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药物遗传学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是生化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尤其是在发生异常药物反应中的作用。临床医生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必须遵循因人而异的用药原则。因为在群体中,不同个体对某一药物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副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个体对药物的特应性(idiosyncracy)。特应性产生的原因相当部分取决于个体的遗传背景。众所周知,药物在体内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才能完成药物发挥药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与酶和受体的作用密切相关。倘若决定这些酶或受体蛋白的基因出现变异或缺陷,必将导致药物代谢发生异
2、常反应。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遗传变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并据此预测对药物异常反应的个体,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治。对药物遗传学的研究,已揭示了许多药物异常反应的遗传基础和生化本质,这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正确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防止各种与遗传有关的药物反应都具有指导价值。第一节药物反应的遗传基础一、琥珀酰胆碱敏感性琥珀酰胆碱(succinylcholine, suxamethonium)是一种肌肉松弛剂,早期作为外科麻醉剂使用,它不仅可使一般骨骼肌松弛,而且可使呼吸肌短暂麻痹(23分钟),但有极少数人(12000)在用药后呼吸停止可持续一小时以上,如不行人工呼吸,往往导致死亡。但若立即输血,呼
3、吸可很快恢复。后来知道,琥珀酰胆碱在血中可被血浆中假胆碱酯酶(pseudocholinesterase,简称酯酶)水解而解毒,故作用短暂。琥珀酰胆碱敏感者,血浆酯酶活性缺乏或缺如,使琥珀酰胆碱作用时间延长,以致中毒。现知琥珀酰胆碱敏感性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控制酯酶的基因为E1和E2。已发现的变异型有5种:E1a、E1a、Ef1、E1s、E+2及E2cynthiana。其中仅纯合子E1sE1s酯酶活性最低(酶活性05),较常见的E1aE1a型酶活性也低35。二、异烟肼慢灭活异烟肼(isoniazid)是常用的抗结核药。在体内主要通过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简称乙
4、酰化酶)。将异烟肼转变为乙酰化异烟肼而灭活(图81)。按对异烟肼灭活的快慢,人群中可分出两类:一类称为快灭活者(rapid inactivator),血中异烟肼半减期为45110分钟;另一类称为慢灭活者(slow inactivator),半减期24.5小时。而慢灭活者是由于乙酰化酶的遗传缺乏故灭活较慢。此酶系由常染色体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快灭活者(RR)与慢灭活者(rr)均为纯合子,杂合子(Rr)则具有中等乙酰化速度,不同种族慢灭活者发生率不同:埃及人高达83,白种人50左右,黄种人1030,爱斯基摩人仅为5。由于异烟肼乙酰化+速度的个体差异对结核病疗效有一定影响。如每周服药12次则快灭活者疗
5、效较差。但从毒性作用看,慢灭活者有80发生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而快灭活者仅20有此副作用。这是由于异烟肼在体内可与维生素B6反应,使后者失活,从而导致B6缺乏性神经损害,故一般服异烟肼需同时服用B6可消除此种副作用。此外,服用异烟肼后有个别人可发生肝炎,甚至肝坏死。发生肝损害者中86是快灭活者,其原因是,乙酰化异烟肼在肝中可水解为异烟酸和乙酰肼,后者对肝有毒性作用。图8-1异烟肼的灭活过程通过N乙酰基转移酶进行乙酰化灭活的药物尚有磺胺二甲嘧啶、苯乙肼、普鲁卡因酰胺、甲基硫氧嘧啶、肼苯达嗪、氨苯砜等。对这些药物快慢灭活的临床意义仅有一些零星材料,尚需进一步探讨。三、葡萄糖6
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的遗传病,一般平时无症状,但在吃蚕豆或伯氨喹啉类药物后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众所周知,红细胞中糖代谢主要是通过无氧糖酵解进行,但也有10通过戊糖代谢旁路(图82)。G6PD活性正常是,可以生成足量NAKPH,从而保证了红细胞中GSH含量。GSH通过下列反应可消除机体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特别是气体性药物作用下)生成的H2O2的毒性作用。不难看出,若G6PD缺乏,NADPH生成不足,则红细胞GSH含量减少,H2O2可迅速将GSH破坏,过
7、多的H2O2氧化Hb链表面半胱氨酸的SH基。表面SH氧化后,Hb的4条肽链接触面不稳定而散开,Hb内部的SH也被氧化,导致Hb变性。变性的珠蛋白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即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此外,H2O2还可氧化红细胞膜上的SH基,故这种红细胞易在血中破坏。最近研究表明,NADPH的减少本身,也降低了红细胞对H2O2的抵抗作用。由于以上原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不易通过脾(或肝)窦而遭阻留破坏,引起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图8-2红细胞的戊糖代谢旁路基因突变所产生G6PD生化变异型已报告400种以上。中国人中已发现30多种。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二类:酶活性严重缺乏(酶活性测
8、不出)伴有非代偿性慢性溶血(属非球形溶血性贫血);酶活性严重缺乏(活性10)或中度缺乏(1060),仅在有诱因作用后才溶血,我国多为后一类。也有酶活性轻度降低、正常(60150)或升高(150)的变异型,一般无溶血现象。图8-3G6PD缺乏症女性杂合子的外周血片示嵌合体,细箭头示正常红细胞;粗箭头示G6PD缺乏红细胞G6PD基因定位于Xq28,由13个外显子组成,全长18kb,编码515个氨基酸。G6PD缺乏症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性半合子呈显著缺乏,女性杂合子酶活性变异范围大,可接近正常亦可显著缺乏。根据Lyon假说,女性杂合子实际上应是含有G6PD缺乏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的嵌合体,这已从
9、形态学上证实(图83),两种细胞系的细胞嵌合数量不同直接影响女性(G6PD)缺乏杂合子的酶活性水平,故在临床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度。由于生化变异型已报告太多,靠酸蛋白的生化学特点(如电泳速率,热稳定性等)来区分出新的变异型已很困难。自1986年克隆了此基因,特别是1991年发表了此基因的DNA全顺序后,就已从DNA水平鉴定G6PD基因的突变类型。目前已知,G6PD基因的主要突变形式是点突变。国际上报告了50多种点突变和1种1个密码子缺失的缺失型突变,其中中国人已报告11种点突变(表81)。不同生化变异型可以具有相同的点突变;也有不同点突变具有同一生化异型。有的突变只产生多态性而与酶活性降低无关。表
10、81 中国G6PD缺乏者中的11种点突变类型顺序(cDNA)碱基改变氨基酸置换Ch11376GT精亮Ch21388GT精组Ch31311GT无Ch4392GT甘缬Ch51024GT亮苯丙Ch695AG精组Ch7592CT精半胱Chinese1835AT苏丝Chinese21360CT精半胱Chinese3493AG冬酰天冬CT2487GA甘丝注:Ch3的内含子93位有CT突变。Ch3突变为为一种同义突变,具有多态特点G6PD缺乏症呈世界性分布,但比较集中于亚热带地区。据估计全球G6PD缺乏症患者达2亿人。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尤以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发生率高,约420。
11、G6PD缺乏症是某些常见药物性溶血的遗传基础。已知能引起G6PD缺乏者溶血的药物和化学制剂有数十种之多,有不少是常用药物(图82)。故G6PD缺乏症患者因治疗必须使用表82中某些药物时,应在医生严密监护下使用。G6PD缺乏症尚是蚕豆病、新生儿黄疸、某些感染性溶血(如病毒性肝炎、流感、大叶性肺炎、伤寒、腮腺炎等)发生的遗传背景,其中新生儿黄疸引起核黄疸可导致患儿智力低下,甚至死亡。表82 G6PD缺乏者应禁用或慎用的药和、化学制剂及食物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母星,氯喹磺胺药:磺胺,乙酰横胺,横胺吡啶,TMPSMZ等砜类药:氨苯砜,普洛明止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杀虫药:萘酚,锑波芬,来锐达唑(n
12、itridazole)抗菌药: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共它:蚕豆,丙横舒,BAL,大量维生素K等四、血卟啉症药物反应也可以在遗传病的基础上发生。血卟啉症(porphyrias)的急性发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血卟啉症是一组涉及血红素合成有关酶遗传性缺陷的疾病,除其中有些类型表现为对光敏感皮肤出现红斑、水疱、溃疡、感染等症状外,其余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便秘、呕吐、周围神经运动障碍(如肌无力、麻痹)以及精神症状(幻觉、精神错乱、焦虑等),尿中和粪中卟啉及卟啉前体物质增多。不同酶缺乏是形成各种类型的遗传基础。病人的缓解期可无症状,仅有尿和粪中卟啉类物质排泄增多。但多种药物,可诱导急性发作
13、,如巴比妥、利眠宁、眠尔通、磺胺类药、苯妥英钠、灰黄霉素、雌激素等。药物诱发本病发作的机理未明。有人认为,这些药物可以加速氨基酮戊酸(ALA)合成酶的合成。ALA增多因而生成的胆色素原(尿和粪卟啉前体物)也增多。预防本病发作的有效方法就是避免使用上述药物及其他诱发因素(如饮酒、日晒等)。其他具有遗传基础的药物反应及其表现列于83。表83 其他具有遗传基础的药物反应症状或病名诱发因素异常的酶或蛋白质临床表现无过氧化氢酶轿症H2O2这氧化氢酶髟过氧化消毒无反应糖尿病氯磺苯脲?饮洒后充血面赤苄丙酮香豆素耐受性苄丙酮香豆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抗凝后充血面赤青光眼糖皮激素?眼压增高痛风氯噻嗪?关节肿痛
14、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磺胺类、氧化剂不稳定血红蛋白溶血性贫血恶性体温过高麻醉剂?(肌浆钙蛋白)体温过高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亚硝酸盐,氧化剂NADH高铁血红紫绀,高铁血红蛋白缺乏症蛋白还原酶血症周期性麻痹胰岛素、肾上腺素等?瘫痪第二节 毒物反应的遗传基础有时,药物和毒物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药物过量可引起中毒,少量毒物有时也可作为药物使用,特别是环境中某些诱变剂、致癌剂或致畸剂在群体中引起不同的个体反应,某些个体对这些有害因子表现易感倾向。实际上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也可能受特定基因型的制约,药物遗传学的某些原则,也可应用于研究毒物对不同基因型的中毒效应。生态遗传学(ecogenetics)是
15、研究群体中不同的基因型对各种环境因子的特殊反应形式,因此,毒物和药物遗传学都可归入生态遗传学的研究范围。现举2例说明毒物中毒个体差异的机理。一、酒精中毒人们早已观察到,人类对酒精耐受性有种族的和个体的差异。酒精敏感者,当摄入0.3-.05ml/kg体重乙醇时,即可表现面赤、皮湿升高、脉率加快等酒精中毒症状,而酒精耐受者则否。黄种人中80为敏感者,白种人中仅5敏感者。现知,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由肝中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所制约,如下式:C2H5OHNAD CH3CHO+NADH+
16、H+CH3CHO+NAK+H2O CH3CHO+NADH+H+在第一个反应生成的乙醛可刺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的分泌,引起面红耳赤、心率快、皮温高等症状。ADH是二聚体,由3种亚单位、组成,、分别由ADH1、ADH2、ADH3基因编码。成人主要是链二聚体。ADH2具有多态性,大多数白种人为ADH21,由11组成;而90黄种人为ADH22由1的变异肽链2(47位半胱氨酸组氨酸)组成(22)。22的酶活性约为11的100倍,故大多数白种人在饮洒后产生乙醛较慢,而黄种人积蓄乙醛速度较快。ALDH亦有2种同工酶:ALDH1和ALDH2。黄种人中有3种表型:普通型,ALDH1与ALDH2均有;常
17、见的“非经典型”,仅有ALDH1无ALDH2占50;罕见“非经典型”,仅有ALDH2无ALDH1,只在个别日本人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白种人都为普通型。ALDH2活性较ALDH1活性高。具有ADH2及ALDH1者对酒精最敏感;具有ADH1及ALDH1者次之;具有ADH2及ALDH2者最不敏感,这是黄种人较白种人易产生酒精中毒的原因。综上所述,黄种人较白种人易产生酒精中毒的原因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大多数黄种人在饮酒后产生乙醛速度快,而氧化为乙酸的速度慢,故易产生乙醛蓄积中毒。二、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合并肺气肿(emphysema)或支气管哮喘(br
18、onchial asthma)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这类疾病以肺泡破坏、融合、呼吸面减少导致缺氧甚至肺心病为特征。大量调查表明,COPD的发生与吸烟有关。这是由于吸烟刺激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从而分解肺弹性蛋白之故,但远非吸烟者都患COPD。现在知道,COPD的产生也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正常人机体内存在一组能抑制蛋白酶活性的多肽和蛋白质,称为蛋白抑制物(proteinase inhibitors),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以内分泌腺和血浆中含量最高。1抗胰酶(1antirtypsin,1AT)是血
19、清中主要的蛋白酶抑制因子,它能抑制多种蛋白酶(包括弹性蛋白酶)活性。1AT基因位于染色体14q32.1,全长10226bp,含有个外显子,编码394个氨基酸。1AT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主要功能为保护组织免受蛋白酶的分解。正常1AT的反应中心处于暴露位置,当与蛋白酶作用时,第358位甲硫氨酸(反应中心)与359位丝氨酸之间的肽链发生断裂,环状结构被破坏,与蛋白酶形成一稳定的复合物,从而使其失去活性。血清电泳表明,1AT存在遗传多态性,至少有33种变异型。每种变异型对蛋白酶抑制活性都不相同(图84)。Pim 是世界上各种人群里最常见的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均介于0.866-0.996;而PiS为0.1
20、1-0.12;Pizz最低,仅为0.01-0.002。SS型为MM型羧基端第131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TA);ZZ型为羧基端第53位谷氨酸被氨酸所取代(CT)。调查表明,COPD患者中ZZ型频率较正常人中的ZZ型频率高43倍。ZZ型者由于缺乏1AT活性,吸烟诱导产生的弹性蛋白不能受到有效的抑制,从而“消化”肺,泡导致COPD产生。下图84常见1AT变异型电泳图谱及其活性此外,还已证明ZZ型者易患新生儿肝炎、不明原因的肝硬化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例如新生儿肝炎中20为ZZ型婴儿,原因不明。三、吸烟与肺癌众所周知,吸烟者易患肺癌,但远非所有嗜烟者均患肺癌,有证据表明,吸烟者是否患肺癌与个体的遗传基础可能有关。烟叶中含有致癌的多环苯蒽化合物,但致癌癌性较弱,进入机体后通过细胞微粒体中芳烃羟化酶(aryl hydrocarbon hydroxylase, AHH)的作用可转变为具有较高致癌活性的致癌环氧化物。此外,苯蒽化合物还有诱导AHH活性作用。其诱导作用的高低因人而异,受遗传因素决定。人群中可区分为高诱导组,中等诱导组和低诱导组。据调查:如果以低诱导组发生肺癌的易感性为1,中诱导组为16倍,高诱导组则高达36倍。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