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老王》一文中“愧怍”探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8945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王》一文中“愧怍”探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老王》一文中“愧怍”探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老王》一文中“愧怍”探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4/2024/02/语文教学与研究/博硕论坛老王一文中“愧惟”探原阮颖欣阮颖欣,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研究生。摘要:老王是中国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名篇。作者杨绛在文末表露出的“愧惟”历来为人们解读。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形成对比;老王形象的“丑化”凸显作者深深的自省;“常坐三轮”与“不敢乘三轮”的矛盾隐藏着“我”的“害怕”。“愧炸”是作者多年反思的结果,也是理性的行为。关键词:老王;回忆性散文;愧炸老王这篇短小的散文,所选事件算不上新颖,其“愧”吸引众多名师解读的秘妙究竟在哪里?本文将契合老王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质,探讨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表现及作用,咀嚼老王形象是否

2、被“丑化”,探析“常坐三轮”与“不敢乘三轮”的矛盾,从而探原作者杨绛的“愧作”之因。一、契合文体一一两个“我”的表现与作用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已与老王的交往过程。解读回忆性散文一般是重点解决作者的情感问题,但是在老王一文中,作者杨绛在文中最后一句明确了自己的感情一一愧作,因此本文重点解决的不只是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愧作”。回忆性散文属于叙事性散文,但,与叙事性散文最大的差别是回忆性散文存在着双重叙述视角一一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作者将最真挚的情感蕴含在回忆往昔真实的人和事中,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两个不同时间的“我”:过去的“我”和回忆主体现在的“我”。作者在老王

3、一文里主要回忆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一个是“老王”,这也是文章中两个主要的行为主体,作者将自已的情感蕴含在“我”与“老王”交往的事件中。其次,文章共有两条线索一一过去的“我”看老王与现在的“我”看老王,这两条线一显一隐,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对比,构成了解读这一篇回忆性散文的障碍。1.过去的“我看老王过去的“我”也就是事件发生时候的“我”,过去的“我”对老王其实并没有很“深情”,只是普通的朋友。而且“我”对老王的了解更多是从别人嘴里听说的,文中作者对老王的描述也是对听说的言语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这一点,在老王一文中前半部分有所体现。“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

4、只眼。”“有人说”与“大约”两个词值得深人探讨,“有人说”表明作者并没有明确是谁说的,也不确定真实性,“大约”一词就说明了这些可能是不真实的。此外,“老光棍”这一称呼与作者对老王的称呼有所不同,“老光棍”是别人对老王的称呼,“老王”则是“我”对他的称呼。两个不同的称呼相互对比,反映出不同的人对老王不同的态度。“我”与其他人明显是不/博硕论坛/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0 2/1 5 5同的,“我”对老王该是尊重的。老王瞎眼的原因也是“有人说”的,“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我”面对老王瞎了一只眼发出的感受是“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更深的不幸是精神

5、上的不幸,是被人排斥的不幸。表现出了过去的“我”对老王的同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反正同时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句与文章结尾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相呼应,两处同时提到“不幸”,结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不幸”也体现了现在的“我”对老王的同情。过去的“我”对老王其实是有点冷漠的,阅读至此,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明知道老王瞎了一只眼,却不问原因呢?作者在文中有意提到是自己的女儿给了老王一种药,为什么自已的女儿都在关心老王眼晴,自己却没有任何的反应呢?但是,结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也有可能是作者刻意不提自已的反应,以衬托出自己的冷漠,进而体现作者对自己的批判。典型事件的选取是回

6、忆性散文的一大特点。老王一文中,作者叙述了“送冰”“送病”和“送香油鸡蛋”三件典型事件,其中“送香油鸡蛋”事件是作者详细描写的部分,特殊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特殊的意图。作者在“送香油鸡蛋”事件中,表现与平常的极其不一样。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也是很细致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老王带着一副病态来到“我”家送鸡蛋时,“我”是吃惊的,面对来送鸡蛋的、带着病的老王,“我”也只能“强笑”。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过程,“我”都是很惊呀的,以显示出不够热情。而当老王离开了,作者才慢慢回过神来,“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为什么会害怕呢?倘

7、若是害怕得糊涂,怎么能将老王的形象观察得如此细致?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的,在字里行间融人了现在的“我”的情思。在选文中,对于老王来“我”这儿的第二天就死了,作者只用了“我没再多问”五个字来形容当时的自已,是“不敢问”吗?仅仅五个字的冷漠染出了“我”的绝情。“但不知为什么,每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从同情到不安,渐渐加深的情感,进而渐渐形成现在的“我”看老王的情感。值得关注的是,教材选文对原文是有删改的,如果结合原文分析,这里并不能显示出作者的绝情。2.现在的“我”看老王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在回忆时是增加了自己的情思在文字里面的。过去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老王病人膏育还给“我”送香油

8、和鸡蛋的,而且也没有很在意这件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而当“我”现在回忆起来才知道老王“送”鸡蛋的意思很明确,并不是要钱的,但过去的“我”并没有领悟到这点,他来表示感谢,我却依旧用钱去“悔辱”他。此时的“我”对老王充满着怀念与感激,同时也隐含着“我”对老王的丝丝意和对自己的丝丝“噢悔”。“愧作”是“我”一直在反思的结果,作者对自已充满了反省、批判,甚至是折磨。“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这是“几年过去了”的感受,是“我”与老王建立了强关系后的感受,过去的“我”觉得自

9、己和老王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朋友,而经过多年的思考后,156/2024/02/语文教学与研究/博硕论坛觉得老王与“我”的关系并不只是朋友。现在的“我”看老王是对当时的“我”的感受再感受,作者将对自我的反思、批判融入回忆中。回忆过去的事件看似平淡,短小的叙述看似冷漠,实则蕴藏着作者强烈的自我批判。“不安”是感性的,是过去的“我”的感受;“愧作”则是理性的,是现在的“我”的感受。二、老王形象是否被“丑化”回忆性散文中,特别的写法蕴含特别的情感。作者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是通过有个性化的语句章法表现出来的。老王一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位极其“丑”的老王,是作者有意为之吗?文中平淡而显张力的语言值得咀嚼。

10、“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在上海话中,“田螺眼”是指大而圆的眼晴。老王的另一只眼明明是瞎的,作者为什么要说是“田螺眼”呢?为什么不直接说“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的“田螺眼”是带引号的,明显是有意为之的。一只眼睛晴大而圆给人的感觉是很神奇的,可怕的是,这只大而圆的眼睛是瞎的,是没有了神气的,怎么不叫人害怕?这是文中作者刻画老王的第一“丑”。此外,作者在文中第八自然段细致刻画了老王来“我”家时的“丑”态。“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其中,“直僵僵”一词值得玩味。作者在这里所写的“直僵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通常而言,“直”是指僵硬挺直的姿态。那为什么老王

11、是“直僵”的?老王不是病了只能托老李来传话吗?怎么现在在“我”面前还能“直僵僵”呢?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是因为老王已经病得仿佛无法动弹了,只能一直保持着直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老王的身体是“直僵僵”的,面色则是“死灰”的,作者从脸色上则进一步描写了老王的病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老王的形象其实就是死相。这样的细节显然是现在的“我”刻意描写的,个性化的语言显然融人了现在的“我”的情思的。面对老王的病态,“我”并没有过多的关心,反而还带着点开玩笑的语气,不怎么当回事。“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户,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

12、堆骨头。”这一“笑”到底是什么样的笑呢?苦笑?嘲笑?作者难道真的不关心老王吗?难道作者是有意将老王刻画得如此“丑”的吗?结合作者写作时对过往的人和事之感受来分析,作者是在“审丑”。作者面对老王的“死相”是绝情的、冷漠的,对老王“死相”的刻画,是“愧作”之情照射下的“有意为之”,老王形象越“丑”,“我”的“愧作”挖得越“深”。越过“冷漠”乃至“调笑”的语言,直见杨绛文笔的辛辣,以及对自己的毫不留情。形象刻画,表面无情的背后,正是作者深深的自省;辛辣语言的背后,正是作者深深的“愧作”。三、“常坐”到“不敢乘”的矛盾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对过去的人和事的回忆,因此,解读回忆性散文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知

13、人论世,横向比较,即结合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此加深对这一篇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反复处、矛盾处等地方是作者有意为之处,也应是读者反复品读处。文中矛盾处蕴含着作者的特殊用意。文中第一段总共两句话,2 1 个字,为作者的“愧作”之情蓄势。“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我坐。”为什么还要交代“他,我坐”呢?这四/博硕论坛/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0 2/1 5 7字看似多余,实则暗示“我”与老王地位的不平等,老王只是一个雇佣,“我”与老王只是所谓的“主雇关系”。而文章第六段“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为什么作者“不敢”乘三轮呢?“我”不是“常坐老王的三轮”的吗?这里看似

14、矛盾,实则不然。作者在这一段开头就交代了一个关键点时间点“文化大革命”;全文作者共两次明确交代了时间,这是其中一次。杨绛在害怕什么?这里需要知人论世,结合杨绛的另一篇文章丙午丁未年纪事一一乌云与金边,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是“牛鬼蛇神”中的一种,他们的地位极其低下。被社会批判的“牛鬼蛇神”怎么敢光明正大地乘坐老百姓的三轮呢?因此,杨绛害怕的并不是三轮本身,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危机。如果当时她光明正大地坐老王的三轮,群众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劳动百姓在拼命地三轮,而车上悠然坐着一个带着假发

15、的“牛鬼蛇神”。这不正是知识分子“剥削”劳动人民的典型画面吗?那该是何等的罪恶。一旦被揭发,接下来将会是怎样的呢?也许是斥、漫骂,也许是殿打乃至发展为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批斗。这,才是杨绛“不敢”乘三轮的真正原因。“不敢”二字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情态。由“常坐”三轮到“不敢坐”三轮的转变,实则是作者愧作的真实写照。“不敢”乘三轮是被动的无奈,也是作者对于自已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不敢反抗的自我反思。不敢乘坐三轮,不敢与老王有过深的交往,这些一次又一次的“不敢”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也就造就了作者深深的“愧作”。四、结语老王一文中,老王对“我”的热情与“我”对老王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

16、比。在文章的绝大多处,杨绛总是在试图与老王保持一定的距离,总是用“钱”去偿还老王的“情”,总是在用一种看似“热情”的方式“无情”地拒绝着什么。她到底要拒绝什么呢?结合“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杨绛所害怕的是成为“带有感情的人”,因为她只是“牛鬼蛇神”,她深切明白,在那个时代,她与别人之间的情感羁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伤害。她和她的家人无法承受,老王也无法承受。杨所要“拒绝”的也正是这个。她不是不可以像亲人一样对待老王,是她不敢那样做。与其说杨绛是在拒绝着老王,不如说她是在保护着老王,也保护着自己。如果说“不敢乘三轮”是一种被动的无奈,为的是避免社会的恶意攻击;那么“害怕得糊涂了”则是一种主动的拒绝,为的是避免与普通老百姓产生过多过深的关系。这些“害怕”,不管是“被动的无奈”,还是“主动的拒绝”,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则该是更深的不幸。此外,这些“害怕”并非只存在于杨绛一个人的身上,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身上几乎都有所表现。如此看来,“害怕”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时代的混乱,那是一个逼迫人“拒绝”“情”的时代。综上所述,杨绛的“愧作”绝不仅仅是因为“钱”对“情”的“侮辱”,而是因为她的“愧作”是“几年过去了才渐渐明白的”,是多年以来一直在反思的结果,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杨绛的“愧作”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逃避畏缩在一个底层老百姓的真挚善良面前所表现出的自惭形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