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056816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法学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1.法学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3.法学体系。 (1)从法律部门的角度,将法学体系划分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等 (2)从认识论的角度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一、西方法学历史二、中国法学历史1.哲学是法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2.法学和政治学互相依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3.法学与历史学关系第四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一、法学方法论1法学方法论释义2、法学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二、阶级分析方法三、价值分析方法四、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释义2、实证研究方法的类型第五节 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一、当代中国的

2、法学教育1、 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2、 法学教育体系二、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1、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而不是臣民2、权利意识。意识到自己有与生俱来的作为人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3、参与意识。公民的本质在于参与。4、平等意识。意识到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平等义务。5、宽容态度。承认他人有权利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表不同见解。6、法治观念。意识到法治优于人治,尊重和遵守法律规则。7、义务观念。意识到负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8、理性精神。能够从实际从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左右。9、人本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和理念。10、全球意识。全球化时代,要有全球意识,全球视野

3、,全球思维。三、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一)基础素质1、思想素质。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素质;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认同职业伦理、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2、文化素质。广阔的知识背景;工具性技能;人际沟通能力。3、身体心理素质。正当的动机和兴趣;恰当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控制和稳定情绪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具有冷静、谦虚的气质和自信、积极、乐观、果断的性格。(二)法律素质1、法律思维能力。2、法律表达能力3、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第二章 法理学概述第一节 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一、概念:法理学是法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二、

4、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三、法理学的性质与地位 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2.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3.是法学的方法论 4.是法学的意识形态第二节 中国法理学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1)词源“法理学”一词来源于日本(2)最早使用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3)普遍使用20世纪90年代(4)课程开设旧中国少数(5)词禁阶段建国后,法理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专有名词而禁止使用(6)替称阶段78年后,“法学基础理论”(7)解锢阶段80年代中后期,有人开始正式使用(8)普遍接受90年代后二、中国法理学的体系(1)本体论问题法是什么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

5、律责任、法律程序等(2)价值论问题法应当是什么法的价值概念、法于秩序、法与自由、法与效率、法与正义、法与人权等(3)历史问题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法的起源、法的历史类型、古代法律制度、近现代法律制度、法律发展、法制现代化等(4)运行问题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行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律职业、法律方法、法治国家等(5)社会问题法与社会其他方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文化、法与道德、法与科技、法与生态文明三、中国法理学的未来(1)科学形象的确立(2)实践指向的增强(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4)科际互动更加深入(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6)理论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第三

6、节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法理学的意义(1)学习法理学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需要(2)学习法理学是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需要(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理论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二、学习法理学的方法(1)善于从生活中具体案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检验法理学理论。(2)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来理解、掌握法理学理论。(3)了解法理学发展史来理解、掌握法理学理论。(4)联系、比较中西方法理学来学习法理学。(5)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讨论。(6)注意部门法学与理论法学的学习相结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一、马

7、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革命(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1)把法的现象放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科学地确证法的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2)对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进行逻辑“思辨”,深入分析法的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3)准确把握法的现象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法的现象相对独立性的内在机理。(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1)是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2)是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向度。(3)是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1)是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2)是叙述方法,“从抽象上

8、升到具体”。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一、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确立 1、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法的现象的基本性质 2、列宁探讨了意志自由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 3、辩证地考察了近代俄国社会法权关系变动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二、俄国革命与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 1、科学概括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鲜明的民主特点 2、分析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基本特点 3、论述了社会主义法制对于保障人民权利的极端重要性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1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内容。2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3创造性地提出了社

9、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理论。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一、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丰富与发展1、精辟分析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国情条件2、明确指出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3、论述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国情条件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和发展1、论述了政治文明与小康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2、揭示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3、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机理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1、以人为本的法律观2、依法执政观3、和谐法治观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十三届四中全会与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

10、发展1、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职能的理论2、它正确地解决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的形式3、把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上升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标志着中共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4、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5、把加强法制建设,建设法治国家不仅看做是发展民主的保障,而且看做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6、以人为本的法律观,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明社会法律发展的基本尺度7、把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借鉴中外法治文明成果而形成的,是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第二编 法的本体第四章 法的概念第一节 法、法律的语义分析一、 汉

11、语中的“法”及相关概念二、 西文中的“法”及相关概念三、学术意义上的“法”的概念第二节法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1、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2、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3、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关系二、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一)法的阶级本质(1)法是“意志”的体现(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二)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一)国家创立法的方式有两种:(1)制定: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新法。(2)

12、认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极大权威性(1)高度统一性:首先指各法律之间的根本原则一致;其次指除特殊情况外,一国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体系内部各规范不能相互矛盾。(2)极大权威性:法的不可违抗性,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违法行为。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第四节法的作用一、法的作用的原理二、法的作用的分类三、法的局限性第五章 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含义二、法的渊源的科学内涵三、法的渊源的重大意义四、法的渊源的类别五、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第二节法的分类(一)依制定法律

13、主体(二)依法的创新方式和表达方式(三)依效力等级、基本内容、制定程序(四)依法的适用范围(五)依法规定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六)依法所保护的利益第三节法的效力一、法的效力的概念二、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三、法的效力范围(一)法的时间效力1、法的时间效力:指法的效力的起始和终止的期限以及对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2、种类:(1)生效时间 (2)终止生效 (3)法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二)法的空间效力1、概念: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有效。2、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由国情、法的效力等级、法的调整对象或内容等因素决定。(三)法的对人的行为效力1、概念: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

14、组织有效。2、原则:(1)属人原则(2)属地原则(3)保护原则(4)综合原则,以属地主义为主,结合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原则3、中国综合原则(1)对本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适用中国法,并遵守所在国法。(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不适用中国法;在国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犯罪的,3年以上适用。适用问题,按中国法或国际法有关冲突规范来处理。四、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第六章 法的要素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一、法的要素定义(一)概念: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二)特征(三)判断法律要素质量高低的标准二、

15、法的要素分类(一)西方(二)中国第二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释义(一)概念(二)来源(三)功能二、法律概念分类(一)依涉及内容(二)依功能(三)依确定程度(四)依涵盖面大小第三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释义(一)概念(二)逻辑结构1、三要素说2、二要素说(三)两大特色:可重复适用性;普遍适用性(四)法律规则特点(与法律原则相比):二、法律规则的分类(一)依内容(二)依形式特征(三)依功能(四)依强制性程度第四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释义(一)概念(二)作用: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三、法律原则的分类四、法律原则的适用(一)适用特点:第七章 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体系的释义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一)

16、概念(二)法律体系的特点:二、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1)法律体系VS法制体系:(2)法律体系VS法学体系:(3)法律体系VS立法体系:(4)法律体系VS法系: 第二节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一、法律部门概念和特点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一)划分标准(二)划分原则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A划分方案:三分法:公法、私法、社会法八分法:十分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个法律部门: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二、民商法三、行政法四、经济法五、社会法六、刑法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第八章 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一、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二、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第二节权

17、利和义务概念一、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二、权利和义务的释义(二)本质、特征、作用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依存在形态(2)依体现社会内容的重要程度,即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价值(3)依对人们的效力范围(4)依因果关系(5)依权利主体实现意志和利益的方式(6)依权利主体不同第四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数量、功能、价值意义)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四、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第九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的释义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第三节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一、法律行

18、为分类的标准二、法律行为的具体分类(一)依行为主体的性质和特点分类(二)依行为的法律性质分类(三)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分类(四)依行为的构成要件分类第十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一、法律关系释义(一) 概念(二)特征:二、法律关系的分类(一)所依据的法律部门宪法法律关系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二)依发生方式(三)依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四)依法律主体的数量(五)依法律关系间因果关系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自然人、组织、国家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一)权利能力:又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的法律资格。是法律关

19、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二)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二)特征:(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一)法律规范(二)法律事实二、法律事实的种类(一)依是否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二)依存在形式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一节法律责任释义一、法律责任的语义(一) 责任的词义(二)法律责任的定义(三)法律责任的本质二、法律责任的构成三、法律责任的种类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

20、原则:第三节法律责任的承担一、法律责任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二、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第十二章法律程序第一节法律程序概述一、法律程序释义(一)概念(二)法律程序概念包含的要点:二、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三、法律程序对于法律适用的作用第二节正当法律程序一、正当程序的历史发展二、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三、正当程序的意义第三编 法的起源和发展第十三章法的历史第一节法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二、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三、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一、法的历史类型的释义(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一)奴隶制法律制度

21、(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三、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一)资本主义法的原则:(二)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一)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二)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本质(三)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第十四章法律演进第一节法律演进概论一、法律演进的内涵二、法律演进的类型三、法律演进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节法律继承一、法律继承的概念二、法律继承的原因三、法律继承的内容第三节法律移植一、法律移植的概念二、法律移植的理论三、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四、法律移植的实践(一)法律移植的类别或者主要形式:(二)法律移植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第四节法制改革一、法制改革的概念二、法制改革的意义三、当代中国法

22、制改革的必要性四、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法律发展第一节 全球化概论一、全球化释义二、全球化理论(一)西方的全球化理论(二)中国的全球化理论第二节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一、法律现代化1、法律变得更加密集2、法律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3、权力话语成为主流法律话语二、法律国际化1、国家法(国内法)之间的相互影响2、国家间法律(国际法)的形成3、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三、法律全球化1、世界法律的多元化2、世界法律的一体化3、全球治理的法治化四、法律区域化 1、区域共同体法的形成2、区域共同体政治法律机构的建立五、法律本土化1、复兴传统法律文化2、利用本土资源3、外来法的本土化改造第四编

23、法的运行第十六章法的制定第一节立法的概念一、立法释义二、立法的特征第二节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释义(一)概念(二)要素(三)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类别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一、立法过程二、立法程序(1) 提出法案(2)审议法案(3)表决和通过法案(4)公布法第四节立法的原则一、立法原则概说(一)立法原则: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二)立法原则的种类: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2)法治原则(3)民主原则(4)科学原则第十七章 法的实施第一节 守法一、守法的概念(一)概念(二)守法的要素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三、守法

24、的条件第二节执法一、执法的概念(一)执法(二)特征二、执法类别三、执法的原则第三节 司法一、司法的概念(一)概念。(二)司法的特征:二、司法体系(一)概念(二)构成1、人民法院2、人民检察院三、司法的原则第十八章法律职业第一节 法律职业概述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 法律职业技能与伦理第三节 法律职业制度一、 法律教育制度二、 法律职业考试与培训制度三、 法律职业任职制度四、 法律职业待遇制度五、 法律职业机构第十九章法律方法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一、法律方法的概念(一)概念(二)特点二、法律方法的内容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概念二、形式推理三、辩证推理第三节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概念(一

25、)概念(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三)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二、法律解释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法制统一原则(4)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三、法律解释的方法(一)一般解释方法(二)特殊解释方法第四节法律论证一、法律论证的概念二、法律论证的方法第五编 法的价值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第一节 法的价值释义一、价值的概念二、法的价值的概念第二节 法的价值体系一、法的目的价值体系二、法的形式价值体系三、法的评价标准体系第三节 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一、法的价值冲突二、法的价值整合(一)法的价值整合的过程(二)法的价值整合的原则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第一节法与秩序一、秩序的概念(一)概念(二)特征

26、二、几种主要的秩序观二、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第二节法与自由一、自由的含义(一)自由(二)自由对于人的价值二、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一)自由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三)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第三节法与效率一、效率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二、效率与公平三、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第四节法与正义一、正义的释义(一)正义的概念(二)正义的种类二、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第二十二章法与人权第一节人权的概念一、人权的含义二、人权的价值三、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第二节 法对人权的保护一、人权的国内法保护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第六编 法与社会第二十三章法与政治第一节法与政治的基本关系一、政治的概念

27、二、法与政治的关系三、法对政治的功能第二节法与国家的基本关系一、国家的概念二、法与国家的关系第三节 执政党政策与法律一、政党政策的层次性二、政策和法律的关系(一)政策对法的作用(二)法对政策的作用第四节 法与民主一、民主的含义二、民主的性质三、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四、法治是民主的保障第二十四章法与经济第一节法与生产方式一、 法与生产关系1、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2、法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二、法与生产力第二节法与市场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活动中的作用第三节法与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必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二、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第四节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立法提出

28、新要求和新期待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执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司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第一节 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一、 文化的概念二、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一)文化对法的决定作用(二)法对文化的作用第二节 法与道德一、道德的概念二、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一)联系(2)横的联系(二)区别三、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一)社会主义法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二)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作用第三节法与宗教第四节法律文化一、法律文化的概念二、法律文化的构成与作用(一)构成(二)作用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一)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特征和基本内容(二)努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第二十六章法与社会建设第一节法治的概念一、法治与人治二、法治与法制三、 法治与德治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反封建、反极左、反西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新)第三节法与和谐社会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