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 卷第5期2024年5月医学与社会Medicineand SocietyVol.37 No.5May 202493.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与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张文,张良文,方亚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厦门,36 110 2摘要目的:了解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要模式,并探讨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与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对符合条件的10 49 3名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模式进行识别,利用广义线性方程对不同代际关系模式和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和代际团结模型的居住距
2、离、联系、情感、功能4个维度,将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分为高联系型、亲密型、疏离型以及高情感功能型4个模式,并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疏离的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显著(P0.001);社会参与状况在疏离型代际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P0.01),更高的社会参与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抑郁症状对于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负面影响(r=-0.176,P0.001)。结论: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在性别、居住地等方面存在异质性,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增加了老年人抑郁症状风险。同时,社会参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关键词心理健康;抑郁症状;家庭;代际关系;老年人中图分类号:R-05文
3、章编号:10 0 6-556 3(2 0 2 4)0 5-0 0 9 3-0 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 Patterns andSchool of Public Health,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10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main patterns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families and explore
4、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attern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the old adults,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 old adults.Methods:Based on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in 2018,latent class anal
5、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a sample of 10493individuals who met the criteria.Furthermore,generalized linear equations were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social participation,and mental health among the
6、 old adults.Result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latentclass analysis and the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model,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highcontact,intimate,disengaged,and high affective functioning.The analysis using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found that di
7、sengaged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s,education,self-rated health,and self-rated quality of lif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depressionsymptoms in older adults(P0.001).Social engagement had a moderating effect in disengage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P0.01),and higher levels of social eng
8、agement could partially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disengaged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depression symptoms in older adults(r=-0.176,P0.001).Conclusion:The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patterns exhibit heterogeneity in aspects such as gender and urban-rural divide.An a
9、lienated family relationship pattern increasesthe risk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At the same time,social participation can alleviate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older adults to a certain extent.Key Words Mental Health;Depression Symptom;Family;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Older Adult基
10、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8 19 7 3144;2 0 2 3年健康中国建设揭榜攻关项目,编号为JKZGJBCG2324;2022年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FJ2022C047;2021年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编号为2 0 2 1ZZZLFZB1207146通讯作者:方亚,文献标识码:ADepression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ZHANG Wenzheng et alD0I:10.13723/j.yxysh.2024.05.01494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
11、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不断下降,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的态势 。然而,作为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重要环节,其心理健康状况往往未能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抑郁症状是老年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进一步演化为抑郁症,甚至导致自残、自杀和其他严重的情况 2 。同时,近年的相关研究也表明老年人抑郁症状出现的比例以及由抑郁症所带来的疾病负担也在逐步攀升。“代”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Mannheim提出,指的是拥有相同社会、历史位置,思想、经验和行动模式具有相似特征的一代人,其中代际关系是指这些世代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 3。在此基础上,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代际关系研究的深人,代
12、际关系的概念逐渐演化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代际关系指共享不同社会、历史特征的世代间的交往互动关系,狭义上则指家庭内因血缘和姻缘而产生的子亲两代或祖代与子孙三代之间的交往关系 4。本研究主要聚焦狭义层面的代际关系,探究家庭中子亲两代的家庭代际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指以代际团结理论为基础,通过类型学方法识别、聚合出的包含居住距离、联系、情感、功能等4个维度的不同关系模式,每种特定的代际关系模式有各自特定的个体及家庭特征 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家庭代际关系在塑造老年人晚年经历中的作用,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家庭领域内的动态在老年人晚年经历中起着关键作用 6 。除家庭代际关系的结构外,对家庭代
13、际关系质量的关注也日益增多,如家庭提供的支持资源和情感联系可以促进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既往研究发现,可通过代际同住、增加与子女之间的联系频率和支持交流等方式改善代际关系质量 7 ,这是因为成年子女是在老年人在其老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核心社交网络成员,可以提供实质性和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在家庭功能紊乱的情况下,不良的情绪通常是由于与家庭成员关系疏离而产生的 8 。子女的压力和代际感情的矛盾可能会加剧老年父母的孤独感,进而导致老年人抑郁风险的增加 9 。同时,相关研究也显示,社会参与能改变老年人的健康行为,对抑郁的发生起保护作用,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延长其
14、医学与社会2 0 2 4年5月第37 卷第5期1.1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追踪数据。选取该数据的原因如下。该数据公布于2 0 2 0 年4月,该调查在全国2 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根据年龄分布随机抽样,覆盖我国大部分人口,在老年健康领域应用广泛,数据权威,成果认可度较高,是目前能够获取的最新一期的公开数据。该调查同时涵盖了老年人代际关系、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社会人口学关键变量,与本研究目的相契合。研究的主题是探讨家庭代际关系模式
15、与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口因素的惯性作用,5年时间内老年人口整体变化是较为缓慢的,不同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在中短期内的重要性和规律性并不会有很大变化,使用该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相关特征和面临的精神健康问题,也稳定地展示出家庭因素和社会参与在老年人抑郁症状中的长期影响规律,因此,该数据可以很好地满足本研究的目的需要。纳入标准:年龄6 0 岁;明确回答问卷中家庭代际关系题项。排除标准:无法回答或拒绝回答问题;关键变量缺失。在剔除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抑郁症状得分、社会参与以及社会人口学等关键变量缺失者,共纳入样本10 49
16、3人。1.2变量选择1.2.1 因变量。因变量为抑郁症状,使用受访对象的抑郁症状得分情况来表示。变量采用CLHLS问卷中简化版CES-D抑郁量表测量,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生存时间 10 。社会参与有其积极意义所在,成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途径 。综上,以往研究大多从单一的家庭视角出发,着眼于家庭代际关系的识别,对于不同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较少,,更鲜有探讨社会参与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家庭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的研究。因此,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在控制个体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辨析当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模式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与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1资
17、料来源与方法张文等。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与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精神卫生研究所Radloff于19 7 7 年编制,主要用于评估在过去一周时间内抑郁症状或感觉出现的频度,其简版包含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全量表中的10 个条目 12 。量表选项均为4级评定:“总是=3、经常=2、有时或者少=1,从不=0”,总分范围为0-30 分,得分越高,说明老年人的抑郁症状越严重 13。Cron-bachs alpha 为 0.7 55。1.2.2自变量。核心自变量为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和社会参与情况。家庭代际关系变量构建基于代际团结模型 14,代际团结模型将家庭代际关系划分为居住距离、联系、情感、功能等4个维度,
18、涉及居住距离、联系、情感、功能4个维度。居住距离包括是否与老年人同住;联系维度包括是否经常探访、是否经常联系;情感维度包括有心事或想法,最先向谁说;功能维度包括主要生活来源、主要照料人。1.2.3调节变量。调节变量为社会参与。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家务、休闲娱乐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基于研究目的和变量可及性,主要采用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两个类型的社会参与,具体问题条目包括是否参与户外活动、打牌或打麻将、看电视或听广播、阅读书报、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等,每项活动均有“几乎每天、每周至少1次、每月至少1次、有时、不参加”,依次赋值5-1分,并对各项条目加总计算得分,总分范围为5-30 分,分值越高,老年
19、人社会参与度越高。Cronbachs _alpha 为0.937。1.2.4协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居住地、自评生活质量和自评健康状况等。1.3统计学方法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构建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和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影响因素模型 15,同时,构建社会参与和家庭代际关系模式的交互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进行 Spearman 相关分析。数据处理均使用R4.2.3软件进行。2结果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受访老年人平均年龄为8 3.2 11.4岁,男性老年人为47 8 9(45.6 4%),城市老年人为6 115(58.0 7%),超过1/2(55.8 4%)的老年人接受过教
20、育,大部分(7 0.7 9%)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较好,近1/2(51.9 1%)的老年人认为自已的健康状况较差,平均抑郁症状倾向得分为10.52.9。见表1。95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变量n(%)性别男女年龄均值(标准差)社会参与均值(标准差)居住地城市农村自评生活质量较好较差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较差是否接受过教育是抑郁症状均值(标准差)2.2家庭代际关系模式识别情况根据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检验2-7 个潜在类别,结合AIC和BIC最小数值判断,划分为4个类别最为合适。条目构建基于代际团结模型,从潜在类别分析的结果来看,根据情感、经济、照护支持将4类分别命名为:在探访联系(即条目2、3)上有着较高响应
21、的高联系型;在各个项目上都有着最高响应概率的亲密型;在各个项目上都有着较低响应概率的疏离型;在情感和功能(即条目4、5、6)的项目上有着较高响应概率的高情感-功能型。见图1,表2。表2 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潜在类别分析情况分类数量AIC285322.35384183.37484062.07584074.81684081.71784091.174789(45.64)5704(54.36)83.2(11.40)18.5(6.40)6115(58.28)4378(41.72)7428(70.79)3065(29.21)5046(48.09)5447(51.91)5859(55.84)4634(44.16
22、)10.5(2.90)BICC285422.091259.01784336.82179.045284289.2268.5614284335.6749.0223584396.2842.9123984459.4538.54611X22876.677182.330366.3554247.6898341.7805937.15712961.21.00.80.60.40.20-1图1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响应概率注:1-6 分别表示居住距离、探访、联系、情感支持、经济支持以及照护支持。2.3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我国家庭代际关系模式的占比依次为高联系型、亲密型、疏离型、高情感功能型(占比分别为55
23、.10%、37.8 7%、4.10%、2.8 7%)。我国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中高联系型所占比例较大,同时,女性、居住在农村、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在亲密型中的占比明显高于男性,且所有协变量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代际关系模式变量高联系型性别男女年龄均值(标准差)社会参与均值(标准差)居住地城市农村自评生活质量较好较差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较差是否接受过教育是抑郁症状均值(标准差)医学与社会2 0 2 4年5月第37 卷第5期高联系型亲密型疏离型一高情感-功能型23代际关系维度表3不同家庭代际关系模式的老年人分布情况n(%)亲密型高情感-功能型3173(66.26)1264(26.39)2609(45.
24、74)2710(47.51)78.9(9.80)89.5(10.50)20.4(6.00)15.8(6.10)3551(58.07)2124(34.73)2231(50.96)1850(42.26)4106(55.28)2889(38.89)1676(54.68)1085(35.40)2870(56.88)1885(37.36)2912(53.46)2089(38.35)3924(66.97)1535(26.20)1858(40.09)2439(52.63)10.4(2.90)10.6(2.90)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有着较好的家庭代际关系,代际关系亲密型占比较高(42.2 6%),
25、比城市老年人高出7.53%;而居住于城市的老年人与子女的联系和访问较为频繁,高联系型占比较农村老年人高出了7.11%。见表4。表4不同家庭代际关系模式的城乡分布情况模式总体高联系型5782(55.10)45n(%)城市农村3551(58.07)2231(50.96)6亲密型疏离型高情感-功能型总计2.4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因素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将个体特征、社会参与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逐步纳入广义线性模型,观察不同因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模型如表5所示。模型1是纳个体基本特征的基准模型,是否接受过教育、自评生活质量、自评健康状况均对老年人的积极情
26、绪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性别、年龄、居住疏离型234(4.89)202(3.54)79.0(10.10)19.5(5.90)274(4.48)162(3.70)233(3.14)203(6.62)161(3.19)275(5.05)279(4.76)157(3.39)10.8(3.10)3974(37.87)436(4.16)301(2.87)104936115(58.28)总计118(2.46)4789(45.64)183(3.21)5704(54.36)90.0(9.20)83.2(11.40)15.0(5.70)18.5(6.40)166(2.71)6115(58.28)135(3.08)
27、4378(41.72)200(2.69)7428(70.79)101(3.30)3065(29.21)130(2.58)5046(48.09)171(3.14)5447(51.91)121(2.07)5859(55.84)180(3.88)4634(44.16)10.7(3.20)10.5(2.90)2124(34.73)274(4.48)166(2.71)1850(42.26)162(3.70)135(3.08)4378(41.72)P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5)。模
28、型2 在模型1的基础上分别纳入4类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控制个体基本特征后,4类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中仅有疏离型的家庭代际关系对老年人抑郁症状产生显著影响(P0.01),处于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的老年人抑郁症状要显著比其他家庭代际关系模式的老年人明显,说明不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会对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产生消极作用。是否接受过教育、自评生活质量、自评健康状况较模型1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表5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模型变量模型1高联系型亲密型疏离型功能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0.0 6 4-0.0180.349*0.064性别(参照:女性)0.052年龄0.004是否接受过教育0.335*0.
29、332*00.336*0.335*(0.335*(参照:否)居住地(参照:农村)自评生活质量(参照:较差)自评健康状况(参照:较差)社会参与常数项注:*P0.01,*P0.001。2.5社会参与在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和抑郁症状中的调节效应根据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疏离型的老年人有着较高的抑郁症状得分,同时,社会参与在模型1、2 中均没有显著性。表6 结果显示,社会参与在疏离型的家庭代际关系和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存在调节效应,调节效应值为0.0 19(P0.01),并且在加入社会参与和家庭代际关系的交互项后,原本显著的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社会参与能够使得疏离型
30、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减小。为进一步得到社会参与和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变化趋势,对社会参与和抑郁症状得分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为-0.176,P0.001,发现在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的老年人中,通过社会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心理的抑郁症状,但作用较为(r=-0.176)有限,无法完全取代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97影响。见表7。表6 社会参与在疏离型代际关系和抑郁症状中的调节效应变量自变量高联系型亲密型疏离型高情感-功能型调节变量社会参与交互项社会参与高联系型模型2社会参与亲密型高情感社会参与疏离型社会参与高情感-功能型注:控制变量已
31、纳人模型;*P0.01。0.0430.0540.0030.004-0.0550.0590.054.0.223*(0.222*(0.223*0.213*0.223*0.363*(0.362*00.363*0.360*0.363*-0.007-0.006-0.007-0.007-0.0079.8579.967系数-0.0330.071-0.018-0.265-0.007-0.002-0.0050.019*0.0220.0550.0510.0050.0040.052-0.0559.8419.804标准误0.0060.0120.0010.0150.0130.0060.0150.0270.020表7 疏
32、离型代际关系老年人社会参与和抑郁症状得分相关性社会参与相关系数显著性样本量注:*P0.01。3讨论3.1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在性别、居住地等方面存在异9.860质性结果显示,从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整体分布上看,亲密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占到一半以上,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数量较少,而女性、居住在农村、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则相比之下与子女有着更为亲密的联系。受传统儒家“孝道”文化影响,我国居民对于尊老爱老的观念推崇备至,子代与亲代间保持着较为亲密的联系 16 。家庭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重要的情感纽带,与子女的代际关系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心理学中依附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有机结合 17-18
33、。围绕着家庭代际关系所产生的抚育和赡养功能,社会的代际资源流动呈现出“抚养一赡养关系”和“交换关系”两种关系并存互补的形态 19 。在这种独特的代际关系下,我国老年人与子女的家庭代际关系相较于西方社会更为紧密。从居住地来看,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家庭代际关系为亲密型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而城市老年人与子女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为高联系型的比例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相较于农村通信、交通更为便抑郁得分-0.176*:0.00143698捷,维持联系的渠道更为多元,可及性强 2 0 1,因此城市老年人与子女的联系可能更为密切。此外,一项2023年的纵向研究也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演,中国传统养老体系正受到“
34、4-2-1”家庭结构的挑战。这种趋势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结构对家庭支持产生了重大影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会使得经济资源在代际间向下倾斜,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心理预期难以实现。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可能会对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的养老造成影响,成年子女通常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打工,因此可以与父母分享的经济资源更少。并且,流动家庭中的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情感支持,而不是经济支持 2 1C3.2是否接受过教育、自评生活质量以及自评健康状况和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显著相关结果发现,是否接受过教育、自评生活质量以及自评健康状况与老年人抑郁症状显著相关。这与2020年一项针对中国2 2
35、个省份的研究结果相同,该研究显示,6 0 岁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总患病率为37.52%,社会人口学特征、不良健康状况、不良习惯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直接相关 2 2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主性在其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 2 3,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退化;同时,老年人精神方面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当老年个体会意识到身体机能衰退、生命活力下降、心理抗压能力减弱,感觉自已失去了原先对周围事物的支配感与话语权,孤独感与失落感便会蜂拥而至,使得老年人的自尊与生活质量受到挑战 2 4,进而引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产生。同时,研究也表明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又会进一步地影响老
36、年人心理健康,例如,一项2 0 2 1年的研究证明拥有养老保障、生活质量好、经济来源足够、生活在当地比较富裕、休闲娱乐活动频率高以及健康状况良好均会显著降低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生活在当地较为富裕的老年人相较于其他老年人抑郁症状风险下降约2 0%2 5。老年人对于自身生命周期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转换也尤为重要,一旦转换迟滞或失败,会使老年个体产生较大的精神问题。因此,老年人自身在面对生命晚期到来时,需要及时转化认知与观念,意识到年龄所带来的生理赢弱与精神无力感是个体生命周期中的正常现象,并非自身缺陷,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提高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医学与社会2
37、 0 2 4年5月第37 卷第5期存在消极影响结果发现,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与更重的抑郁症状有关。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当个体出现了情绪、心理、精神等困难,不是个体本身的原因,而是系统的原因 2 6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础的系统,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承担着大部分责任与义务。而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围绕着家庭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倾注了大量心血,而当父母年事已高时,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照料。来自家庭精神支持存在严重缺位,老年人精神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更有可能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 2 7 。2 0 2 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
38、建设规划中,强调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要以家庭为中心,社会、政府各方配合和广泛参与。政府应当营造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家庭照顾者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照顾能力和知识,以支持家庭照顾者应对与老年人相关的情感和心理挑战。3.4社会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负面影响结果发现,社会参与能够缓解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社会参与理论,个体不单单是社会活动的旁观者,也同时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2 8 。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抑郁症状风
39、险不断上升,这与他们逐渐减少的社会参与以及增加的孤独感密切相关 2 9 更进一步的研究也显示以社交娱乐为目的社会参与、良好的家庭支持均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积极向上的情绪水平,减少甚至避免负面悲观的情绪产生,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改善 1。同时,一项2 0 2 0 年的研究也指出,老年人开展社会参与活动,一方面有利于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缓解他们与社会脱节的落差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青年人力资源短缺的不足等问题,构建老年人力资本,发挥人口红利的第二次作用 30 。虽然社会参与无法完全取代家庭所带来的精神慰籍,但更多的社会参与能够在家庭功能缺位时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参考文献1 JGONG J,
40、WANG G,WANG Y,et al.Nowcasting and fore-3.3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对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张文等。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与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casting the care needs of the older population in China: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 H A R L S)J.T h e L a n c e t Pu b lic H e a lt h,2022,7(12):e1005-e1013.2 J
41、GuLFIZAR S-V.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J.Aging and Disease,2012,3(6):465-471.3卡尔曼海姆,徐彬.卡尔曼海姆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4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JELDER G H.The life course as developmental theory J.Child Development,1998,69(1):1-12.6 J XIAOYAN Z,MERRIL S.Interge
42、nerational emotional co-hes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s in ruralchina: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loneliness andfriendship ties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2022,77(3):525-535.7 JAGEING,SOCIETY.Loneliness and the exchange of socialsupport among older adults in Spain a
43、nd the Netherlands-ERRATUMJ.Brill,2014,34(2):330-354.8 郝世超,周靠,方亚.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502-2505.9 JTILIKAINEN E,SEPPaNEN M.Lost and unfulfilled rela-tionships behind emotional loneliness in old age J.Ageing&Society,2017,37(5):1068-1088.10 阙霜,曾雁冰,方亚.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社会参与对我国老年人认知功能的
44、影响研究 J.中国卫生统计,2023,40(1):36-40.11 陈洁瑶,方亚,曾雁冰.多元社会参与及家庭支持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14(10):45-51.12COLE J C,RABIN A S,SMITH T L,et al.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a rasch-derived ces-d short form 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4,16(4):360.13RADLOFF L S.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scal
45、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Applied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7,1(3):385-401.14JHWANG W,KIM J H,BROWN M T,et al.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of adult children with parents from emergingto established adulthood 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23,37(6),853-863.15JBERGMAN L R,EYE A V
46、,MAGNUSSON D.Person-ori-ented research strategie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2 0 15(3):143029749.16 曾旭晖,李奕丰.变迁与延续: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J.社会,2 0 2 0,40(5):19 0-2 12.99.17 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J.江苏社会科学,19 9 5,(6):5.18 BACCIAGALUPPI M.Attachment theory M.London:Paradigms in Psych
47、oanalysis,2018.19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8 3(3):7-16.2OCANEDO-GARCiA A,GARCiA-SaNCHEZ J,PACHECO-SANZ D.Benefits,satisfaction and limitations derived fromthe performa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virtual activities:datafrom a general population spanish survey J.InternationalJour
48、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19(1):401.21JYUE W,KAIKAI D,BAI 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finan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ve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evidence from China health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2011-2018J.Journalof Affective Disorders,20
49、23(15):767-775.22YAOFEI X,MENGDI M,WENWEN W,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the elderly inChina: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21,33(2):157-167.2 3 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3.24JALAYONDEJA C,JALAYONDEJA W,SUTTIWONG J,et al.Physical
50、activity,self-esteem,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J.Southeast Asian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Public Health,2016,47(3):546-558.2 5 李方,李梅,王莹.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 0 2 2,49(4):612-615.2 6 鲁显玉,王志羽,邢凤梅,等.以社会支持为中介的唐山市共病老年人衰弱与失能的关系 J,医学与社会,2022,35(10):57-60.2 7 于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