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5617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陈盈汐徐欢颜(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2017年,法语音乐剧 摇滚莫扎特 第一次来到中国巡演,广受中国观众的欢迎,也让“摇滚”系列音乐剧成为中国剧迷关注的焦点。这部剧似乎为中国音乐剧行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但如何使“好景”常在才是更大的议题也是时代的考验。文章聚焦于此,以 摇滚莫扎特 摇滚红与黑 摇滚浮士德 三部音乐剧的引进为线,从审美理论出发,试图厘清三者与大众市场回馈的关系。通过对“摇滚”系列剧目样本的研究,文章梳理其在中国市场赋魅与祛魅的过程,探索小语种音乐剧在制作与宣发中观众的接受心理,思考中国在音乐剧剧目引进过程中的文化过滤

2、与文化选择。关键词:小语种音乐剧;摇滚;审美理论;接受心理中图分类号:J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23)04-0116-06音乐剧作为一种集戏剧、音乐和舞蹈于一身,融合服饰、布景、灯光等舞台艺术以辅助,结合政治背景以及时代风尚,迎合观众心理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播手段,近年来越来越被国内的大众所接受与喜爱。2017年9月,法语音乐剧 摇滚莫扎特(别称“法扎”)燃爆上海,从此音乐剧的一种崭新表现形式“摇滚”唱演模式正式走进中国观众的视野,也为中国音乐剧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在 摇滚莫扎特 的余温还未褪去时,摇滚红与黑 和 摇滚浮士德 相继面世,然而 摇滚红与黑 却遭

3、遇票房滑铁卢,观众对中文版 摇滚浮士德 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三部作品同样都是冠以“摇滚”之名的音乐剧形式,同在中国观众的视域下为何却有截然不同的反响?这种现象不禁引人深思。因此,结合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探究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审美的艺术形式,寻求一条契合中国音乐文化长远发展的艺术之路,才能使如小语种音乐剧和摇滚等新形式的艺术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更能为中国音乐剧行业带来真正的春天。本文尝试从发展背景、创作理念、观感体验以及精神传播四个方面入手,剖析 摇滚莫扎特 摇滚红与黑 和 摇滚浮士德 这三部作品,探索接受心理视域下三部作品的中国观众反响以及市场反馈规律,通过对“摇滚”系列小语

4、种剧目的研究,挖掘中国音乐剧剧目引进过程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化选择,以探索中国音乐剧行业的未来之路。一、创意侧写与风格呈现:“走上神坛”的 摇滚莫扎特2009年9月,摇滚莫扎特 在法国巴黎首场演出取得了轰动全城的巨大成功,而后便开始在法国各地进行轰轰烈烈地巡演,随后将日本、韩国、乌克兰及俄罗斯纳入 摇滚莫扎特 全球巡演之列,同样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引发热议。时隔8年,摇滚莫扎特 终于在2017年9月,带着原班人马与中国观众见面,该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第 51 卷第 4

5、期2023 年 7 月Vol.51No.4Jul.2023收稿日期:2023-01-10作者信息:陈盈汐,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学生,从事影视社会学、戏剧产业等研究。徐欢颜,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教授,从事中法戏剧文化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大学“西方戏剧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5240101904)阶段性研究成果。第 4 期陈盈汐,等: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剧一入市便在中国音乐剧市场上掀起波澜,成为热门。一种外来文化产业的引入能掀起一股“热潮”,必然需要建立在对其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精准评估之上。因此,时隔两年之后,2019年2月 摇滚莫扎特 趁热打铁再

6、进中国,主创团队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17天的演出,海量粉丝蜂拥而至,场面火爆非凡。至此,中国摇滚音乐剧的时代因 摇滚莫扎特 的成功引进而到来,中国音乐剧行业也在该剧的带动下短暂地走出了所谓的“寒冬”。回看演出售票数据及评分数据,平均上座率达80%,总票房超过1945万元,豆瓣评分9.4,五星好评率74.4%(数据截至2023年5月1日),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中国观众对此剧的喜爱。回顾 摇滚莫扎特 从问世到火爆中国的发展背景,其广受欢迎的原因可见一斑。在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摇滚莫扎特 与其他音乐剧如出一辙,以现场表演征服观众,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美国学者凯尔纳提出和拓展了“媒介奇观”概念,指

7、出:“现实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通过媒介进行戏剧化,这种媒介景观一定程度体现出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能够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媒介融合使得传媒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也给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同于传统观众的年轻网络粉丝群体逐渐发展壮大,许多中国观众通过网络认识与了解 摇滚莫扎特 这部音乐剧,并自发进行传播与探索。因此,摇滚莫扎特 在未进驻中国市场前,便有了较为深厚的观众基础,观众对于原版演员班底有着极高的追捧度与粉丝黏性。此外,摇滚莫扎特 宣传的前哨也十分到位与全面,2017年8月,剧中主人公莫扎特的扮演者米开朗基罗 勒孔特与萨列里的扮演

8、者弗洛朗 莫特在北京举行了双人演唱会。同年12月,摇滚莫扎特 演员见面会在上海文化广场成功举行,剧中八位主演倾情演唱“法扎”中的名曲,使得粉丝的热情被二度点燃。不可否认的是,“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其本质与商业性、娱乐性不可分割,法剧更是在保有自身风格的同时将这些属性发挥到极致”。摇滚莫扎特 在中国成功引进的原因值得深思。在创作理念方面,法语版 摇滚莫扎特 中,主人公莫扎特是一个坚定选择、自信叛逆、渴求自由且不愿循规蹈矩的摇滚青年,他怀着对音乐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打破僵局,逃离舒适区,从萨尔茨堡到曼海姆,从巴黎到维也纳,这一路上下求索的追寻,千难万险的跋涉,跌跌撞撞,但是他从未有过放弃,永

9、远坚定不移地高歌前进。剧中,与莫扎特息息相关的家人、爱人和敌人,从三方面掣住了莫扎特这匹脱缰的野马,时有时无地牵制阻碍着莫扎特这只向往自由的风筝。敌人之一的科罗雷多拒绝莫扎特休假去欧洲旅行的请求,威胁解雇老莫扎特,阻止莫扎特工作。爱人阿洛伊西亚与莫扎特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在莫扎特遭遇母亲病逝和巴黎受挫的双重打击时,阿洛伊西亚却把他当作职业发展的跳板,与自己的未婚夫决然离去。子欲养而亲不待,爱人背叛,事业失意,人生中最惨痛的经历接踵而来,但是重重打击并没有让莫扎特心灰意冷,反而让他更加坚挺地呐喊,肆意挥洒地创作,终成绝唱。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就观感

10、体验而言,摇滚莫扎特 讲述了家喻户晓的音乐家莫扎特的伟大事迹。相对于现实主义的残酷叙事,法国人对浪漫的追求从未停止:“在 甜蜜的痛苦 中,莫扎特的音符化身衣着暴露互相纠缠着的男女,令萨列里既困扰又沉醉;当莫扎特因病痛产生幻觉时,陪伴他走向死亡的,是他亲手所作的 安魂曲”。剧目就这样将莫扎特“拖下神坛”,用音乐与舞美细腻地诠释了他坎坷而伟大、苦涩又传奇的一生。在服饰化妆方面,放眼过去的中国音乐剧制作市场,剧目的引进和启蒙大多来自百老汇或伦敦西区,而 摇滚莫扎特 中服装秀式的符号化装扮,向观众传达了不同于美国音乐剧的法式浪漫,展现了匠心独运的法式制作的抽象性与写意性。譬如,剧中莫扎特搭配着夸张的装

11、扮,画着金色的眼线,甚至染着一头浅金色头 美 道格拉斯 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景弋雯加:法国音乐剧独具风格的文化特性,新世纪剧坛 2020年第3期。王杰:从 摇滚莫扎特 看法国音乐剧制作和审美特色,中国戏剧 2022年第3期。11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发,这是他肆意潇洒、坦率赤诚的人物特点的外化体现。造型与人物特点相融合,悄无声息地将剧中的精神内核传达给观众。在与观众互动方面,“摇滚莫扎特 中,演员在观众席上和观众亲密互动,随性表演,肆意洒脱,观众席内随处可见的演员,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剧中多位主

12、角都采用了“双卡司”的模式,多种卡司随机搭配,演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命体悟自由地融入自己对角色的巧思。如:扮演萨列里的两位主演洛朗 班和弗洛朗 莫特均保留了各自的唱腔特色,前者将 杀人交响曲 的粗犷与愤怒诠释得淋漓尽致,后者则是含阴柔与忧郁在其中。不同的卡司组合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表达和化学反应,这种“开盲盒”式的观演特色也是吸引观众不断二刷、三刷的原因。在道具场景方面,法剧本身是纷繁丰富的。例如,在 摇滚莫扎特 的最后一幕中,巨匠莫扎特归天之时,飘落的雪花以及昏暗的白色光束出现在舞台上,在亲人的注目下,他被天使牵引升上天堂,观众也沉浸在音乐中看着演员被威亚缓缓吊起直至二层的窄门。该剧在一定

13、意义上为中国观众打开以及拓宽了剧场装置的边界,大型的剧场装置、华丽的舞台美术、绚烂的灯光,无一不让人为之着迷。在段落安排上,“法扎”的音乐与剧情有着强关联性。以三宝老师为代表的中国音乐剧前辈们认为,音乐剧不该与音乐会混为一谈,一首接一首的音乐是行不通的。而 摇滚莫扎特 不仅胜在脍炙人口的音乐上,更是赢在音乐的“服务性”上。剧中唱段都是服务于情节与人物塑造的,在保证视听语言丰富的前提下也不会有喧宾夺主之感。此外,摇滚莫扎特 多以诗化的表达向观众传递人物的怨恨瞋痴以及哀伤欢愉,譬如“打破镀金的牢笼”“我们赴汤蹈火仅为一次爱抚”等。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再把情感局限于被观察者之间,而是把人物关系置身于天地

14、之间,在诗意的语境下看人的情感,一俯一仰既是那么渺小,又是那么宏大。中方的歌词译配使晦涩的内容更贴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靠近中国文化的内涵。在精神传播方面,摇滚莫扎特 向中国观众传递了一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一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豁达追求。对爱与美好、信仰与勇气的歌颂是文艺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因而内蕴其中的人文精神是融会贯通的,更是与中国市场不谋而合的。总之,从种种层面来看,摇滚莫扎特 的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我们也可以说其传播的效果就是塑造了一个法国神话。作为第一部入驻中国市场的摇滚类型小语种音乐剧,它抢占先机、顺势而为,迎

15、合了时代语境下新一代观众独特的审美要求,满足了中国观众原版阵容再现的诉求,演绎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同时传达的精神内核完美契合中华文化,使中国观众在接受心理上对其高度认同。二、范式困境与祛魅法则:小语种摇滚音乐剧的扩张及溃散摇滚莫扎特 的一炮而红,让一众圈内人士为小语种音乐剧的发展和摇滚风格的流行而振奋,众多制作人摩拳擦掌,渴望能够复制 摇滚莫扎特 的成功,希望为这样繁花盛开的场面再增添一抹色彩。于是在2019年,摇滚红与黑 走入大众的视野。操刀建组、签约演员、宣发排练,这是中国的制作公司第一次涉足外语音乐剧的领域。摇滚红与黑 改编自“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的经典文学著作红与黑

16、,在创作理念、观感体验以及精神传播层面同样值得剖析。在创作理念上,众所周知,原著小说 红与黑 以庞大而精致的历史背景为支撑,以极具争议性的宗教和阶级为讨论主题,塑造了生动且丰满的于连形象同时也是作者司汤达理想的化身。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集聪慧与精明于一身的木匠之子,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奸情败露后,他逃往巴黎成为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赢得侯爵的赏识和重用的同时,俘获了侯爵女儿的芳心。在锦绣前程即将到来之际,市长夫人写密信揭发于连。在绝望与气愤之下,于连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刘晨:试论舞台美术的音乐戏剧功能和应用,艺术教育 2016年第9期。118第 4

17、期陈盈汐,等: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这其中掺杂了复杂而隐秘的情感,更是彰显了法国人民的自由意志。就观感体验而言,摇滚红与黑的舞台简单大气,换景主要通过舞台的两个立面以及投影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舞台被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演员在舞台的地面上进行演出,一支摇滚乐队在舞台上层空间全程伴奏,同时,精致准确的投影使剧情氛围的渲染发挥到极致,也给予了观众更立体饱满的视觉体验。在精神传达方面,剧目基本还原了小说版 红与黑 中于连物欲横流与爱恨交织的一生,展现了上流社会的畸形和社会分配不均的罪恶。这有助于引发观众对生命价值、人间正义以及真善美的思考,激起观众对纯洁之情、赤诚之心的爱怜,以及

18、对主人公自身魅力的向往。但是,摇滚红与黑 作为 摇滚莫扎特 之后的一部倾力巨作却反响平平,远没有 摇滚莫扎特 的空前盛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音乐与剧本本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割裂。“法语音乐剧音乐与剧本的关系独树一帜,每一部脍炙人口的法语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在爱好者中风靡,其音乐元素的作用都有迹可循。”摇滚红与黑 的问题暴露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剧中社会背景被弱化,人物立身的合理性被削弱,同时由于删减掉原著中许多重要情节,段落之间未实现合理衔接,剧情略显生硬,脱离现实。譬如,于连向夫人告白后场面立刻转为两人互诉爱意,相比原著,剧本删减了两人之间互相试探、暧昧倾诉的过程,导致观众的情感难以投入和产

19、生共鸣。第二,音乐将剧本切割得支离破碎,剧本不为推动剧情发展服务,只为引出音乐,忽视了音乐剧的“剧”的特性。同时,舞台引入投影概念,却反被限制,导致音乐剧中的不同段落彼此独立,缺乏衔接,整体观感破碎、单薄。第三,本末倒置,重摇滚形式而轻剧情,使得上半场的剧情逻辑问题突出。同时,为单一美化主人公浪漫文艺的积极品质,突出主人公美好品格,剧本将主人公人性中的缺点赋予了反面角色,使人物刻画符号化、刻板化以及形式化。由此可见,单纯地模仿与程式化借鉴并不能使作品成为成功样本,当引进之风陷入瓶颈,摇滚莫扎特 的审美“祛魅”也在悄然发生。二度创作的中文版权音乐剧形式初露锋芒。在 摇滚红与黑 的反响远低预期的同

20、时,无独有偶,中国观众对 摇滚浮士德 的评价更是两极分化。2021年5月底,在上海大剧院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摇滚音乐剧 摇滚浮士德 由韩国导演操刀,改编自韩国音乐剧 魔鬼,创作理念来源于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无论是原著、原剧还是配置都是顶尖的水平,不难看出制作团队又一次向“法扎”神话发起挑战的决心。抛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它称得上是中国音乐剧一次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该剧以当代华尔街为背景,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线,主人公约翰 浮士德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天才股票经纪人,在经历了黑色星期一的金融风暴后,人生一落千丈,名利化为乌有。为了反败为胜,绝望的浮士德与“X-黑暗”(贪念的化身)达成契约,重新获得财富和名利,

21、但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中,浮士德逐渐迷失自我,不断坠入欲望和野心的深渊。“X-光明”(善念的化身)与浮士德的未婚妻格雷琴联手,阻止浮士德耽溺其中。终于,浮士德幡然醒悟,举枪自杀而获得心灵上的重生。这是一场光明与黑暗的博弈,是一局上帝与魔鬼的赌约,是一个关于人性善恶的思考。在观感体验上,光明与黑暗贯穿整个剧情,“舞台上的所有灯光、道具、演员、歌曲都随主人公浮士德心境的变化而变化,时而阴森如鬼域,时而圣洁如天堂,异域风、唱诗班、安魂曲、摇滚等各类风格的音乐,还有钢筋建筑风的舞美”,十足地展现了实验先锋剧的风格。在服饰化妆的定位上,象征光明与人性之善的“X-光明”身着质地轻盈的白色燕尾服,妆面干净透

22、亮,而象征黑暗与人性之恶的“X-黑暗”则身着黑色皮衣,辅以浓重夸张的眼线和惨白的粉底。就舞台位置设计而言,“X-光明”身着白衣位于舞台最高层,以上帝的视角审视众生,光芒普照万物,也救赎着每一个趋于堕落的人。“X-黑暗”身着黑服位于舞台最底层,以魔鬼的视角拉拽众生堕入深渊与黑暗。服饰与舞台位置直接表明:光明与黑暗之间泾渭分明且针锋相郑心玉: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滑铁卢,歌剧 2019年第12期。黄豆:摇滚浮士德:理念构作与观感体验的撕裂,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第4期。119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对。此外,浮士德和格雷琴则站在舞台中间,表征人性始终都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挣扎,在善

23、良与邪恶之间拉扯。在精神传播方面,中文版 摇滚浮士德 主要展现人性游走在黑白之间的迷茫徘徊,但正义将永远战胜邪恶。在演员选择上,“一替双卡”的安排中,不乏有刘令飞、徐丽东等华语音乐剧领军人物,也有贾凡、王敏辉等通过音乐剧综艺走入大众视野的业内新星,票房随卡司走的导向瞬间暴露。观众选择的往往并非剧目本身而是演员的组合,上座率依旧要靠演员的人气与吸引力补给和维系,几场下来演员们的状态已经疲惫不堪。虽然如此,但如果不是新冠疫情因素,不是全国各地剧院都需要填档期,不是因为引进剧的缺失,不是因为成熟演员的需求度如此之高带来了严重的轧戏问题,可以预测,摇滚浮士德 理应有比现在更好的呈现效果。回顾2021年

24、上半年,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中国音乐剧市场上,少有能像 摇滚浮士德 一样的剧目引起热议又褒贬不一。其实,从 摇滚浮士德 制作和演出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一味地照抄照搬是造成一部音乐剧失败的关键因素。首先,对中国演员而言,音乐剧中歌曲难度较大。韩国音乐剧起步较早,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成熟的市场,演员实力强劲,观众基础好。我国音乐剧行业有待发展,演员经验不足,同时由于中文与韩文发音位置的差异,导致演员在音乐的把控方面有所差异。摇滚浮士德 在圈内一度被称为“铁肺音乐剧”,从头唱到尾的难度极高,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反馈大多是音乐虽难但并不好听,好演员也只是大材小用而已。因此,对韩国音乐剧中歌曲的直接引入导致剧

25、目在中国水土不服。其次,中国版的 摇滚浮士德 由韩国的中小剧场环境改成了大剧场,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距离感,互动也因此减少,减弱了传达给观众的信息的有效性,影响观众评价与体验。对于 摇滚浮士德 这一类依靠挣扎、爆发以及嘶吼等形式展现情绪的音乐剧而言,大剧场的介入反而会使这种情绪展现大打折扣。再次,富有巧思的舞美装置并不能掩盖和挽救灯光的严重问题。剧中的LED屏影像交互和三层台面的空间搭建都是极具创意的,但依旧难以弥补舞台灯光的纰漏。团队选择了演唱会式的灯光设计,以量多、炫目、色彩变换为代表,过于追求形式感和摇滚效果而忽略了灯光的服务性。这造成了剧场内部的“光污染”,许多观众因所处的位置光线过

26、强而难以睁眼,严重影响了观众对剧目的整体观感。主体人物不打亮、不突出,装饰光要素过于繁杂,照明抓不住重点,任何一处小的失误也有可能使剧目偏离正轨、与设想背道而驰。三、问题反思与未来图景:引进剧目中国化的路径探析对一部作品而言,“除了传统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共鸣、净化、领悟和延留等心理机制外,观众的审美主要来自以下的心理诉求:白日梦体验与代偿性心理满足;个人身份认同心理和颠覆性心理排解”。摇滚莫扎特 摇滚红与黑 以及 摇滚浮士德 三部小语种音乐剧,虽都冠以“摇滚”之名,在中国的反响却大相径庭。小语种音乐剧该何去何从,“摇滚”系列的唱演模式又该如何破局?通过对三部摇滚音乐剧发展背景、创作理念、观感体验

27、以及精神传播的深度剖析,笔者尝试给出以下建议以应对未来变局,力图重现“叫好又叫座”的市场景象。第一,互联网时代下,大众的文艺接受心理、观众的属性、粉丝的增长方式以及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模式都与传统商业环境有所不同,年轻一代对自身的审美具有疯狂的追求和热爱。一部主流音乐剧,即使语种小众,进入传播领域后,也应如同其他艺术产品一样,需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需要尊重社会和观众的文艺鉴赏需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效应。无论是满足观众对于美好愿景、成功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还是站在受众认知的同侧或是对立面,只要能够用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社会感知力进行精准的样本选择,在不同视点和圈层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都不失为一

28、种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陈爱华:大众文化语境下观众的审美心理,新闻爱好者 2007年第12期。120第 4 期陈盈汐,等: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第二,简单的“卡司+IP”已无法复制曾经的空前盛况,制作方应回归剧目本身的创作与打磨。摇滚莫扎特 为国内良莠不齐、趋近饱和的引进剧市场提供了成功范本,也为进入瓶颈期的音乐剧选择提供了翻新与突破的新维度和新模式。它或许补全了“摇滚引进”的缺口和大陆市场的遗憾,但并不能意味着它可以成为口碑与热度双丰收的万能公式。摇滚小语种音乐剧应该更冷静、客观、温和地去展现引进剧目的多种可能。优秀的剧目不仅要有持续创新的魄力和胆量,也要兼顾创作的品质与内

29、容的审美价值。正如每一部风靡全球的法语音乐剧都有脍炙人口的歌曲相匹配一样,要打造真正的“爆款”音乐剧,剧本创作及音乐作曲缺一不可,两者相互融合,互为补益,互相支撑。第三,音乐剧行业要紧抓引进剧目歌词的译配质量,培养更多的专业译配人才。好的歌词译配能使外国音乐剧唱得更上口、更有中国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音乐剧本身增加记忆点,也能对丰富角色及故事情节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七幕人生出品的 我,堂吉诃德 中,程何译制的歌词“去摘,遥不可及的星”成为剧圈耳熟能详的好词。此外,对外来音乐剧照搬照抄、一味模仿汉化,不能成为中国音乐剧的长远之计,未来最适合中国本土演员,能够在中国经久不衰并可以走向世界的,必定是

30、具备浓厚中国特色的原创音乐剧。国内原创剧目的特色一直以来是重在剧情本身和人物关系,摇滚浮士德 的市场数据佐证了一味地追求模式化的音乐曲风是行不通的,扎实的剧本和情节逻辑才是优秀作品的创作标准。总体而言,中国小语种音乐剧的发展必将是荆棘与鲜花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音乐剧行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应注重文化选择与融合,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中国观众审美的中国音乐剧,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走向世界。走入大众、回归现实、保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紧贴时代、直击人心的优秀作品。Creative Path of Rock Musical Play in Minority Language from

31、thePerspective of Receptive PsychologyCHEN YingxiXU Huanyan(School of Art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Abstract:In 2017,the French musical play“Mozart lopra rock”came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andwas widely welcomed by Chinese audience,making the series of“rock”musical plays the fo

32、cus of Chinesetheater fans.“Mozart lopra rock”seemed to bring a brief spring to the Chinese musical play industry,buthow to keep the“good times”constant is a bigger issue and a test of the times.This essay focuses on thisissue,tak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ree musical plays,“Mozart lopra rock,”“Le ro

33、uge et le noir-LOpraRock,”and“Faustus Rock,”as the thread,and trying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nd thefeedback from the general market starting from aesthetic theory.Through the study of samples from the“rock”series,the process of their enchantment and reshaping in the Chinese ma

34、rket is sorted out,exploring theaudiences receptive psychology in the production and promotion of minority language musical plays,and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filtering and se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musical plays to China.Key Words:musical plays in minority language;rock;aesthetic theory;receptive psychology【责任编辑康艳】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