的地时,他们主要依托自己的房车休闲,很少参观景点且产生的旅游消费相对较少,因此,对目的地的资源和意志投入都不明显。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资源主要指满足旅游过程中基本生活和游憩需要的时间、资金等,对于购买奢侈品等非基本必要投入不列入其中,资金投入的相对大小主要依据大众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如中国国内旅游人均每次消费自 2019 年起便达到9001 000元左右(董红玉,2023),但没有绝对标准,且不包括极端个例,如美国富豪贝索斯的太空之旅对他来说可能算是大的资源投入,而平

24、常的一次海外旅行只是较小的花费,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却很可能是一次投入较大的旅行。关于意志投入,老年人主要指向身体,而年轻群体意志投入的指向可能是不同的,这有待其他研究的探索。关于资源投入中最为核心的时间和资金等,在路途部分,时间和资金呈协同关系,但如果发生时间和资金投入不对等情况,则以具有突出表现的因素为主,如廉价且时间长的长途火车旅程,将其判定为较小资源投入,较高花费但时间短的航空旅程,将其判定为较大资源投入;而在目的地部分,从整体的目的地阶段看,时间投入的比较意义已基本被隐藏,或许只可能在某个节点上产生时间投入的比较感,如排队,因此在整个目的地阶段资源投入比较的主要对象是资金因素,而且目

25、的地停留时间与花费是密切联系的(Anantamongkolkul et al.,2017)。2.2老年旅游类型划分依据以上划分,综合考虑路途和目的地的资源与意志投入,在理论上存在 16 种旅游行为模式(M1M16)(表1中以黑色方块标注),这16种模式在当前丰富的旅游行为表现中基本都能找到相应的实践,以老年旅游者为范本,如M1(RLWN RLWN),所展现的是路途中资源投入少,但要求必要的意志投入,在目的地也同样如此,据此可以判断,其路途资源投入少,但接近难度较大;在目的地同样花费较少,但是目的地体验有必要投入身体意志,这类旅游行为可能是老年人的一次短途骑行运动之旅或者一次长途的廉价低消费旅游

26、。每个模式所能代表的旅游行为可能是多样的,而且因为意志投入针2078刘斌等: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11 期对内容不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来说会有不同意义。1)路途部分。从旅游组织的一般表现来说,长途旅游活动一般需要更高的资源投入且更容易出现身体疲劳,短途的旅游活动基本代表更少的资源投入以及不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因此,其在模式列表 中 形 成 M5M8(RHWN)的 一 般 长 途 旅 游 和M9M12(RLWG)的一般短途旅游。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些不同表现。如,M1M4(RLWN)的资源投入少,但是身体劳累可能性大,主要存在2种可能:一种是短途的运动之旅,如骑行,

27、其资源投入少,但是身体劳累程度高;另一种可能是长途的廉价旅游,距离长,时间长,舒适度差,身体劳累可能性大。M13M16(RHWG)表现为资源投入大,需要的意志力投入小,也可能存在2种情况:一种是长途的舒适旅游,如邮轮出游形式;另外还可能是高端的长途旅游,虽然路程长,但速度快,舒适度高,如高端航空旅游。2)目的地部分。一共出现4种状态,其一,资源投入较小且必须付诸意志投入的较小投入(指资源投入)劳累状态(RLWN),可能是休闲类运动或廉价旅游所造成的身体不适体验。其二,需要较大资源投入且必须付诸意志投入的较大投入劳累状态(RHWN),可能是高端的户外运动或连续的观光活动造成的身体不适等。其三,资

28、源投入较小且意志投入一般的较小投入舒适状态(RLWG),可能是较短时间的一般休闲观光或较经济的旅居等。其四,资源投入较大但意志投入一般的较大投入舒适状态(RHWG),可能是中高端的度假活动。通过将接近目的地和在目的地的过程整合,可划分为短途运动或长途廉价旅游、一般长途旅游、一般短途旅游以及长途舒适旅游或高端旅游4种类型,体现了接近目的地的方式和在目的地的活动状态区分,展现老年旅游中控制与体验感受的关系。3 框架应用:老年旅居的分类及未来研究思考 3.1老年旅居的类型划分老年旅居是老年旅游的表现形式之一,介于一般旅游与移民之间(刘斌 等,2023),同样适用于资源-意志投入框架。面对内部复杂的概

29、念认识和模糊的界定依据,以前述框架来解读国内老年旅居相关概念,可从2个方面聚焦探讨:1)在目的地部分,可以确定老年人的意志投入不是必须条件,从当前“居旅融合”的一般旅居概念描述和现象表现看,选择旅居的老年人主要从事休闲活动以及简单的轻运动,强调身体的舒适体验(刘斌 等,2023),一般拒绝具有身体挑战性的行为,必要的意志投入与旅居的核心追求是矛盾的。因此,在目的地部分,“资源投入”成为区分旅居行为的关键因素,资源投入主要体现在目的地的居住生活上,购买房产、租赁房产、接受一般廉价住宿接待服务等不同形式之间的资源投入差异明显。2)依据目前存在的旅居方式在时空距离上的表现可知(Cheng et al

30、.,2020;王金莲 等,2021),路途部分基本呈现一般长途出游和一般短途出游的特点(M5M12),路途的意志与资源投入和距离之间密切相关,在旅游范畴下,可以将其进一步简化为较远和较近2个方面。较远与较近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可从2个视角做出判断:物理距离。前往周边临近市/省的物理距离相对较近,跨越一个乃至多个省份的物理距离则相对较远。心理距离。一方面体现在流动的时表1资源-意志投入框架下的16种老年旅游行为模式及举例Table 1Sixteen tourism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elderly and examples under the framework

31、 of resource-willpower input阶段路途目的地举例投入RWRW分类RHRLWNWGRHRLWNWGM1短途运动或长途廉价旅游长途廉价观光M2长途休闲骑游M3短途休闲骑游M4短途高端骑游M5一般长途旅游长途低消自驾M6长途高消自驾M7长途休闲观光M8长途房车旅行M9一般短途旅游短途郊野运动M10短途高端运动M11短途乡村休闲M12短途野奢度假M13长途舒适旅游或高端旅游高端户外休闲M14高端极限运动M15舒适邮轮旅行M16高端出境度假注:表中黑色方块指各模式所对应的资源-意志投入分类。207943 卷热带地理空感知层面,可以短时间自驾到达且不易产生疲惫感的心理距离相对较近

32、;而在相关法规中,疲劳驾驶时间界定在连续4 h,超过4 h驾驶路途的旅居方式心理距离较远。一般而言,相对较远的旅居目的地一般以铁路、航空等作为出行方式。另一方面,心理距离还能体现在地理文化环境差异上,自然气候环境、饮食文化习惯以及民风民俗等相似或差异小的则相对较近,反之则相对较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老年旅居的对应模式进一步缩小,集中为M7、M8、M11、M12共4种。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住宿类型、不同的目的地距离与老年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之间存在关联,更远距离和更稳定的居住场所,其停留的时间也越长,反之更近的距离和更自由的居住场所,停留时间则相对较短(Alen et al.,2014)。异地所关联

33、的更稳定的居所和更长时间的停留,意味着更大的资源投入,反之则相对较小。这样在距离、目的地资源投入和居住稳定性上可形成综合考量。结合对应的4种模式,可以形成新的老年旅居表现类型划分,分别是“大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大投入-短旅途”老年旅居、“小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以及“小投入-短旅途”老年旅居(图2)。“大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类型1):该类型主要表现为前往较远地区进行候鸟旅居、第二居所旅居、养老旅居等,以购买或租赁的固定住宅为载体(保继刚 等,2018),考虑到旅程不易,停留时间相对较长,需要购买或租赁房产等,且由自己照料基本生活,所以在目的地的投入较大(黎莉 等,2015)。“大投入

34、-短旅途”老年旅居(类型2):该类型旅居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的郊野或乡村,老年人前往近郊或邻近常住地的其他区域等购买或租赁房产,资源投入较大。但因为距离相对较近,往返便捷,因此停留时间长或短的均有,主要表现为第二居所旅居、养老旅居(包括产权式养老酒店、养老社区)等(Gallent et al.,2000)。“小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类型3):属于候鸟和养老旅居中经济型选择,一般依托较为经济的旅游酒店、农家乐或者廉价的民宅等,没有稳定的居住场所,如中国的广西北海地区(李文放,2020)。此外,也有依托房车在目的地长期停留,但这种模式在国内较少,国内房车旅行目前普遍流动性较强(刘斌 等,2021)

35、。该类型旅居一般在目的地投入相对较小,只为满足住宿、餐饮等基本需求,且场所与地点选择相对自由,受与目的地距离的影响,停留时间也相对较长。“小投入-短旅途”老年旅居(类型4):这种类型的老年旅居一般不依托固定居住设施,目的地和居住场所选择相对自由,投入相对经济,受较近距离影响,出游时间相对较短。目前这种现象在国外还未找到类似的参照,国内对该类型也还没有形成具体认识。乡村旅居(rural stay)提出的概念中有对这一类型的部分描述(Cheng et al.,2020)。第二居所旅居、候鸟旅居、养老旅居、乡村旅居等概念与以上4个类型相关联(图3)。第二居所概念对应类型1与2,突出第二居所的较大资源

36、投入特点,2种类型主要区别在目的地距离的远近。候鸟旅居概念与类型1和3对应,突出候鸟旅居对较远距离差异性环境的选择特点,同时存在在目的地有相对固定居所和相对经济的自由居所2种选择差别。养老旅居因为突出养老生活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其界定时间一般为在目的地停留 1个月及以上(黄璜,2013),因此其住所位置相对固定,但场所类型不固定,可以是类型1和2的固定居所养老,也可以是类型3的远距离、长时间的经济型养老。乡村旅居概念主要依据旅居的城市-乡村的场景变化内涵界定,强调乡村空间中旅居所形成的特性和吸引力(Cheng et al.,2020),但当第二居所旅居、候鸟旅居、养老旅居等发生在乡村时,同样可以

37、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要求不得有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行为。目的地资源投入较大目的地资源投入较小路程较近类型类型1 1:大投入大投入-长长旅途旅途 一般依托购买或租赁的固定住所 单次时间相对较长类型类型2 2:大投入大投入-短旅途短旅途 一般依托购买或租赁的固定住所 单次时间可长可短,往返便捷类型类型3 3:小投入小投入-长旅途长旅途 一般依托较经济的住宿服务设施 单次时间相对较长类型类型4 4:小投入小投入-短旅途短旅途 一般依托较经济的住宿服务设施 单次时间可长可短,往返便捷路程较远 图2资源-意志投入框架下老年旅居类型划分

38、Fig.2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s of elderly sojour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esources-will input2080刘斌等: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11 期之为乡村旅居,这一概念涵盖范围更加宽泛,与4种老年旅居类型都有所关联。3.2老年旅居类型的比较3.2.1老年旅居类型间的表现差异老年旅居即是一种出游方式,也是老年生活的一部分。老年人一般会持续参与旅居(王海涛,2019),时空环境变化让老年人在日常居所与旅居目的地之间形成了生活场景的反复切换与生活状态的持续交替。依据在目的地资源投入状

39、况和路程不同形成的4种老年旅居类型中,既展现场景切换的区别,也体现生活状态交替的差异(表2)。在场景切换层面。类型1更加强调场景的差异性,并愿意为之投入较多的精力和资金,包括气候差异、城乡环境差异以及居住场所的差异等,整体场景切换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类型2更加突出异地居所及环境的品质性,通常以城市周边的乡村第二居所、养老地产为依托,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整体场景切换要求较高。类型3同样追求场景差异性,但受到消费能力或消费意愿的影响,更加注重外部的气候以及环境差异,对居所要求不高,且不具有固定性,但长距离会导致空间切换需要付出较大精力。类型4主要表现为城-乡空间的切换,追求贴近乡土生态环境,同样受

40、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影响,不选择长期持有异地固定居所的产权,与日常居所之间通勤距离相对较近,需要的资金和精力投入程度一般。在状态交替层面。以居家日常生活状态为原点,4种老年旅居类型会形成4种不同的异地状态表现。类型1中,日常居所和旅居目的地之间形成一种同质生活状态的平移交替,老年人努力在两地之间保持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的一致性(段圣奎 等,2021)。类型2为日常生活状态与旅居状态交替,在旅居目的地存在超越生活状态,付出较大的资金成本,追求优于日常的理想生活状态(Gallent et al.,2000),是区别且独立于日常居家生活之外的一种向上的状态交替。类型3与1具有相似性,追求环境差异性,但

41、受到远距离和低资源投入的影响,依托的是相对廉价的租赁房屋或经济的服务接待设施,只能保证基础生活水平,较难达到与居家一致的生活状态(李文放,2020),形成一种向下的状态交替。类型4具有很强的休闲性和灵活性,与居家生活之间更容易形成空间、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密切联系,既不颠覆日常生活方式,又具有逃避日常居家劳务活动的优势(Cheng et al.,2020),类型4是日常居家生活的灵活拓展,与居家生活之间形成千丝万缕的连接交替。3.2.2老年旅居类型间的参与差异受到4种类型在场景切换和状态交替差异的影响,老年人的参与难度、社交关系的维持发展以及对旅居目的地的选择都会有所区别。首先,在老年人的参与难度

42、上。国内外研究证实,老年群体在退休后有机会获得更充裕的个人时间和自由的经济条件,但这并不是完整的现实(Fleischer et al.,2002)。受到中国“责任伦理”文 类型一第二居所旅居第二居所旅居养老旅居养老旅居类型二类型三类型四候鸟旅居候鸟旅居乡村旅居乡村旅居第二居所旅居候鸟旅居养老旅居乡村旅居旅居类型图34种旅居类型与现有老年旅居相关概念的关系Fig.3Relationship between four types of sojourn and existing main concepts of sojourn表2 场景切换与状态交替比较Table 2Compare scene tr

43、ansitions and state transitions老年旅居类型场景切换状态交替场景内容切换投入状态内容交替方式类型1城-乡/城切换;居所-第二居所切换;不适气候-舒适气候切换精力与资金投入较多异地同质生活状态平移交替类型2城-乡切换;居所-第二居所切换资金投入较多异地超越生活状态向上交替类型3城-乡切换;不适气候-舒适气候切换精力投入较多异地基础生活状态向下交替类型4城-乡切换资金与精力投入一般异地拓展生活状态连接交替208143 卷热带地理化的影响,不少老年人退休后成为儿女生活的重要助力,包括帮助照顾孙辈甚至是照顾工作繁忙的子女等,老年人依然面临着明显的时间约束(Hsu et a

44、l.,2007),导致可承受远距离、长时间旅居的老年人相对有限,而老年人的身体会进一步约束老年人选择较远距离的旅居,如类型1和3的旅居。此外,中国老年人整体养老收入相对有限,类型1和2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也限制了大部分老年人的参与。但类型4的近距离和低投入特征,为经济条件一般、时间相对紧张和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年人提供了实现旅居的机会,大幅度降低了参与门槛。其次,在老年人社交关系维持与发展上。社交参与是老年人重要的活动形式(Ryu et al.,2015),并带有显著的情感特性,一方面,老年人在选择社交对象时,偏向于较为熟悉和具有一定情感基础的人群,另一方面,社交能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肖健 等,20

45、13)。4种老年旅居类型间存在不同的参与门槛,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个体参与难度,对偏向结伴出游的老年人来说(周奇美 等,2018),还关乎他们的游伴选择。类型1、2和3参与难度较高,容易受到不同个体间的时间、经济和身体等因素差异影响,缩小了他们在原来熟悉的社交群体中选择旅居游伴的范围,提升了选择难度。因此,他们一般以固定群体为结伴对象,主要为配偶或者其他亲属,在异地的社交情感类型较单一,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在旅居目的地扩展新的社交圈,但这并不轻松,容易出现社会融入困难以及与家乡社交网络缺乏联结等问题(李雨潼 等,2018)。而类型4的低门槛,意味着老年人可以更容易维系发展包括亲朋、好友、老同学等各

46、种社会关系,组成结伴旅居队伍,有利于缓解老年人旅居的人际限制,并获得超出家庭社交圈的其他情感。最后,在对旅居目的地的选择上。类型1和3付出了较多的精力或资金,选择远离居住地开启异地生活时光,主要因为受到某些常住地或近距离目的地难以获取因素的吸引,如温暖气候、更加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甚至是一些具有身体治愈性的康养因素等。类型2则是以较多的资金投入换取超越日常的生活状态,尽管目的地的选择可能是近距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目的地一定是经过仔细挑选的,从已有经验看,他们常位于城市边缘的风景度假地或邻近常住地风景秀丽的乡村地区(吴悦芳 等,2012)。类型4拥有较近的距离和较少的投入,意味着在基本餐宿

47、条件上趋向于经济或廉价水平,不会对目的地形成过高的期待。在控制视角下,类型4让老年人在舒适性和经济性上实现平衡,既保障了基本的舒适体验,又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其中以农户自建房改造的农家乐或中低端民宿为代表,是降低资源投入的关键(Cheng et al.,2020)。针对类型4,老年人期待程度低、乡村接待设施易改造,因此类型4的旅居目的地选择面更加宽泛,给更多乡村提供了机会。综合来看,类型1与2具有一定的参与难度,呈现较为显著的“精英”色彩,但在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上,该群体的数量依然可观,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类型3的参与难度略低于类型1和2,但在目的地选择上仍具有较明显的限制,满足市场需求的可选区

48、域相对有限。相对而言,类型4场景切换简单便捷,参与难度较低,对老年人群体和区域的覆盖度都较高,具有明显的普惠性。3.3未来研究思考老年旅居参与方式日益多样,但当前针对该内容方向的研究相对匮乏。现有研究中,老年旅居更多被视为一种旅游流动背景,以探讨第二居所旅居以及候鸟旅居的社会融入问题、乡村旅居的乡村发展问题、养老旅居的产业经济问题等,忽略了老年旅居本身(刘斌 等,2023)。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持续攀升,中国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发展针对银发人口的旅游经济是宏观趋势。在老年旅游市场被同质化认知的过去和当下,旅居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能够表现出显著适老性的旅游形式。其能够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

49、度假旅游等有机融合,与这些旅游的主要产品实现资源、渠道和效益的共享,而不必单独建设一套独立的旅游目的地系统。老年旅居突出的适老性优势,能够彰显老年人的独有需求,包括更加舒适的行动安排,更加休闲放松的活动内容等;还能让老年人追寻更适合自我的体验和意义,而不是不随着大众客流去体验俗套而泛滥的旅游经历。对地方而言,旅居与区域其他旅游产品之间的共享优势,可以让更多的地方以较小的成本,吸引规模庞大、消费力不俗且有利于平衡目的地季节性的老年旅游消费群体。适老性造就了独特的行为动机、表现以及体验意义,与地方旅游发展融合,推动着旅居空间的变化。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回归老年旅居研究可以从行为、主体和空间3个视角

50、切入,形成对行为、动力和空间及其互动结果的探讨,主要研究思路框2082刘斌等:老年旅游到老年旅居:基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逻辑新论11 期架见图4所示。1)老年旅居行为研究可以突出对行为特征的把握,发现老年旅居行为的具体共性以及不同类型间的差异,发现促成这些行为特征的主体和空间影响因素,区分在不同空间、时间和细分群体上的行为特征表现,尤其是持续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连续性变化,归纳行为特征的形成机制。2)老年旅居动力研究可以结合老年人行为心理,探索老年旅居体验的老龄价值和意义,以毕生观念思考老年旅居对老年人的整体意义,将旅居置于老年生活的有机组成,并与积极老龄化理念相结合,以此考察老年旅居所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