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7课堂实践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教学设计陈彭义(舟曲县教育科学研究室,甘肃舟曲746300)【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有价值的数学学习资源。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生活观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对学生而言,立足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降低知识难度,便于他们理解,还能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核心素养。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质量,在分析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融合价值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问题、设计生活活动、补充生活资源等方式开展实践,凸显数学的生活性特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
2、词】小学数学;现实生活;融合策略;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4)06-0157-04【DOI】10.16550/ki.issn.2095-9214.2024.06.048“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的全新要求。在教学方面,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重要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获得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发展,适应教育改
3、革现实要求。因此,教师应在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策略。一、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价值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课标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素养进行阐述,最终都归类到生活之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足以见生活的重要性。为提高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有效性,笔者对二者融合的价值进行剖析,具体总结如下。(一)吸引学生关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易受外部影响等特点。传统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以数学定理为授课中心,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在现实生活
4、的影响下,教师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为其补充生活知识,正确处理好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系,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潜在学习动力,帮助学生脱离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使其在实际生活情境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思维在数学与生活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合理设计生活问题,使学生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深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在潜移158课堂实践默化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在解决关于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将加深对知识
5、的理解,主动运用数学符号或语言进行表达,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参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三)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推动教学持续发展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展开,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通过生活化数学课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逐渐形成数学生活化的意识,使其主动地投入对生活的思考当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其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并提高核心素养,使之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这样具有活力、充满生机的课堂,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师生双方都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从而实现推动数学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目
6、标。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要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并非直接照搬生活,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融合的内容以及融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凸显生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现阶段,虽然已经有部分教师将现实生活融入教学当中,但“过度”“不足”等问题频发。教师需要避免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教学而淡化知识本位,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合理选择生活资源,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避免滥用生活化情境或是浅尝辄止,以便
7、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第二,基于教学目标深度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融合点,预防知识与生活相脱节的问题。教学与日常生活割裂也是二者融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还无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需要深入阅读教材内容,合理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合在教学中分享的生活内容,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真实的课堂呈现出来,使生活与数学的融合更为密切。第三,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期间,在关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
8、所学知识主动参与实践,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这样可有效突出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的实用性。三、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教学策略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有利于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具有重要帮助。下文,笔者将运用真实案例,说明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策略,期望为推动数学教学改革贡献力量。(一)以生活情境为线索导入,激活学生思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借助导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基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在导入期间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线索,创设真实
9、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的关注与思考,从而顺利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教师在开展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教学期间,在导入部分依据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创设以下情境:小明、小刚和小雷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负责室外分担区的打扫工作。在分工期间,三人难以决定如何分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小雷提出通过抽签决定。三人分别设计了“扫地”“倒垃159课堂实践圾”“拖地”三张卡片,将卡片倒扣在桌子上,打算利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打扫任务。结果小明抽到了写有“扫地”的卡片。第二个参加抽签活动的小刚提出问题:“我可能会抽到哪张卡片呢?”这样,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生活性的故
10、事创设情境,可以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探究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讨论接下来小刚抽签时可能会抽到哪张卡片、不可能抽到哪张卡片,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对生活现象进行描述。上述案例中,“打扫”“抽签”等线索与学生发展区相吻合,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可能性”的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地球肯定都在转动”“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等生活线索,鼓励学生对情境中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指导学生依据事物发生的概率总结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事件,使学生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学的乐趣与魅力。(二)以生活问题为思维启发,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是驱动学生
11、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补充生活问题,以生活现象为着力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形成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意识,顺利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期间,先是带领学生复习了小数的性质,然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线索,展示超市内商品的图片,图片中包含了“数学书12.23元、铅笔 2.4 元、橡皮 4.1 元、笔记本 7.5 元”的线索。教师先是指导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观察,唤醒其购物经验,然后根据图片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如果想购买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需要花费多少
12、元?如何进行计算?”基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回忆表示:“要想计算两种商品的总价,需要将商品的单价相加,然后计算出得数。数学书和铅笔的单价分别为 12.23 元和 2.4 元,也就是 12.23+2.4。”根据学生的答案,教师引导其运用列竖式的方式尝试计算,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使其顺利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式。同样,在小数的减法学习期间,教师也可以围绕此线索,设计问题:“如果你有 20 元,想要购买一本笔记本
13、,购买后还剩多少元?应该如何计算?”以此驱动学生思考购物剩余金额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索中发展逆向思维。(三)以生活活动为创新抓手,促进学生理实合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将学科知识与生活进行融合,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渗透,由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为学生设计生活活动,鼓励学生走入生活当中,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切实感受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在实践中锻炼自身交际能力与实践水平,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例如,教师在开展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期间,带领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量一量的方式,掌握三角形、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围绕本课重点
14、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主题为“计算校园人均绿地面积”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校园内绿化板块,再借助工具对绿地进行测量,根据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完成计算,将结果累计后除以校园内总人数,最终求出人均绿地面积。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讲解活动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遇到难以计算的图形时可以运用割补法、分解法等方式,将其转化为自己熟悉的图形,再进行计算。160课堂实践各组成员完成实践活动后在班级中统一分享数据,总结活动心得与合作经验。上述案例中,指导学生参与校园绿地面积的测量,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以及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活动期间,学生需要自主解决问题,思考如何
15、将绿地形状转化为其他便于计算的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潜能将得到充分提升。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也能深刻地认识到人均绿地面积数值较低,保护校园环境迫在眉睫,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凸显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四)以生活资源为拓展内容,丰富学生数学视野在构建数学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还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补充生活资源,向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帮学生巩固、加深对数学理论的印象,还能帮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帮助其提高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开展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圆”一课教学期间,为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圆形图案,并
16、指导学生完成关于圆形面积以及周长计算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理解。由于教材中提供的生活学习素材有限,教师借助技术手段为学生补充“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何设计为圆形”的相关知识,说明“圆形的车轮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减小与地面的摩擦力,提升加速度;圆形的车轮中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当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等于车轮半径之长,会使得行驶更为平稳”。根据教师补充的资源,学生能加深对半径、直径以及圆心等理论知识的印象,还能了解数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以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同时,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搜集资源,在班级中分享圆形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17、,运用圆形原理说明应用优势以及价值,促使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掌握更多生活素材。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生活实际向学生分享课外素材,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车轮的原理以及圆形的特征,使得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印象的同时积累经验,开阔自身文化视野,真正实现“数学教育回归于生活”。同时,在补充资源期间,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尽量在学生理解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补充说明,防止盲目分享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正常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立足现实生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生活与学科的密切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学会运用生活素材,突出数学课程的综合与实践特性,积极拓展教学路径,注
18、意加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挖掘与积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数学归类,增强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技能,为后续参与初中数学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下,生活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将更为密切,增色小学数学课堂。【参考文献】1 吴银珠.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理科爱好者,2022(06):197-199.2 成伶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路径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4):87-88.3 王兴良.培养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能力 J.小学生(下旬刊),2022(12):106-108.4 焦云伟.推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阻碍及对策 J.考试周刊,2022(51):62-67.5 梁德森,张婷婷.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助力器 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46-47.【作者简介】陈彭义(1986.04),男,汉族,甘肃舟曲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